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蘇軾一、課文助讀【文題解讀】選自《東坡樂府箋》卷一。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等。蘇軾的這首詞是中秋詠月詩詞中的千古絕唱。【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為“三蘇”。蘇軾學識廣博,文章詩詞書畫均工。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詩文有《東坡七集》,詞集有《東坡樂府》。【寫作背景】本詞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即1076年)中秋,蘇軾41歲,時為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政治上失意,與弟弟蘇轍也已七年未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乘酒興正酣,于是揮筆寫下了此詞。二、課文解析原文 參考譯文 賞析與理解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年的中秋節,我歡暢痛飲到天亮,喝得大醉,寫了這首詞,兼以表達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 小序 作用 ①詞前小序交代了寫作的時間和緣由;總領全篇,引起下文。②“歡飲達旦,大醉”提示上片內容,“兼懷子由”提示下片內容。明月兒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多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里,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內容 上片寫望月問天,想象在天上與人世間徘徊(或:上片寫詞人月下歡飲時的想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明月兒時有?把酒問青天”:詞人把酒問天,將青天視為自己的朋友,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抒發了強烈的思親之情和對明月的向往之意。 “不多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天上宮闕”本指月宮里的寶殿,暗指朝廷。這兩句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進了一步,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層。也有不知當今朝廷情況如何的含意。寫法 用典(或化用)。化用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兩句,以問句開篇,表達詞人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也表達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我想乘著清風回到天上去,又擔心在那美玉砌成的樓宇里,經受不住高處的寒冷。 內容 明寫月宮的高寒,暗寫月光的皎潔,含蓄地寫出了詞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煉字 ①欲、恐。“欲”字有“想要”之意,“恐”有“擔心、害怕”之意,透露出詞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表達了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②“歸”字突出了詞人把美好皎潔的月亮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矛盾 心理 ①詞人把乘風回到天上說成是“歸去”,是因為在詞人看來,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園。②然而真要棄絕人世而飄然仙去時,又猶豫了,通過“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含蓄地表現了詞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隨著舞動,哪里比得上在人間。 內容 寫作者在矛盾中解脫出來的人生感受,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熱愛。煉字 ①弄。“弄”,本義為“戲弄”,用在這里反映出詞人大醉時的真實狀態,既反映了詞人內心無法排遣的孤獨感,也反映了詞人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負,情真意切,含蓄雋永,使讀者獲得了豐富的美感和無窮的詩意。 或:“弄”字表明舞姿的不斷變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②清影。“清影”意為清冷的影子;營造孤獨、寂寞、凄清的氛圍,表現詞人的孤獨、苦悶。情感 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中,展示了詞人情感的波瀾起伏,詞人最終從幻覺回到現實。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門窗上,照著不能入睡的人(指詩人自己)。 內容 下片寫對月懷人,由月圓聯想到人團圓,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或:下片寫詞人月下無眠的情狀,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暗含對人生哲理的探求)。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月光的移動和月下的不眠之人。由寫景轉入下文的議論抒情。煉字 ①轉、低。“轉”“低”兩個動詞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 ②無眠。“無眠”準確地表現了離別之人因不能團圓而難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詞人的憂傷。情感 借景抒情,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以及被貶的失意之情。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月兒)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不能團聚時圓呢? 修辭 擬人、反問。用反問的語氣、埋怨的口吻向月亮發問,將月亮人格化,賦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面上是埋怨明月不通人情,實則寄寓詞人思親的深情,也表達了對不能與親人團聚的離人們的同情。情感 轉入抒發懷人之情。表面上是寫詞人對月亮的埋怨,實際上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和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人間總有悲有歡有離有合,月亮總有陰有晴有圓有缺,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難以求全。 哲理 人生難以十全十美(萬事皆難以美滿),要有豁達的胸襟。 或:世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這正與月亮有圓時、有缺時一樣,是自然界的規律。 或:人的聚散離合,猶如月亮的陰晴圓缺,是必然的規律,不必慨嘆和悲傷。表現了詞人開闊的心胸、曠達的情懷。情感 “此事”表面指“人合和月圓”,實際指詞人對當時國家和個人命運的憂患和對團圓的向往。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只希望你我健康長壽,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寫法 用典(或:化用)。化用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詞人突破時空的阻隔,把對親人的思念化作了美好祝愿,表現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胸襟。情感 這是詞人的自我安慰,把對親人的思念化為真誠的祝愿,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撫慰,表現出詞人豁達的胸襟與豪邁樂觀的情懷。 或:表現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對天下離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樂觀曠達的情懷。整體 理解 1.詞作如何用問句步步設疑,借月抒懷的? 【答案】①開篇發問,表達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顯露出詞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②“今夕是何年”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進一步,對明月的向往之情更深;③下片“何事長向別時圓”轉入抒發懷人之情,表面寫對月的抱怨,實際表達了因親人之間不能團聚的惆悵。 2.分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詠月”題材。 【答案】①詞的起筆,化用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兩句,結尾也化用《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明月皎潔,月光如水,詞人對月亮寄予美好的情思。②“詠月”,實際上都是以月作為詠嘆人事的背景或襯托。這首詞,表面寫對月的綿綿遐思、無限依戀,實則是寫親情,寫對親人的思念。 3.如何理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表現的“出世”與“入世”精神? 【答案】①“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表現出遺世獨立的一面;②“高處不勝寒”的畏懼,表現出安于世俗的愿望。③但詞人的“出世”之想,是基于詠月的浪漫情懷,而“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也不能過于拘泥地理解為渴望回到朝廷的惶恐不安,應從文本信息出發,準確把握。主旨 這是一首詠月懷親詞,上片極寫詞人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對月懷人,由心情郁結到心胸開闊,表達了詞人對親人強烈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達了詞人樂觀曠達的情懷(人生態度)。寫作 特色 1.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全詞上片問天,下片問月,歸根到底是在問人生。在問天和問月之后,全為內心獨白,層層推進,終于詮釋千載離怨,得到人生哲理的啟迪,詩人終于從美好的想象中得到慰藉。 2.豐富奇特的想象和擬人化的描述,體現了詞人豁達的胸襟。 蘇軾是一位充滿矛盾、苦悶,而又竭力掙扎,希望精神解脫的大詩人。此詞中雖有傷感、孤獨之情緒,但通過奇特而豐富的想象,描繪出一個神話般美麗的境界,又經過對“天”和“月”的問議,終于詮釋人生哲理,得到慰藉,這些無不體現了詞人豁達的胸襟。 3.以月亮為主線,使情、景、理融會貫通。 由月展開思索,通過連續發問,虛實結合,充滿想象,表現對超脫出世的向往。又由月生情,用月的陰晴圓缺來比喻人間的悲歡離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詞人的人生理想。三、文章結構四、課后習題1.《水調歌頭》這首詞句句扣住“月”來寫,情感多次起伏變化,在抑揚之間反復轉換,有很強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讀,結合具體詞句,梳理作者情感的變化軌跡,說說其中表達了他對人生怎樣的思考。【答案】情感的變化軌跡:①詞以問月開篇,引發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情感高亢激昂;“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想象豐富,情感浪漫而又有幽默的別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情感轉為通達、豪放;②下片開頭寫月光的流轉,引出第二次問月,情感幽深綿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為議論,情感通透、豁達;“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發出美好的祝愿,情感熱烈而奔放。人生思考:詞人由對明月的發問,到對仙境的向往,又回到對人間的留戀。他將人世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作比照,發出“此事古難全”的感慨。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歡離合”的人生哲理。“但愿人長久”,雖然不能團聚,也能“千里共嬋娟”。這是最明智也是無奈的選擇。2.這三首詩詞都表現了詩人不如意時的豁達胸懷。請以其中一首為例,談談你從中得到的人生啟示。【答案】《水調歌頭》: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而是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啟示我們,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我們要有樂觀曠達的襟懷,失意時莫沮喪,苦悶時莫彷徨,受挫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直面人生,我們才會成功。五、核心命題解讀1.請從煉字的角度賞析“又恐瓊樓玉宇”妙在何處。【答案】“恐”字寫出了詞人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意思對即可)2.從煉字的角度賞析“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答案】“轉”和“低”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無眠”表現了離別之人因不能團圓而難以入眠的情形。(意思對即可)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表現了怎樣的哲理?是如何表現的?請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答案】人生不會完美,要有豁達的胸襟。通過寫人的悲歡離合、月的陰晴變化,表現了人生哲理。(分析合理即可)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現了詞人怎樣的精神?【答案】表現了詞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意思對即可)5.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①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②對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無限熱愛之情。(意思對即可)6.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談談詞人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答案】上闋首句詞人把酒“問”月,表現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渴望自由與超脫,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與苦悶;“我欲”“又恐”“何似”展現出詞人情感的波瀾起伏,含蓄地寫出了詞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下闋“無眠”寫出了詞人因與兄弟相距千里不能團聚而憂傷;但又安慰自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于是態度又轉為豁達;最后的“但愿”“共嬋娟”等詞表現出詞人將對弟弟的濃濃思念化作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美好祝愿。7.“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的“嬋娟”指什么?說說你對這個名句的理解。【答案】“嬋娟”指月亮。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連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破空間的阻隔,讓對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分離的人連接在一起。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弟弟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詞中也含有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