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昆蟲》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昆蟲》是《科學》(湘教版)新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一課。學生在初步掌握了觀察、比較、歸納、演繹等科學方法,以此為基礎,教材以學生熟悉的“螞蟻”為探究對象,采用“導入活動(回憶描述)-→觀察昆蟲的身體結構一判斷它們是不是昆蟲”的授課過程 ,讓學生經歷某類動物共同特征建構概念的過程。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求知欲高,但動手能力較弱,加上剛接觸科學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缺少認識,也缺乏必要的邏輯知識。因此,以學生常見的螞蟻、蜻蜓、蜜蜂等動物引入,開展探究學習活動,以便使學生能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掌握科學規律。教學目標分析科學觀念1、知道昆蟲的共同特征: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胸部長有三對足,頭部長有一對觸角。2、會用昆蟲的共同特征判斷某一動物是否屬于昆蟲。科學思維觀察昆蟲,逐步形成歸納概括的推理能力。探究實踐初步感知研究某類動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徑。態度責任在歸納與演繹活動中,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難點重點:會用昆蟲的共同特征判斷某一動物是否屬于昆蟲。難點:逐步形成歸納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類動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徑。教學時長1課時教學準備昆蟲圖片、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讀古詩,猜動物。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猜一種小動物生:是蜜蜂。師:同學們可真聰明,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蜜蜂它在動物界屬于昆蟲。昆蟲的種類可多了,我們身邊就有好多種呢,你能舉出幾個昆蟲的例子嗎?如何判斷我們身邊的動物是不是昆蟲呢?讓我們走進《昆蟲》一課,一起來學習吧。新課講授1、昆蟲的身體結構師:你們認為我們身邊的動物那些是昆蟲呢?生:蝴蝶、蜘蛛、螞蟻、蝸牛、蜻蜓等。師:同學們說了好多動物,他們是不是都是昆蟲,老師也不是很清楚,但老師可以告訴大家,螞蟻是昆蟲。螞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你能不能畫出螞蟻的樣子呢,來看看螞蟻有那些結構。學生觀察,各自畫出螞蟻的身體構造。學生對比再觀察。師:自己的圖與教材中的螞蟻觀察記錄圖進行對比,看看還有哪些沒有觀察到。學生標注螞蟻的結構。師:老師還帶來了2位朋友,它們分別是?(圖片展示蜻蜓、蝗蟲)同學們看看它們的身體構造,并在活動手冊上標出它們與螞蟻身體相同的部分。小組討論并匯報。歸納:像螞蟻、蜻蜓和蝗蟲,身體都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足,它們就是同一類動物,我們把它們叫做昆蟲。2、判斷它們是不是昆蟲教師展示動物圖片,進行小組討論:下面哪些是昆蟲?說一說你判斷的理由。(教師提醒學生以共同特征為判斷依據)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師:還記得老師在最開始問的問題的回答嗎?現在你們能自己判斷它們是昆蟲了嗎?學生回答并說出依據。3、拓展昆蟲在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幾乎遍布整個地球。在所有生物種類中占比超過50%。目前,已知的昆蟲有100余萬種,但仍有許多種類尚待發現。課堂小結身體都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足,它們就是同一類動物,我們把它們叫做昆蟲。作業布置思考:為什么毛毛蟲也是昆蟲?板書昆蟲頭 一對觸角胸 三對足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