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 唐詩三首賣炭翁素養目標1.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義,熟讀成誦。2.學習通過人物描寫和對比來突出中心的寫法。3.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宮市的憎惡。◎重點:體會本詩的諷喻含義,學習詩中的人物描寫與對比手法的運用。【預習導學】1.走近作者。白居易,字 ,自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詩人。唐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后改任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是 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留給后人的詩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長慶集》。 古代主管音樂的官署稱為“樂府”,后來人們將樂府采集或創作的詩篇稱為“樂府詩”,本文就是一首樂府詩。 背景介紹:《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宮市也。”“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近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分文不給,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年)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十分了解,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一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1)伐薪燒炭南山中: (2)曉駕炭車輾冰轍: (3)翩翩兩騎來是誰: (4)手把文書口稱敕: (5)回車叱牛牽向北: (6)系向牛頭充炭直: 3.疏通詩歌大意。【答案】1.樂天 新樂府2.(1)木柴。(2)同“碾”,軋。(3)一人一馬的合稱。(4)指皇帝的命令。(5)吆喝。(6)同“值”,價錢。3.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臉上顯出被煙熏火燎過的顏色;兩鬢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染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 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再寒冷一點。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路艱難地前往集市。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門外的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地騎馬而來的兩人是誰啊 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太監手里拿著文書,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大聲呵斥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錢了。【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整體感知,品析人物。1.詩歌主要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全詩圍繞賣炭翁賣炭,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學習小助手·第一問就是要概括人物和事件,第二問就是梳理賣炭翁賣炭前后的事情。2.品讀人物。 在詩人筆下,賣炭翁是一個怎樣的老人 詩人是如何描寫、表現老人的這一特點的 試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學習小助手·可以用這樣的句式回答:我眼中的賣炭翁是 的,從“ ”可以看出來。 【答案】1.(1)詩歌寫了一個賣炭翁辛苦燒的一車炭,被宮使用半匹紅紗和一丈綾就掠奪一空的故事。(2)寫了賣炭翁燒炭、運炭、賣炭(炭被掠奪)這幾個方面的內容。2.可憐。示例一:我眼中的賣炭翁是年老體弱、辛勞艱苦的,從“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可以看出來。示例二:我眼中的賣炭翁是為貧苦生活所迫的,從“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可以看出來。示例三:我眼中的賣炭翁是生活困苦的,從“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可以看出來。任務驅動二感悟寫法,體會情感。1.詩人是怎樣表現賣炭翁苦難的形象的 ·學習小助手·結合詩歌所寫,從描寫人物的一些方法如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角度分析。2.詩歌通過對兩種人物形象的塑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習小助手·分析人物形象要結合他們的行為、語言等概括。一課一法人物描寫及其作用常見的人物描寫方法有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各自的作用如下:(1)外貌描寫:表現人物的生活和身體狀況。(2)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當時的心理情感并塑造人物形象。(3)語言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及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4)神態描寫:表現人物當時的心理或情感的變化。(5)心理描寫:塑造人物性格特點或精神品質和表現人物當時的心情變化。【答案】1.詩人通過多角度描寫來表現賣炭翁苦難的形象。首先是外貌描寫,“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兩句將一個終日勞作、外表憔悴的老人形象展現了出來;然后是心理描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兩句將老人矛盾復雜的心理描摹得十分準確生動;最后從行動上進行描寫,“曉駕炭車輾冰轍”“市南門外泥中歇”,這兩句將賣炭老人辛苦勞作的情形描寫得十分具體。“惜不得”則表現了賣炭翁希望破滅后的無奈和悲哀。賣炭翁承受的苦,既來自艱辛的勞作,更來自宮使的掠奪。2.本詩用賣炭翁艱難謀生但橫遭掠奪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市”內幕,即封建統治階級對百姓的殘酷剝削,表達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能夠引起統治者的注意。任務驅動三理解對比,暢談感受。1.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請你找出來并體會其作用。示例:將“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綾”進行對比,寫出了宮市掠奪的殘酷。2.讀了《賣炭翁》,聯系現在的幸福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1.①將“牛困人饑”與“翩翩兩騎”進行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②將“衣正單”與“愿天寒”進行對比,寫出了賣炭翁為解生活之困的迫切心情。2.示例:詩中賣炭翁的命運是悲慘的,這是由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決定的。而我們,坐在這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不用擔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時代,生長在新社會,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長大以后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思維導圖根據課文,完成填空。【答案】矛盾反常 趾高氣揚 蠻橫 無理 強烈反差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