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節、論 據議論文有三個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即是議論文的主題;論據則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根據——事實和理論。論據與論點兩者的關系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論點以論據為基礎,依靠論據來證明;論據以論點為統帥,服從論點的支配。如果說總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那么論據就是議論文的血肉。一個人要豐滿多彩,光有靈魂和骨架卻沒有血肉,是難以想象的。同樣,一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行不通的,它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論據分事實論據和道理(理論)論據兩種。事實論據:包括有代表性的確鑿事例(歷史典故、名人事例、現實事例等)、史實以及統計數據等。“事實勝于雄辯”,典型的事實論據,常常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材料。因此,用事實論據,讓事實說話,是寫議論文常用的基本方法。如《發問的精神》一文,連用四個事例:牛頓由對蘋果落地發問,而創立了“萬有引力”學說;瓦特由對壺水滾沸發問,而發明了蒸汽機;釋迦牟尼對人生發問,而創立了佛教;孔子好問,則成為萬世景仰的圣人。從而有力證明了“發問精神的可貴”作為論據的事實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概括的。上面提到的事例,有的是一人一事的具體事例;有的則是多人多事的概括性材料。《想和做》中有這樣一段論證:“在學校里,有些同學很‘用功’,可是不會用思想。……另外也有一些同學,他們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來記住動植物的分類,弄清歷史的年代。”這里講的“有些同學”,用的就是概括性的事實材料。我們往往容易把自己的思路限制在名人事例的小天地里,其實只要可以證明論點,無論天下大事還是個人小事,都可以為我所用。道理(理論)論據:是指經過實踐檢驗的精辟理論、科學原理、名言警句、民間諺語及公認的事理等。這樣的言論有著一定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引用為論據,也能有力地證明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標準解讀 一類文標準:所有論據真實、典型、新穎、使用準確二類文標準:論據真實,使用準確三類文標準:論據虛假,或使用不準確,或論據數量太少論據使用的最基本要求是真實,虛假的論據是沒辦法證明論點的。其次,論據必須使用準確,即選擇的論據必須能夠證明論點,而不是和論點關系不大甚至背道而馳。論據使用的較高層次是典型和新穎。典型即該論據廣為人知,可信度較高,就如做廣告選擇明星會給產品加分一樣,明星就是典型。新穎即論據最好是比較少見的,而不是大多數人會寫到的。如果做到典型和新穎,你的文章就一定可以使閱卷老師眼前一亮,進而獲得高分。【方法指點】一、論據的選用要恰當。論據的選用要恰當。所謂恰當,是指切合中心論點。就像射箭要瞄準靶子,論據也要緊扣觀點,這是很重要的一條。許多老師在閱卷過程中往往感覺到,有的同學說理論證似是而非,既不是明顯地偏離題意,但又總覺得別扭,問題就在于采用的論據與觀點若即若離,不夠準確恰當。在一個大的話題下,有許多可供選擇的事例和名言,但往往各自有所側重,需要我們仔細揣摩,把握其關鍵的詞句,領會其所指的側重點,才能判斷它適合什么具體觀點。例如同樣圍繞“愛國”這一話題,下面幾則論據論述的側重點就各有不同:1.乒壇女王鄧亞萍說:我把愛國主義落實在我的每一板進攻中。(側重于愛國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2.波蘭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9歲出國深造,老師贈送給他一只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這只銀瓶一直伴隨著他19年。1849年秋天,肖邦病重垂危。臨終前,他對妹妹說:“波蘭反動政府不會允許將我的遺體運回華沙,就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去。”(強調愛國情感的真摯與強大,讓無數的游子心系祖國,葉落歸根。)3.龍永圖,中國加入WTO談判的首席代表,在中國加入WTO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1973年就讀于倫敦經濟學院,學習西方經濟。他在聯合國工作多年,精通英語,精通西方規則,在中國和世界磨合的過程中,他成了不可或缺的談判人才。(龍永圖能夠以自己的方式報效祖國,關鍵在于他的知識、英語水平、口才等,即愛國需要一個人有才能,愛國需要有過硬的本領。)4.匈奴不滅,何以家為。——《漢書·衛青霍去病傳》(當個人小家與國家發生矛盾時,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5.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我也不愿離開我的祖國。因為縱使我的祖國在恥辱之中,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裴多菲(愛國之情的恒久專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們在選擇事例與名言時,就要注意這樣一些細微的差別,才能使論據與觀點緊密結合,達到最好的論證效果。此外,我們在選用論據的時候,要能夠針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寫出時代的特點,哪怕事例與名言是陳舊的,但挖掘的內涵是符合現實生活的。例如:目前,我國18歲以下未成年人已達3.67億,在每個孩子的背后,是一雙雙深情關注的眼睛。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中國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現代教育意識向家庭的滲透,家長與孩子民主平等關系的建立,家長們春風化雨般的言傳身教……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問題。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你對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請以“家庭教育”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關于家庭教育的素材資料有很多,如下面幾則,我們可以試著挖掘出其針對現實的意義所在:1.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司馬光官至宰相,他雖然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的自律自立意識。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有些人當了官,有了權,對自己的子女不加約束,為其大謀私利。司馬光的事例,就很值得人們思考。)2.有一婦人,中年得子,視若掌珍。凡諸百事,均不令為。及至弱冠,衣食起居,須人料理,如襁褓然。或有老者,勸婦人曰:“當教使言語。”婦人答道:“我在,彼何必言。”或有鄰舍,勸婦人曰:“當教使自理。”婦人答道:“我在,彼何須自理。”及婦謝世,子一無所能,日與犬匍匐于門乞食。人名之曰:犬人。(目前獨生子女多受父母溺愛,生活自理能力差,“犬人”的極端事例振聾發聵。)3.……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魯迅《上海的兒童》(聽話,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基本要求,殊不知這樣束縛了其獨立能力和創造力,是一個“美麗”的誤區。)4.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有些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高高在上,與孩子缺乏平等的交流與溝通。這時,循循善誘的指導協商,就格外可貴。)5.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趙策》(很多父母僅僅滿足孩子眼前吃好喝好穿好的愿望,這樣的家庭教育是膚淺的,只有為其長遠考慮打算,才是真正的愛。)6.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獄里。——土耳其諺語(針對目前不少父母離異,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的社會現狀,強調家庭和睦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材料千千萬萬,但各有側重,各有其針對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認真考慮辨析,選擇最適合自己觀點的論據,合理使用。二、論據的選用要典型。一個論點之下,恰當的事例也很多,但寫進文章中,必須經過選擇。選擇的標準,就是具有“典型意義”,即有一定的代表性,包容量要大。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扣住“古今中外”四個字來選擇。在時間上,涉及古代、近代和現代;在空間地域上,力求廣泛全面。同時,事例中人物的身份、職業,人物的性別、年齡,都能作為選擇的標準,盡量使其涵蓋面廣一些。有時,還可以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選擇事例。例如《志當存高遠》一題,能用來論證這個觀點的事例很多,分列一些如下:1.曹操在統一北方勝利班師途中,寫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詩句。2.抗倭名將戚繼光誓做一個“身先士卒,臨敵忘身”的軍人。3.現代著名新聞記者鄒韜奮自小立志做一名新聞記者。4.司馬遷秉承父志撰寫《史記》,遭受宮刑仍不放棄。5.巴爾扎克在家中拿破侖的雕像前寫道:“彼以劍鋒創其始者,我將以筆鋒竟其業。”6.22歲的林肯看到買賣黑奴的啟事很氣憤,鄭重地對同伴說:“我要砸碎這可惡的奴隸制度。”7.毛澤東讀了《世界英雄豪杰傳》,起了“子任”的筆名,意思是以救國救民為自己的責任。8.京劇名家蓋叫天取這樣一個藝名,表示不僅要學習,還要超過自己崇拜的譚派創始人“天”。按照“典型意義”的標準,中國古代的事例,可在1、2、4中作出選擇,中國現代的事例,可在3、7、8中選一個,外國的事例,可在5、6中作出選擇。此外,論據的表達要簡潔。一篇中考作文的字數要求不少于650字,考卷上給出的是1 000個格子。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內表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保證文章的含金量,事實論據的使用,一定要注意表達簡潔、概括。根據讀者對論據的熟悉程度,事實論據的表達可以有以下三種方法:1.詳述法。對那些大眾不太熟悉的事例,我們可以把事情的始末敘述清楚。一般在50~100字即可。在常見的論據書中,這類例子比比皆是,有的長達幾百字。個別同學為了湊字數,就一字不漏地照抄照搬,這是不可取的。2.概述法。對一些較為普及的事例,我們可以用一兩句話把大意概括出來,內容明了,言辭簡潔。有時為了使說理更有氣勢,更有力度,可以將三四個事例概述,用排比的形式羅列出來,表達效果會更好。司馬遷在闡述自己創作《史記》的原因時這樣論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就是運用了上述方法。在優秀作文中,這種概述法也是最常用的。平時我們可以自己練習,將論據書里的眾多事例,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述出來,既訓練了概括能力,也積累了素材。例如:三國時,曹操率領軍隊作戰,在行軍途中自己的馬受到驚嚇,踏壞了農田里的莊稼。按照軍中紀律應當斬首。曹操不掩飾自己的過錯,當眾割下頭發代替首級,曉諭三軍,因而受到將士們的尊敬。”就可以概括成“曹操馬踏農田違反軍紀,割發代首,懲戒自己的過錯,使他受到將士尊敬。3.點述法。對于一些讀者耳熟能詳的事例,幾乎連過程也不需要敘述,只要點出人物或事件的關鍵詞,大家就心知肚明了。比如談到寬廣的胸襟,只要提及“將相和”,讀者就知道廉頗、藺相如事情的來龍去脈,無需多說。再如這樣一個事例: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目中無人,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里,但后來帶兵打仗卻遭到慘敗,40萬趙軍全軍覆沒。紙上談兵的故事人人皆知,因此,只要寫“趙括紙上談兵,實戰全軍覆沒”,讀者自然明白其中所指。又如:三國時的蜀將馬謖,自恃有學問有見地,驕傲自大,主觀武斷,既違背軍師諸葛亮的安排,又不聽參軍王平的意見,不僅失掉了街亭,連自己的腦袋也丟了。這個事例只要提及“馬謖失街亭”,甚至“失街亭”,讀者也能明白。像一些常用的、出自歷史史實的成語,論述起來大多不需多言。點述法的好處就在于語言精練,含義豐富,由于是大家很熟悉的事例,論證起來容易產生認同感。但如果對一些眾人不太熟悉的事例也掐頭去尾地點到為止,可能會令讀者摸不著頭腦。因此運用點述法要慎重。在上述三種方法中,概述法是最常見的,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因此我們應該主要針對它來加強練習。對于理論論據的引用,主要有兩種方法:1.直接引用。對一些自己比較熟悉、記誦準確的名人名言,可以引用原文,并寫明作者與出處。2.間接引用。對一些有一定印象,但具體字句難以落實的名人名言,可以寫出它的大意,并冠以“一位名人說過……”等開頭。對一些難記的古文,用現代漢語寫出它的含義也可以。只要在間接引用時,能抓住原句的精髓,作用也一樣。同樣如《志當存高遠》一題,曹操在詩歌《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人人皆知,可以直接引用。而宋代詞人評價辛棄疾的詞作:“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我們就可以間接引用:氣度大的人,詞作含義就宏大;志向高的人,作品的境界就闊大。當然,不管直接引用還是間接引用,都要弄懂論據的內涵,不能斷章取義,牽強附會,更不能歪曲篡改,甚至張冠李戴,鬧出笑話,使作文出現硬傷。三、論據的選用要新穎。在我們學生的作文中,作為事實論據,出現頻率較高的事例有愛迪生發明電燈,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牛頓思考蘋果落地,瓦特發明蒸汽機,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而中國古代的人物,出場最多的當屬司馬遷、蘇武、蘇軾、李清照……近年來歷屆“感動中國”的人物邰麗華等人也經常出現。不是說用他們作論據不對,而是用得太多、太濫,缺少新鮮感,讀起來像老生常談,沒有滋味。而我們寫文章是要解決現實問題,反映現實生活,反映真實自我,使文章具有時代氣息,具有個性色彩,具有可讀性。因此,我們強調,事實論據的選用要新穎鮮活。言他人所未言,寫他人所未寫,才是寫作出新的關鍵。所謂新穎,有兩重含義:一是指現實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發生在不久之前的事情。例如:2008年6月27日比爾·蓋茨正式宣布從微軟退休,轉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業。因為他意識到,人生在世的價值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在告別會上,他說:“我不能再擋道了,我離開后,會有人填補我留下的空白。”談及微軟的未來,他說:“如果我們不求改變,不吸引優秀人才,這對我們將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這段新聞內涵豐富,有很多可以挖掘思考的地方。比爾·蓋茨退休一事,可以論證“人生需要放下”,開辟生活的新空間等話題。他給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間,可以用來論述“人才的更新交替”,長江后浪推前浪等。他捐出財產,從事慈善事業,既可以論述“如何正確看待金錢財富”,也可以論述“從‘留下’什么,看人生的價值”等話題。而他對微軟未來的看法,則可以用來論及“創新求變”的重要性等。像這一類新鮮的材料,在報紙新聞中并不少見,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關注時事,注意積累,尤其是一些當年的社會熱點、文化事件等。要定時做好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時時更新自己的資料庫,這樣,在需要列舉事例時,才有可能有新穎鮮活的材料供應,給你的作文注入時代的氣息。二是指面對一些經常出現的、人人皆知的論據,要多角度思考分析,使舊材料煥發出新面貌。講到居里夫人,我們關注的總是她的科研成就,而忽視了她作為一個女性的特質。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中,就另辟蹊徑。居里夫人也有美麗出眾的容貌,如果像普通女孩一樣利用青春和美貌的原始資本,她也能過上富裕的生活。但她追求的是更高一層的價值和更遠一些的目標,獻身科學研究。她的美名從發現鐳的那一刻起流傳于世,獲得了比容貌更長久的美麗。能夠從這個方面來利用居里夫人的事例,比老生常談她發現“鐳”的辛苦努力,把獎章給孩子當玩具等要新穎得多。理論論據也一樣可以多角度思考利用。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俗語,在當今社會是否適用?如果“酒”代指商品,它需要經過廣泛調查和苦心設計的包裝與推銷。如果“酒”比喻人才,被賞識、被重用也離不開自我展示,如毛遂自薦,否則就會被湮沒在茫茫的人海之中。由此可見,“酒香不怕巷子深”。像這樣換個角度逆向思維,反其意而用之,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精彩范文】模式一:議論文段標準模式:觀點+材料+分析+小結示例一: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變幻。(觀點)扎拉 菲利普斯是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的外孫女,曾被《人物》雜志評為“全球最美麗的50個人”之一,她高雅的舉止讓英王室為之自豪。然而,當扎拉公主毅然決定成為一個馬術騎手時,她生命的光芒改變了顏色。脫去冠冕,褪去禮服,她和普通騎手一樣艱苦地訓練,擠在地攤上挑選別人用過的馬鞍。2006年9月,她成功地贏得了“歐洲全能騎術錦標賽”冠軍,整個英倫為之振奮。(事例)在賽場這個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盡顯光芒。她那金黃色的皇室標簽變成了鮮紅色的勛章。在皇宮里,她的美麗讓皇室生輝;在賽場上,她的技術讓眾人折服。(評論)在生命的錦緞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25歲的扎拉學習,怎樣讓適合錦色的繁花添到錦緞上綻放,怎樣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小結引申分析)(317字)優點:觀點明確,層次清晰,材料典型;分析緊扣中心,鮮明貼切,小結深化主題。【佳作品析】寬容大度,放眼長遠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寬容大度,放眼長遠》滾滾東逝的波濤,淘盡了無數鮮活的面孔和偉大的功績,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痕跡。讀罷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的故事,掩卷沉思,鮑叔牙唯才是舉的赤誠,管仲“九合諸侯”的智慧讓人動容,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齊桓公的寬容大度,放眼長遠的雅量與胸襟。(提出中心論點)齊桓公不計前嫌,寬容大度,故能放眼光于長遠,成霸業與亂世。在各位其主的爭位斗爭中,管仲與齊桓公的過節不可謂不深,但在即位之后,面對齊國發展的大勢,齊桓公卻能放下一箭之仇,給管仲發揮才智的舞臺,一生君臣相得,最終成就春秋五霸之一的強大齊國。倘若齊桓公心胸狹窄,眼界狹小,不愿放下私人過節,棄管仲賢才于不顧,固執地委之鮑叔以國政,那么春秋之世,可能就多了一個普通的中等諸侯,卻少了一個熠熠閃光的齊國,歷任君王中,可能就多了一個平凡的庸人,卻少了一個稱霸亂世的強者。回望歷史,我們清楚地看到,藺相如不記廉頗挑釁,眼光長遠,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將相言和,穩住趙國朝政大局;唐太宗李世民不記魏征早年鼓動太子殺掉自己,眼光長遠,量才重用,成就了一番“直言進諫,虛懷納諫”之美名,也成就了貞觀之盛世。與之相反,龐涓心胸狹窄,身居高位后,卻連自己的同門也無法容下,設計迫害孫臏,最終自己中計身死馬陵,而魏國亦因為孫臏之策屢敗于齊而國力大損。由此可見,把眼光放得長遠,把心胸放得寬廣,放得下內心的偏私,方可成就大業。古代如此,當今,亦是如此。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處于重要的戰略時期之際,齊桓公寬容大度,不記舊怨,眼光長遠的精神具有現實意義。我國放下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強盜行徑之痛恨,放下抗戰時期日寇侵我主權、殺我人民之仇怨,放下新中國成立時,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全面封鎖之譴責,反而以寬廣的胸懷,博大的胸襟,長遠的眼光,推動世界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而在今年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圍蔓延時,中國更是以自己無私援助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這句話的真諦。“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同學們,歷史的煙塵雖已遠去,但我們依然能以歷史為鏡,在閱讀與自省中,成就更好的自己,邁向更高遠的人生。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結構剖析】層進式結構開頭: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齊桓公的寬容大度,放眼長遠的雅量與胸襟。分論點一:齊桓公不計前嫌,寬容大度,故能放眼光于長遠,成霸業與亂世。分論點二:由此可見,把眼光放得長遠,把心胸放得寬廣,放得下內心的偏私,方可成就大業。分論點三:古代如此,揆諸當今,亦是如此。結尾:我們依然能以歷史為鏡,在閱讀與自省中,成就更好的自己,邁向更高遠的人生。直面挫折天有不測之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生活是風雨與陽光的協奏曲,既然要生活,就必會遭受風雨的洗禮。面對挫折,我們怎樣才能彈奏好生活的樂章?(提出中心論點)直面挫折,就需要勾踐“臥薪嘗膽,歷經磨難而不屈”的堅毅。(分論點一)會稽一戰,越王勾踐淪為吳王夫差的俘虜,他要做夫差的馬夫,為夫差牽馬,干牛馬般的粗重活,吃豬狗不如的飯菜,堂堂國君,竟要飽受此等恥辱!然而他沒有沉淪,而是忍辱負重,臥薪嘗膽,不斷激勵自己,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成為一代霸主。(事例概括)如果勾踐在直面挫折時,沒有那種堅毅的人生態度,終身都可能淪為夫差的俘虜。(分析論證)直面挫折,勾踐的堅毅不屈讓他名垂千古。(點題,呼應分論點一)直面挫折,就需要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心態。(分論點二)面對社會黑暗,官場腐敗,民不聊生的現實,他企圖通過入仕為國效力,然而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他最大的人生熱情被付諸東流,他哀嘆,郁悶,痛恨,在殘酷現實面前,他選擇了辭官歸隱,寄情于山水田園,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南山下悠然采菊,在柳樹旁的宅堂前飲酒寫詩,逍遙自在。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事例概括)如果陶淵明在直面挫折時,沒有那種恬淡的心態,那么他肯定會抑郁一生的。(分析論證)直面挫折,陶淵明的恬淡心態讓他成為佳話。(點題,呼應分論點二)直面挫折,就需要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樂觀豁達。(分論點三)因“烏臺詩案”,蘇軾被貶,他失意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雖沒能“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但他仍高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屢遭貶謫,仍能笑談人生。(事例概括)如果蘇軾在直面挫折時,沒有那種樂觀豁達的心態,那么他也無法在官場失意的人生中,尋找到人生中的樂趣。(分析論證)直面挫折,蘇軾的樂觀豁達讓他名隨史留。(點題,呼應分論點三)輕輕翻開史冊,你會看到,仲尼厄而《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因為他們都能直面挫折,故成就了不凡業績,成為歷史的天空中最閃耀的星。如果直面挫折,能與堅毅同行,我們會多了一份頑強不屈;如果直面挫折,能與恬淡的心態同行,我們會多了一份泰然自若;如果直面挫折,能與樂觀豁達同行,我們會多了一份堅定沉著。在風雨兼程時,如果我們能直面挫折,學會堅毅,學會恬淡,學會樂觀豁達。那么,生活處處有陽光!(結尾,呼應開頭)【結構剖析】▲開頭(提出中心論點)▲第二部分:并列結構 (從“ 怎么做 ”的角度對中心論點展開論證) 分論點一:直面挫折,就需要勾踐“臥薪嘗膽,歷經磨難而不屈”的堅毅。分論點二:直面挫折,就需要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心態。分論點三:直面挫折,就需要蘇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樂觀豁達。▲結尾部分:深化話題 重申中心論點【牛刀小試】請以“學會放棄”為話題搜集一些論據,同學之間進行交流,看看誰的論據最典型,最新穎。【論據搜集作業﹒必做】搜集下列人物的事例,并熟練掌握,為以后的議論文寫作儲備素材。盲人調音師陳燕 口吃演講家德摩斯梯尼 科學家袁隆平 當代愚公黃大發云南麗江愛心校長張桂梅 德云社掌門人郭德綱 褚橙創始人褚時健湖北淘寶小伙陳茲方 演員王寶強的成長歷程 死魚眼睛的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最美教師張莉麗 杭州最美司機吳斌 玉麥守護人央宗和卓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