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社戲第2課時◎重點:通過品讀文章內容,分析文中所運用的表達方式的作用。【預習導學】1.文體知識填空。(1)小說的三要素是 、 和環境。 (2)人物描寫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寫、 、動作描寫、 和 等。 (3)環境描寫包括 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4)常見的表達方式主要有五種,它們分別是 、 、 、議論和說明。 2.文本知識填空。《社戲》中塑造了一群純樸可愛的農家孩童形象,例如 、 、 等,這些小伙伴 (填寫人物性格、品質等),處處折射出人性美。 【答案】1.(1)人物 故事情節(2)語言描寫 神態描寫 心理描寫(3)自然(4)記敘 描寫 抒情2.雙喜 阿發 桂生 純樸、善良、熱情好客【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再次細讀課文,由文章內容分析文中所使用的表達方式的作用。 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融合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你能以本文所寫的某件事為例,具體分析這些表達方式各自的作用嗎 【答案】示例:①記敘——和我一同玩的是許多小朋友,因為有了遠客,他們也都從父母那里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交代了“我”在平橋村有許多小伙伴。②描寫——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把“連山”比作“獸脊”,以動寫靜,把山寫活了。③議論、抒情——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表達了“我”內心的真實想法,之所以“我”覺得那夜的豆好吃和那夜的戲好看,是因為那夜的特殊經歷,讓“我”感到新鮮、愉快。任務驅動二深入體會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豐富意蘊。從本文中你能讀出哪些語文學科知識或情感體悟 請以“我讀出了……”為結構,表述出來。【答案】示例:我讀出了對比與對稱是形成本文的最獨特的結構形式。我讀出了一直記得的好豆味、好戲味就是最暖最濃的人情味的延伸。我讀出了戒掉緊張、焦慮、壓抑的最佳方式就是用最好的情懷去撫慰生命。我讀出了重視戲、豆的最有意義的過程應遠勝于戲、豆本身。我讀出了自由率性的兒童世界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最向往的世界。我讀出了一個人的美德就是最淵博的知識。我讀出了自然、和諧、溫馨的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特質。我讀出了誠摯純潔的心地是一個人最具親和力的前提。思維導圖根據課文,完成填空。【答案】看社戲 視覺 觸覺 景色美 人性美 聰明、機靈、善解人意 寬厚、好客、熱情21 社戲素養目標1.默讀課文,概述故事情節,理清小說的思路脈絡。2.賞析文中的環境描寫,感悟故鄉美。3.賞讀人物細節描寫,體會人情美,感受作者對早年鄉村生活的留戀之情。4.通過品讀文中事件,分析文中所使用的多種表達方式的作用。5.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之情。第1課時◎重點:賞析小說中清新優美、詩意盎然的環境描寫,感悟故鄉美;通過人物細節描寫,體會人情美。【預習導學】1.走近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省紹興市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他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說集《 》《 》《故事新編》,散文集《 》,散文詩集《 》。我們已經學過了他的三篇散文《 》《 》《 》。本文的體裁是 。 背景介紹:《社戲》寫于1922年10月。作品寫到在北京看戲時,說那是“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的事。從作品發表時算起,倒數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當時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中,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的清王朝,于1912年1月1日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對此,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和支持,并應當時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員,后隨教育部遷北京。此后接連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一系列事件。他終于認識到,經過辛亥革命,中國的社會現狀為“招牌雖換,貨色照舊”,沒什么改變。十月革命給正在沉思、探索的魯迅強烈震動,使他看到“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反封建思想向敵人接連投去“匕首”和“機槍”,表現了鮮明的革命者立場。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發表了小說《社戲》。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歸省( ) 偏僻( ) 行( )輩兩個鉗( ) 寬慰( ) 囑( )咐怠( )慢 攛( )掇 鳧( )水兩只櫓( ) 潺( )潺 踴( )躍屹( )立 家眷( ) 皎( )潔撮( )著吃 桕( )樹 棹( )著 拓展:“行”字的另外一個音讀 ,可以組詞為“ ”;“省”字的另外一個音讀 ,可以組詞為“ ”。 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1)歸省: (2)絮叨: (3)怠慢: (4)攛掇: (5)朦朧: (6)彌散: (7)屹立: (8)漂渺: 4.請用準確簡練的詞語概括平橋村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并把它填在下面的框內。【答案】1.周樹人 豫才 狂人日記 吶喊 彷徨 朝花夕拾野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阿長與<山海經> 藤野先生 小說2.xǐng pì háng qián wèi zhǔ dài cuān fú lǔchán yǒng yì juàn jiǎo cuō jiùzhào xíng 出行 shěng 節省3.(1)回家探望父母。(2)來回地說。(3)客套話,表示招待不周。(4)從旁鼓動人做某事。(5)不清楚,模糊。形容月光不明。(6)(光線、氣體、聲音等)向四處擴散。(7)像山峰一樣高聳而穩固地立著,常用來形容堅定不可動搖。(8)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現在寫作“縹緲”。4.【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概述故事情節,厘清小說的情節脈絡。1.默讀課文以后,請同學們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概述小說的故事情節,說出故事中的“起”和“伏”。·學習小助手·要注意弄清故事情節的起因、經過、結果,并明確主要情節中的關鍵人物——“我”“母親”“外祖母”“雙喜”“六一公公”。2.根據提示,分別從時間、事情發展等不同角度概括情節。(1)從時間的角度概括情節: → →看戲后。 (2)從事情發展的角度概括情節:隨母歸省→ →戲前波折→ →船上看戲→ → 。 【答案】1.“我”因為隨母親消夏來到平橋村,和村里的伙伴一起釣蝦、放牛,后來“我”盼望看社戲(起),不巧沒船,“我”失望(伏),雙喜提議夜間開船(起),外祖母和母親不同意(伏),雙喜打包乘,乘興出發(起),社戲不夠精彩(伏),返程途中偷豆(起),六一公公談豆送豆,故事結束。2.(1)看戲前 看社戲(2)釣蝦放牛 月夜行船 歸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任務驅動二跳讀課文,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感悟故鄉美。1.行船過程中的景物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在文中畫出描寫景物的語句,并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感官來描寫景物的,寫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學習小助手·感官指的是所見、所聞、所感,或者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景物的特征可以從具體語句中抓住重點詞句綜合起來概括。2.文章最后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豆是很普通的豆,戲也是讓“我”昏昏欲睡的戲,為什么作者還要說那是“好豆”“好戲”呢 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答案】1.①嗅覺: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②視覺: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③聽覺: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④觸覺: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這一連串的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2.這里說的“好豆”“好戲”,是因為那夜的景美、人美、情美。任務驅動三精讀課文,賞讀人物描寫細節,體會人情美。課文中描寫了平橋村眾多的人物形象,你愿意和他們中的誰成為朋友呢 為什么 ·學習小助手·找出文中人物描寫的句子,分析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愿意跟他們交朋友的理由,實際上就是人物身上的優點,從細微之處品人情。一課一法由細節描寫分析人物細節描寫,往往能夠細膩地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在很多時候是通過一些細節描寫來實現的,這樣,在分析人物性格的時候,可以通過以下角度來實現:(1)抓住關鍵的動詞來分析;(2)抓住重要的形容詞來分析;(3)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態、心理、語言等。【答案】提示:雙喜——聰明、反應靈敏、自信、善解人意、果斷。六一公公——寬厚、善良、純樸、好客、熱情。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 社戲 第1課時 學案 2023-2024學年初中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下冊.docx 1 社戲 第2課時 學案 2023-2024學年初中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下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