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山東教育出版社學畫寫意花卉——菊花【課標分析】《學畫寫意花卉—菊花》一課是造型·表現類課型,對七年級學生的要求是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中國畫的表現形式表現壺的古樸,淡雅,韻味。學習美術造型和表現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和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美術情操,完善人格。【教材分析】本課以菊花為對象,對學生進行國畫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對傳統藝術的審美鑒賞能力。菊是四君子之一,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用國畫的形式表現出的菊花,淡雅、韻味十足。水墨畫菊花可先中鋒行筆用線勾勒花瓣、花枝的基本行的輪廓,再側鋒行筆暈染花葉,用濕墨的濃淡層次來暗示物體的塊面交界和剖面明暗的深淺層次;也可以直接用中鋒行筆和側鋒行筆分別表現菊花的花葉枝干,組成完整的菊花圖。教學中鼓勵學生在菊花的構圖方面推陳出新,勾勒出精巧的菊花寫意小品,將書、畫、詩、施于畫面,提升菊花的風雅品質,展現出和諧的美好的高雅傲霜的意境。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進一步熟悉寫意畫的筆法、墨法,學習畫枝、畫花、畫葉的方法步驟,學習菊花的臨摹練習。能力目標:通過筆墨體驗,局部臨摹、完整形象臨摹等方式學習寫意菊花的基本方法步驟。情感目標:通過動手實踐,體會中國花鳥畫審關特征和筆墨情趣,陶冶性情提高對花鳥畫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1、中國畫的用筆用墨,臨摹練習菊花。2、動手實踐,體會中國花鳥畫審美特證和筆墨情趣,提高對花鳥畫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難點:對花鳥畫的借物育人,托物言志的內涵的理解。教具準備:多媒體、中國畫工具學具準備:中國畫工具及材料教學過程:一、賞菊1.欣賞菊花園感受菊花的意境美。二、品菊課件展示實景與寫意的圖片八大山人、齊白石、吳昌碩的菊花圖,請同學們欣賞,注意觀察畫面在用筆、用墨上的特點。同學觀察并說說教師總結:筆墨技法是寫意花鳥畫的靈魂,不同的筆墨技法,會營造出不一樣意象,所以歷代花鳥畫家都非常重視筆墨技法的研究。三、畫菊活動一:探究總結寫意花鳥的筆、墨技法,教師演示用筆技法1.用筆一-只用中鋒、側鋒等筆法作畫,不同的筆法畫出的形象具有不同的視覺效果。教師演示用筆技法一-中鋒、側鋒、逆鋒、散鋒,以中鋒,側鋒為主。2.用墨一主要指通常分為五色“焦濃重淡清”,另外還有潑墨、積墨、破墨等技法。破墨法又可分為四法(濃墨破淡墨、淡墨破濃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點。活動二:嘗試與體驗畫菊花觀看教師微課畫菊視頻簡單展示花朵、花枝、花葉畫法注意體會:花和葉用了怎樣的筆法、墨法。畫葉、勾花,點花。1.用濃淡變化的方法中鋒勾出花瓣。2.焦重墨色快速行筆畫出主枝附枝。3.側峰用筆畫畫葉注意濃淡干濕的墨色變化。4.趁葉片半干,以濃破淡勾出葉筋,再用藤黃略調赭石由外向內為花瓣著色。5.繼續著色補充,注意顏色要有深淺變化,以凸顯遠近感。6.整體調整完善,最后題款鈴印,完成作品。作畫步驟與要求:(學生臨摹練習)請同學們按照以下要求完成一幅寫意菊花小品。作畫步驟及要求:1.用墨一一濃淡干濕的變化2.用筆——中側鋒的變化3.造型一—自然4.構圖—合理著色5.落款——工整、大小合適教師巡視輔導四、評菊作品點評:談收獲,作品學生評,教師評,指出需調整的地方,教師點評,鼓勵學生作品做畫展。拓展:菊花不僅有觀賞價值,且有良好的保健價值,菊花裝飾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少,菊花郵票,菊花雕刻,菊花畫等。小結:了解了菊花的繪畫技法,筆墨情趣,希望同學們做象菊花的一樣的品質不怕艱苦,正直不屈,品行高潔之人。《學畫寫意花卉—菊花》課后反思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鳥語花香,緣 物寄情,本單元是學習中國畫的花鳥畫,共分為三課,第一課是作品欣賞課,了解花鳥畫的種類及其藝術特點,其余兩課是進行寫意花鳥畫技法的學習,本課是“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本單元分 3課,本課又分三課時,開始進行花鳥畫基本技法的學習實踐。由于花鳥畫表現題材十分廣泛,不僅僅是花草和禽鳥,還包括蔬果、走獸、鱗介、毛、游魚、昆蟲等眾多自然界動植物形象;所以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本課先安排學習常見花卉的畫法。具體順序是,首先重溫小學階段曾接觸過的筆法、墨法,熟悉宜紙和筆墨的性能,接著學習畫花卉,也是先將花、葉、枝等局部分開練習,先單獨畫枝,再單獨畫花,再單獨畫葉,最后將幾個局部組合成花卉的完整形象。通過本課的教學,讓我思考了這樣幾個問題:一、每課一評要堅持學生的美術作業評價不是為了我們的評比課能多取得一點的分數,也不是為了我們的觀摩課而作秀,而是真正地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興趣的一種激勵機制。我們應該從平常課出發,做好每課一評,真真正正地為孩子的發展服務。只要我們堅持每課一評,每課必評,我想孩子們通過相互的點評與交流,必定會增加對美術活動的興趣。通過評價,教師能更深一層地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創作意圖,提高孩子的創作能力。正像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羅恩菲德指出:"對兒童作品施以評價只是老師更透徹地了解兒童的成長,而不是以學生的缺點和優點來困擾他們,前者能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創作意圖和其他情形,后者徒然使兒童對尋找自我和創造表現喪失信心,任何評價,只有能幫助老師了解兒童,并有效地提示兒童從事創作,才有意義。"因而,我們對學生評價應以客觀事實作為評價的基礎,同時評價觀也要多元化,并要以激勵性原則來評價學生作業。激勵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評價中給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使學生處于一種能動的,活躍的動力狀態,從而引發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體發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盡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渲染,增強學生自信心、形成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認知水平以及交流表達式的能力,逐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唯有扎扎實實做好每課一評,才能真真正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二、當堂點評要多樣繁重的教學任務下,怎樣才能輕松、有效地進行評價呢?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課設計不同的評價方式。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評價興趣,更能體現評價的積極作用。本課《學畫寫意花卉—菊花》其實是對菊得繪畫造型的一種設計,這是充滿藝術活力的美術課。出示各種菊花的圖片以供孩子們選擇。讓孩子們通過對菊花的外形,色彩,以及枝干的欣賞,從而對菊的基本結構有所了解,再用國畫的形式創作菊花圖,運用墨色的濃淡變化,線條的粗細變化,更能體現國畫筆下壺的淡雅極其韻味。在作業展示時,展示不同菊的構圖,這是技術的切磋,藝術的交流,思想的碰撞,這更是心的聚會。評價的方法也是多樣的。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去設計,我們的美術課堂肯定因評價而更精彩。三、傳統評價要創新傳統的美術作業還是學生把完成的作業交到老師的手中,然后老師根據作業的造型、色彩、構圖、想象等因素綜合評定其等級或給一個分數。那么,我們可以采取給孩子在分數上加一個笑臉,在 ABC上加幾顆星星。孩子們覺得自己似乎比平時更優秀了,因為不僅有了等級或分數,還得到老師的另外的獎勵。美術的語言是用線條、形狀、顏色、紋理等形式。在美術活動中,選出我們需要的藝術語言進行藝術的創造。因此,對美的認識不是像其它學科那樣有固定的標準,而是要靠自己去感覺去體會的。為此,我們還可以采用評語評價,例如 "線條很流暢"、 "觀察很仔細"、"表情表現很生動""自信一些會更好""有進步"等等。通過評語評價,學生更容易掌握美術知識技能、對美術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了。有時,也將等級評價與評語評價相結合,學生學習成果在評價中得到認可,技能在評價中提高。四、有效資源要利用我們可以利用學校的有效資源為孩子辦展覽,將課堂評價延伸到課外。如教室內的墻、教室外的走廊,學校的宣傳櫥窗,都是非常好的展覽環境。這種評價方法很受學生喜歡,學生之間互相觀摩,互相交流。通過展覽提高了 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五、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單純而機械的教給學生知識,讓他們去畫某一物體,學生們往往會因為缺乏興趣,而去機械的臨摹,這樣會嚴重阻礙其創造性的發展。所以,本次活動我著重從吸引學生興趣入手,以多媒體電子白板進行知識傳授的平臺,并加入適當的動畫。六、活動過程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整堂課中,教師語言精煉嚴謹,只負責引導,不包辦。而學生們則興趣濃厚、思維活躍、主動創新。在設計環節,每一位孩子都有獨特的想法;在評價環節,每個人都掌握了評價的標準;在表演展示環節,大家都積極主動的勇于展示自己,使活動達到了高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