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南方地區第三節 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ǖ谝徽n時)【教學內容】臺灣的位置和范圍;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臺灣的自然特征。【課程目標】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臺灣的自然地理、歷史文化傳統和經濟建設特點,認識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認識海峽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意義。【教學目標】1.能運用地圖,說出臺灣的位置和范圍,并簡單評價臺灣省的地理位置。2.利用圖文資料分析臺灣的地形、氣候、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征,養學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認識區域地理的方法。3.了解臺灣省的人口狀況,明確臺灣是中國的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重難點】1.重點:臺灣的地理位置和領土范圍;明確臺灣是中國的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2.難點:利用圖文資料分析臺灣的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人口分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小組合作法;講授法。【課時設計】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新課導入視頻導入——《來大陸的臺灣青年》播放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感受臺灣和大陸年輕人的相同和不同,感受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和斬不斷的聯系。展示臺灣省的地圖并引導: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血濃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了解臺灣省。新課講授(一)位置范圍1.臺灣的范圍(1)展示中國地圖,要求學生閱讀中國地圖,在圖中找到臺灣省觀察臺灣省在中國的位置。學生找到并回答:臺灣省,簡稱“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臺北,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2)在圖中找到臺灣島的位置,分析臺灣島和臺灣省有什么不一樣?學生觀察思考,教師強調臺灣島是臺灣省的一部分。小結:臺灣島是中國第一大島,戰略要地;臺灣省包括:包括臺灣島以及附近的釣魚島,澎湖列島等許多小島,面積約36000平方千米。【課堂引申】拓寬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澎湖列島,位于臺灣島西部的臺灣海峽中,因港外海濤澎湃,港內水靜如湖而得名。澎湖列島是臺灣海峽的門戶,扼海峽航運之要沖,是海峽兩岸運輸中轉的基地,是大陸與臺灣島連接的橋梁。釣魚島,亦稱釣魚臺、釣魚嶼、釣魚山,是中國東海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2012年9月10日起,中國政府部門對釣魚島及附屬島嶼開展常態化監視、監測。2.地理位置(1)活動:自學探究——臺灣的地理位置活動安排:學生觀察臺灣省的地圖,根據自學導航的任務,完成學習任務。①在圖中找出北回歸線并紅筆描出來,觀察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的哪里?給臺灣帶來了什么影響?②臺灣四面環海,找出四面分別環的是哪些海?③臺灣距離祖國大陸最近的省是哪個省?學生獨立思考,在地圖上觀察找到臺灣省的海陸位置,與大陸的相對位置和緯度位置。學生回答后,教師根據情況進行小結和補充。小結:臺灣省大致位于20°N至26°N之間,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在北溫帶,南部少部分在熱帶,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中南部。臺灣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2)活動:探究學習——評價臺灣的地理位置活動安排:根據根本上的相關內容和臺灣的地理位置,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范 臺灣島的輪廓特征 圍 臺灣島的主要島嶼 地 緯度位置 理 評價 位 海陸位置 置 評價(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討論臺灣省的地理位置主要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地圖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討論完成后,小組之間可以互相評價,教師適當的補充小結。小結:臺灣島的輪廓特征,南北狹長,像一個香蕉,臺灣島的主要島嶼臺灣島,澎湖列島,釣魚島等。因為北回歸線穿過臺灣島的中南部,所以臺灣屬于熱帶和亞熱帶,加上四面環海,海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大,還有海上交通比較便利,距離大陸比較近,方便和大陸進行各方面的聯系。(二)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1.人口和民族提問:臺灣有哪些少數民族?結合歷史說一說臺灣的漢族主要來自于哪里?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講解:臺灣同胞絕大部分為漢族,約占全省人口的97%,少數民族占人口的3%,約40萬人左右,臺灣省的漢族同胞,他們主要是明清以來從福建、廣東兩省遷居臺灣的居民的后代,臺灣的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是高山族。2.神圣領土提問:近幾年來有人企圖淡化甚至否認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親緣關系,作為一個中國人,請你結合相關的資料和證據,說明為什么說臺灣省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你知道那些史料和證據證明這些?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讓學生參與思考分析,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定決心。學生回答后,教師結合相關的視頻和圖片資料進行補充。(1)地緣關系:臺灣島曾與大陸連為一體材料:海面變動是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在地質時代,臺灣海峽曾經歷過多次海陸變遷。歷史上臺灣島曾與大陸連為一體,后因地殼運動,部分陸地斷裂下沉,海水進入,形成了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成為島嶼。(2)血緣相親,文緣相承: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材料: 三國孫吳政權和隋朝時期都曾先后派萬余人去臺。明末清初以來大量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居民移墾臺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主要少數民族高山族與華南壯侗語人群同源。材料:媽祖,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航海保護神,是媽祖信俗文化的核心,包括祭典儀式、口頭傳說等文化藝術以及民間習俗,遍布臺海兩岸乃至世界各地。媽祖信仰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廣為盛行,臺灣民眾信仰媽祖者更是高達千萬人。(三)自然特征1.地形地勢(1)展示臺灣島嶼的地形圖,并提問:閱讀臺灣島地形圖,找出臺灣島主要的地形區,歸納地形特征。學生讀圖思考參與課堂提問,教師引導。小結:地形特征——臺灣島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山地占總面積2/3;山脈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平原多分布在臺灣島的西部沿海地區;展示介紹臺灣山脈:中央山脈縱貫臺灣島,長約320公里,寬約80公里,有62座山峰高度在3,000米以上,其中22座超過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海拔3925米,是我國東部的最高峰。地勢特征:西部主要為平原,東部以山地為主,地勢東高西低。(2)討論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和相關資料分析,為什么臺灣島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學生討論,教師根據情況小結分析。小結:臺灣地處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板塊擠壓形成多山的地形,同時,由于這2個板塊互相推擠、擠壓,會產生地震。(3)討論分析:閱讀臺灣島的地形地勢對河流的流向和人口分布有什么影響?教師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學生回答并完成小結和歸納。通過讀圖不難發現,臺灣島的地形地勢影響了人口、河流流向和交通線的分布,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沿海平原,河流主要發源于中部的山地,交通線主要呈環狀分布。2.河流特征活動:探究學習——臺灣的河流特征活動安排:閱讀臺灣的地形和地勢圖,根據地圖分析臺灣的河流特征,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1)在圖中找到臺灣島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觀察它們的流向和主要水文特征。(2)在圖中找到臺灣島的日月潭,并觀察日月潭在臺灣島的位置。學生討論后,派代表回答,互相補充小結:濁水溪,是中國臺灣省最長的河流,位于臺灣本島西中部;河流特征:河流大多發源于的中部山地,因此多短而陡,水力資源蘊藏量豐富;日月潭,位于臺灣省中部,臥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山頭上, 是臺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臺灣省的湖泊相對較少,并多進行了人工改造,成為人工湖,即水庫,呈西多東少的特點。圖片展示介紹日月潭。日月潭是中國臺灣風景優美的“天池”,地處玉山山脈之北、能高瀑布之南,日月潭中有一小島遠望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名拉魯島,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形狀如彎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3.氣候特征(1)活動:讀圖,說說臺灣東西部年降水差異,分析臺灣島的降水分布特征。學生觀察,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臺灣是中國雨量最豐沛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分布特征是:山地降水量較平地多;東部降水量比西部多。活動:思考討論——根據前面學過的知識分析臺灣島的為什么東部降水比西部多?分析臺灣的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并找到中國雨極。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小結:受地形影響。臺灣島東部有臺灣山脈,東側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多;西側位于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2)讀圖,描述臺灣島年平均氣溫分布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影響因素。學生觀察,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臺灣平地全年平均氣溫為20℃以上,北部的平均氣溫比南部低;中部地區的氣溫垂直變化明顯,受地形影響,中部山地氣溫較低。(3)讀圖,找出臺灣主要的氣候類型,并結合資料分析其氣候特征。小結:臺灣島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活動:思考分析——臺灣以季風氣候為主,結合臺灣的實際分析季風對臺灣的影響。小結:臺灣冬季受東北季風盛行,夏季西南季風盛行。夏秋多臺風和暴雨。視頻展示臺灣的自然災害臺風:臺灣是我國受臺風影響最多的省份,附近海面為夏季臺風的主要通道。每年6-10月是臺風季節,其中7-9月臺風次數最為頻繁。內容小結。四、課堂練習。完成導學案的相關練習題。五、課堂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