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地理七年級(下)6.1《位置和范圍》 一、教學目標(一)區域認知目標1.學會利用相關地圖描述亞洲的地理位置,掌握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方法。2.通過相關圖文資料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3.在相關地圖上說出亞洲的區域劃分。(二)綜合思維目標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2.使學生初步掌握描述一個大洲的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方法。(三)地理實踐目標運用地圖等資料簡述某大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四)人地觀念目標結合景觀圖片說出亞洲不同地區的民居生活差異,樹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二、重點和難點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2.通過觀察圖片說出亞洲不同地區居民生活的差異,初步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及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三、教材設計思路本章是學習區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等知識運用于某一具體區域的學習過程中,同時也為后續學習不同地區和國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課程標準要求至少選擇一個大洲為案例,以落實大洲地理的兩條“標準”。由于亞洲是七大洲中最大的一個洲,且是我們生活的大洲,按照“選擇我們所在的區域”的區域選擇原則,教材選擇亞洲作為大洲學習的案例。 四、教學過程設計【導入新課】問題引領:下面描述的是哪個大洲?圖片展示:位于亞洲的突出特征。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講述和承轉:亞洲是我們生活的大洲,這里有很多的世界之最,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亞洲,了解我們生活的地方。認識一個地區我們首先要關注的是“在哪里?”。【講授新課】學生活動一:探究亞洲的地理位置。問題引領:1.亞洲在世界的位置。方法指引:亞洲在世界的位置。 學生討論回答: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教師歸納和承轉:我們知道了亞洲在世界上的基本位置還不夠,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認識亞洲的地理位置。問題引領:2.亞洲的半球位置。方法指引: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圖。學生討論回答:亞洲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半球(跨東西南北半球)。教師歸納和承轉:我們習慣上把地球分成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兩部分,亞洲的主體位于東西半球的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接下來我們來認識關系到亞洲熱量、時差密切相關的經緯度位置。問題引領:3.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方法指引:讀亞洲經緯網圖。 學生討論回答:緯度范圍:11°03′S—81°N;經度范圍:26°03′E—169°40′W。教師歸納和承轉:亞洲的緯度位置從熱帶跨到寒帶,緯度跨度超過90°;經度跨度超過170°,東西時差近12個小時。亞洲不僅經緯度跨度大,相鄰的大洲、大洋也多。問題引領:4.亞洲的海陸位置。方法指引:讀亞洲的范圍圖。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歸納: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東北與北美洲隔白令海峽相望,西南與非洲隔蘇伊士運河,西部與歐洲陸地相鄰,東南與大洋洲隔海相望。(承轉)我們通過對亞洲地理位置的學習,初步掌握了分析一個地區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步驟。試一試:運用地圖,用學習亞洲的方法,簡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1.讀圖6.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2.讀圖6.3,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讀圖6.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歸納:北美洲半球位置主體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緯度跨寒溫熱三帶,經度跨度相對較??;與南美洲隔巴拿馬運河,與亞洲隔白令海峽相望,與歐洲隔丹麥海峽相望。(承轉)經緯位置和海陸位置決定了范圍大小,通過對亞洲地理位置的學習,我們對亞洲的范圍有一個基本的印象:大。學生活動二:認識亞洲的范圍。問題引領:1.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證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方法指引:結合亞洲的經緯度位置,七大洲的面積排名,大洲的東西距離。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歸納:亞洲是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承轉)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地域遼闊,為了便于認識,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學生活動三:了解亞洲的分區。方法指引:閱讀圖6.5,結合P4。 問題引領:1.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哪幾個地區?2.中國位于哪個地區?該地區還有哪些國家?3.認識各分區的主要國家(新馬泰,伊拉克、伊朗、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印度和巴基斯坦,五斯坦)。4.北亞主要位于哪個國家。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歸納:亞洲按地理方位分為:東亞、西亞、南亞、北亞、中亞和東南亞;我國位于東亞,東亞還包括日韓朝蒙;新馬泰屬于東南亞;兩伊、以色列、沙特屬于西亞;北亞屬于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印度和巴基斯坦屬于南亞;五個斯坦屬于中亞。(承轉)亞洲地域遼闊,而且經緯度跨度大,海陸差異又非常的明顯,這使亞洲的內部差異非常的明顯。連連看:結合世界氣候的分布圖,總結亞洲六大分區的突出氣候特征。小組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和承轉:濕熱的東南亞和南亞,干旱的中亞,干熱的西亞,寒冷的北亞,溫濕的東亞。自然特征的差異,使亞洲不同的分區的生產、生活方式差異明顯。資料補充:亞洲不同分區的自然特征對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 五、教學反思本節課是學習區域地理的開篇章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結合課標要求的“運用地圖等資料簡述某大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這條標準,通過大量的圖表資料,讓學生既能讀圖提取信息,解決問題,又能學到區域地理學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為后面學習國家和地區奠定了基礎。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進行,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通過學習嗎,明白自然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樹立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