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2《齊桓晉文之事》 導學案 (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一語文統編版 必修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2《齊桓晉文之事》 導學案 (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一語文統編版 必修下冊

資源簡介

1.2《齊桓晉文之事》導學案
1.反復誦讀,整體把握文意,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深化理解,有意識地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語法知識,進一步提高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本文中孟子提出的主要觀點,理清其迂回曲折的論辯思路,體會其論事說理的技巧和表達風格。
3.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從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層底蘊,并結合當下的社會文化生活,思考其現代意義。
1.學習重點:反復誦讀,整體把握文意,有意識地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語法知識,提高文言閱讀能力;把握本文主要觀點和思路。
2.學習難點:領會孟子論事說理的技巧和表達風格;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鑒古觀今。
課前學習任務:
1.誦讀全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胡龁 觳觫 褊小 彼惡知之 忖度 便嬖 蒞中國
惛 放辟邪侈 畜妻子 豚 彘 庠序 孝悌
3.積累本課中的重要文言知識,如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
課中學習任務一 聽讀文本,把握內容思路
(一)解讀題目,了解背景
1.解讀題目
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中包含春秋時期的兩位霸主——齊桓晉文。齊國齊桓公第一個稱霸,緊接著晉國晉文公第二個稱霸,后世把他們二人并稱“齊桓晉文”。
“齊桓”: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齊國日益強盛。
“晉文”:晉文公,姬姓,晉氏,名重耳。晉獻公之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第二十二任君主,文治武功卓著。在趙衰、魏武子、介之推等賢才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事”:就是用武力稱霸于諸侯的事業。
他們實行的是“霸道”,文中齊宣王以此為話題,而孟子轉移了話題,談論“王道”之必須,“霸道”之不可行。
2.社會背景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是諸侯之間爭斗不息、兼并不斷的時代,“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見齊宣王的。
齊宣王,媯(guī)姓,田氏,名辟疆,戰國時代齊國國君,子承父業(齊宣王的父親齊威王曾經兩次大敗魏軍。一為公元前353年,于桂陵;一為公元前341年,于馬陵。他還以善于納諫著稱,有“戰勝于朝廷”之美譽),野心勃勃,有效仿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大欲。他在稷下廣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齊桓晉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的名篇之一,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在齊宣王詢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的時候,孟子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通過親切生動的舉例,淺顯恰切的設喻,明確犀利的語言,最終說動了齊宣王,闡發了自己“發政施仁”、“保民而王”等主張。
知識卡片:
“王道”與“霸道”
“王道”就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在孟子心目中,古代圣王,特別是堯、舜、禹“三王”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或“三王”之道。(以民為本,為政以德)
“霸道”就是春秋時代的“五霸”所行之道,指以武力、刑法、權勢來統治天下的一種政治主張。(一統九州,制霸天下)
孟子指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尚力”抑或”尚德”,是“霸道”與“王道”的根本區別。
(二)聽讀課文,劃分層次
齊宣王詢問有關齊桓、晉文稱霸之事,欲行“霸道”,孟子則主張行“王道”。二人政治主張完全不同,那么孟子如何一步步引導齊宣王接受自己的思想主張呢?我們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給課文標注段落序號,并劃分說理層次。
2.借助表格,概括內容
請參考以下表格,簡要概括各層次的主要內容。
分層 段落 齊宣王態度 主要內容
課中學習任務二 研讀文本,感受論辯藝術
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從課文四個部分中選擇其一,交流研討,完成以下三個小任務。其后,每組推選一位代表分享研讀成果。
1.借助注釋,疏通大意,圈畫出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
2.梳理這一部分雙方對話流程,思考孟子的應對策略和論證方法。
3.學貴有疑,大膽提出你在閱讀過程中的疑惑,在組內進行交流討論。
(一)研讀第一部分(1-14段)
1.兩位同學分別扮演齊宣王和孟子,誦讀第一部分(只讀人物對話,旁白不讀)。
2.文言知識梳理。學生代表發言,教師糾誤、補充、提煉。
3.梳理對話流程
4.齊宣王詢問“齊桓晉文之事”,孟子的回答“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否符合事實?孟子為何撒謊?
5.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齊宣王對此表示懷疑。孟子是如何打消他的疑慮、因勢利導獲取其信任的?請用三段論的形式來展示孟子的論證邏輯。
知識補充:三段論是一種常用的推理形式。早在古希臘的邏輯學家亞里士多德時期,就已經提出了相當完整的三段論理論。它包含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大前提),一個附屬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陳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個符合一般性原則的特殊化陳述(結論)。
例:所有人都是必死的。(大前提)
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蘇格拉底是必死的。(結論)
(二)研讀第二部分(15-20段)
1.兩位同學分別扮演齊宣王和孟子,誦讀第二部分(只讀人物對話,旁白不讀)。
2.文言知識梳理。學生代表發言,教師糾誤、補充、提煉。
3.梳理對話流程
4.這一部分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三)研讀第三部分(21-33段)
1.兩位同學分別扮演齊宣王和孟子,誦讀第三部分(只讀人物對話,旁白不讀)。
2.文言知識梳理。學生代表發言,教師糾誤、補充、提煉。
3.梳理對話流程
4.在孟子發出了“推恩足以保四海”的議論后,齊宣王沒有說話,可見他對孟子的主張沒有太大的興趣,更不會接受和實行王道。孟子采取了什么樣的應對策略和論證方法,讓齊宣王最終說出“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呢?
(四)研讀第四部分(34-35段)
1.全班齊讀最后一部分。
2.文言知識梳理。學生代表發言,教師糾誤、補充、提煉。
3.梳理對話流程
4.這個部分,孟子采取了什么樣的應對策略和論證方法來論述自己“保民而王”主張呢?
5.“保民而王”的主張包括哪些內容呢?
課中學習任務三 交流研討,理解孟子思想
1.在《齊桓晉文之事》一文中,孟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什么樣的理想社會?
2.孟子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在當時能否被接受和實現?為什么?
課中學習任務四 總結提煉,把握說理特點
小組合作:回顧全文,總結提煉,把握本文說理的特點。
推薦學習資源
1.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仁者無敵》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學后反思
自我測評
答案
課前學習任務:
1.略
2.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褊小(biǎn) 彼惡知之(wū) 忖度(cǔn duó)
便嬖(pián bì) 蒞中國(lì) 惛(hūn) 放辟(pì)邪侈(chǐ) 畜妻子(xù)豚(tún)
彘(zhì) 庠序(xiáng) 孝悌(tì)
3.略
課中學習任務一 聽讀文本,把握內容思路
(二)聽讀課文,劃分層次
1.提示:本文篇幅較長,我們可以根據齊宣王的態度、心理和孟子的論道內容來劃分說理層次。直接表現齊宣王態度和心理的段落有:第13段“王笑曰”;第15段“王說”;第24段面對孟子針對“大欲”的提問,“王笑而不言”;第34段“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根據齊宣王態度、心理的變化,為本文劃分說理層次,并概括每層的主要內容。
2.參考:
分層 段落 齊宣王態度、心理 主要內容
一 1-14 “何由知吾可也”(懷疑) “王笑曰”(無可奈何) 指出齊桓晉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
二 15-20 “王說”(愉悅、信任) 論述齊宣王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
三 21-33 面對“大欲”的提問“王笑而不言”(沉默、尷尬) 揭出齊宣王之“大欲”,論證其不可能實現,指出應當反本而行王道。
四 34-35 “吾惛……明以教我……”(虛心請教) 歸結到“保民而王”的主張,并舉出實現這一主張的根本措施。
課中學習任務二 研讀文本,感受論辯藝術
(一)研讀第一部分(1-14段)
3.梳理對話流程:
齊王問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齊王問保民——孟子問“以羊易牛”——齊王肯定事實——孟子提出“愛”和“不忍”——齊王解釋——孟子分析“牛羊何擇”——齊王笑——孟子提出不忍“乃仁術”
4.明確:不符合事實。據《孟子》,孔子作《春秋》,主要是記載齊桓晉文之事。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孟子·離婁下》)
那么是否孔子門徒不道呢?《論語》中有兩處與弟子談論齊桓之事: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所以,無論是孔子,還是孔子的門徒,都曾論及“齊桓晉文之事”。
齊宣王想要知道稱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他的問題,這次談話的中心便很難回到“王道”之上了,那么說服宣王實行“王道”的意圖便絕難實現了。所以,他以“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巧妙地回避了,然后再以一句“無以,則王乎”將宣王引到自己的話題上來。從論辯藝術的角度來講,孟子撒謊的目的顯然在于:巧換話題,化被動為主動,掌握談話的主動權。
5.明確:(1)孟子用齊宣王“以羊易牛”的舊事,讓他明白自己有“不忍之心”,而這正是能夠“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礎。肯定了齊宣王的善心,取得其信任。孟子首先擺出百姓對此事的態度“百姓皆以王為愛”,讓齊宣王進了自證的“圈套”,又從百姓的角度指出齊宣王思想行為上的矛盾——如若不忍,“則牛羊何擇焉”,引他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困境,直逼得齊王說出“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的無奈之語。此時水到渠成,孟子抓住時機施以援手,救他脫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并以“見牛未見羊”的心理分析為之解釋,有力地證明了齊宣王的確有不忍之心,確實有實行王道的可能性,以使他心悅誠服,欣然接受其觀點:“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2)用三段論來揭示孟子的論證邏輯:
A.大前提:如果有不忍之心,就有行王道仁政的可能(基礎)。
小前提:以羊易牛證明你有不忍之心。
結論:你有行王道的可能(基礎)。
B.大前提:“遠庖廚”,“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就是“仁術”。
小前提:齊宣王“以羊易牛”,是因為看到牛觳觫,不忍見其死。
結論:“以羊易牛”是乃“仁術”。
(二)研讀第二部分(15-20段)
3.梳理對話流程
齊宣王追問“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孟子舉例說明“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齊宣王問“不為”和“不能”的區別——孟子再次舉例論述,明確“不王”的癥結所在,提出“推恩”是“保民而王”的實現途徑。
4.(1)類比論證
力舉百鈞,不舉一羽——不用力
明察秋毫,不見輿薪——不用明
恩及禽獸,功不至于百姓——不用恩
(2)對比設喻
孟子以一組比喻加鮮明對比說明宣王“不王”并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而是為老者“折枝之類也”,讓宣王看到行王道的容易性!
在論述“保民而王”的途徑時,將推恩和不推恩的結果進行鮮明對比,讓齊宣王明白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的推恩對于實現王道的重要性。
(3)論辯效果:孟子善譬巧對,循循善誘,層層深入。通過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加巧妙的對比,引導著齊宣王一步步往自己的政治主張上靠攏,有層次有邏輯,不急不緩,使得最終結論的得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三)研讀第三部分(21-33段)
3.梳理對話流程:
齊宣王提出“求大欲”——孟子問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追問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所大欲”并指出其錯誤——王問理由——孟子警告有災——王問原因——孟子以“鄒楚之戰”發文,再提“發政施仁”
4.明確:(1)應對策略:以勢相激,步步緊逼,設喻類比,擊破幻想。孟子用反問句“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一激,使齊宣王無暇思索,直接說出心中想法——“將以求吾之所大欲”。孟子抓住“大欲”,連連反問,故意提出“肥甘”、“輕暖”、“采色”、“聲音”、“便嬖”五項,旁敲側擊,逼出齊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然后又用“緣木求魚”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齊宣王要以區區之齊去戰勝八倍于自己的各諸侯國是多么愚蠢,再以鄒楚之戰類比以一齊而戰諸侯,指出齊勝絕無可能。生動的比喻,到位的類比分析,徹底打碎了齊宣王的幻想,猶如當頭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發政施仁”。
(2)論證方法: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假設論證。
第27段運用比喻論證。孟子用“緣木求魚”比喻齊宣王“以若所為”去謀求“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大欲,形象地說明了該做法的可笑和愚蠢,并進一步曉以利害。
第31-33段運用類比論證。以鄒楚之戰類比以一齊而戰諸侯,指出齊勝絕無可能。
第33段用了正反對比和假設論證。
孟子將齊國“以一服八”(行霸道)的結果和“發政施仁”(行王道)的結果進行對比論述。前者與鄒國敵楚的結果一樣——必敗,后者則“莫之能御”。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與之?”是假設論證。孟子為齊宣王描繪了一幅行王道后的美好藍圖。面對這種“天下歸心”的局面,哪位君王能夠不動心呢?宣王動心了,那么后面宣講自己王道主張的具體措施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研讀第四部分(34-35段)
3.梳理對話流程:齊宣王再問王道——孟子正面論述“保民而王”主張的具體內容。
4.明確:(1)應對策略:誘之以利。經過上面層層剖析,反復交鋒,齊宣王愿意放棄圖霸的主張,誠懇地接受孟子的意見,并虛心請教,“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此時正是推行自己的施政思想的最佳時機,孟子具體論述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綱領,極言王道藍圖之利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投其所好,以利誘之,使齊宣王不得不心動。
(2)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將“明君制民之產”和“今也制民之產”的情況進行鮮明對比,論證了“保民”對于王道的重要性。“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管晏列傳》)
明君制民之產: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5.明確:(1)制民之產(富民)——王道之始。孟子認為老百姓“無恒心,放辟邪侈”,是因為“無恒產”;只有擁有了“恒產”,解決了生活問題,才談得上講禮義。其具體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這樣使得百姓“養生喪死無憾”,是“王道之始”。(《寡人之于國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2)謹庠序之教(教民)——王道之成。在富民的基礎上,“驅而之善”,“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課中學習任務三 交流研討,理解孟子思想
1.明確:孟子描繪了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道德高尚,恬靜和諧,帶有浪漫色彩的小農經濟社會。
①首先這個社會的核心人物——國君有仁愛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
②其次,國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來,天下“疾其君者”欲歸附于之;
③再次,國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產,足溫飽,知孝悌,懂禮節,不僅自己的家中安樂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滿愛心,能夠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整個社會不再有受難之人。總之,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2.參考:(1)孟子描繪的行王道的理想社會藍圖,雖然十分動人,但是齊宣王最后并未去發政施仁。孟子周游列國,宋、鄒、薛、滕、魯、 魏……每到一國,他都是備受禮遇的士人,然而他的主張,始終無法真正吸引那些熱衷攻伐和爭霸的當權者。
(2)原因:①時代背景。孟子所處的時代,是禮崩樂壞、父子相殘、戰亂不息、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大國關心的是如何稱霸諸侯,乃至一統天下;小國關心的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武力、權謀、法制、霸道是各國國君最關心的問題。通過制民之產發展經濟、富民教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見到效果,而戰亂年代,是不會有這樣的機會的。所以,在那樣的亂世,孟子的仁政與王道,當然就顯得不合時宜。
②“民貴君輕”。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民本思想”注定其立場與君王立場不一樣。“推恩”、制民之產、實行仁政等舉措都會不同程度地損害君王的利益,因而不會被君王采納。
課中學習任務三 總結提煉,把握說理特點
1.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破其所有,立其所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孟子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善于察言觀色,抓住對方的心理,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巧妙地轉換話題誘使齊王走上孟子的思想軌道,從而牢牢地掌握談話的主動權。自然而然就把齊王引入到自己想談的領域——王道。
2.層層深入,邏輯嚴密
孟子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展開論述:第一步:引導齊宣王拋開霸道而談王道。第二步:引導齊宣王認識到自身有“不忍之心”,且認為齊宣王已經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了行王道的基礎。第三步: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并且進一步說明實行王道要“推恩”。第四步:以勢相激,步步緊逼,讓齊宣王說出“大欲”,再設喻類比,曉以霸道的危害,擊破幻想。第五步:闡明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3.類比設喻,形象生動
孟子善用比喻論證、類比論證,說理形象生動。例如“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緣木求魚”等,非常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道理。另外,用“以羊易牛”這種齊宣王親身經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為齊宣王所接受。
4.句式整齊,善用對比
孟子文章句式整齊,氣勢充沛,“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質疑辯理,咄咄逼人,還多使用工整的對偶句,使兩種事物處于鮮明的對比狀態,相對舉而見義,相映襯而生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县| 思南县| 拜泉县| 屏边| 涿州市| 白沙| 惠东县| 鸡泽县| 清新县| 会泽县| 清河县| 营口市| 馆陶县| 井陉县| 峨山| 永德县| 洪雅县| 龙口市| 拉孜县| 利川市| 舞阳县| 安图县| 资阳市| 东海县| 神农架林区| 衡水市| 宜州市| 紫云| 新宾| 屯留县| 凌源市| 河南省| 青岛市| 遵义市| 沅江市| 临海市| 教育| 高邑县| 大竹县| 铜山县| 丽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