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 古代詩歌五首第2課時◎重點:1.學習情景交融及寫景、敘事、抒情密切結合的方法。2.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賞析作品中千古傳誦的句子。知識鏈接律詩與絕句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律詩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每句七個字的律詩叫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如陸游的《游山西村》。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如李白的《靜夜思》;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此外,每首詩偶句句末必須押韻,如陸游的《游山西村》押韻的字是“豚”“村”“存”“門”,李白的《靜夜思》押韻的字是“霜”“鄉”。七言律詩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對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就是對偶句。【預習導學】1.古詩填空。(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者。 , ! (2)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不畏浮云遮望眼, 。 2.自讀《游山西村》和《己亥雜詩》(其五),完成填空。《游山西村》生動地描繪了 等內容,詩人陶醉于山野風光和農村的淳樸風情里,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 和 的情感。《己亥雜詩》(其五)主要寫詩人 時的感受。 【答案】1.(1)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2)蕩胸生曾云 決眥入歸鳥(3)自緣身在最高層2.農村風光、農村生活習俗 喜愛 戀戀不舍 辭官離京【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設計自學方案根據以往詩歌學習的經驗,為自己設計一個自學方案。·學習小助手·學習詩歌有哪些方法呢 誦讀、品詞、析句、探究詩情等都是主要的方法,請你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設計一個方案,形式可以多樣。【答案】示例:1.讀準字音,把握詩歌的朗讀節奏,熟讀詩歌。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3.找出詩歌中生動傳神的、富有哲理的詩句進行多角度賞析,寫幾句評述性文字。任務驅動二交流自學成果先根據設計的自學方案自主探究,再在小組內交流探究結果,并回答下列問題。1.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詩人游山西村時看到的景象。·學習小助手·可以先直譯句子,再通過聯想和想象進行擴充。例如:詩人漫步山間,看到了什么 聽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柳暗花明,他的眼前呈現出了怎樣的圖景 他的心情如何 然后試著讓你的語言生動起來。2.《游山西村》和《己亥雜詩》(其五)分別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習小助手·可通過理解詩歌的內容,來提煉詩人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首先通讀全詩,從內容入手,推知大意,理解全詩,鎖定體現詩人情感態度的詩句來分析理解。3.《游山西村》一詩寫景、敘事、抒情有機結合,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學習小助手·朗讀詩歌,感知基本內容,抓住詩句從寫景、敘事、抒情角度分析。4.賞析“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兩句。·學習小助手·首先理解詩句字面意思,然后結合詩句所描繪的情景進行賞析。 先找出詩句中所運用的手法,然后結合詩歌分析詩中是如何體現此手法的,最后結合句意、情感分析這種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答案】1.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澈碧綠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加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柳暗花明,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2.《游山西村》一詩以一個“游”字作為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景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純樸、好客的品性,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己亥雜詩》(其五)一詩抒寫了詩人辭官離京的復雜心情,表現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雖然脫離官場仍然要為國家效力的奉獻精神。3.首聯記敘詩人漫游山村來到農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農家豐收后的歡樂氣氛,為下面出游寫景抒情做了有力的鋪墊。頷聯描繪了山水紆曲、繁花似錦的美麗風光,勾勒了一幅優美動人而又奇妙的畫面。頸聯由寫景轉入抒情,從村外之景轉寫村內之情;反映了農民們渴望豐年的心愿,也表達了詩人喜愛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尾聯是全詩的總結,也是詩人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詩篇以頻來夜游之情收結,點明了游村的詩題,與首句遙相呼應,不僅畫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尋味。4.寫村中所見所聞。描繪鄉村社日前夕的熱鬧情景,勾勒出一幅純真明快的農村風俗畫,表現了山西村淳樸的風土人情。任務驅動三分享學習收獲1.《游山西村》和《己亥雜詩》(其五)這兩首詩中某些名句被后人反復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義。請默寫出來,并解釋其后來衍生出的意義。2.學習了本文后,你獲得了哪些寫作方面的啟示 ·學習小助手·此題要求分析詩文的寫作方法,在分析之前,要了解古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比喻手法”等。【答案】1.示例:(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該句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的美麗風光,又富于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會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該句常用來歌頌不顧個人安危、無私奉獻的精神。2.示例: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寓情于景,寓理于景。③運用比喻手法。④直抒胸臆。⑤虛實結合。⑥寫景、敘事、抒情有機結合。思維導圖再讀課文,完成填空。游山西村喜慶歡悅民風淳樸向往田園己亥雜詩(其五)辭官離京關心國家【答案】景色優美 民風淳樸 護育新花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221 古代詩歌五首素養目標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和意境美,當堂背誦。2.理解詩歌的意思,整體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3.學習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理于景的表現手法;賞析佳句,體味詩歌遣詞造句的妙處。4.體會蘊含在詩詞中的感情,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第1課時◎重點:1.學習借景抒情和寓理于景的表現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2.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賞析作品中千古傳誦的句子。知識鏈接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巖構成。由于長期受地下水溶蝕作用,飛來峰形成了許多奇幻多變的洞壑,如龍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來歷,極富傳奇色彩。飛來峰的廳巖怪石,如蛟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仿佛是一座石質動物園。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巖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贊:“湖上諸峰,當以飛來峰為第一。”據記載,飛來峰過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遠,多數已被埋沒,僅存的幾個洞大都集中在飛來峰東南一側。【預習導學】 熟讀前三首詩歌,完成填空。《登幽州臺歌》記述詩人登臨 想到時間之 、空間之 、個人之 ,抒寫由此產生的感慨。《望岳》的前三聯分別從 、 、 的視覺角度寫泰山的景象。《登飛來峰》抓住飛來峰上塔 的特點來抒發感慨。 【答案】幽州臺 久遠 闊大 渺小 遠望 近望 細望 高【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誦讀·解大意1.讀詩歌,讀準確,讀出節奏感。用“/”在課文中標出朗讀節奏。 2.借助注釋理解《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三首詩歌的大意。任務驅動二感知·品情理【感知一】《登幽州臺歌》中,詩人登上幽州臺遠眺,產生了怎樣的聯想 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感知二】《望岳》全篇緊扣“望”字,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習小助手·聯系寫作背景,結合詩歌主要內容,體會詩句蘊含的哲理及詩人感情。【感知三】《登飛來峰》前兩句描寫了什么內容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揭示了怎樣的哲理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感知四】三首詩中蘊含的感情是否相同 同樣與登高有關,為什么三首詩歌中體現的詩人情懷有如此大的差異 ·學習小助手·細讀詩歌,抓住關鍵性的詩句來理解詩人的感情。結合寫作背景理解詩人的情懷,可以使對詩歌的理解更深入一層。【答案】1.示例: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望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2.(1)《登幽州臺歌》:(追憶歷史)向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向往未來)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登樓遠眺)想到宇宙邈遠、廣闊無邊(我深感人生的短暫和人的渺小),獨自憑吊,(我)滿懷悲傷,熱淚紛紛。(2)《望岳》:巍峨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樣的 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層云生起,使人心胸震蕩;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一眼望去,群山(都顯得)渺小。(3)《登飛來峰》:飛來峰頂有座千尋高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線,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答案】【感知一】聯想:大地茫茫,空闊寂寥,沒有一個知音,內心滿懷悲憤。情感:詩人通過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抒發了懷才不遇、理想破滅、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感知二】景象:描繪了泰山雄偉、神奇、秀麗的景色。思想感情: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同時體現了詩人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感知三】內容: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哲理:這兩句詩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的人生哲理。思想感情:寫出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感知四】不相同。①《登幽州臺歌》中詩人站在幽州臺上,遠望原野茫茫,仰視天穹無比浩瀚,感覺自己那么渺小,頓感孤獨、寂寞、悲涼。②《望岳》以眾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③《登飛來峰》中,古人常有浮云蔽日的憂慮,而詩人卻強調“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登高遠眺時的氣度和決心,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每個人的境遇不同有很大的關系,自然景觀只是觸發詩人內心感情的一個外在寄托,真正的差異在詩人的內心。正所謂“詩言志”,不同的詩歌表達了不同人的志向與愿望。任務驅動三背誦·賞語言1.三首詩都與登高有關,三位詩人看到的景各是什么樣的 2.掌握詩人在寫景、抒情的過程中運用精妙的詞語的寫作方法,分析其表達效果。·學習小助手·什么樣的詞語是運用精妙的呢 可以從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描寫角度等多方面來分析。【素養檢測】賞析“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學習小助手·詩句賞析可以從用詞、修辭手法、寫作方法、句式、內涵(哲理)等角度進行。本題中的詩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用詞準確形象,我們就可以從修辭和用詞這些角度來賞析。一課一法賞析詩句的要義賞析詩句,要從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語言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注意情、景、理的統一。可從景物描寫的角度、修辭手法的運用、詞語的精練等方面入手賞析。答題時先理解要賞析的詩句的內容,再扣住句子采用的手法或句中的關鍵詞,分析其表現的內容;結合句子分析其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答題模式:運用……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情境,流露了作者……思想感情,蘊含了……哲理。【答案】1.①《登幽州臺歌》中并未直接寫所見之景,反而寫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②《望岳》中詩人未登上泰山,描寫的是詩人“望”見之景,寫出了泰山的高聳、雄奇和秀麗。③《登飛來峰》中詩人未詳寫所見景象,主要抓住了飛來峰上塔“高”的特點。2.示例:①《登幽州臺歌》中,一個“獨”字渲染出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愴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悲憤情態。②《望岳》中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有一種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③《登飛來峰》中,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寫峰上古塔之高;“聞說雞鳴見日升”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素養檢測】這兩句詩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割”字用擬人手法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表現了因此而形成的陰陽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點。“鐘”字形象地寫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現了詩人對泰山的喜愛之情。任務驅動四細讀·悟寫法《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三首詩在寫作手法上分別有什么特點 有什么好處 【答案】示例:《登幽州臺歌》在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體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來打動人。《望岳》一詩,由遠而近,虛實結合。全詩緊扣“望”字展開,前三聯寫實景,最后一聯寫想象中的景象。首聯寫遠望所見,寫出了泰山綿延不斷、雄偉宏闊的氣勢。頷聯為近望所見,寫出了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形象。頸聯寫細望所見,寫出了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尾聯想象在山頂俯視群山,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的氣概。《登飛來峰》一詩,寓情于景,寓理于景。這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緊扣詩題,描寫景物,點明地點與時間,引入豐富的聯想。前兩句采用夸張手法,點明飛來峰上千尋塔的高峻陡峭。后兩句虛寫在高塔上所見的旭日東升的景象。后兩句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抒發了詩人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攀登高峰的感情。思維導圖閱讀詩歌,完成填空。登幽州臺歌 孤獨苦悶 望岳攀登絕頂 俯視一切登飛來峰高瞻遠矚無所畏懼充滿自信【答案】獨愴然而涕下 懷才不遇 神奇秀麗 勇往直前、無所畏懼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1 古代詩歌五首 第1課時.docx 21 古代詩歌五首 第2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