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二輪復習學案選必三 第三單元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二輪復習學案選必三 第三單元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二輪復習學案 選擇性必修三《邏輯與思維》
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課標解讀】
掌握辯證思維的方法;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理解質量互變規律,把握適度原則;堅持辯證否定觀;解析認識經由“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的途徑。
【體系構建】
【核心知識速記】
1、整體性的辯證思維
(1)整體性的辯證思維的含義: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2)整體性的辯證思維的作用
①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
②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2、動態性的辯證思維
(1)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的含義: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就是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
(2)正確理解辯證思維的整體性與局部的獨立性、動態性與相對的靜態性的關系
辯證思維強調整體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辯證思維強調動態性,但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辯證思維是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辯證思維與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
辯證思維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決不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
分析的方法
(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某種成分的分析,主要解決“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
(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在某個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
(3)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有什么作用”的問題。
(4)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確定引起某一現象發生或變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為什么”的問題。
5、綜合的方法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
6、分析與綜合的關系
(1)區別:分析和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兩種思維方法。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
(2)聯系: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為綜合做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
7、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8、如何理解、掌握適度原則
(1)“適度”原則: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
(2)思維適度原則: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
(3)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
9、事物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辯證關系
(1)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是對立的。
①肯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②當否定方面在事物發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就會改變自己的根本性質,實現對自身的否定。
(2)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又是統一的。
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對立與斗爭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階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矛盾斗爭的結果并不是將矛盾雙方消解為虛無,而是產生新的規定性。這種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
10、堅持辯證的否定觀
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否整體)。
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絕不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肯定與保留,而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即使對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將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包含在新事物之中(肯合理)。
感性具體的含義、局限性
(1)含義:感性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
(2)局限性:感性具體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
12、思維抽象的含義、環節、局限性、特征
(1)含義:思維抽象是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其個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維活動。
(2)具體過程(重要環節):①分離是思維抽象的起始環節。②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③簡略化是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節。④理想化是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各環節都可能出現)
思維抽象的局限性及對策
①局限性: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②對策:認識不能停留在思維抽象階段。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展到思維具體。
(4)思維抽象的特征:①思維過程上的抽離性。 ②思維目標上的純粹性。③思維表達上的簡潔性。
13、認識發展的兩個階段及其辯證關系
(1)階段:①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②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
(2)辯證關系: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
【考點梳理】
一、辯證思維的特征
1、整體性與局部獨立性
關系 整體性 局部獨立性
區別 含義不同 整體是事物的全局或發展的全過程。 局部是事物的局部或發展的各個階段。
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體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起著決定作用。整體統率局部,具有局部所不具備的功能。 局部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受整體制約。局部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聯系 ①整體和局部相互依存。一方面,整體離不開局部,整體由局部構成,沒有局部就沒有整體;另一方面,局部也離不開整體,局部是整體中的局部,離開了整體的局部就失去了它在整體上的意義,也就不成其為局部。②整體和局部相互作用。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影響著局部功能的發揮;局部的功能及其變化也會影響整體功能的發揮,關鍵部分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甚至會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2、動態性與相對靜態性
關系 動態性 相對靜態性
區別 含義 動態性是指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的性質。 相對靜態性是指事物的相對靜止、相對穩定的性質。
特點 動態性即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相對靜態性即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它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靜止并不是不運動,而是指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的穩定和平衡狀態。
聯系 動態性和相對靜態性是相互貫穿、相互滲透的,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絕對運動中包含著相對靜止,即動中有靜。相對靜止中又有絕對運動,即靜中有動。
二、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
分析 綜合
區別 思維方向 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 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
特征 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其優點是精確。 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整體性是其重要特征。
常用方法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功能分析、因果分析和矛盾分析法等,其中矛盾分析法是最高層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
聯系 ①在辯證思維中,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為綜合做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②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③辯證地理解和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
三、認識質量互變規律
1、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量變 質變
區別 性質不同 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 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
特點不同 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體現事物發展的漸進性與連續性。 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走向事物自身的反面,體現事物發展的飛躍性與間斷性。
狀態不同 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 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
結果不同 事物還是其自身,沒有變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其自身,而是變成了另一事物。
聯系 ①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②事物的發展首先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③量變與質變都是事物自身矛盾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斗爭推動的結果。
2、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
區別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發生了變化,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間斷性是指事物在質上發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
聯系 ①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②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性。
把握適度原則
依據: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
要求:①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②反對折中主義;③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
四、不作簡單肯定或否定
1、從雙重性角度——把握辯證的否定
辯證的否定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相對于肯定階段來說,否定階段是較后也是較高的環節。它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能體現事物發展的辯證法。
2、結合肯定與否定的關系——把握辯證否定觀
堅持辯證的否定觀,要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沒有對這一整體、統一體的否定,舊事物就不能滅亡,新事物就不能產生。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絕不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而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即使對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將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3、區分辯證否定觀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辯證的否定觀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否定的動力 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斗爭的結果,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進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強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是主觀任意的否定。
否定與肯定的關系 辯證的否定實質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中包含否定。 把否定和肯定絕對地割裂開來,主張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與發展和聯系的關系 辯證的否定既是聯系的環節,又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消滅,是聯系和發展的中斷。
五、體會認識發展的歷程
1、感性具體、思維抽象和思維具體的關系
感性具體 思維抽象 思維具體
區別 以整體形象的形式反映客觀對象,是人腦對事物外在現象的整體反映,它是綜合性的感性認識。 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觀對象,是人腦對事物內在方面(要素、屬性和關系)的特定反映,它是分離性的理性認識。 以完整結論或理論體系的形式反映客觀對象,是人腦對事物各方面聯系的完整再現,它是整體性的理性認識。
聯系 ①相互依存:思維抽象以感性具體為基礎,思維抽象本身又是思維具體的基礎。②相互滲透:具體中有抽象,思維具體包含著抽象規定;抽象中有具體,思維抽象包含著感性具體的要素。③相互轉化:在一定關系中是抽象的東西,在另一關系中會轉化為具體的東西。
2、認識發展的兩個階段的關系
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 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
區別 原因 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認識要向前發展,就需要運用思維抽象。 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不能停留在思維抽象階段。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展到思維具體。
途徑 分離、提純、簡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學的思維抽象的重要環節。其中分離是思維抽象的起始環節,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簡略化是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節,理想化是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 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即邏輯起點。這樣的起點應是某一認識領域里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其次,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中間環節,即邏輯中介。它由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概念、范疇所組成。最后,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終點,即邏輯終點。思維從最一般的抽象規定開始,通過各個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實現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聯系 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是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基礎。
【習題演練】
一、單選題
1.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由過去“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表明( )
①事物的變化發展存在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
②“吃不飽”到“吃得飽”的量變是“吃得好”的質變基礎
③堅持適度原則,積極促進“吃不飽”到“吃得好”的飛躍
④事物的發展會經歷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的過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否定意味著新舊事物的決裂,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折。這句話揭示的哲理是( )
A.辯證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的環節 B.辯證否定是量變的過程
C.辯證否定是克服和保留的統一 D.辯證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
3.下列關于質、量和度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質和量都是客觀的、多樣的,都與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②一事物在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質稱為屬性
③度是質和量的統一體
④質規定量但量不規定質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對“度”的含義表述正確的有( )
①度是事物的質和量的統一
②度是保持事物質的數量限度
③度是引起事物變化的關節點
④度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規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糧食自給率是衡量糧食安全的重要指標。我國糧食安全要求的糧食自給率要不低于95%,每下降1個百分點,就需要大量進口糧食。如果我國過分依靠國際資源和市場實現糧食供給就會對世界糧食安全構成威脅。這啟示我們( )
A.事物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B.要優化事物要素,增強系統
C.要把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 D.要重視量的積累促成質變
6.“不斷地嘗試失敗,于是你積累了經驗;不斷地嘗試成功,于是你積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個過程,積累、迸發,再積累、再迸發,最終實現完美的自我?!边@句話說明了( )
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③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有質變
④事物的發展最終通過質變實現,質變意味著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7.“涓滴之水終可以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边@是音樂大師貝多芬的名言。這句話蘊含了( )
A.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質變比量變更重要
B.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須要抓住時機才能促成質變
C.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D.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限度內
8.恩格斯說過,思維,如果它不做蠢事的話,只能把這樣一種意識的要素綜合為一個統一體,在這種意識的要素或它們的現實原型中,這個統一體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如果我把鞋刷子綜合在哺乳動物的統一體中,那它絕不會因此長出乳腺來。這段話說明的主要觀點是( )
A.認識過程中的每一步,既是分析的結果,又是綜合的結果
B.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C.辯證的綜合不是把各個部分簡單地相加,而是在了解各部分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把握事物的有機整體
D.辯證的分析是揭示事物整體的基礎
9.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側面、因素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下列體現運用綜合這一思維方法的是( )
A.深入實際,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
B.研究植物,分別研究其根、莖、葉、花、果各自的結構形式、功能等
C.對獲得的大量材料進行鑒別和篩選
D.把一個學生的德、智、體各方面表現統一起來考察,才能正確評價這個學生
10.《中國古典藝術的辯證思維》一文論述了辯證思維在古典藝術領域表現為多種對立的藝術范疇,這些對立的范疇有統一性、普遍應用性,并舉例說明了藝術發展史中由于對立矛盾的存在促使著事物發展變化。辯證思維的根本要求是( )
A.堅持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B.要用矛盾分析方法來思考問題
C.堅持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
D.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11.“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 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边@一論斷說明( )
A.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B.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C.抽象的東西是深刻的、正確的 D.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
12.花朵開放時花蕾便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當結果的時候,人們又認為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出現而代替了花朵。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 互相排斥。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成為有機統一體的環節,構成整體的生命。這說明( )
①事物內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對立的
②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
③我們要堅持絕對不相容的對立思維
④辯證否定區別于形而上學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談到“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時明確指出,“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到達“越來越稀薄的抽象”是一種“錯誤的”方法,而“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則“顯然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這種“科學上正確的方法”能( )
A.獲得對事物整體表象的認識
B.獲得對事物的外部形象的認識
C.獲得對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種共性的認識
D.把握客觀對象的整體及其發展規律
14.在流體力學中,“理想液體"既不可壓縮又沒有黏滯性,實際上所有液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黏滯性和壓縮性。這說明( )
①純粹理想化的狀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存在
②理想化有利于人們揭示認識對象的本質和規律
③提純能夠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擾人們認識的因素
④分離無須考慮研究對象與其他對象之間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樣的聯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科學家通過研究蝙蝠用超聲波可以判斷障礙物、食物的位置這一現象,發現聲音可以傳遞信息,從而發明了聲吶,可以探測海洋、魚群。這個過程體現了( )
①思維過程以感性具體為起點
②通過思維抽象獲得的認識是對事物整體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
③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
④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唯一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2020年5月,美國升級對華為的限制措施,所有采用美國公司技術的公司,必須經由美國政府同意才能和華為合作。這一事件讓我們再次認識到:核心技術一定不能受制于人。從辯證思維的角度看,要推動我國通信行業“核心技術”的進步,必須( )
①堅持辯證否定,強化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
②分清主流支流,把握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向
③重視量的積累,注重技術引進并消化吸收
④善于抓住重點,加強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捷生在談到一些中小學課本刪除了《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等紅色經典時表示,忘記過去等于背叛。我們之所以不應該“忘記過去”,是因為( )
①“忘記過去”違背了辯證的否定觀
②“忘記過去”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③“忘記過去”違背了辯證思維的整體性特征
④過去的內容更豐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A企業是國內汽車電子行業的龍頭企業。面對疫情影響,該企業依據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在主打原有拳頭產品的同時,及時對產品結構進行升級,把技術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有機結合起來,贏得了應對這次疫情挑戰的主動權。這體現了( )
①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統一的
②辯證否定就是要把合理因素照搬到新事物中
③否定環節不如肯定環節的內容豐富
④辯證否定具有肯定和否定的雙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下列說法與漫畫《都是從“一”開始》蘊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
①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
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③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④一趾之疾,喪七尺之軀;螻蟻之穴,潰千里之堤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各級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這要求我們( )
①堅持整體性與局部性的統一
②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
③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的飛躍
④分清主次矛盾,認清事物性質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古語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句話蘊含的道理有( )
①善與惡性質不同、相互對立
②善與惡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
③成名、滅身各有相應的量變前提
④善、惡的積累必然導致相應的質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小時候自己的心靈里是對國破家亡的恐懼,高中畢業后亡國奴的陰影變得更加現實更加劇烈,接踵而來的七七事變使淪陷區一天天逼近。最終是中國共產黨使一個原來以為漂泊在動蕩不定時局中的求學游子,找到自己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生命力的基石?!敝茖W家康振黃感慨地說,“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成就中國飛天夢。”康振黃的人生感悟體現了( )
①分析與綜合是對立統一關系
②分析與綜合是兩個獨立的過程
③綜合是分析的基礎,分析是綜合的先導
④分析為綜合作準備,而綜合的結果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題
23.直覺思維使阿基米德在坐進浴盆的瞬間突然領悟(頓悟):浴盆中水面升高的體積很可能等于身體浸入水中部分的體積?!八嫔卟糠值捏w積”和“身體浸入水中部分的體積”這兩件事,從表面上看互不相干,但是阿基米德通過整體把握與直觀透視方法,卻在瞬間發現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或稱內隱關系)——體積相等。
牛頓通過蘋果落地現象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也與直覺思維分不開:“蘋果落地”和“月亮繞地球旋轉”,在一般人看來,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但是牛頓卻從中領悟到蘋果之所以掉到地上而不朝天上飛,月亮始終繞著地球轉而沒有脫離地球和太陽系飛向宇宙深處,都是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即看到了兩個表面互不相關的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內隱關系),這就是一種高度發展的直覺思維能力。要想能看出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內隱關系,就要依靠這種能力。
這里的“直覺思維”指的是什么
從“直覺思維”到“形成靈感或頓悟”體現了科學思維的什么道理
24.城鎮化進程中,拆舊建新無法避免。然而,什么樣的建筑該拆、可以拆,哪些建筑應該保留,甚至重點保護,卻界定模糊?!罢J古不認近”的保護觀,導致了一批喪失經濟功能與生活功能但極具文化與研究價值的近現代歷史建筑被拆除損毀?!跋残聟捙f”的建設觀導致看起來破舊的真文物被拆毀,而“涂脂抹粉” 的仿古建筑與仿古街區卻被保留下來。古建筑是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載體,傳承離開保護就會消亡,如何保護古建筑是業界人士深思的問題?!俺酥?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唐朝詩人司空圖的這句詩,道出了傳統建筑保護與發展的真諦:保護傳統古建筑不是簡單地復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與古為新”。
請運用辯證否定的觀點,說明保護和發展傳統古建筑要“與古為新”的正確性。
參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由過去“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既體現了從量變到質變,又體現了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的過程,①④符合題意;“吃不飽”到“吃得飽”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吃得飽”到“吃得好”是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②說法錯誤;材料未體現堅持適度原則,③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
2.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強調否定的作用,通過否定促進新事物的成長,A正確。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己發展自己,不是量變的過程,B排除。材料認為,否定是新舊事物的決裂,因而不涉及保留和聯系,C、D與題干不符,排除。
3.答案:C
解析: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質是指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一事物在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質稱為屬性,度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度是質與量的統一的限度,②③正確。質是指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事物的質與該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是一定質的事物,質是一定事物的質。量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數量規定性,量是客觀的,是事物所固有的;在一定范圍內,量的變化不會影響質的變化,每一個事物具有多方面的量的規定性。所以事物的質與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量與事物并不是直接同一的,①錯誤。質和量互相規定,④錯誤。
4.答案:B
解析:度是引起事物變化的關節點,是事物的質和量的統一,①③正確。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②表述錯誤。質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規定性,④錯誤。
5.答案:C
解析: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和前提,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因此,要注重量的積累,把握好分寸,堅持適度原則,糧食安全自給率的設定就體現了這點,C正確。事物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要優化事物要素,增強系統,B不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量變的重要性,沒有體現促成質變,D錯誤。
6.答案:D
解析:“人生,就是一個過程,積累、迸發,再積累、再迸發,最終實現完美的自我”,這既充分說明了事物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體現了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有質變,要注重量的積累,最終實現完美的自我,①③符合題意。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②錯誤。有前進的上升的質變,也有下降后退的質變,而只有前進上升的質變才是發展,④錯誤。
7.答案:C
解析:“涓滴之水終可以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边@體現了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C符合題意。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但不是質變比量變更重要,A錯誤。材料未涉及堅持適度原則和抓住時機促成質變的相關內容,B、D均不符合題意。
8.答案:C
解析:恩格斯的這段話主要強調分析只有在整體的指導下進行才有意義。辯證的綜合不是把各個部分簡單地相加,而是在了解各部分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把握事物的有機整體,C正確。認識過程中的每一步,既是分析的結果,又是綜合的結果,A說法正確但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B不符合題意。準確地理解分析和綜合的辯證關系,辯證的分析是揭示事物整體的基礎,D不符合題意。
9.答案:D
解析:把一個學生的德、智、體各方面表現統一起來考察,才能正確評價這個學生,屬于綜合的方法,D符合題意。深入實際,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屬于分析的方法,A不符合題意。研究植物,分別研究其根、莖、葉、花、果各自的結構形式、功能等是分析的方法,不是綜合方法,B排除。對獲得的大量材料進行鑒別和篩選屬于分析法,不是綜合法,C排除。
10.答案:B
解析:辯證思維的根本要求是用矛盾分析法來思考問題,B符合題意。堅持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是對辯證思維的解釋,不是根本要求,A不符合題意。實踐的觀點屬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C不符合題意。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止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是對辯證思維的重要特征的表述,D不符合題意。
1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的知識。解 答本題,首先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抽象”,這里指理性認識?!耙磺锌茖W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這 句話實際上是說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因為理性認識 是人們借助于抽象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概括后形 成的,B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感性認識,A、D不符合題意。C表述具有片面性,因為抽象的東西未必是正確的,排除。
12.答案:A
解析:絕對不相容的對立思維是錯誤的,③錯誤。④與題意無關,排除。由材料可知,①②符合題意,當選。
13.答案:D
解析:“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則“顯然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這種科學上正確的方法,是從思 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方法。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 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運用從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方法,能把握客觀對象 的整體及其發展規律,D符合題意。
14.答案:B
解析:①說法絕對?!袄硐胍后w”既是提純的結果,也是在思維中設想的特殊狀態、理想情形,②③符合題意。④不符合題意。
15.答案:B
解析:通過思維具體而不是思維抽象獲得的認識是對事物整體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②錯誤;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 不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唯一方法,④錯誤;材料中聲吶的發明過程體現了①③。
16.答案:C
解析:要推動“核心技術”進步,必須通過創新驅動,通過自我否定,實現技術進步,①符合題意;核心技術即關鍵技術,強調要抓住主要矛盾、抓重點,加強關鍵技術研發,④符合題意;②③與題意無關。故本題選C項。
17.答案:A
解析:形而上學的否定觀是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巴涍^去”,即否定過去,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違背了辯證否定觀,①②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辯證思維的整體性特征,③說法不符合題意;④說法明顯錯誤。
18.答案:B
解析:該企業在主打原有拳頭產品的同時,及時對產品結構進行升級,這體現了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也 體現了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統一的,①④正確;對 合理因素的保留并不是要把合理因素照搬到新事物中,②錯誤; 否定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③錯誤。
19.答案:D
解析:漫畫強調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③④與漫畫蘊含的道理一致;①體現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與題意不符;②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意義,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D項。
20.答案:C
解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表明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①符合題意;“各級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表明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質的飛躍,③符合題意;②不符合題意;④說法錯誤,分清矛盾主次方面,認清事物性質。故選C項。
21.答案:A
解析:善與惡作為矛盾的雙方是相互對立的,①符合題意;②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的意思是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為一個聲譽卓著的人,不干大量壞事就不會成為毀滅自己的人,這表明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③正確;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故本題選A。
22.答案:B
解析:康振黃的人生感悟是他在對個人人生歷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的結果,①④符合題意。分析與綜合密不可分,②說法錯誤。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③錯誤。
23.答案:(1)這里的“直覺思維”指的是人們對事物現象的認識,即感性具體的認識階段,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它是一種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
(2)從“直覺思維”到“形成靈感或頓悟”體現了科學思維的以下道理:①感性具體是認識的起點和必經階段,是思維抽象和思維具體的必要前提。正是通過直覺思維才使人們“形成靈感或頓悟”。②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認識要向前發展,就需要運用思維抽象,并且要從思維抽象再到思維具體。③從“直覺思維”到“形成靈感或頓悟”的過程,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想象,離不開用聯系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離不開思維的整體性,離不開分析與綜合的辯證統一。
解析:(1)屬于簡答題,根據材料“這就是一種高度發展的直覺思維能力”可知,“直覺思維”指的是人們通過感官對認識對象的感知,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它是一種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
(2)屬于體現類試題。依據材料信息對應地表達出道理即可。
24.答案:①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 自己。在保護和發展傳統古建筑過程中堅持“與古為新”,是對 古建筑的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②辯證的否定 的實質是“揚棄”。對古建筑“與古為新”,是對古建筑“取其精 華、去其糟粕”。③辯證的否定既是聯系的環節,又是發 展的環節。對傳統古建筑“與古為新”,既是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又是對中華文明的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辯證否定觀的知識。辯證的否定是自己否定 己,自己發展自己,其實質是“揚棄”,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 又保留。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又是聯系的環節。材料中 對傳統古建筑的“去古為新”需要進行辯證的否定。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二輪復習學案 選擇性必修三《邏輯與思維》
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課標解讀】
掌握辯證思維的方法;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理解質量互變規律,把握適度原則;堅持辯證否定觀;解析認識經由“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的途徑。
【體系構建】
【核心知識速記】
1、整體性的辯證思維
(1)整體性的辯證思維的含義: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2)整體性的辯證思維的作用
①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
②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2、動態性的辯證思維
(1)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的含義: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就是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
(2)正確理解辯證思維的整體性與局部的獨立性、動態性與相對的靜態性的關系
辯證思維強調整體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辯證思維強調動態性,但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辯證思維是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辯證思維與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
辯證思維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決不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
分析的方法
(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某種成分的分析,主要解決“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
(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在某個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
(3)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有什么作用”的問題。
(4)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確定引起某一現象發生或變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為什么”的問題。
5、綜合的方法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
6、分析與綜合的關系
(1)區別:分析和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兩種思維方法。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
(2)聯系: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為綜合做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
7、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8、如何理解、掌握適度原則
(1)“適度”原則: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適度原則。
(2)思維適度原則: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
(3)遵循適度原則,并不只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
9、事物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辯證關系
(1)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是對立的。
①肯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②當否定方面在事物發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就會改變自己的根本性質,實現對自身的否定。
(2)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又是統一的。
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對立與斗爭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階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矛盾斗爭的結果并不是將矛盾雙方消解為虛無,而是產生新的規定性。這種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
10、堅持辯證的否定觀
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否整體)。
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絕不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肯定與保留,而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即使對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將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包含在新事物之中(肯合理)。
感性具體的含義、局限性
(1)含義:感性具體的認識,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
(2)局限性:感性具體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
12、思維抽象的含義、環節、局限性、特征
(1)含義:思維抽象是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其個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維活動。
(2)具體過程(重要環節):①分離是思維抽象的起始環節。②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③簡略化是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節。④理想化是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各環節都可能出現)
思維抽象的局限性及對策
①局限性: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②對策:認識不能停留在思維抽象階段。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展到思維具體。
(4)思維抽象的特征:①思維過程上的抽離性。 ②思維目標上的純粹性。③思維表達上的簡潔性。
13、認識發展的兩個階段及其辯證關系
(1)階段:①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②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
(2)辯證關系: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
【考點梳理】
一、辯證思維的特征
1、整體性與局部獨立性
關系 整體性 局部獨立性
區別 含義不同 整體是事物的全局或發展的全過程。 局部是事物的局部或發展的各個階段。
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體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起著決定作用。整體統率局部,具有局部所不具備的功能。 局部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受整體制約。局部服從和服務于整體。
聯系 ①整體和局部相互依存。一方面,整體離不開局部,整體由局部構成,沒有局部就沒有整體;另一方面,局部也離不開整體,局部是整體中的局部,離開了整體的局部就失去了它在整體上的意義,也就不成其為局部。②整體和局部相互作用。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影響著局部功能的發揮;局部的功能及其變化也會影響整體功能的發揮,關鍵部分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甚至會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2、動態性與相對靜態性
關系 動態性 相對靜態性
區別 含義 動態性是指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的性質。 相對靜態性是指事物的相對靜止、相對穩定的性質。
特點 動態性即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相對靜態性即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它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靜止并不是不運動,而是指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的穩定和平衡狀態。
聯系 動態性和相對靜態性是相互貫穿、相互滲透的,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絕對運動中包含著相對靜止,即動中有靜。相對靜止中又有絕對運動,即靜中有動。
二、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
分析 綜合
區別 思維方向 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 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
特征 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其優點是精確。 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整體性是其重要特征。
常用方法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功能分析、因果分析和矛盾分析法等,其中矛盾分析法是最高層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
聯系 ①在辯證思維中,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為綜合做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②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③辯證地理解和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
三、認識質量互變規律
1、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量變 質變
區別 性質不同 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 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
特點不同 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體現事物發展的漸進性與連續性。 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走向事物自身的反面,體現事物發展的飛躍性與間斷性。
狀態不同 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 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
結果不同 事物還是其自身,沒有變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其自身,而是變成了另一事物。
聯系 ①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②事物的發展首先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③量變與質變都是事物自身矛盾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斗爭推動的結果。
2、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
區別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發生了變化,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間斷性是指事物在質上發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
聯系 ①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②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性。
把握適度原則
依據: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
要求:①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分寸”,不犯極端化的錯誤;②反對折中主義;③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度的邊緣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
四、不作簡單肯定或否定
1、從雙重性角度——把握辯證的否定
辯證的否定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相對于肯定階段來說,否定階段是較后也是較高的環節。它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能體現事物發展的辯證法。
2、結合肯定與否定的關系——把握辯證否定觀
堅持辯證的否定觀,要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沒有對這一整體、統一體的否定,舊事物就不能滅亡,新事物就不能產生。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絕不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而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即使對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動地將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3、區分辯證否定觀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辯證的否定觀 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否定的動力 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斗爭的結果,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進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強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是主觀任意的否定。
否定與肯定的關系 辯證的否定實質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中包含否定。 把否定和肯定絕對地割裂開來,主張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與發展和聯系的關系 辯證的否定既是聯系的環節,又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否定是對舊事物的消滅,是聯系和發展的中斷。
五、體會認識發展的歷程
1、感性具體、思維抽象和思維具體的關系
感性具體 思維抽象 思維具體
區別 以整體形象的形式反映客觀對象,是人腦對事物外在現象的整體反映,它是綜合性的感性認識。 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觀對象,是人腦對事物內在方面(要素、屬性和關系)的特定反映,它是分離性的理性認識。 以完整結論或理論體系的形式反映客觀對象,是人腦對事物各方面聯系的完整再現,它是整體性的理性認識。
聯系 ①相互依存:思維抽象以感性具體為基礎,思維抽象本身又是思維具體的基礎。②相互滲透:具體中有抽象,思維具體包含著抽象規定;抽象中有具體,思維抽象包含著感性具體的要素。③相互轉化:在一定關系中是抽象的東西,在另一關系中會轉化為具體的東西。
2、認識發展的兩個階段的關系
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 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
區別 原因 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認識要向前發展,就需要運用思維抽象。 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不能停留在思維抽象階段。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展到思維具體。
途徑 分離、提純、簡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學的思維抽象的重要環節。其中分離是思維抽象的起始環節,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簡略化是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節,理想化是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 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即邏輯起點。這樣的起點應是某一認識領域里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其次,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中間環節,即邏輯中介。它由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概念、范疇所組成。最后,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終點,即邏輯終點。思維從最一般的抽象規定開始,通過各個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實現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聯系 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是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基礎。
【習題演練】
一、單選題
1.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由過去“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表明( )
①事物的變化發展存在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
②“吃不飽”到“吃得飽”的量變是“吃得好”的質變基礎
③堅持適度原則,積極促進“吃不飽”到“吃得好”的飛躍
④事物的發展會經歷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的過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否定意味著新舊事物的決裂,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折。這句話揭示的哲理是( )
A.辯證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的環節 B.辯證否定是量變的過程
C.辯證否定是克服和保留的統一 D.辯證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
3.下列關于質、量和度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質和量都是客觀的、多樣的,都與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②一事物在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質稱為屬性
③度是質和量的統一體
④質規定量但量不規定質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對“度”的含義表述正確的有( )
①度是事物的質和量的統一
②度是保持事物質的數量限度
③度是引起事物變化的關節點
④度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規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糧食自給率是衡量糧食安全的重要指標。我國糧食安全要求的糧食自給率要不低于95%,每下降1個百分點,就需要大量進口糧食。如果我國過分依靠國際資源和市場實現糧食供給就會對世界糧食安全構成威脅。這啟示我們( )
A.事物量變必然引起質變 B.要優化事物要素,增強系統
C.要把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 D.要重視量的積累促成質變
6.“不斷地嘗試失敗,于是你積累了經驗;不斷地嘗試成功,于是你積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個過程,積累、迸發,再積累、再迸發,最終實現完美的自我。”這句話說明了( )
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量變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③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有質變
④事物的發展最終通過質變實現,質變意味著發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7.“涓滴之水終可以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這是音樂大師貝多芬的名言。這句話蘊含了( )
A.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質變比量變更重要
B.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須要抓住時機才能促成質變
C.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D.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定,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限度內
8.恩格斯說過,思維,如果它不做蠢事的話,只能把這樣一種意識的要素綜合為一個統一體,在這種意識的要素或它們的現實原型中,這個統一體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如果我把鞋刷子綜合在哺乳動物的統一體中,那它絕不會因此長出乳腺來。這段話說明的主要觀點是( )
A.認識過程中的每一步,既是分析的結果,又是綜合的結果
B.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C.辯證的綜合不是把各個部分簡單地相加,而是在了解各部分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把握事物的有機整體
D.辯證的分析是揭示事物整體的基礎
9.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側面、因素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下列體現運用綜合這一思維方法的是( )
A.深入實際,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
B.研究植物,分別研究其根、莖、葉、花、果各自的結構形式、功能等
C.對獲得的大量材料進行鑒別和篩選
D.把一個學生的德、智、體各方面表現統一起來考察,才能正確評價這個學生
10.《中國古典藝術的辯證思維》一文論述了辯證思維在古典藝術領域表現為多種對立的藝術范疇,這些對立的范疇有統一性、普遍應用性,并舉例說明了藝術發展史中由于對立矛盾的存在促使著事物發展變化。辯證思維的根本要求是( )
A.堅持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B.要用矛盾分析方法來思考問題
C.堅持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
D.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11.“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 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边@一論斷說明( )
A.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B.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C.抽象的東西是深刻的、正確的 D.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
12.花朵開放時花蕾便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當結果的時候,人們又認為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出現而代替了花朵。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 互相排斥。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成為有機統一體的環節,構成整體的生命。這說明( )
①事物內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對立的
②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
③我們要堅持絕對不相容的對立思維
④辯證否定區別于形而上學否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談到“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時明確指出,“從實在和具體開始”到達“越來越稀薄的抽象”是一種“錯誤的”方法,而“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則“顯然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這種“科學上正確的方法”能( )
A.獲得對事物整體表象的認識
B.獲得對事物的外部形象的認識
C.獲得對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種共性的認識
D.把握客觀對象的整體及其發展規律
14.在流體力學中,“理想液體"既不可壓縮又沒有黏滯性,實際上所有液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黏滯性和壓縮性。這說明( )
①純粹理想化的狀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存在
②理想化有利于人們揭示認識對象的本質和規律
③提純能夠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擾人們認識的因素
④分離無須考慮研究對象與其他對象之間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樣的聯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科學家通過研究蝙蝠用超聲波可以判斷障礙物、食物的位置這一現象,發現聲音可以傳遞信息,從而發明了聲吶,可以探測海洋、魚群。這個過程體現了( )
①思維過程以感性具體為起點
②通過思維抽象獲得的認識是對事物整體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
③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
④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唯一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2020年5月,美國升級對華為的限制措施,所有采用美國公司技術的公司,必須經由美國政府同意才能和華為合作。這一事件讓我們再次認識到:核心技術一定不能受制于人。從辯證思維的角度看,要推動我國通信行業“核心技術”的進步,必須( )
①堅持辯證否定,強化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
②分清主流支流,把握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向
③重視量的積累,注重技術引進并消化吸收
④善于抓住重點,加強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賀龍元帥的女兒賀捷生在談到一些中小學課本刪除了《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等紅色經典時表示,忘記過去等于背叛。我們之所以不應該“忘記過去”,是因為( )
①“忘記過去”違背了辯證的否定觀
②“忘記過去”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③“忘記過去”違背了辯證思維的整體性特征
④過去的內容更豐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A企業是國內汽車電子行業的龍頭企業。面對疫情影響,該企業依據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在主打原有拳頭產品的同時,及時對產品結構進行升級,把技術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有機結合起來,贏得了應對這次疫情挑戰的主動權。這體現了( )
①事物內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統一的
②辯證否定就是要把合理因素照搬到新事物中
③否定環節不如肯定環節的內容豐富
④辯證否定具有肯定和否定的雙重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下列說法與漫畫《都是從“一”開始》蘊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
①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
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③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④一趾之疾,喪七尺之軀;螻蟻之穴,潰千里之堤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十三五”時期是我們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各級政府要把握時間節點,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這要求我們( )
①堅持整體性與局部性的統一
②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
③抓住時機,促成事物的飛躍
④分清主次矛盾,認清事物性質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古語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句話蘊含的道理有( )
①善與惡性質不同、相互對立
②善與惡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
③成名、滅身各有相應的量變前提
④善、惡的積累必然導致相應的質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小時候自己的心靈里是對國破家亡的恐懼,高中畢業后亡國奴的陰影變得更加現實更加劇烈,接踵而來的七七事變使淪陷區一天天逼近。最終是中國共產黨使一個原來以為漂泊在動蕩不定時局中的求學游子,找到自己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生命力的基石。”著名科學家康振黃感慨地說,“沒有共產黨就不可能成就中國飛天夢。”康振黃的人生感悟體現了( )
①分析與綜合是對立統一關系
②分析與綜合是兩個獨立的過程
③綜合是分析的基礎,分析是綜合的先導
④分析為綜合作準備,而綜合的結果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題
23.直覺思維使阿基米德在坐進浴盆的瞬間突然領悟(頓悟):浴盆中水面升高的體積很可能等于身體浸入水中部分的體積?!八嫔卟糠值捏w積”和“身體浸入水中部分的體積”這兩件事,從表面上看互不相干,但是阿基米德通過整體把握與直觀透視方法,卻在瞬間發現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或稱內隱關系)——體積相等。
牛頓通過蘋果落地現象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也與直覺思維分不開:“蘋果落地”和“月亮繞地球旋轉”,在一般人看來,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但是牛頓卻從中領悟到蘋果之所以掉到地上而不朝天上飛,月亮始終繞著地球轉而沒有脫離地球和太陽系飛向宇宙深處,都是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即看到了兩個表面互不相關的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內隱關系),這就是一種高度發展的直覺思維能力。要想能看出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內隱關系,就要依靠這種能力。
這里的“直覺思維”指的是什么
從“直覺思維”到“形成靈感或頓悟”體現了科學思維的什么道理
24.城鎮化進程中,拆舊建新無法避免。然而,什么樣的建筑該拆、可以拆,哪些建筑應該保留,甚至重點保護,卻界定模糊?!罢J古不認近”的保護觀,導致了一批喪失經濟功能與生活功能但極具文化與研究價值的近現代歷史建筑被拆除損毀?!跋残聟捙f”的建設觀導致看起來破舊的真文物被拆毀,而“涂脂抹粉” 的仿古建筑與仿古街區卻被保留下來。古建筑是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載體,傳承離開保護就會消亡,如何保護古建筑是業界人士深思的問題。“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唐朝詩人司空圖的這句詩,道出了傳統建筑保護與發展的真諦:保護傳統古建筑不是簡單地復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與古為新”。
請運用辯證否定的觀點,說明保護和發展傳統古建筑要“與古為新”的正確性。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华县| 定州市| 宾川县| 会泽县| 武山县| 江安县| 宜城市| 丰台区| 榕江县| 广德县| 来宾市| 台北县| 翼城县| 浑源县| 南丰县| 黄山市| 景宁| 胶州市| 舟山市| 武山县| 怀安县| 乐陵市| 利川市| 施甸县| 麦盖提县| 霍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红原县| 余江县| 建德市| 泰和县| 留坝县| 乌拉特中旗| 襄樊市| 盐池县| 凉城县| 宝丰县| 龙川县| 五华县| 潢川县|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