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南方地區第一節 自然特征和農業【教學內容】氣候濕熱的紅土地;重要的水田農業區。【課程目標】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某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2.結合實例,描述不同區域的差異,說明區域聯系和協同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教學目標】1.運用南方地區的地形圖,找出南方地區的范圍。2.結合地圖分析南方地區的氣候,地勢和河流等自然條件。3.分析南方地區發展水田農業的有利條件和主要農作物。4.結合圖文資料分析南方地區的自然條件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5.舉例說明南方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6.理解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教學重難點】1.重點:在地圖上明確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南方地區氣候、地形、自然景觀等自然地理特征。2.難點:舉例說明南方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小組合作法;對比法。【課時設計】1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1.視頻導入——《采茶歌》視頻提問:你能從這段視頻里看到哪些地理信息?(提示學生可以從景色、農作物、服裝等方便考慮)學生回答:看到了水稻的梯田,看到了茶園,聽到了南方的方言。(通過視頻導入和學生回答,增強課堂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2.南方地區的景色圖片展示講授引導:“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詩,總是把人們的思緒牽到風景如畫的江南。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間天堂之美譽。這里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流水、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如詩如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風景如畫,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新課講授位置和范圍1.南方地區的位置(1)活動:展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地圖,指導學生閱讀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地圖,在地圖找到南方地區的位置,并描述南方地區在中國的位置。學生通過觀察地圖,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回答: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秦嶺—淮河線以南的地區,主要位于中國的東部季風區。教師補充:南方地區,面積約占全國的25%,主體民族是漢族。(2)展示南方地區的范圍圖,引導學生分析南方地區的地理位置。活動安排:閱讀下面地圖,找出南方地區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學生同桌之間相互討論,根據之前的學習方法,分析南方地區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教師在教師巡視,及時給予學生指導。討論完成后,學生回答,教師根據情況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引導:緯度位置——位于34°N以南,北回歸線穿過其南部;南方大部分位于亞熱帶,少部分為熱帶;海陸位置——南方地區主要位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面和南面分別瀕臨黃海、東海和南海2.南方地區的范圍活動:讀圖認圖—南方地區包括的省份活動安排:展示我國行政區劃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我國南方地區包括的主要省份。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好以后,教師找學生在地圖上指出來,小組之間可以相互補充直到正確答案出來(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包括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廣東、海南、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河南、陜西等部分地區。(進一步明確南方地區的范圍,同時強調南方地區一些重要的省份—臺灣、澳門、香港等)。自然特征1.地形地勢(1)展示南方地區的地形地勢相關地圖,并引導學生觀察地圖。提問:讀南方的地形圖,在圖中找到南方地區的主要地形區和主要山脈。學生地圖上找到相關的地形區和山脈,并在地圖上指認出來,南方地區的主要地形區有東南丘陵、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等。引導提問:通過觀察南方地區的山脈和地形區,歸納南方的地勢特征。學生回答小結:南方地區主要位于地勢第二、三級階梯,地勢西高東低。(2)活動:讀圖思考——南方的地形差異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分析在南方地形圖上以巫山、雪峰山為界,東西部的地形有何差異?學生通過通過不斷的讀圖判讀,回答問題,培養學生對地圖的敏感性,樹立學生學習地理的信心。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東部有交錯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地勢西高東低。(3)講授展示南方的地形區展示南方不同地形區的景觀照片,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南方地區不同地形區的差異感知,讓學生理解區域內的環境差異。2.氣候特征導入:有人這么描述南北方的氣候“南方的天氣柔和而濕潤,常常是細雨綿綿,而北方的天氣則剛烈而干燥,常常是雪花紛飛。”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南方“柔和而濕潤”的氣候條件。(1)展示我國的氣候類型圖,分析南方地區的相關氣候特征。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在教師的提問引導下,對地圖信息進行分析判讀。小結:南方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少雨(2)展示我國季風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夏季風對我國南方地區降水的影響學生可以舉手回答自己的想法,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講解:受夏季風影響,南方地區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東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受臺風影響大小結:南方地區的北回歸線南部有部分熱帶季風氣候,總體來看,南方氣候的的特征可以用“濕熱”兩個字來概括。3.河流特征展示地圖,并提問:在圖中找出南方地區的主要河流,看誰找到的最多。(通過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找到長江,珠江等河流后,繼續引導學生結合當地氣候地形等相關自然條件,分析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小結:南方地區主要河流有:長江和珠江等,河流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水能資源豐富,航運價值高。4.植被和土壤展示我國不同土壤的圖片并講解:土壤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我國疆域廣闊,且冷熱和干濕變化明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的土壤類型十分豐富。展示南方植被和土壤的照片(通過圖片展示和分析說明,了解南方地區的土壤特點。)(1)植被類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是指分布在亞熱帶大陸東岸濕潤地區的,由常綠的雙子葉植物所構成的森林群落。又稱照葉林、月桂樹林、樟栲林等。提示:講解的時候注意提醒學生氣候和植被的關系。(2)土壤類型:紅壤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地區,分布著一種在當地高溫多雨下發育而成的紅色土壤,叫紅壤。這種土壤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黏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提示:可以列舉我國南方茶園的例子,讓學生對紅壤有更直接的理解。5.活動:討論分析——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活動安排: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完成下列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1)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溫暖。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巡視可以進行適當指導,提醒學生關注海拔和冬季風。小結:四川盆地周圍高大山脈阻擋了冬季風;長江中下游平原北部無高大山脈,受冬季風影響大。(2)西雙版納地區不受寒潮影響,而廣州卻受寒潮影響。小結:西雙版納地區處于云貴高原南部,北部的高山阻擋了阻擋了南下的寒潮;緯度相當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北面南嶺山地的海拔較低且彼此間斷,所以受寒潮影響。重要的水田農業區引導過渡:展示我國江西婺源、云南等地區的梯田視頻,引導學生關注南方梯田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水稻。1.農業類型提問:大家還記得南方地區的耕地類型嗎?學生回答,教師展示地圖并引導小結:南方地區氣候濕熱,發展農業的水熱條件優越,耕地多為水田,是我國重要的水田農業區。(1)活動:思考分析——南方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活動安排: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南方地區的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分析南方地區的農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學生討論,派代表回答,小組內進行補充。小結:有利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地勢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河湖密布,水源充足,灌溉條件良好。不利條件——旱澇災害頻繁;土壤的酸性比較強。(2)南方水田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你知道南方的哪些飲食與水稻有關?(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回答,教師簡單舉例分析:螺螄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米粉以大米為原料,湯料由螺螄、山奈、八角、多種辣椒、等天然香料配制而成。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是江蘇省揚州市的一道傳統名菜,屬于淮揚菜,其主要食材有米飯、火腿、雞蛋、蝦仁等。2.南方的主要農作物提問:想一想你都吃過或者見過南方的什么水果?圖片展示一部分南方種植的水果讓學生辨認。(提高課堂學習氣氛)活動:讀圖認圖——南方地區的主要農產品活動安排:閱讀“南方地區農產品的分布”找出南方地區的經濟作物,結合作物圖片和相關農業產品講授。小結:南方的糧食作物是水稻,糖料作物是甘蔗,油料作物是油菜,經濟作物是茶葉、棉花,毛竹。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1)展示元陽梯田的圖片:元陽梯田,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陽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小結:山區——南方山區的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緩坡,緩坡上主要修筑梯田。(2)展示東南丘陵的圖片:東南丘陵位于中國東南部地區,整個區域森林覆蓋率較高,林木尤以杉木、馬尾松、毛竹為多,是中國重要林特產品生產基地。但這些地區坡地多、森林破壞、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加強植被保護,植樹造林,改良紅壤和利用坡地,對于東南丘陵來說已經迫在眉睫。小結:東南丘陵——分布紅壤土質粘重,不利于種植業的發展,但水熱條件好,適宜發展林業,是我國重要的林區。內容小結。四、課堂練習。完成導學案的相關練習題。五、課堂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