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學案(含答案)統編版必修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學案(含答案)統編版必修下冊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之光·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第1課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背景知識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百家爭鳴;學者們周游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孔子面對這一嚴重的時代問題,以重建秩序為己任。他周游列國13年,先后到過衛、曹、宋、鄭、陳、楚等國,希望有機會推行他的仁政主張。可是,大家對他敬而遠之,尊敬他卻不重用他。他四處碰釘子,最后又回到魯國。從此,孔子專心在家編書和教授學生,直到73歲去世。
2.對孔子的評價
孔子的弟子顏淵: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孔子的弟子子貢: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論語·子張》)
南宋理學家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孔子學問、文章政治事業,朗如日月,燦如星辰,果足為萬世師表。(《在信教自由會上的演說》)
日本學者井上靖:孔子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類的老師。(《孔子》)
法國學者伏爾泰:孔子的書中全部是最純潔的道德,在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時代,就是人們遵從孔子法規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3.知識鏈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散論(朱宏達)
《論語》全書共20篇,498章(按朱熹說),約12 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語。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結構首尾完整,形象較為鮮明,通過對話表達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讀后耐人尋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雋,絲毫沒有斧鑿痕跡,卻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賢論志的圖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中文學性最強的一章,尤其是其所記載的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和對于人物的不同神態的刻畫,不僅體現了《論語》蘊藉含蓄、簡淡不厭的語言特色,而且可以說是魏晉時代那種速寫式的軼事體小說的濫觴。
(2)儒、道、墨之爭
即儒、墨、道三家之爭。儒、墨兩家的分歧,主要在于仁愛與兼愛。但仁愛也好,兼愛也罷,總之是要做點什么。實際上,雖然墨子與孔子擰著來,但他們的出發點都是關心天下興亡,也都愿意為此殫精竭慮,奔走呼號。道家卻無意于此。他們雖有主張,卻并不游說諸侯,也不設計方案。即便發表意見,也多半是自說自話。因為道家的主張是“無為”,也就是不做什么。不但自己不做,也反對別人做。他們的主張,是統治者也好,老百姓也好,都不要做。這才有了儒、道之爭的焦點:有為,還是無為?這是道家與儒家的分歧,也是與墨家的分歧。也就是說,儒家和墨家都主張“有為”,分歧僅僅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道家的主張卻是“不要做”。
4.讀準字音
(1)論語(lún)      (2)曾皙(xī)
(3)千乘之國(shènɡ) (4)饑饉(jǐn)
(5)哂之(shěn) (6)以俟君子(sì)
(7)鏗爾(kēnɡ) (8)冠者(ɡuàn)
(9)舞雩(yú) (10)喟然(kuì)
課時1 文從字順,走進夫子課堂
學習目標 掌握課文中的文言知識。
活動一 引領誦讀,把握重點字詞
1.逐段說一說誦讀時某些字句在語氣、語速、語調、重音等方面的特點,根據誦讀提示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重要的字詞,翻譯并解析。
解釋詞語 誦讀提示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    )吾一日長乎爾,毋(    )吾以(        )也。居(    )則(    )曰:‘不吾知(    )也!’如或(    )知爾,則何以(    )哉?” ①孔子語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讀語氣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率爾(      )而對(    )曰:“千乘之國,攝(    )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    ),因(    )之以饑饉(    );由也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夫子哂(    )之。 ①子路語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音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讀_______字,這個字表示孔子的態度。
(3)“求!爾何如?” 對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    )其禮樂,以俟(    )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    )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    )章甫(    ),愿為小相焉。” ①冉求語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西華語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點!爾何如?” 鼓瑟希(    ),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傷(          )乎?亦各言其志也。” ①“________”一詞應重讀,說明曾點的見解與其他人不同。 ②“________”一句應讀出孔子善于鼓勵學生的語氣。
(5)曰:“莫(    )春者,春服既(    )成(    ),冠者(    )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風(    )乎舞雩,詠(    )而歸。” 應用________________的語調讀出曾皙的志向。
(6)夫子喟然(      )嘆曰:“吾與(    )點也!” “與”重讀,應讀出孔子對曾點__________的語氣。
(7)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何如”應讀出________的語氣,曾皙誠懇地向老師請教。
(8)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孔子點評冉有的言論,意在________;雖是反問,但語氣應________。
(9)“唯(         )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         ),孰能為之大?” “孰能為之大?”為反問語氣。用反問的語氣________公西華的才干。
2.再次誦讀全文,根據內容、結構畫出課文的思維導圖。注意具體到每個人的志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二 語言文字理解探究
3.“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一句中的“哂”字,有人譯為“譏笑”,孔子笑子路魯莽、輕率;有人譯為“微笑”,孔子以此表明其內心難以言說的復雜情感。你贊成哪一種譯法?說說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文是沒有標點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標點都是后來添加的。所以,很多文章因為加標點的人的理解不同,標點也就有了差異。文章最后五段,課文將其處理為曾皙與孔子的對話,但也有人認為是孔子一個人的話,因此就這樣添加的標點: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你認為哪一種標點更加合理?說說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細細誦讀、品味下列句子,說一說其中加點虛詞在用法、意義上的區別。
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②非曰能之,愿學焉。③何傷乎?④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⑤唯求則非邦也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式默寫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沒有直接讓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溫和自謙的話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親切、活躍的環境。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公西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學習,對于宗廟祭祀之事,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難字專練 寫對寫好
附表:文言基礎知識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毋吾以也 同“已”,止
鼓瑟希 同“稀”,稀疏
莫春者 同“暮”,“暮春”即春末
2.古今異義詞
詞語 例句 解析
童子 童子六七人 古義: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義:男孩子,泛指兒童。
師旅 加之以師旅 古義:軍隊。 今義:軍隊的編制單位。
3.詞類活用
詞語 例句 解析
風 風乎舞雩 名詞作動詞,吹風
端、章甫 如會同,端章甫 名詞作動詞,端,穿著禮服;章甫,戴著禮帽
鼓 鼓瑟希 名詞作動詞,彈奏
冠 冠者五六人 名詞作動詞,戴帽子
后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
小、大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形容詞作名詞,小,小相;大,大相
4.一詞多義
詞語 例句 義項或用法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詞,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詞,古代計量面積用語,縱橫、方圓
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 副詞,正、將要、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名詞,方形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名詞,地域、邊境
知 不吾知也 動詞,了解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動詞,知道
孰為汝多知乎 同“智”,名詞,智慧
作 鏗爾,舍瑟而作 動詞,起身、站起來
其中往來種作 動詞,勞作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動詞,振作
青春作伴好還鄉 動詞,當作
5.重點虛詞
詞語 例句 義項或用法
與 吾與點也 動詞,贊成
唯求則非邦也與 同“歟”,語氣助詞
遂與外人隔絕 介詞,和
爾 以吾一日長乎爾 代詞,你們
爾何如 代詞,你
子路率爾而對曰 助詞,表狀態,常放在形容詞或擬聲詞后,相當于“然”
鏗爾,舍瑟而作 助詞,放在象聲詞或形容詞后面,相當于“然”
乎 以吾一日長乎爾 介詞,相當于“于”,比
風乎舞雩 介詞,相當于“于”,在
異乎三子者之撰 介詞,相當于“于”,與、和
何傷乎 語氣助詞,呢
以 以吾一日長乎爾 介詞,因為
毋吾以也 動詞,同“已”,止(一說是“用”的意思)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動詞,做
為國以禮 介詞,用
以俟君子 連詞,表順承,來
皆以美于徐公 動詞,認為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狀語后置句 以吾一日長乎爾 “乎爾”是“長”的狀語
異乎三子者之撰 “乎三子者之撰”是“異”的狀語
浴乎沂,風乎舞雩 “乎沂”“乎舞雩”分別是“浴”“風”的狀語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以師旅”“以饑饉”分別是“加之”“因之”的狀語
為國以禮 “以禮”是“為國”的狀語
定語后置句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五六人”“六七人”分別是“冠者”“童子”的定語
賓語前置句 毋吾以也/不吾知也 兩個“吾”分別是動詞“以”“知”的賓語,屬于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課時2 賞孔門風采,析儒家理想
學習目標 掌握師生的人物形象,理解曾皙和孔子的理想。
如果你現在是國家人才中心的負責人,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時光倒流,你來到了兩千五百年前,旁聽了這一場師生言志的對話,并做了詳實、生動的記錄。以下是你記錄本上需要記錄的任務和活動內容。
活動一 旁聽對話,感受孔門風采
1.觀察孔門四子的形、貌、舉止和觀點、志向,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概括他們的理想目標。并考慮他們適合的職務。
人物 說話態度 形象特點 人生理想 適合職務
子路
冉有
公西華
曾皙
2.從孔子的問話與對學生評點的用語、方式中,你能看出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家具有怎樣的風范?這是一堂怎樣的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能發言,參與其中的你會言什么志呢?試用文言文寫出你的發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二 思考曾皙的志向,理解“吾與點也”
4.旁聽完師徒的言志課,曾皙的志向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你回味無窮。現在需要你針對曾皙的理想,寫一篇短評。試分別從文學角度和思想角度列一個提綱,寫出提綱的內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將短評發表在公眾號上,收獲了很多人的點贊;但也有不少人在你的短評下留言,質疑你的觀點,并且抬出一些證據,力證曾皙的理想實際上是消極避世的道家觀點,說孔子其實也存在道家的“無為”觀念。以下為篩選的留言:
甲: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這篇文字在《論語》中篇幅亦長,恐怕是戰國時期孔門后學所記。
乙:孔子曾經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此灑脫看開,不是道家思想融入嗎?
丙: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什么都不在乎,這一刻的孔子難道不是短暫地有了道家思想嗎?
面對這些質疑,你將如何回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材料一: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注],故退之。”
(節選自《論語·先進》)
注 兼人:好勇過人。
材料二:復旦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錢文忠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的文章。文中提出“懲戒”教育觀,認為父母、師長等以愛的名義不斷向孩子“讓步”,其實是在毀了他們的未來;教育向社會的不斷“讓步”,則會毀了國家的未來。
材料三:
(漫畫《長得太偏,必須挖掉》)
1.在教育過程中,孔子對學生有怎樣的要求?材料一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方法?試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材料三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觀點嗎?請談談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課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課時1 文從字順,走進夫子課堂
1.(1)解釋詞語:因為 不要 同“已”,止;一說是“用”的意思 平日、平時 那么、就 了解 有人 做
誦讀提示:①溫和而謙虛 ②“也”“哉”
(2)解釋詞語:急遽而不加考慮的樣子 回答 夾處 指軍隊 接續 泛指饑荒 治 等到 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微笑
誦讀提示:①稍快 洪亮、自信、肯定 ②“哂”
(3)解釋詞語:縱橫、方圓 或者 人民富足 至于 等待 
勝任、能做到 穿著禮服 戴著禮帽
誦讀提示:①謙虛謹慎 ②謙恭且委婉,語速慢
(4)解釋詞語:同“稀”,稀疏 起身、站起來 才能。這里指為政的才能。一說,講述、解說 何妨。意思是有什么關系呢
誦讀提示:①異乎 ②何傷乎
(5)解釋詞語:同“暮” 已經 穿定 成年人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吹風 唱歌
誦讀提示:舒緩、快樂、向往
(6)解釋詞語:嘆息的樣子 贊成
誦讀提示:贊揚
(7)解釋詞語:名詞作動詞,落在后面
誦讀提示:疑問
(8)解釋詞語:語氣助詞連用,相當于“罷了” 怎見得
誦讀提示:鼓勵 溫和
(9)解釋詞語:句首語氣助詞,無實義 給諸侯做一個小相
誦讀提示:肯定
2.
3.(示例)譯為“微笑”比較好。子路回答后,孔子一“哂”;冉有、公西華的回答一個比一個謙遜,一個比一個表現自己的不足,但孔子并沒有給予任何肯定。這三個弟子都在表達個人的理想和追求,但這些理想和追求與孔子的理想并不相符。而曾皙的理想則符合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故而孔子“與”之。前面三個人的理想與孔子不一致,孔子不可能只譏笑子路一人,所以譯為“微笑”比較好。
4.(示例一)課文中的標點比較合理。因為,曾皙只問“夫子何哂由也?”孔子回答“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就已經很清楚了,后面沒有必要孔子自己再來發問,然后加以說明。這樣像是在自言自語,讓人費解,而且文意顯得紊亂。而課文中,“唯求則非邦也與?”“唯赤則非邦也與?”兩句是由曾皙發問,這兩句后面的文字是孔子的回答,文意明確,合乎邏輯,入情入理,也符合《論語》對話式的敘述習慣。
(示例二)這段文字處理為孔子一個人的話比較合理。如果處理成二人的對話,一唱一和,戲劇性太強,不夠真實。而作為孔子一個人的話,其中的兩個問句可理解為是孔子為了深刻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提出。另外,如果是二人對話,那按照《論語》的習慣,應該用“曰”或“某某曰”引出談話內容。
5.①“哉”表疑問或反問語氣,相當于“呢”。②“焉”用于句尾,表示感嘆,相當于“啊”。③“乎”是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呢”。④“矣”是句末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相當于“了”。⑤“與”同“歟”,是句末語氣助詞,多用于輕微的疑問句,相當于“嗎”。
情境式默寫
(1)以吾一日長乎爾 毋吾以也 (2)端章甫 愿為小相焉 (3)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
課時2 賞孔門風采,析儒家理想
情境任務
1.
人物 說話態度 形象特點 人生理想 適合職務
子路 坦率 心直口快,不謙讓,自信心十足 國家強大 政治家
冉有 謙遜 態度謙遜,說話有分寸 國家富足 經濟學家
公西華 更加謙遜 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國家文明 外交家
曾皙 從容、優雅、瀟灑 優雅、瀟灑,淡泊功名 人民幸福 教育家
2.(1)鼓勵學生敢于發表意見,大膽地談論個人的志向,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在課堂上循循善誘,因材施教,非常了解學生;親切平易,溫文爾雅,民主平等,包容。
(2)這是一堂自由、寬松、輕松、愉悅,各言其志、各抒己見的思想課、人生課。
3.(示例)(1)愿聞雞而舞,十年面壁;而后乘東風之器,觀環宇之浩瀚,賞星辰之燦爛;孜孜于奧妙,投身于大國之崛起。(宇航員)
(2)惟愿以夫子為范,樹之育之,教之以真,導之以知;以春蠶之絲,蠟炬之灰,換懵懂之孺子具德兼才。(教育者)
(3)雖非大器,然愿護一隅之地,黃發垂髫,怡然而安;免于暴避于險,路無有拾遺,夜無慮閉戶。(警察)
4.(1)文學角度:①通過簡單的動作描寫,非常傳神地刻畫出曾皙的氣度不凡,豐神俊逸。②理想描繪有畫面感,充滿詩情畫意,畫面和諧、自由;簡單的幾筆,就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圖。③沒有具體言志言情,只描述生活狀態,卻從中能讀出情感,自由和幸福感躍然紙上。
(2)思想角度:①曾皙主張以禮治國,他說的是禮治的結果,是太平盛世的圖景。②與孔子“仁政”“禮治”“教化”的政治主張相符,因此也贏得了孔子的贊許。
5.①縱觀孔子的一生,應該說積極救世始終是其思想的主導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卻“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
②“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類的話,是孔子晚年四處碰壁回到魯國之后的感嘆,并非要消極避世,因為他選擇了著書立說,繼續傳授私學。這和“無為而治”的道家做派是不一樣的。至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樣的感嘆,強調的是“義”字,“不義”得來的富貴,絕不占有,這更是跟儒家的“仁義”道德相承。
③曾皙的理想,即大同世界,百姓富足安樂,這始終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社會理想;而在亂世靠“無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諧、安定的。
另外,研究儒家思想和孔子,不能靠斷章取義。
微任務
1.(1)要求:不退縮,不過度冒進,進退適中。(2)教育方法: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路和冉有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時不免輕率,所以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時,最好向父兄請教后再去做。而冉有則由于個性謙退,遇事往往畏縮,因此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這樣以一進一退的方式教育弟子,便能使他們避免過與不及的毛病。
2.①材料二中,錢文忠教授提出的“懲戒”教育觀,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種表現。對于一些“熊孩子”,適當的懲戒也許更有效。家長、教師出于各種原因,一味對孩子、學生寬容、遷就、忍讓。這種現象正呈蔓延趨勢而影響教育和整個社會,這種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成才。
②材料三中,面對“長偏的樹苗”,正確做法應該是或者給予尊重、認可、支持,或者適當引導、教育、扶正,但是絕不能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將其鏟除、挖掉。這是扼殺個性、排斥創新的行為,不屬于因材施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水县| 桐城市| 若羌县| 岳阳市| 舒兰市| 镇巴县| 手机| 新安县| 平武县| 南漳县| 建昌县| 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市| 尚志市| 崇文区| 舞钢市| 克拉玛依市| 同仁县| 舟曲县| 新沂市| 鄂托克前旗| 西昌市| 思茅市| 呼图壁县| 遵化市| 临西县| 汉中市| 西乌珠穆沁旗| 安宁市| 邛崃市| 克东县| 都安| 洞头县| 和田市| 曲阜市| 朝阳市| 宝兴县| 武功县| 昭苏县| 宜兰市|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