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欣賞歌曲 張 藜 詞 秦詠誠 曲 我 和 我 的 祖 國 秦詠誠(1933--2015),作曲家,曾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代表作:管弦樂《歡樂的草原》《二小放牛郎》;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我為祖國獻石油》《我和我的祖國》;電影音樂《創業》;聲樂協奏曲《海燕》等。? ? 作者介紹 張藜(1932--2016),詞作家,代表作《亞洲雄風》《籬笆墻的影子》《苦樂年華》《山不轉水轉》等。 ? 作者介紹 《我和我的祖國》誕生在20世紀八十年代初。張藜在北京遇到作曲家秦詠誠,兩人商議能否寫一首音樂進行旋律從高向下行的曲子。一次張藜去廣西,一早起來推開窗,眼前大山大海的美景一下打開了他寫詞的靈感。后來由李谷一老師唱火。時隔20多年后,該歌曲的詞作者張藜在回憶錄中對當年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1985年,著名詞作家張藜打電話給我說:我很喜歡你的《海濱音詩》,旋律很美,企圖為它填詞,但這是首器樂曲,填得不好,你可不可以再創作一首啰?要同樣情調的,但旋律不能雷同!于是我就開始想旋律,沒想到,我一下找到了主旋律,找到了主旋律不到20分鐘,一首樂曲就創作出來了。 創作背景 《我和我的祖國》歌曲為F大調,八六拍,采用了主副歌形式。主歌部分由四個樂句構成,每一樂句為四小節。第一樂句(1-4小節)的音樂素材源于秦詠誠1962年創作的小提琴曲《海濱音詩》,但作曲家巧妙地將原曲向上延展的旋律線“轉型”為蜿蜒流淌的下行旋律線,使歌曲呈現出抒情的色澤感與娓娓道來的訴說感,與歌曲所意欲傳達的情感極為貼切。“無論我走到哪里”開啟了第二樂句的音樂敘事,它是第一樂句的模進式進行,綿延著深情的訴說感。而當唱到“都流出一首贊歌”之時,作曲家在“一”字上,以八度的驟然飛揚,帶來了情感的舒展與綻放,進而讓樂音自豪地流淌出“我”心中的祖國贊歌。第三樂句“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為第一樂句的合頭變尾。而在第四樂句中,作曲家又以模進式的旋律進行,形象勾勒出“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的田園美景。 歌曲整體感知 副歌部分唱到“我最親愛的祖國……”這里,“祖國”一詞和主歌第一樂句“不能分割”在音樂上完全一致,形成主歌與副歌、音樂與歌詞的雙重對應,進而通過音樂的隱喻再次重申了“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深切情感。同時,在“祖國”一詞上,作曲家將原有的八六拍延展為八九拍,時值的拉長帶來的情感延伸,進一步傳達出“我”對“最親愛祖國”的深深依戀之情,促成了全曲的高潮。最后一個樂句是主歌第四樂句的材料再現,又一次與主歌呼應,再次傾吐出“我”對祖國的赤誠與感恩之情。 歌曲整體感知 欣賞視頻 談談你的感想 聽歌曲并感受歌曲的情緒 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 老師的演唱方式是什么? 獨唱 我和我的祖國 歌曲的演唱形式: 獨唱 由一個人演唱的形式叫獨唱。 合唱 指多聲部的群唱。 重唱 指二至四人各人唱各自不同旋律,也就是唱多聲部歌曲的演唱形式。 齊唱 指一個歌唱集體,大家都唱同一個旋律,也就是單聲部的群唱。 聆聽歌曲感受歌曲的節拍 68拍 ? 我和我的祖國 98拍 ? 我和我的祖國 找出68和98拍子的位置并分析歌曲可以分幾部分? ? 我和我的祖國 A段 旋律起伏,優美動聽,深情地表現了人們對祖國的依戀。 B段 采用了混合節拍,充滿激情,以八度的大跳直接進入高潮,與A段形成了鮮明的音區對比。進一步抒發了共和國公民無比熱愛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最后變化重復B段,并在高潮中結束。 單二部曲式結構 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贊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煙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轍 我最親愛的祖國 我永遠緊依著你的心窩 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 和我訴說 我的祖國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當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旋渦 我分擔著海的憂愁 分享海的歡樂 我最親愛的祖國 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遠給我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朗讀歌詞 我和我的祖國 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或者認為最難唱的一句。 感 謝 您 的 聆 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