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整體)備課第 六 單元單元(主題) (一)指導思想 “從做中學”,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視為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學中要引領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科學核心素養。 (二)理論依據 杜威認為“科學不僅是要學習一堆知識,同時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或方法。”在杜威看來,在學生開始學習科學的時候,就把一些概念和定律教給學生,往往使學生不明了這些概念和定律是怎樣建構起來的。于是學生僅學得所謂“科學”,而沒有經歷概念和定律的建構過程,領悟科學知識和思想方法。由此出發,杜威主張用“心理的方法”教學,即讓學生“從做中學”,將學生的學習過程視為科學研究的過程。他依據科學研究過程設計出一套教學程序:提出疑問--構成假設--指導實驗--證明或駁斥假設,自已去發現知識。他提出的探究模式,為探究學習的正式提出鑒定了基礎。背景分析課標要求 本單元在《課標》中屬于技術與工程領域,主要概念為:概念17.技術的核心是發明,是人們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7.3工具是一種物化的技術。 使用和制作簡易的古代的測量儀器模 型,如日晷、沙漏等。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便利和快捷。 概念18.工程的關鍵是設計,工程是運用科學和技術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和制造產品的活動。 18.2工程的關鍵是設計。 知道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 針對一個具體的任務,按照設計的基本步驟來設計一個產品或完成指定的任務 18.3工程設計需要考慮可利用的條件和制約因素,并不斷改進和完善。 對自己或他人設計的想法、草圖、模型等提出改進建議,并說明理由 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內容分析 本單元主要引導學生認識水漏、沙漏、日晷等古代計時工具,探究它們的結構及計時原理,并設計和制作一個日晷。 本單元設計了 2課,包括第17課和第18課。 第17課是《認識簡易計時器》。本課主要引導學生觀察和描述水漏、沙漏以及日晷等簡易 計時器各部分的結構及功能,思考、交流這些計時工具的計時原理。重點是認識日晷的結構和 計時原理,為下一課設計和制作日粵羅基礎。 第18課是《制作日晷》。本課是在上一課認識日晷的結構與計時原理的基礎 上,滲透STEM教育理念,讓學生制作日晷,經歷技術與工程任務的基本環節和流程: 設計方案,選擇材料和工具,完成日晷初步制作,測試日晷,在査找問題、分析原因、思考改進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日晷,最后進行作品展示。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沙漏等簡易計時器有基礎的了解,知道沙漏是計時工具,知道日晷是古代的表,有個別學生能夠說出立柱影子的指向哪里就是哪個時辰,有個別學生能夠指認子丑寅卯等時辰名稱。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教學目標 (一)科學觀念 1.通過體驗計時活動,能說出時間是指某一時刻或一個時間間隔,時間可以感知而且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 2.通過制作簡易計時器能說出時間可以通過一些有規律運動的物體或裝置來測量,能說出水漏、沙漏、日晷的結構與計時原理。 3.初步認識水漏、沙漏、日晷的結構與原理,知道時間測量的基本原理。 (二)科學思維 1.知道計時工具準確性的提高要依靠設計、材料、技術等的改進。 (三)探究實踐 1.通過觀察水漏、沙漏、日晷的結構,探究思考它們各組成部分的作用。 2.能利用水漏、沙漏、日晷觀測和記錄周期性運動物體的變化規律,對記錄結果與時間變化的關系做出解釋。 3.能設計、制作和改進簡易計時器——日晷,進一步體驗技術與工程任務的主要流程:設計方案、選擇材料和工具、制作、測試、改進與展示。 (四)態度責任 1.了解我國古人在計量時間和解釋自然現象方面所做的貢獻,樹立文化自信。 2.初步體驗科學、技術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計時工具使人類生活更加精確、便利和快捷。教學重點 學生基于對日晷、水漏、沙漏模型的觀察,提出影響簡易計時器計時準確性的猜想,并且進行驗證。教學難點 根據實驗的情況和從資料中獲取的信息,解釋簡易計時器的工作原理和影響簡易計時器準確性的因素有哪些。整體教學框架(流程圖)作業設計規劃及作業內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