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議論文綜合訓練讓人,乃眾妙之門①沈從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這樣的碑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組成了“從文讓人”。讓人,可以說是沈從文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讓人,讓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壽,讓他由作家轉為學者,成就大事業,享譽中外。可見,讓人,是人生得以發展的重要途徑。②讓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涵養,一種膽識。“讓人非我弱,弱者不讓人。”歷史上成就大事業的人,哪個不具備這樣的品格?“將相和”的故事流傳甚廣。藺相如不想和廉頗爭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將軍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讓。這種豁達大度,不正體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崇高品德嗎?因他的這種美德,才有后來廉頗老將軍的“負荊請罪”,從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③讓人,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讓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諧。當今著名詞作家喬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視《夫妻劇場》,主持人問:“二老相濡以沫,白頭偕老,有什么秘訣嗎?”喬老答:“一個字,忍。”夫人佟琦搶答:“我是四個字,一忍再忍。”詼諧中盡顯相處之道。④讓人,對事業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幫助。人在事業上很難一帆風順,有時甚至會陷入絕境。如果寧折不彎,不退不讓,事業很可能會就此終結。而讓人,則會讓你的人生之樹在即將枯萎的時候煥發新的生機。沈從文先生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繼續寫他鐘愛的小說、散文,幾乎被世人遺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懷,超人的毅力,忍了,讓了,既不悲觀,也未消沉,而是將自己的智慧和才華,用到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不哀不傷,潛心學術,寫出皇皇巨著《中國服飾史》,又一次為世人刮目相看。⑤可是真正做到讓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都要認識到自己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否則,總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別人冒犯,當然不容易大度起來。此外,想要做到讓人,最好還要有點幽默細胞。生活中遇到不順,誰心里都不會舒服。這時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時就好多了。⑥讓人,乃眾妙之門。生活中多一些讓人,我們的心靈會多一些陽光,事業也會多幾分順利。不信,你試試!品讀經典①林語堂曾說,“讀書,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讀書可以使人增長學問見識,領悟為人處世的道理,即“開茅塞,除鄙見”,這是閱讀大多數書籍都可以帶來的好處。讀書還可以“養性靈”,這種好處,則非品讀經典而不可得。品讀經典可以養成知識豐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靈,可以讓人生從浮躁走向寧靜、從淺陋走向優雅。總之,品讀經典可以培養高尚心靈。②何謂經典?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說:“自圣賢述作,是曰經典。”他認為,古代圣賢所述所作的就是經典。這個解釋有些道理。圣賢的思想往往能夠洞穿古今,必然是經典。但問題又來了,圣賢何以成為圣賢?實際上,還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為后人所接受、認可、推崇。有學者曾總結過經典的特性:傳世性、權威性、耐讀性、累積性。可以說,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關鍵在于其蘊含的思想精髓能觸及人們的心靈。它們代表著時代精神,能夠穿越時空、啟迪后人。因而,經典是歷史選擇出來的最具價值的書籍。③品讀經典,人們可以沐浴思想的光華,感受圣賢哲人的思考。孔子所強調的“仁者愛人”,一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又如,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歷來為共產黨人所推崇,百讀不厭,回味無窮。品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不僅有助于我們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和問題,而且可以引發我們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深入思考,啟迪智慧,蕩滌心靈。④品讀經典,人們可以穿越到遙遠的古代,仿佛身臨歷史現場,感受古人的風采。《史記》中荊軻刺秦王,一番悲壯,一幕驚險。從《史記》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馬遷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將失敗的英雄項羽列入“本紀”,為匈奴作列傳,還專辟《貨殖列傳》記錄那些在當時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讀這部歷史經典,我們可以讀出并且學習司馬遷的大氣魄、大胸懷。⑤品讀經典,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讓人感到清新、舒曠,意境悠長。閱讀敘事文學作品,就如同步入歷史人物長廊:劉蘭芝、焦仲卿的悲劇讓人感嘆,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形象令人嘆奇,梁山泊一百單八好漢的忠義令人回腸蕩氣,等等。文學經典往往也是歷史經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別”,書寫了安史之亂的歷史場景。又如,一部《紅樓夢》通過對賈家的細致描寫,揭示了封建社會大廈將傾的歷史趨勢。⑥品讀經典未必能讓人學會一項生存技能,但可以培養高尚的心靈。經典蘊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辭,給人帶來的并非單一的啟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氣質得到提升、心靈得到洗禮、心胸變得開闊、見識更加高遠。涵養幾分靜氣①一則故事,讀來耐人尋味。父親丟了一塊表,抱怨著四處尋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兒子悄悄進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父親很好奇,兒子則回答:我就安靜地坐著,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表就找到了。②這就是“心靜”的力量。“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一事當前,苦惱抱怨無濟于事,煩躁驚慌也于事無補,唯有穩住陣腳、靜下心來、凝神細思,方能尋覓解決之道。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一語道破“靜”的重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堅守內心的寧靜,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見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那么,“靜心功夫”從何處得來?③涵養靜心功夫,離不開嚴格的自律。毛澤東同志在湖南一師求學時,特意到最喧鬧的地方讀書,目的就是鍛煉意志,讓自己能夠胸懷靜氣,心緒不受外界所擾。為了讓自己安靜下來,有人給自己定下“靜坐”的“日課”,堅持每天獨坐兩小時,終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嚴格的自律,助人逐漸養成寧靜、專一的心態,讓人雖得意而不忘形、處困頓而不沉淪、臨誘惑而不搖擺,也因靜而明志,因靜而生慧。④有人說,每臨大事有靜氣。大事當前的靜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艱難困苦的歷練。蘇軾《書舟中作字》記載,一次乘船途中,灘險舟危,舟中士子面無人色,唯獨他“作字不少衰”。這份從容蓋因其“更變亦多矣”,所以能 臨事不懼,處變不驚。可見,不憚于在難事、煩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煉,就能將內心打磨得成熟豁達,沉穩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時一事的得失;多經歷幾番雨疏風驟的洗禮,耐得幾回興衰榮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來臨之時,氣定神閑、沉著冷靜,抵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⑤讀書以養性,書畫以養心。“靜心功夫”,還可從讀書中來。寂寞憂愁時讀一闕《定風波》,心會變得豁達敞亮;委屈不平時讀一卷《寬容的哲學》,能收獲“既忍且耐”的智慧。身處低谷之時,從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縱使“山重水復”也終將迎來“柳暗花明”;得意之時,時常讀書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端起沉甸甸的書本,走進書中的世界,浮躁之氣便能蕩滌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尋得“此心安處”。⑥古人云:“人心多從動處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靜坐,云興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鳥啼而欣然有 會,花落而瀟然自得。何地無真境,何物無真機。”涵養幾分靜氣,絕非暮氣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從容不迫、少一些進退失據。“靜心”的功夫,助人眼界開闊,胸襟豁達,挺過如磐風雨,包容萬千氣象,尋得生命真諦。【真題再現】 解開縛心的繩索【老泥解析】“縛心的繩索”首先要轉化為具體的內容,或許是物質的欲望,車子、票子、房子;或許是精神的桎梏,位子、面子。由此看來,最束縛我們手腳的莫過于名利了。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會讓我們身心疲憊。有時候,生命前行的時候,我們學會著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錢財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唯有內心是否的愉悅,身體是否健康才是生命的第一要義,所以,不放給自己減負,為自己解開縛心的繩索。哪怕為生命留白也好,明代學者洪應明在《菜根譚》里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趙樸初也在他的遺作中寫道:“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對我們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縛心的繩索,或許是讀書的功利,成長的煩惱,學習的壓力,父母的期待,同伴的攀比,思維的禁錮,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們可以寫成記敘文,通過一件事寫自己面對怎樣的束縛,有什么苦惱,寫出心里感受。然后寫自己用什么途徑解開這個“縛心的繩索”的,要具體寫想放手的糾結,心里感受,然后寫放手后的感受,形成對比,最后總結,解開心中那些“繩索”后的感慨。寫議論文,首先要開宗明義,觀點明確,論據要充分佐證自己的觀點,舉例后要用幾句話回扣自己的觀點。寫作時可以把寫作調理設置得清晰一些,這樣便于自己的發揮。解開縛心的繩索“我從靈魂深處感到,一定要反叛一切,走我自己的路。”先哲惠特曼窺探人的心靈,從內心深處發出一聲吶喊。——題記 盆景在園丁刀斧的修剪和白綾的束縛下,固然可以修成玲瓏的身段,但在刺骨的疼痛中卻磨蝕了青松的挺拔和清高,蛻去了野草的堅韌與倔強! 面對此景,我們能否感知那縛心的繩索已將我們的心束得面目全非了呢?對此,我們應該如何? 自人類誕生起,上帝就將我們置于一個深受各種束縛的世界,但只要揮舞鋒利的寶劍,斬斷縛心的繩索,就能活出精彩的人生!讓我們的視線穿透歷史,將前人揮利劍斬縛繩的偉身影漸漸放大吧。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向往著自然的圣潔,羨慕著田園的淡泊,一位賢人走出了“塵網”和“樊籠”,走向了自然和田園。于是,歷史的長河便又匯入了一股清泉,歷史的長廊便又增添了一幅畫卷。陶潛,他擺脫塵世的羈絆,斬斷世俗的功名利祿,他的人生多超然! 好一位斬斷名利繩索的田園詩人! ——“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曾經有過的抱負與志向在朝臣的排擠中化為烏有,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讓他的心飽受煎熬。他該如何?沉淪還是淡泊?他選擇了后者。于是,蘇東坡走出了迷茫,走出了泥沼。“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他掙脫了政壇的爾虞我詐,他“一蓑煙雨任平生”,以滿腔的豪情高唱“大江東去”,成就了他的曠達! 好一位斬斷欲望繩索的豪放詞人! ——走在改革道路的最前方,斬斷教條主義的觀念,開創中國建設新局面,他——鄧小平,向全世界展現出一位“東方矮個子”的睿智。東方明珠像一枚待發的火箭,矗立于黃浦江畔,她是我國邁向現代化的見證!中關村宛如一座拔地而起的豐碑,坐落在祖國心臟,她是祖國未來騰飛的標志!這是鄧小平斬斷傳統思維創造的奇跡! 好一位斬斷盲從與迷信繩索的改革巨人! 掩上歷史的書頁,展望當今蓬勃發展的世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斬斷那些縛心的繩索。人類的進步與文明同樣如此! 找回迷失的自我,讓人類進步的長河永遠奔騰! 斬斷縛心的繩索,讓人類文明的畫卷更加絢麗!解開縛心的繩索 生活就像一潭瀲滟的清泉,也會零落著泥與枯枝;生活就像一場醉人的春夢,其中不乏惱人的夢魘。 生活紛紛繁繁,工作的壓力、學習的煩惱、夢想的毀滅、欲望的破產種種的不如意都使我們的心靈背上沉沉的重擔,其實,真正壓抑我們,束縛我們的不是生活的網,而是我們自己封閉、保守的心。它總是用蛛絲般黏重的憂思束縛著我們,使我們塵封在厚重的繭中,觸不到明媚的陽光。 我們需要破繭而飛,在生活的陽光中吸取養分。其實破繭并不困難,只要我們正視自己所處的環境,勇于接受自己的命運。可惜有太多的人用一生追尋破繭的哲學,卻被窒息在繭中。蘇格拉底甘飲毒酒,尼采神經錯亂,海德格爾身敗名裂,畢達哥拉斯執著于戒律而被殺,大哲學家們總在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想走出紛繁生活的牢籠,撞得頭破血流而樂此不疲。可他們脫離了生活本身,追求的思想太深太玄太空,恰恰束縛了他們的心。這就如中國傳統的所謂虛靜恬淡、逍遙無為的“審美人生”,這其實是孱弱、萎縮、封閉的,是對本應擔當的命運的逃避,逃避者必然囚禁于自身。 我們需要破繭而飛,在幽閉的港灣中依然活出大海般廣博的胸懷。生活的不完美恰恰可以反襯人性的完美,我們不需要生活本身的明朗開闊與一馬平川,而需要海納百川、神定氣足、寵辱不驚的博大心胸。同生活斤斤計較的人終究走不出生活的圈。很喜歡海子的那幾句“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但惋惜他沒有履行諾言,破不了生活的繭,最終做了鐵軌下的幽魂。很喜歡張愛玲的那一句“生活是一襲華美的長袍,上面爬滿了虱子”。但惋惜她只看到了長袍上的虱子,卻不懂得享受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很喜歡三毛總用“大胡子”形容她的荷西,那么單純、滿足、幸福,但惋惜她把荷西的死看作她幸福生活的完結而失去生的勇氣,用絲襪帶走了一個幽怨的靈魂,也帶走了她恬美清麗的文字。沒有大海般博大的胸懷,就算躺在大海的位置,也沒有靈性,而是一汪死水。 破繭而飛,才能擺脫世俗生活的束縛與紛擾,但破繭不是逃避生活,而是要從生活中吸取養分,保持心的遼闊,在生活這片沃土上孕育廣袤的心靈原野,享受破繭后更高原的空間!解開縛心的繩索 牛,被繩子束縛在木樁上,不得自由; 心,被名利束縛在俗世中,失去自由。 牛是不幸的。對著眼前蔥綠的嫩草,它卻不能大快朵頤,只能望草興嘆。那根可怕的繩子剝奪了它享受美餐的機會,限制了它的活動范圍,使它囿于那個以繩長為半徑的圓中,不能追求廣闊自由的草原。可是它有什么辦法呢?那根繩子實在太結實了,它不能掙脫,盡管它的內心是如此渴望自由。 人是幸運的。雖然也有許多人的心靈也被名利之繩束縛,被囚禁于一方混濁的天地,可他們完全可以用利劍斬斷名利之繩,讓心靈重獲自由。他們比牛幸運多了。 可是,有些人不僅不將那根名利之繩當作一種束縛,反而誤以為那是他們頭上的光環,這些人實在可悲。江淹,一代才子,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文思就像江河水一樣奔流不息,但結果呢?盛名這根繩子束縛了他的心靈,使他的文思之河斷流了。江郎才盡,不能不令人扼腕長嘆:“黯然銷魂者,惟名而已。”名利之繩也同樣捆綁著人們的心靈。蔡京,原本是王安石在熙寧變法中一手提拔的青年才俊,他有理想,有抱負,攜安邦濟世之心,懷經天緯地之才,若不是最后被利之繩束縛了心靈,歷史書上就不會是奸臣蔡京,而是文學巨匠蔡京,一代名臣蔡京了。 名和利,其實只是紅塵俗世中的灰塵,一旦心靈沾上了它,就會失去自身的光澤。名和利又是繩索,將人的心靈囚禁的繩索。要想獲得心靈的自由,我們要用淡泊之劍斬斷它,讓心靈馳騁于自由的天空。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太多太多的名利糾纏心靈,心靈又怎能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可是,能果斷地斬斷名利之繩,追求淡泊自由的生活,世間幾人能夠? 當諸葛亮拋下“智囊”盛名,將要撒手人寰時,他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寫下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格言,留給兒子,告誡兒子,一定要斬斷名利之繩。 王維經歷人生起起落落之后,選擇了在輞川安享晚年,潛心修佛,過著“安禪制毒龍”的生活,他明白了:名利之繩實在是害人之物,不如早早斬斷為妙。 牛因繩的束縛而失去了在遼闊草原奔跑的自由; 心不要因名利之繩的束縛而迷失在俗世中,放棄暢游世界的夢想。 快快斬斷名利之繩,解放我們的心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