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章 青藏地區第一節 自然特征和農業【教學內容】世界屋脊;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課程目標】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某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2.結合實例,描述不同區域的差異,說明區域聯系和協同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教學目標】1.運用地圖說出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并能說出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構成。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分析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3.結合青藏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認識高寒對當地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4.通過學習本節課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幫助樹立正確的民族發展觀對學生進行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教育。【教學重難點】1.重點:地圖上認識青藏高原的位置范圍和地形;認識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特征。2.難點:結合青藏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認識高寒對當地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教學方法】討論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小組合作探究法。【課時設計】1課時【教學過程】一、 新課導入視頻導入——《青藏鐵路紀錄片》提問:你都指導青藏鐵路的哪些信息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學生分享,教師分析,并展示資料講授:青藏高原交通閉塞,物流不暢,高原人只能長期固守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直至1949年,整個西藏僅有1千米多便道可以行駛汽車,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橋、牛皮船和獨木舟,20世紀50年代,中共中央決策:要把鐵路修到拉薩,青藏鐵路建設,創造了西藏鐵路運輸史上的多項紀錄,大部分線路處于高海拔地區和“生命禁區”,修建難度非常大。引導過渡:為什么青藏鐵路修的如此艱難?這就和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有關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青藏地區。二、 新課講授(一)位置和范圍1.溫故知新提問:閱讀地圖,在圖中找到青藏地區,說出青藏地區與其他區域的分界線。學生回答:青藏地區主要主要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主體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與其他地區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2.位置和范圍(1)讀圖認圖通過復習青藏地區的分界線,試著說一說青藏地區的范圍。(學生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能力。)展示圖片并小結:青藏地區位于我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喜馬拉雅山以北。(2)閱讀中國行政區劃圖,在地圖上找到青藏地區的主要省份。學生讀圖并在地圖上指認:青藏地區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新疆南部、四川西部、云南和甘肅的一小部分。(二)自然特征1.地形地勢(1)展示青藏地區的地形圖,找到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區,分析歸納青藏地區的地形地勢特征。提醒學生并強調: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區除了青藏高原以外還有柴達木盆地。小結:青藏地區主要的地形區有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地形以高原為主,高原上分布著一系列的山脈,山脈之間分布著盆地和谷地。(2)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青藏地區的典型特征和主要地貌特征。展示圖片,學生回答:冰川廣布,雪山連綿,“遠看是山,近看是川”。教師根據情況進行補充小結: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勢險峻多變,地形復雜,其平均海拔遠遠超過同緯度周邊地區。青藏高原各處高山參差不齊,落差極大。青藏高原的海拔很高,從遠處看,仿佛是高高的山脈;青藏高原是一座雪山,積雪融化之后,形成一道道溝壑,所以近看,起伏不大,構成了川。所以,“遠看成山,近看成川”。(3)江河之源指導學生閱讀地圖,找出青藏高原上的主要河流和湖泊,青藏地區被稱為“江河之源”,有哪些大江大河發源于青藏地區?學生回答: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知識拓展】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最長的高原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區境內,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進入南亞,最后注入孟加拉灣,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青海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2.氣候特征(1)活動:探究學習——青藏高原的氣候類型活動安排:閱讀青藏高原的青藏高原的氣候類型圖和分布圖,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學會讀圖,能夠從圖中提煉地理信息。)學生通過讀圖可以得到:青藏地區的氣候以高原高山氣候為主,氣候冬寒夏涼,年降水較少。(2)對比分析①提問:同緯度的拉薩和成都兩地,氣溫、降水、溫差、年日照時數有何差別?學生通過讀圖可以得到:與成都相比,拉薩的年溫差小,日照時間長,冬寒夏涼,降水較少。②讀圖分析為什么緯度位置相似的成都和拉薩,氣候差別卻很大?學生思考分析,教師引導回答:拉薩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海拔4000米以上,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海拔500米以下.兩城市海拔差別懸殊。③結合地圖和相關資料分析青藏地區日照時間長的主要原因。讀圖講解: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少,加上海拔高,水汽輸入少,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拉薩市,別稱邏些、日光城,海拔高度超過3600米,導致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小,平均日照時間接近3000小時,被稱為“日光城”。氣候對生活的影響①思考分析為什么當地藏民很多都有“高原紅”,這與當地什么氣候有什么關系?展示圖片并講解:高原紅是指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帶的人們,面部所出現的片狀或團塊狀的紅色斑塊。學生分析,教師小結: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②讀圖觀察并描述藏袍的特點,并分析藏袍這么設計的原因。展示圖片講解:藏袍特點——設計寬松,結構簡單,常用氆氌、毛皮或其他動物皮毛作為原料,可以只穿單臂或單袖。設計原因——青藏高原上日照強烈,氣溫日較差可達20℃;為了適合于游牧生活方式,不需要量體裁衣,可以根據身材進行調整。3.認識青藏高原的風光假設你要去青藏高原,考慮到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你要準備哪些物品?為什么?結合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的特征回答,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提醒學生關注出行的時間,根據青藏地區自然條件去分析,培養學生歸納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帶氧氣袋,能提供氧氣。因為青藏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帶羽絨服,能御寒。因為青藏地區海拔高,氣溫低,氣溫日較差較大。帶防曬霜、墨鏡(或太陽鏡)、遮陽帽,能防紫外線。因為青藏地區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要注意防曬。假設你要去青藏高原,沿途風景獨特壯美,你最想看到什么景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回答后,教師結合相關圖片小結,加深學生印象:可可西里受人類活動干擾少,大部分地區仍保持著原始自然生態,是野生動物的天堂,生長著藏羚羊、藏野驢、藏原羚等多種高原特有動物。青海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高原內陸咸水湖,是藏文化區,不僅具有藏文化區的共同特點,擁有藏文化區共有的民族風情、文化淵源,同時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水文化特點。念青唐古拉山: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山下綠草如茵,氈房點點,牛羊成群,構成了一幅動人的雪域牧場風光畫卷。錯那湖:是高原淡水湖,匯聚了唐古拉山脈南部的許多山溪,生態環境良好,是鳥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在一望無垠的草原和藍天白云的襯托下,顯得分外美麗。(3)在旅途中,經常能見到被稱為“高原之舟”的牦牛,請你推測牦牛是如何適應高原獨特環境的。展示牦牛的照片小結:牦牛是中國的主要牛種之一,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區的優勢種家畜和當家畜種,毛長皮厚可以保持體溫,防御寒冷;體矮身健可以載負重物,有“高原之舟”之稱。(三)農業發展1.農業類型(1)閱讀讀圖并提問:結合氣候等相關自然條件,分析青藏地區農牧業的特點和限制條件。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從海拔、氣候等方面分析。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回答情況進行必要的補充和講解:由于本區海拔高,氣候寒冷,“高”和“寒”成為本區最突出的區域地理特征,氣溫低也成為制約本區農牧業的主導因素,本區的農牧業為一種特殊的高寒農牧業。(2)閱讀地圖說一說青藏地區的主要牧區有哪些?具有哪些優良畜種?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在獨特的高寒條件下,青藏地區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廣泛,生長著能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等特殊高原環境的牲畜一牦牛、藏綿羊、藏山羊。【知識拓展】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草甸又稱為高寒草甸。在寒冷的環境條件下,發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種草地類型。我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四川北部。在西北和西南部亦有分布。高山草甸草層低,草質良好,為良好的夏季牧場,適于牛、羊等畜群放牧。2.種植業(1)分布特征提問:閱讀地圖說一說種植業分布在哪些地區?有哪些農作物?(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回答:主要農作物為——耐寒、耐旱的青稞、小麥、豌豆等;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溫度較高的谷地,如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稱為“谷地農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并結合地圖小結:青藏地區氣溫較低,日照較長。在一些海拔較低的地區,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分布著河谷農業。這里氣溫較高,土質較肥沃,適宜青稞、小麥等作物的生長。(2)討論分析①讀圖,分析討論:雅魯藏布江谷地發展農業的熱量條件和水源條件。學生讀圖分析回答,教師補充小結:熱量條件——雅魯藏布江的中游地帶,海拔相對較低,氣溫較高;水源條件——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夏季有降水,加上靠近河流,方便引水灌溉。②從日照和溫差等條件,分析雅魯藏布江谷地農產品品質優良的原因。提示學生關注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氣候結合谷地的相對海拔,自西閱讀氣候資料,并結合所學的地形條件進行分析。學生討論完成后,派代表回答教師根據情況補充小結:(1)雅魯藏布江的中游地帶,海拔相對較低,氣溫較高,所以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的熱量條件能夠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2)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氣溫低,作物的生長期長;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分和糖分的積累。因此,雅魯藏布江谷地的農產品品質優良。3.高寒氣候的影響過渡:在青藏地區獨特的環境下,青藏地區的居民在吃、穿、住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具有獨特的高原色彩。(1)飲食:糌粑是西藏自治區的一種特色小吃,也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將青稞洗凈、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時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攪拌均勻,用手捏成團即可。它不僅便于食用,營養豐富、熱量高,很適合充饑御寒,還便于攜帶和儲藏。(2)民居:藏族民居極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構建筑各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房大多采用石構,形如碉堡,所以被稱為“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三、內容小結。四、課堂練習。完成導學案的相關練習題。五、課堂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