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知識清單一、字音字形邑人(yì) 間隔(jiàn) 儼然(yǎn) 屋舍(shè) 問津(jīn)詣(yì) 黃發垂髫(tiáo) 繽紛(bīn fēn) 怡然自樂(yí) 阡陌(qiān mò)豁然開朗(huò) 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參差(cēn cī) 坻(chí)珮環(pèi) 嵁(kān) 俶爾(chù) 佁然(yǐ) 翕忽(xī)幽邃(suì) 悄愴(qiǎo chuànɡ) 器皿(mǐn) 八分有奇(jī) 黍(shǔ)箬篷(ruò) 糝(sǎn) 峨冠(é ɡuān) 髯(rán) 衣褶(zhě)矯首(jiǎo) 詘(qū) 椎髻(chuí jì) 趾(zhǐ) 壬戌(rén xū)甫(fǔ) 篆章(zhuàn) 雎鳩(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好逑(hǎo qiú)荇菜(xìnɡ) 輾轉(zhǎn zhuǎn) 寤寐(wù mèi) 琴瑟(sè) 芼(mào)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萋萋(qī) 未晞(xī) 湄(méi)躋(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子衿( jīn)子寧(nìnɡ)不嗣(sì)音 挑(tāo)兮達(tà)兮 歧(qí)路二、常考詞語▲《桃花源記》(一)課下注釋1. 緣溪行 緣:沿著,順著2. 芳草鮮美 鮮美:新鮮美好3. 落英繽紛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繽紛:繁多的樣子4. 漁人甚異之 異:驚異,詫異。這里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5. 欲窮其林 欲:想要窮:盡6. 林盡水源 源:發源的地方7. 仿佛若有光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不真切8. 初極狹,才通人 才:僅僅、只通:通過9. 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敞亮10. 屋舍儼然 儼然:整齊的樣子1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類12. 阡陌交通 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相通13. 雞犬相聞 相聞:可以互相聽到14. 悉如外人 悉:全,都15. 乃大驚 乃:于是,就16. 具答之 具:詳細17. 便要還家 要:同“邀”,邀請18. 咸來問訊 咸:全、都19.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絕:與人世隔絕20. 遂與外人間隔 遂:于是、就間隔:隔絕、不通音迅21. 乃不知有漢 乃:竟然,居然22. 無論魏晉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23.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為:對、向具:詳細24. 皆嘆惋 嘆惋:感嘆惋惜25.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邀請26. 此中人語云 語:告訴27.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不必足:值得28. 便扶向路 扶:沿著、順著向:先前的29. 處處志之 志:做記號30. 及郡下,詣太守 及:到詣:拜訪31. 欣然規往 規:打算,計劃32. 未果 未果:沒有實現33. 后遂無問津者 問津:詢問渡口。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二)其他常考實詞1. 復前行 前:往前2. 土地平曠 平:平坦曠:寬廣3. 停數日,辭去 辭:告辭去:離開4. 不足為外人道也 道:說(三)一詞多義詞語 例句 釋義舍 ①便舍船,從口入 舍掉,讀“shě”②屋舍儼然 房舍,讀“shè”屬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②屬引凄異(《三峽》) 連接尋 ①尋病終 隨即,不久②尋向所志/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尋找志 ①處處志之 做記號②尋向所志 標志,標記乃 ①見漁人,乃大驚 于是,就②乃不知有漢 竟然,居然為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 作為②不足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對,向(四)古今異義(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古義:沿著,順著。今義:緣故;緣分。)(2)芳草鮮美[古義:新鮮美好。今義:(菜肴、瓜果等)滋味好。](3)豁然開朗[古義:開闊敞亮。今義:(思想、心胸、性格等)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4)屋舍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5)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原是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統稱,現僅指運輸事業。)(6)自云先世避秦時亂(古義:說。今義:云彩,在空中懸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體。)(7)妻子邑人(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女兩人結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8)來此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9)遂與外人間隔(古義:隔絕、不通音訊。今義: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距離。)(10)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連詞。)(11)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古義:邀請。今義:延長,(時間)向后推遲。](12)不足為外人道也[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充足,不滿(某個數目)。](13)得其船,便扶向路(古義:沿著、順著。今義:攙扶,扶著,扶持。)(14)尋向所志(古義:先前的。今義:方向。)(15)未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小石潭記》(一)課下注釋1. 隔篁竹 篁竹:竹林2. 心樂之 樂:為……高興3. 水尤清冽 尤:格外清冽:清涼4. 全石以為底 為:作為5. 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6. 為坻 坻:水中高地7. 為嵁 嵁:不平的巖石8. 青樹翠蔓 翠蔓:翠綠的藤蔓9. 蒙絡搖綴 蒙:蒙蓋絡:纏繞搖:搖曳綴:牽連10. 參差披拂 披拂:隨風飄搖11. 潭中魚可百許頭 許:表示約數12. 皆若空游無所依 若:好像空:在空中依:依傍13. 日光下澈 澈:穿透14. 佁然不動 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15. 俶爾遠逝 俶爾:忽然16. 往來翕忽 翕忽:輕快迅疾的樣子17. 斗折蛇行 斗折:像北斗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那樣蜿蜒前進18. 明滅可見 明:明亮見:顯現,出現19. 其岸勢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差互:交錯不齊20. 凄神寒骨 凄:使(人的心情)悲傷寒:使(人的骨頭)寒冷21. 悄愴幽邃 悄愴:凄涼邃:深22.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從:跟隨小生:年輕人(二)其他常考實詞1.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2. 隔篁竹,聞水聲 聞:聽到3. 下見小潭 下:向下4. 近岸 近:靠近5. 潭西南而望 西南:向西南方6. 四面竹樹環合 環:環繞、圍繞7. 不可久居 居:停留8. 乃記之而去 去:離開(三)一詞多義詞語 例句 釋義清 水尤清冽 形容詞,清澈以其境過清 形容詞,凄清回清倒影(《三峽》) 名詞,清波環 如鳴珮環 名詞,玉環四面竹樹環合 動詞,環繞,圍繞為 全石以為底 動詞,作為為坻,為嶼 動詞,成為而 乃記之而去 連詞,表承接關系潭西南而望 連詞,表修飾關系隸而從者 連詞,表修飾關系以 卷石底以出 連詞,而以其境過清 連詞,因為全石以為底 介詞,把出 卷石底以出 露出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指在國外游 皆若空游無所依 游動同游者/似與游者相樂 游玩從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介詞,自,由隸而從者 動詞,跟從,跟隨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副詞,大約明滅可見/可以為師矣(《〈論語〉十二章》) 助動詞,可以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堪,值得(四)詞類活用(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西)(2)下見小潭(名詞作狀語,表示方向,向下)(3)潭西南而望(名詞作狀語,向西南)(4)其岸勢犬牙差互(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5)皆若空游無所依(名詞作狀語,在空中)(6)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像蛇那樣)(7)凄神寒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凄涼,使……寒冷)(8)心樂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五)古今異義(1)潭中魚可百許頭[古義:大約。今義:可以。](2)影布石上[古義:映。今義:用棉、麻等織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3)不可久居[古義:停留。今義:住;住的地方住所](4)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5)崔氏二小生[古義:年輕人。今義:戲曲中生角的一種,扮演青年男子。]▲《核舟記》(一)重點實詞(1)能以徑寸之木 徑:直徑(2)罔不因勢象形 罔不:無不、全都因:順著、就著象:模擬(3)各具情態 具:具備(4)嘗貽余核舟一 貽:贈(5)蓋大蘇泛赤壁云 蓋:是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覽(6)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奇:有余,多一點兒(7)高可二黍許 許:左右(8)箬篷覆之 覆:覆蓋,遮蔽(9)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徐:慢慢地興:起(10)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11)如有所語 如:好像語:說話(12)其兩膝相比者 比:靠近(13)佛印絕類彌勒 絕:極類:像(14)矯首昂視 矯:舉(15)神情與蘇、黃不屬 不屬:不相類似屬:類似(16)詘右臂支船 詘:彎曲(17)珠可歷歷數也 歷歷:分明的樣子(18)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位于(19)其船背稍夷 夷:平(20)鉤畫了了 了了:清楚明白(21)其色丹 丹:朱紅(22)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曾:竟然盈:滿(23)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挑選修狹:長而窄(二)重點虛詞詞語 例句 釋義以 ①能以徑寸之木 介詞,用②以至鳥獸、木石 和“至”連用,表遞進為 ①為宮室、器皿、人物 做。這里指雕刻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表判斷,是而 ①啟窗而觀 連詞,表順承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連詞,表并列③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連詞,表轉折,但是其 ①其兩膝相比者 代詞,他們的②其人視端容寂 指示代詞,相當于“這”與 神情與蘇、黃不屬 介詞,跟,同則 則題名其上 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三)一詞多義詞語 例句 釋義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形容詞,奇妙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名詞,零數,余數為 為宮室 動詞,雕刻中軒敞者為艙 動詞,是可 高可二黍許 副詞,大約珠可歷歷數也 動詞,可以端 東坡右手執卷端 名詞,一頭其人視端容寂 形容詞,正,直(四)古今異義(1)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古義:零數,余數。今義:單的;不成對的,跟“偶”相對。](2)高可二黍許[古義:大約。今義:可以。](3)其兩膝相比者[古義:靠近。今義:比較,較量](4)神情與蘇、黃不屬[古義:類似。今義:歸屬。](5)曾不盈寸[古義:竟然。今義:曾經。](五)詞類活用(1)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名詞作狀語,用箬篷)(2)石青糝之(名詞作狀語,用石青)(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名詞用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詞作動詞,梳著椎形發髻)三、文學文化常識1.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東晉詩人,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開創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新領域——田園詩,被稱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長于詩文辭賦,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2.記記 古代的一種文體,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類別 碑記 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游記 描寫旅行途中見聞的散文體裁。雜記 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筆記 以記事為主、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體。3.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二人并稱“韓柳”。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又遷柳州刺史,故亦稱“柳柳州”。在被貶永州期間,政治失意的柳宗元心情落寞,常常不避幽遠、探山訪水,以排解心中淤積的苦悶,并作文以記之,寫下了備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原題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4.魏學洢魏學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給事中,因上疏彈劾當時掌握朝政的閹黨頭子魏忠賢,被捕下獄遭暗害。魏學洢扶柩還鄉,悲憤而死。他一生沒有做過官。5.《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所收多為明末清初一代文人的文言小說。這部小說集的特色,是以當代之人選當代之文,把傳記、志怪、游記、寓言、隨筆等大多難登大雅之堂的文字都融于一爐,不分門類,錯綜無次。6.《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雅”是正統的宮廷樂歌,用于宴會的典禮;“頌”是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詩經》,先秦時叫作《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奉為經典,尊稱為《詩經》,列為“五經”之一。7.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它們與風、雅、頌合稱為《詩經》“六義”。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與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興則指先說別的事物,引出所吟詠的對象,興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在《詩經》中運用得十分廣泛,賦中用比,或者起興后再用賦,在《詩經》中都是很常見的。賦可以敘事描寫,也可以議論抒情,比、興都是為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服務的,在賦、比、興中,賦是基礎。賦、比、興三種手法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感情。8.重章疊句重章疊句,又叫“重章疊唱”或“重章疊詠”。是指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換其中的幾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語言形式,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不僅能增強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而且能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帶給人-種或委婉深長或激越澎湃的表達效果。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