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7 短文兩篇愛蓮說◎重點:朗讀并背誦全文,感受蓮花的美好形象,學習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知識鏈接 周敦頤是我國宋代理學的開山鼻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受到很多人的追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后來都成了南宋著名的理學家。約公元1065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辦了濂溪書堂(后稱“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為“濂溪”,并自號“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預習導學】1.積累重點字詞。【字音篇】(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淤泥( ) 濯清漣( )( )凈植( ) 褻玩( )隱逸( ) 鮮有聞( )洗滌 ( )【詞義篇】(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①可愛者甚蕃 蕃: ②濯清漣而不妖 濯: ③濯清漣而不妖 妖: ④不可褻玩 褻: (3)解釋下列古今異義詞。①亭亭凈植古義: 今義: ②宜乎眾矣古義: 今義: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現象,并解釋。①不蔓不枝( )②香遠益清( )(5)解釋下列加點的多義詞。①遠②之(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①蓮,花之君子者也。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2.概括基本形象。 本文描寫的蓮花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答案】1.【字音篇】(1)yū zhuó lián zhí xiè yì xiǎn dí【詞義篇】(2)①多。②洗。③艷麗。④親近而不莊重。(3)①豎立。 種植。②應當。 合適,應當。(4)①名詞用作動詞,生藤蔓;生枝莖②形容詞用作動詞,遠播(5)①遠播 遠處 ②助詞,的 助詞,無實義(6)①“者也”表判斷,判斷句。②“出”“濯”后省略了介詞“于”,省略句。2.文章描寫的蓮花是一個高潔、質樸、正直、芳香、清高的形象。【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感知·內容【理思路】根據提示,把文章的寫作思路補寫完整。首先,作者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總說花的可愛;然后,分說東晉陶淵明 ,自李唐來, ,予 ,以及其原因;最后,揭示菊、牡丹、蓮花的象征意義,以花喻人。 【答案】獨愛菊 世人甚愛牡丹 獨愛蓮任務驅動二品味·感情【品情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找出文中直接描寫蓮花的句子,體會作者對蓮花的情感態度。【答案】示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獨愛”表現了作者對蓮的熱愛與贊美。任務驅動三分析·形象 【賞品格】根據課文內容,分析作者描寫蓮的角度及賦予它的品格。【答案】描寫角度 課文原句 賦予的品格生長環境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高潔、質樸體態香氣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正直、芳香風度氣質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清高、莊重任務驅動四領悟·寫法 【學寫法】作者把“菊”“牡丹”“蓮”分別象征哪三種人 從全文看,本文運用了什么寫法 有什么作用 除此之外還運用了什么手法 核心寫作 本文不僅從正面對蓮花進行描寫,還用“菊”和“牡丹”作為陪襯,有力地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 請你也運用襯托手法寫一段文字,表達你的所見所思所感。【答案】示例:作者把菊花象征為隱士,把牡丹象征為富貴的人,把蓮花象征為君子。托物言志。作者借贊美蓮花來贊美具有蓮花一樣的高尚品格的人,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除此之外,文中還運用了襯托手法。作者以“菊”和“牡丹”為襯托,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含蓄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核心寫作示例:我,是一顆木槿的種子。和所有的種子一樣,我期待著自己能夠早日發芽、茁壯成長,然后開出絢爛的花朵。盡管生長在重重疊疊的巖層中,我也有這樣的期盼。巖層的環境十分惡劣,陰冷而黑暗。這里的種子并不只有我一顆,有的和我一樣滿懷希望,有的卻已變成空殼。母親和我說過:“你以后一定要懷著一顆飽含希望的奮斗之心,有了希望才能沖出巖層,生根發芽;若沒有,就只能永遠待在這里,變成角落里的空殼。”我明白她是要我一直保持斗志,我也不甘愿這樣碌碌無為地過完種子的一生,最終變成空殼。我堅信,只要有著這樣的希望,只要肯努力,我就一定會沐浴在陽光之下。小二黑和我一起長大,我們擁有著同樣的希望。它是一顆白楊樹的種子。小二黑總是喜歡和大家談起白楊樹的偉岸,講起白楊樹的堅強。他總是說:“以后我們一定會發芽的!”我也如此希望著。可是,漫長的等待已將小二黑折磨得痛苦不堪,最終他因承受不住苦難的煎熬而放棄了等待,成了一個空殼。我孤零零地待在巖層之下,變的是周圍的環境,不變的是我真摯的希望。我在心中默念道:“無論黑夜多么漫長,白晝總會到來。”就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巖層的一角裂開了一條細小的長縫,陽光穿透,灑在了我的臉上思維導圖再讀課文,完成填空。愛蓮說→不慕名利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潔身自好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