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 燈籠素養目標1.通過熟讀課文,找出文章的線索,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2.通過品讀句子,探究“燈籠”的文化內涵,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重點:1.體會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2.品味語言,感受作者“典雅簡凈”的語言風格。【預習導學】1.走近作者。吳伯簫(1906—1982),原名 ,筆名山屋、山蓀,是我國當代著名的 家和 家。山東萊蕪人,他的代表作品有《羽書》《難老泉》《黑紅點》《 》《菜園小記》《出發集》《記一輛紡車》《我還沒見過長城》等。 背景介紹: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九一八”的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了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然而,國民黨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利用業余時間寫作,抒發一腔積郁。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在他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燈籠》正是其中佳作。作者 以《燈籠》為題,蘊含了燈籠對全民族的深刻文化意義,表達了他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神龕( ) 爭訟( ) 領域( )斡( )旋 靜穆( ) 思慕( )悵惘( ) 鏘( )然 褪( )色幽悄( ) 星闌( ) 裴( )公燎( )原 熙( )熙然 霍驃( )姚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1)斡旋: (2)掌故: (3)靜穆: (4)褪色: (5)燎原: (6)人情世故: (7)不甚了然: (8)垂珠聯瓏: 【答案】1.熙成 散文 教育 北極星2.kān sòng yù wò mù mù wǎng qiāng tuì qiǎo lán péi liáo xī piào3.(1)調停,調解。(2)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3)安靜莊嚴。(4)布匹、衣服等顏色逐漸變淡。(5)燎原:大火延燒原野。比喻勢態不可阻擋。(6)為人處世的道理。(7)不是非常清楚。(8)懸掛、裝飾有連串珠玉寶石,形容宅第的奢華。【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自讀課文,梳理內容。1.作者在文中寫道:“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作者將記憶比作網,那在他的記憶中到底有哪些與燈籠結下的“緣”呢 2.本文以“燈籠”為題有什么作用 【答案】1.第3段寫到挑燈籠去接祖父;第4、5段寫到上、下燈學,接紗燈;第6段寫到村頭掛紅燈,慰藉孤行客;第7段寫到元宵節張燈結彩,跟著龍燈跑半夜;第8段寫到族姊遠嫁,曾經的富貴如今也破落了;第9段寫到朱燈描紅;第10段聯想獻帝有燈做伴;第11段聯想到“挑燈看劍”的名將。2.“燈籠”串起了作者與它相關的諸多回憶,“燈籠”就是貫串全文的線索。任務驅動二品味語言,體會風格。1.你能想到哪些有關語言風格的詞語,可以用來描述這篇課文 ·學習小助手·作者在文中娓娓道來的這些記憶,仿佛能勾起我們對某些生活片段的回憶。其實本文讓人很有感覺的不僅僅是作者的這些回憶,更有作品的語言。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獨樹一幟的語言風格。“語言風格”是作家通過作品表現出來的創作語言特有的格調,常常體現在作家運用語言的特有方式上。2.接下來,請同學們深入文本,細細品味吳伯簫的文字,根據你的閱讀,從選材、語言、抒情三個角度,體會吳伯簫散文的藝術風格。(1)選材。文中有這樣兩段話特別有感覺,請你簡要賞析。①雖不像撲燈蛾,愛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歡火,喜歡亮光,卻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寶兒,點亮了燈哭聲就止住了。歲梢寒夜,玩火玩燈,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盡管大人們怕火火燭燭的危險,要說“玩火黑夜溺炕”那種跡近恐嚇的話,但偷偷還要在神龕里點起燭來。②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晃蕩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須,同洪亮大方的談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2)語言。吳伯簫的語言別具一格,讀來饒有趣味,請同學們朗讀下列句子,吟詠品味吳伯簫的語言風格。①歲梢寒夜,玩火玩燈,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②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這樣的短句,運用口語化的表達,簡潔含蓄,有種聲韻之美。可見,吳伯簫的散文語言也是質樸自然的。再看以下兩個句子,又會有怎樣的發現呢 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驃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 (3)抒情。吳伯簫在文中很少有直抒胸臆的語句,但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課堂上,小文和小林就本文的抒情語言展開了討論,請同學們細細品讀文章,幫助他們完成對話。【答案】1.平淡、質樸、簡潔、含蓄、自然、雅致、鄉土……2.(1)作者通過歲梢寒夜,小孩子玩火玩燈、五個“想起”——“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想起龐大的晃蕩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須,同洪亮大方的談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所有這些都是當時人們生活中最為平常、最為熟悉的事物,將這些極為平常,具有鄉土氣息的內容寫入文中,這就是吳伯簫散文藝術風格:選材質樸自然。(2)化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忘路之遠近”和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兼用通俗口語與雅致文言,語言自然雅致,詩意深沉。(3)示例一:“家來睡,不是還將一掛小燈懸在床頭嗎 夢都隨了蠟火開花。”作者沒有直接寫自己對童年燈會的愛戀與喜愛,而是通過寫將一掛小燈懸在床頭這樣一個情節來表現孩童的天真爛漫,傳遞出細膩的情思,道盡“我”心中的美好、憧憬與回味。示例二:“那時自己對人情世故還不懂,好聽點說,心還像素絲樣純潔,什么爭訟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識領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輕易不提斡旋著的情事,倒是一路數著牽牛織女星談些進京趕考的掌故——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村犬遙遙向燈籠吠了,認得了是主人,近前來卻又大搖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時分。不是夜飯吃完,燈籠還在院子里亮著嗎 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作者沒有直接寫自己對祖父的懷念,而是通過寫“忘路之遠近”道出了祖孫間的長幼情篤,更讓這條可能原本并不那么讓人踏實的夜路充滿了溫馨與安寧。“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熙熙然,溫和、歡樂、熱鬧的樣子;靜穆,不僅僅是指環境,更是內心的一份安然與歸屬。可見,本文的抒情也獨具作者的匠心,不熱烈、不喧噪,將敘事、抒情、描寫、議論融為一體,寓情于景、陳情于事、融情于理、寄情于物。抒情也是自然質樸的。“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難怪評論家們對吳伯簫的評論最多的還是他的散文“質樸、自然”的特點。任務驅動三結合材料,探究主旨“燈籠”在作者的記憶里,蘊含著太多的美好。燈籠是祖父講的故事,是母親疼愛的溫暖,是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熱鬧,是族姊遠嫁的歲月滄桑,是紗燈上描紅的愜意……但本文抒發的情感僅僅是對民俗的情感、對童年的眷戀嗎 【材料一】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并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么作者由如此美麗的宮燈聯想到如此哀痛的畫面呢 接下來,請同學們關注本文的寫作背景。【材料二】本文寫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九一八”的炮火擊破了無數文人的美好幻想。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在這一時期,吳伯簫的散文時常回蕩著愛國主義旋律。【材料三】吳伯簫在《羽書》時期寫作的散文小品,確實就已經顯出他自己的特殊格調、特殊氣派、特殊色彩。他竭力把自己從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過作品傳達給讀者。現實的黑暗,政府的腐敗,勞動人民的貧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國的危難,又使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與日俱增。他熱切地盼望著全國人民奮起抗擊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來,自己寧愿做一名“馬前卒”。——鮑霽《吳伯簫散文創作的“分水嶺”》請結合文章內容和最后兩段,探究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答案】1.作者之所以會聯想到漢獻帝,是因為當時中國的處境與之相似——同處飄搖之際,同為淪陷之時。在家國淪喪的背景下,在民族存亡之際,作者一輩子思慕著的靜穆也不復存在,溫馨的家庭會因戰亂而流離失所,令他流連的盛況更是滿目瘡痍……身為中華兒女,那盞燈籠此時又激起了吳伯簫的感慨。2.“你聽,正蕭蕭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文中所提及的歷史人物無一不是保家衛國、抵御外侮的名將。“正蕭蕭班馬鳴”的一觸即發下,激蕩在作者心間的,除了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更有那“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身先士卒!然而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僅憑一人之力猶如杯水車薪,于那份“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團結起來,共御外侮。所以作者在最后這樣吶喊:“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熱切地盼望著全國人民奮起抗擊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來,自己寧愿做一名“馬前卒”。由此跳出個人情感圈子,升華為家國情懷的表達,情感也轉為悲壯激越。思維導圖根據課文,完成填空。【答案】個人情懷 入夢 描紅 家國緣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