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3 《自己之歌(節選)》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素養目標 重點難點1.了解惠特曼的生平及其創作風格,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2.鑒賞詩歌選取的獨特意象,以及詩歌開闊宏大的意境。 領悟詩歌中旺盛的生命之力以及“自我”的獨特含義。 鑒賞意象,感受詩歌中蘊含的強大生命之力。(一)基礎知識作家作品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當過木工、排字工、教師、報紙編輯。主要詩集《草葉集》在1855年初版,以后多次重版,每版都有新詩補充。創作可分三期:南北戰爭(1861—1865)以前,詩作《軟骨頭之歌》《我歌唱帶電的肉體》《自己之歌》等,主要揭露奴隸主和種植園主的壓迫,對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頌自由的理想;《歐羅巴》歡呼法國一八四八年革命;《斧頭之歌》歌頌人民的創造性勞動。南北戰爭時期,組詩《桴鼓集》號召人民參加反奴隸制的戰斗,歌頌戰士們的英雄氣概;《啊,船長!我的船長喲!》《當紫丁香最近在庭園中開放的時候》悼念被殺害的林肯總統。南北戰爭結束后,詩作《不,今天別向我提到那重大的恥辱》及政論《民主的遠景》等,認為真正的民主還沒有在美國出現;《哦,法蘭西的星!》《神秘的號手》歌頌歐洲的革命運動和巴黎公社。其詩作熱情奔放,不受傳統格律束縛,用新的形式表達民主思想,對種族、民族和社會壓迫表示強烈抗議,對美國和歐洲自由詩的發展很有影響。《草葉集》是美國詩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國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的詩集。它開創了一代詩風,對美國詩壇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草葉集》共收有詩歌300余首,首次出版于1855年。詩集得名于集中這樣的一句詩:“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長著草。”詩集中的作品奔騰壯闊,大氣飛揚,汪洋恣肆,豪放不羈;使用樸實粗獷的語言,創造出獨具一格的自由體,近于口語,節奏鮮明。《草葉集》選材廣泛,內容豐富,里面既有對美國民主自由的歌頌、對農奴制度的抨擊,也有對美國壯麗河山和普通民眾的熱情贊美。解題①自己,詩歌歌頌的對象、中心。②歌,贊頌之歌。生字注音鷦鷯( ) 藤蔓( ) 嚙草( )蘚苔( ) 召來( ) 畏怯( ) 罅隙( )解釋詞語造物者:徒然:(二)了解背景19世紀上半葉,美國在經濟上雖然發展很快,但仍基本上處于歐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別是文學方面,則主要從屬于英國,還沒有建立起本民族的與合眾國相適應的民主主義文學。當時以愛默生為首的美國超驗主義者提倡個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學和外國教條主義的束縛,在美國來一次文藝復興。解放個性,就是要發現自己,從一個國家來說就是要確立本民族自己的獨立人格。在這樣的歷史要求下,惠特曼樹立自己的雄心,要通過他自己來表現他的“特殊時代、環境和美國”,于是他的“我自己”便與他們民族的“我自己”合而為一了。惠特曼的詩體現了美國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內戰的重大史實。他站在進步的、正義的立場上,熱情呼喚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衷心贊美勞動和勞動者,強烈譴責反動的農奴制度,猛力抨擊封建宗教的禁欲主義,熱切向往光明和未來,憧憬著一個“世界樂園”的出現。【思考1】分析意象,理解內容和情感1.在意象的選取上有什么特點 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 意象選取:詩人筆觸細膩,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寫起,選取自然界中的草葉、螞蟻、鷦鷯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鷹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為詩歌的意象,這些鮮活的生命充滿了靈性和神圣的色彩。情感:詩人對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無論巨大和纖小,都折射出無限的神性,從看似細小的景物里抒發偉大的情感,從而贊美萬物的神圣性。2.惠特曼《自己之歌》這首詩選取的意象眾多,但似乎與一般詩歌中的意象有很大區別,這種區別是什么?詩人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意象?明確 區別:詩中的意象是極為平常且普通的事物,似乎缺乏一般詩歌意象的“美感”和“詩意”。無論是獨立或游走于人類生活之外的自然物,如草葉、螞蟻、沙粒、鷦鷯的卵、雨蛙、黑莓、低頭嚙草的母牛、小鼠、火成巖、爬蟲、蝮蛇等,還是參與到人類生活之中的自然物,如片麻石、煤、蘚苔、水果、谷粒、菜根等,都是一般詩歌中極為少見的意象,看起來似乎與詩歌這種具有高雅之美的文體不太相符。原因:①詩人出身于農民,是當時美國最廣大的社會底層民眾中的一員;而詩中這些具有自然屬性的、平常的意象,也正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詩人選擇的這些意象與他的生活相吻合。②詩歌抒發的情感,代表的是美國廣大社會底層民眾的情感,這樣的意象使詩歌具有濃厚的自然氣息和生活氣息,使廣大民眾對詩中的“我”產生自然的代入感,使他們更容易接受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并產生共鳴,喚醒他們內心的生命激情,引導他們追求民主、自由,推動時代發展。3.第一節中,詩人選取了哪些意象?詩人借此表達了什么感情?明確 詩人選取了螞蟻、沙、鷦鷯、雨蛙、藤蔓、黑莓、母牛、小鼠等傳統詩歌中少有的自然事物,表達了自然界中旺盛的生命力,體現了詩人自由的理想和自我張揚的意識。4.第一人稱“我”是作者本人嗎 明確 觀點一:我認為是作者本人。詩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詩中有種種自白,談到自己的情況和經歷,這是讀者最先認出的。而《自己之歌》作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為《草葉集》的縮影,它的產生背景就是《草葉集》的背景,其主題思想也就是《草葉集》的中心思想。因此,詩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觀點二:我認為不是作者本人。作為一個一般的人、一個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種各樣的人發言、感受、行動等等。結合時代背景來看,當時提倡個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學和外國教條主義的束縛,在美國來一次文藝復興。解放個性,就是要發現自己,從一個國家來說就是要確立本民族自己的獨立人格。在這樣的歷史要求下,惠特曼樹立自己的雄心,要通過他自己來表現他的“特殊時代、環境和美國”,于是他的“我自己”便與他們民族的“我自己”合而為一了。那個“我”是當時美國人的代表,是一位能象征領土迅速擴張、生產蓬勃發展的美國的人物。觀點三:我認為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不完全是他本人。在某些情況下則是宇宙萬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種泛神論生命力的人格化。詩中那個“我”,由內而外、由近而遠、由小而大的發展,逐步與集體、國家、全人類乃至永恒世界相結合,最后形成一支歌唱民主精神和宇宙一統的狂想曲,作為民主的最高榜樣,他身上的“健康、力量、活力、信心——所有這些特質都不屬于個人,而是屬于民主,為每個抱有同一理想的人所共享”。【思考2】賞析詩歌的手法1.從這首詩的第一節來看,作者是如何感知大自然的?明確 作者對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蘊涵著上帝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無論巨大還是纖小,都折射出無限的神性。作者筆觸細膩,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從看似細小的景物里抒發偉大的情感。2.從詩歌的二、三節來看,作者是怎樣來塑造“自我”的?明確 作者將自己賦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裝飾著飛鳥和走獸”,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可以“快速地跟隨著”“升到了絕巖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飛越大地,任意東西,不受時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為一種,表現出一種“惠特曼式”的樂觀精神。3.這首詩的第三節連用九個“徒然的”,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確 這節詩運用意象組合的方式,讓九個“徒然的”一氣呵成,情感熾熱,氣勢恢宏。作者大聲歌唱,盡情狂歡,張揚個性,重塑自我,表達出對自我的肯定和對未來的憧憬。詩歌的節拍來自于生活,充滿活力,富于幻想,表現出生活的情調和生活的真理。4.這首詩是如何表現“自己”形象的?明確 ①詩的第一節運用類比和對比手法突出“自己”的形象。詩人選取了草葉等渺小的事物來類比“自己”,又以“草葉”等小事物與“星星”等大事物進行對比,以突出“自己”雖小卻與大的事物同樣完美。②第二節通過描寫來烘托“自己”的形象。這一節中說“我”與片麻石、煤等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裝飾著飛鳥和走獸”,從而使“自己”的形象更為鮮明。③第三節以“自己”面對的各種逆境反襯“自己”的形象,寫“自己”在各種逆境面前都不會退縮,從而突出“自己”的精神與尊嚴。5.惠特曼的詩歌,往往由一組松散的句子構成,不僅沒有嚴格的韻腳,而且也打破了一般的詩歌形式,開創了一種近乎口語的散文化的自由詩體。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這種“自由”的特征。明確 ①句子的排列長短交替,非常疏散。最長的句子多達近三十個字,如“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蘚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最短的句子才十幾個字,“并且全身裝飾著飛鳥和走獸”。②詩歌形式疏散之中有整齊的詩歌韻律。節選部分第三節列舉了一系列“徒然的”舉動,有傳統詩歌的形式之美。③詩人使用的語言也平白如話,這種“自由”使得詩歌的展開,也順乎自然,保持原始的活力。“雖然有很好的理由遠離了過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時候我又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語言直白率真,張揚著個性。6.這首詩有哪些突出的藝術特色?明確 ①這首詩以第一人稱吟誦,情感奔放自由;②詩中詞匯豐富,詩人在詩中引入大量的意象,以此來烘托“我”的形象;③詩行的節奏和用詞造句與散文十分相近,沒有用規律的韻腳,語言樸實無華;④詩中運用大量排比句安排節奏,筆力縱橫,充滿激情。【思考3】《草葉集》問世后,評論家們議論紛紛,毀譽參半,爭論的焦點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雖然當時美國文壇的領袖愛默生獨具慧眼,讀完詩集以后贊賞有加,并寫信給惠特曼,稱贊“它是美國出版過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詩篇”,但是,它的獨特風格還是受到了絕大多數作家和批評家的猛烈抨擊,請結合課文,談一談為什么。明確 觀點一:《自己之歌》過于強調自我。《自己之歌》體現了詩人強烈的自信,惠特曼一方面決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地對待,惠特曼的自信洋溢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在詩中,歌唱一個人的自我,強調自己的無所不能,包羅萬象,這是一種對于自我的極端表現,注定從一開始就不能被當時的人們接受。觀點二 :《自己之歌》打破了當時的詩歌形式。當時美國的文學主要跟隨歐洲的文學潮流。然而,惠特曼是19世紀美國的激進派民主主義者,在藝術上表現出積極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惠特曼在借鑒歐洲傳統詩史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多的創新,它打破了傳統詩歌的形式,開創了“自由體”的詩歌形式。新事物的出現,必會在開始時遭到一些人的批判,這也屬于正常現象。【思考4】對《自己之歌》這首詩歌的藝術價值,有人認為以思想性見長,全詩充滿了勸導的說教意味;有人認為以抒情性見長,注重以意象和意境的營造感染人。對此,你贊成哪一種觀點?說說理由。明確 觀點一:以思想性見長,勸導說教意味濃厚。①第一節重點寫大自然的神奇,詩人以“我相信”領起各種意象,不僅為了引導人們熱愛大自然,而且意在勸說人們,不要小看這些毫不起眼的“低等”事物的存在,它們在大自然中同樣神奇,應具有平等的地位。②第二節的說教意味更濃。前兩行用平實的語言告訴人們,人類其實和自然萬物沒有多大不同,如果缺乏詩意與激情,何談感染力?后兩行更是以“雖然……但……”的句式向人們揭示一種道理“我”(我們)擁有非凡的力量。這些內容是以說教的方式呈現的,注重的是思想、道理的揭示和勸導。③第三節,詩人展示自然生物的自由狀態的“逃跑或畏怯”形態,意象選擇缺乏美感,句式運用單調而缺少變化,但這不妨礙詩人向讀者揭示一種道理:自由是美好的,萬物是自由的,“我”是自由而又富有力量和激情的。感染力不能說沒有,但其作用和力量是明顯遜于勸導和說教的。④用第一人稱拉近讀者和詩人之間的距離,像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面對面地傾訴和勸導,強化了詩歌的說教意味。觀點二:以抒情性見長,具有強大的感染力。①詩人靈活運用大自然中的生命作為意象,營造了輕松唯美的意境,將深刻的思想寓于其中,用情感的感染力來打動讀者。第一、三節以極為平凡的意象,營造了自然界豐富多彩生機盎然的意境,讓人們通過這些意象和意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自然萬物的平等與自由,含蓄地表達了“我”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思想情感,富有感染力。②運用象征手法,巧妙傳遞情感,表達主旨。詩歌中的意象多種多樣,“海洋”“鷹雕”“麋鹿”“海燕”等意象可視為自由的象征,詩人將現實和自己的思想相結合,將無形的自由形象化,這種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深刻地影響著讀者,喚起讀者心中對自由的渴望。③本詩形式上打破了傳統的詩歌格律,以斷句作為韻律的基礎,節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和無所不包的容量。第三節除尾行外,相同的句式形成一組氣勢磅礴的排比句,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將詩人心中對自由、平等、民主的贊美,將歌頌生機勃勃的祖國的激情宣泄出來,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思考5】郭沫若曾盛贊惠特曼是一位猶如“太平洋一樣”廣闊的詩人。惠特曼的詩歌意境開闊,氣魄宏大,有一種質樸而明朗的力量,本課選的這一節《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現了這一特點。詩中列舉的許多自然事物,在傳統的詩歌中很少出現,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賦予這些事物以詩意的?明確 《自己之歌》是惠特曼最有代表性的長詩,歌唱了自我、生命和大自然。這首詩以濃烈的抒情氣氛沖淡哲理的枯燥。節選部分采用詩人典型的“列舉法”,使詩歌隨著恣肆的想象形成詩人自己的旋律。惠特曼對自然萬物情有獨鐘。他認為,自然蘊含了自我追求的人類價值。自然界無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創造力都令他身心振奮。一片草葉,一樣具有那種茂盛、強壯、渴盼擴張、也能夠擴張的生命精神和靈魂升騰。因此,他盡力歌唱大地,歌唱自然,歌唱這源源不斷為人的靈魂輸送生命靈性和活力的精神源泉。【思考6】第一人稱第一人稱,是敘述人稱之一。在語法上是指表達者一方,在文學作品中是指敘事視角之一,在言語(書面或口頭)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自己的為第一人稱。【作用分析】(一)容易拉近與讀者距離,使讀者進入‘我’這個角色。(二)便于抒發情感,進行詳細心理描寫(三)使文章更具真實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動形象,使讀者能更具體地體會作者心情(四)通過對“我”的詳細描寫,來喚醒讀者內心的感受和思考.(五)使故事情節敘述雜而不亂,情感更加動人。【遷移運用】想象自己是冬日原野上的一棵樹,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一段文字,表達對寒冷、干燥的感受。要求:①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方法;②不少于100個字。明確 原野的朔風將我吹得簌簌發抖,毫不留情地帶走了我最后的幾片黃葉。腳下的土地正在緩慢凍結,我的身體慢慢失去水分,皮膚皸裂,皺紋叢生。我知道,考驗再一次降 臨,日子會變得艱難;但我也知道,迎春花很快就會舞動它黃色的絲帶,江河將再次涌起銀色的波浪。【思考6】明晰主旨《自己之歌(節選)》列舉了許多自然事物,賦予其詩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凸顯出宏大的自我,體現出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個體價值的思考。作者向世人宣布了他創作詩歌的主旨——拋卻世俗,自由放歌。題組A 基礎過關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追溯歷史可見,早期新詩的發展離不開國外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的推動,他們 ,接受了大量國外先進教育,學識和見解均得到極大提升。西方詩潮在中國 ,這背后既有被迫推動的命運之歌,更是詩歌發展的必然趨向。( ),以自己的《嘗試集》率先為白話新詩鋪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詩人泰戈爾影響的冰心也 ,推出自己“愛”的代表詩集《繁星》《春水》,為新詩注入新鮮血液。直到今天,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依然和西方詩歌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新詩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在中華文化的依托下迅速地成長和誕生,兩者優勢結合從而指向重生。朱光潛曾指出:“我們的新詩運動正在開始,我們必須 ,不能讓它流產。當前有兩大問題須特別研究,一是固有傳統究竟有幾分可以沿襲,一是外來影響究竟有幾分可以接收。”接受古今中外的詩歌影響是新詩百年來的重要標識,在不同的時期和環境中有著不同的表現,而如何對待這種交融卻仍在摸索中。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風頭正勁 炙手可熱 勞苦功高 謹小慎微B.風華正茂 炙手可熱 功垂竹帛 如履薄冰C.風華正茂 風靡一時 勞苦功高 如履薄冰D.風頭正勁 風靡一時 功垂竹帛 謹小慎微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胡適留美歸來后在詩歌方面受到了英美意象派的無形影響B.留美歸來的胡適在詩歌方面無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響C.英美意象派無疑在詩歌方面影響了留美歸來的胡適D.英美意象派對胡適的影響無疑體現在詩歌方面3.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新詩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在中華文化的依托下,迅速地誕生和成長,兩者優勢結合從而指向重生。B.新詩以中華文化為依托,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迅速地誕生和成長,兩者優勢結合從而指向重生。C.新詩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以中華文化為依托,迅速地誕生和成長,兩者優勢結合從而指向重生。D.新詩在中華文化的依托下,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迅速地成長和誕生,兩者優勢結合從而指向重生。4.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不正確的一組是( )A.橙子(chéng) 宜人(yí) 凝望(níng) 鷦鷯(liáo)B.嚙草(shì) 藤蔓(wàn) 罅隙(xià) 規律(lǜ)C.渺小(miǎo) 檸檬(níng) 裝飾(shì) 石像(xiàng)D.黑莓(méi) 瞬間(shùn) 書籍(jí) 畏怯(qiè)題組B 能力提升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1.這首詩的標題為“自己之歌”,詩人是如何緊緊圍繞“自己”構思和凸顯“自己”的?2.《自己之歌》(節選):詩中的“我”究竟怎樣解釋?3.《草葉集》問世后,評論家們議論紛紛,毀譽參半,爭論的焦點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雖然當時美國文壇的領袖愛默生獨具慧眼,讀完詩集以后贊賞有加,并寫信給惠特曼,稱贊“它是美國出版過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詩篇”,但是,它的獨特風格還是受到了絕大多數作家和批評家的猛烈抨擊,請結合課文,談一談為什么。題組C 培優拔尖練(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記起家中長案上的水瓶我記起門下車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著原野之歌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滿金黃的穗子在風里搖在雨里生長如今我來日光下收獲我想告訴給妹妹們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風吹過鐮刀下也吹過我的頭巾在麥浪里我看不見自己藍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隊隊飛騰的鳥你聽風與云在我的鐮刀之下奔驟而來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蘇格蘭高原1.下列對本詩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前四行,從“大城”“山”轉向“水瓶”“井”,節奏也變得舒緩,這種變化帶有情感傾向。B.“金黃的穗子在風里搖/在雨里生長”,是靜與動、空間與時間的結合,這是該詩常用的表現手法。C.“我的眼在唱著原野之歌”,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以抒情的筆觸表達了刈禾女愉悅的心情。D.“你聽風與云/在我的鐮刀之下/奔驟而來”,通過使用祈使語氣和加快節奏,增強了抒情效果。2.詩歌從刈禾女的角度抒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題。自己之歌(節選)惠特曼[注]我贊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講的一切,將對你們也一樣適合,因為屬于我的每一個原子,也同樣屬于你。我邀了我的靈魂同我一道閑游,我俯首下視,悠閑地觀察一片夏天的草葉。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個原子,都是由這泥土,這空氣構成,我在這里生長,我的父母在這里生長,他們的父母也同樣在這里生長,我現在是三十七歲了,身體完全健康,希望繼續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教條和學派且暫時擱開,退后一步,滿足于現在它們所已給我的一切,但絕不能把它們全遺忘,不論是善是惡,我將隨意之所及,毫無顧忌,以一種原始的活力述說自然。(有刪改)[注] 惠特曼曾在美國各地流浪,與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結交朋友,并開始詩歌創作。1.惠特曼創造了一種空前自由的詩體,借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試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2.詩歌以《自己之歌》為名,分析此處“自己”的多重內涵。拓展閱讀:常青的草葉(孫震)花兒已經開得相當盡興,相當熱烈的時候,我的夢境里卻常常只是一片純情無涯的綠。我知道,38年前那個盛夏的熱風,掠過惠特曼那些極具個性的葳蕤草葉們,無可阻擋地又追上來了。那個炎熱的暑假,我在圖書館、書店里浸泡得實在愜意。當年的書店,實行開架售書。置身書架前,可以隨意取閱。讀不完的書,第二天可以繼續,只要記住中止過的頁碼。當然,書店說不上歡迎站成一顆樹“揩油”讀書的我,但我確實沒有遭受過拒讀的驅逐。我盡可安心地站讀,一天又一天,而我心里時時涌動著一個念頭:有錢了的時候,一定把自己喜愛的書都抱回家去。有錢的日子總也不來,買書只是隱伏于心底的一個又甜又酸的奢望,那時候,我尤為鐘情于詩,凡是搜撿到的詩集,我幾乎概莫例外地全都生吞活剝了。在吸吮過了為數不算少的詩集之后,隱隱總有點不過癮的缺憾。那時我說不清什么道理,只是感覺詩人本應一瀉千里的激情,是被通用的豆腐塊形式過多地拘禁著了。詩人,難道正被一種什么流行病感染著嗎 然而,這位大洋彼岸的惠特曼與眾不同。他的詩與他的相貌竟是如此的恣肆、率真,如同來來去去無須打招呼的田野上的風。我端詳著扉頁上惠特曼的畫像,他那滿臉滿腮不守秩序的如同野草一樣蕪蔓的胡子,和寬沿帽下那對自信得可以穿透所有霧障的眼睛,就滿有理由地想:只有這樣的漢子,才能寫出這樣的詩。《自己之歌》、《我歌唱帶電的肉體》、《斧頭之歌》等猶如排山倒海的波濤,滾滾而來。我捧著這本題名為《草葉集選》的書,當時是真正體驗到“愛不釋手”這個成語所傳達的滋味了。但是不忍“釋”也得“釋”,當一眼看清此書封底1元1角的定價,就乖乖把它放回書架上了,我身上1分錢也沒有。從沒讀過一天書的母親,倒是很能體諒兒子愛書的癡心。當我委婉地向她訴說了自己的喜愛之后,她沉吟片刻,還是把錢1分不多地給了我。母親沒說一句為難的話,但我知道這1元1角錢,在她并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數。當年,人均月生活費不足8元才能吃救濟啊。我記不清那天是怎么高興地跑過海沿那條路的,反正一進書店就去書架上取《草葉集選》。可是,交書款時卻傻了眼:掏遍了身上的所有口袋,還是少了1角錢。收書款的其實也還是那售書的女子。整個暑期,我幾乎很少聽她說話,總是穿一件綠地白圓點的短衫,靜靜地或站或坐在書架前。看她這件綠地白圓點的短衫,總讓我想起校院里那開滿蓮花的小湖,便覺得她很親切。只是弄不懂,她大大的眼睛里,為什么總是貯滿了厚重的憂郁?她有我應該呼之為大姐姐的年齡,見我渾身上下搜索也找不到那1角錢,便輕輕地說:“書你拿去吧,那1毛錢我墊上。”惠特曼以他那些生機蓬勃的、散發著濃郁的野味兒的草葉,包容了我此后的若干晨昏。當我偶然對母親說及買書少錢,書店那位女子代為墊付的事時,母親便以為我犯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過失。她立即掏出1角錢,要我去書店還帳。“她一天才能掙幾個1毛呀。1毛就是一頓飯錢呢。”母親說。我趕到書店時,卻沒有見到那位女子,再去,還是沒有。那綠地圓白點的短衫不見了,書架前仿佛黯然了好多。那年月風云突變的事,實在太多太多。一個人的命運也常常如一片草葉,飄忽難定的。好長一段時間,我還到書店去尋找,憂郁的眼睛倒是見過不少,但那都不是她的眼睛。我那時懂事不多,卻知道是不可隨便向不相識者打聽人的,何況打聽的又不知姓什名誰。38年過去,人海茫茫,我再也沒見過那位女子。欠她的那1角錢,以及遠遠不是錢所能涵蓋的珍貴東西,看來是永遠難以償還了。惠特曼那些個性獨具的草葉們,常年搖曳在我生命的四季里。白居易的著名的原上草會“一歲一枯榮”,惠特曼的草葉們不會。它們永遠鮮活,蓬勃著不枯的綠意。問題:本文題為“常青的草葉”,結合文本談談其所包含的意蘊。明確 (1)《常青的草葉》包含兩重意思:①指惠特曼的熱情奔放、自然純真、個性獨具;②《草葉詩集》給作者留下深刻的、難以忘懷的印象。(2)母親、售書員盡管平凡的如一片草葉,甚至我連售書員的姓名都不知,然而她們在我的人生旅途上給予我的理解與幫助,讓我終生難忘。素材積累—惠特曼名句1、我的信念是把最好的留著別說。2、人生,始終充滿戰斗激情。3、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念。4、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5、如果確有神圣的東西存在,那就是人的軀體。6、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7、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象!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8、當失敗不可避免時,失敗也是偉大的。13.3 《自己之歌(節選)》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素養目標 重點難點1.了解惠特曼的生平及其創作風格,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2.鑒賞詩歌選取的獨特意象,以及詩歌開闊宏大的意境。 領悟詩歌中旺盛的生命之力以及“自我”的獨特含義。 鑒賞意象,感受詩歌中蘊含的強大生命之力。(一)基礎知識作家作品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當過木工、排字工、教師、報紙編輯。主要詩集《草葉集》在1855年初版,以后多次重版,每版都有新詩補充。創作可分三期:南北戰爭(1861—1865)以前,詩作《軟骨頭之歌》《我歌唱帶電的肉體》《自己之歌》等,主要揭露奴隸主和種植園主的壓迫,對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頌自由的理想;《歐羅巴》歡呼法國一八四八年革命;《斧頭之歌》歌頌人民的創造性勞動。南北戰爭時期,組詩《桴鼓集》號召人民參加反奴隸制的戰斗,歌頌戰士們的英雄氣概;《啊,船長!我的船長喲!》《當紫丁香最近在庭園中開放的時候》悼念被殺害的林肯總統。南北戰爭結束后,詩作《不,今天別向我提到那重大的恥辱》及政論《民主的遠景》等,認為真正的民主還沒有在美國出現;《哦,法蘭西的星!》《神秘的號手》歌頌歐洲的革命運動和巴黎公社。其詩作熱情奔放,不受傳統格律束縛,用新的形式表達民主思想,對種族、民族和社會壓迫表示強烈抗議,對美國和歐洲自由詩的發展很有影響。《草葉集》是美國詩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國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的詩集。它開創了一代詩風,對美國詩壇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草葉集》共收有詩歌300余首,首次出版于1855年。詩集得名于集中這樣的一句詩:“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長著草。”詩集中的作品奔騰壯闊,大氣飛揚,汪洋恣肆,豪放不羈;使用樸實粗獷的語言,創造出獨具一格的自由體,近于口語,節奏鮮明。《草葉集》選材廣泛,內容豐富,里面既有對美國民主自由的歌頌、對農奴制度的抨擊,也有對美國壯麗河山和普通民眾的熱情贊美。解題①自己,詩歌歌頌的對象、中心。②歌,贊頌之歌。生字注音鷦鷯(jiāo liáo) 藤蔓(wàn) 嚙草(niè)蘚苔(xiǎn tái) 召來(zhào) 畏怯(qiè) 罅隙(xià)鷦鷯( ) 藤蔓( ) 嚙草( )蘚苔( ) 召來( ) 畏怯( ) 罅隙( )解釋詞語造物者:特指創造萬物的神;大自然。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造物者:徒然:(二)了解背景19世紀上半葉,美國在經濟上雖然發展很快,但仍基本上處于歐洲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別是文學方面,則主要從屬于英國,還沒有建立起本民族的與合眾國相適應的民主主義文學。當時以愛默生為首的美國超驗主義者提倡個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學和外國教條主義的束縛,在美國來一次文藝復興。解放個性,就是要發現自己,從一個國家來說就是要確立本民族自己的獨立人格。在這樣的歷史要求下,惠特曼樹立自己的雄心,要通過他自己來表現他的“特殊時代、環境和美國”,于是他的“我自己”便與他們民族的“我自己”合而為一了。惠特曼的詩體現了美國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內戰的重大史實。他站在進步的、正義的立場上,熱情呼喚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衷心贊美勞動和勞動者,強烈譴責反動的農奴制度,猛力抨擊封建宗教的禁欲主義,熱切向往光明和未來,憧憬著一個“世界樂園”的出現。【思考1】分析意象,理解內容和情感1.在意象的選取上有什么特點 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 意象選取:詩人筆觸細膩,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寫起,選取自然界中的草葉、螞蟻、鷦鷯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鷹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為詩歌的意象,這些鮮活的生命充滿了靈性和神圣的色彩。情感:詩人對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無論巨大和纖小,都折射出無限的神性,從看似細小的景物里抒發偉大的情感,從而贊美萬物的神圣性。2.惠特曼《自己之歌》這首詩選取的意象眾多,但似乎與一般詩歌中的意象有很大區別,這種區別是什么?詩人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意象?明確 區別:詩中的意象是極為平常且普通的事物,似乎缺乏一般詩歌意象的“美感”和“詩意”。無論是獨立或游走于人類生活之外的自然物,如草葉、螞蟻、沙粒、鷦鷯的卵、雨蛙、黑莓、低頭嚙草的母牛、小鼠、火成巖、爬蟲、蝮蛇等,還是參與到人類生活之中的自然物,如片麻石、煤、蘚苔、水果、谷粒、菜根等,都是一般詩歌中極為少見的意象,看起來似乎與詩歌這種具有高雅之美的文體不太相符。原因:①詩人出身于農民,是當時美國最廣大的社會底層民眾中的一員;而詩中這些具有自然屬性的、平常的意象,也正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詩人選擇的這些意象與他的生活相吻合。②詩歌抒發的情感,代表的是美國廣大社會底層民眾的情感,這樣的意象使詩歌具有濃厚的自然氣息和生活氣息,使廣大民眾對詩中的“我”產生自然的代入感,使他們更容易接受詩歌所表達的感情并產生共鳴,喚醒他們內心的生命激情,引導他們追求民主、自由,推動時代發展。3.第一節中,詩人選取了哪些意象?詩人借此表達了什么感情?明確 詩人選取了螞蟻、沙、鷦鷯、雨蛙、藤蔓、黑莓、母牛、小鼠等傳統詩歌中少有的自然事物,表達了自然界中旺盛的生命力,體現了詩人自由的理想和自我張揚的意識。4.第一人稱“我”是作者本人嗎 明確 觀點一:我認為是作者本人。詩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詩中有種種自白,談到自己的情況和經歷,這是讀者最先認出的。而《自己之歌》作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為《草葉集》的縮影,它的產生背景就是《草葉集》的背景,其主題思想也就是《草葉集》的中心思想。因此,詩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觀點二:我認為不是作者本人。作為一個一般的人、一個人的象征的“我”,他可以代替各種各樣的人發言、感受、行動等等。結合時代背景來看,當時提倡個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學和外國教條主義的束縛,在美國來一次文藝復興。解放個性,就是要發現自己,從一個國家來說就是要確立本民族自己的獨立人格。在這樣的歷史要求下,惠特曼樹立自己的雄心,要通過他自己來表現他的“特殊時代、環境和美國”,于是他的“我自己”便與他們民族的“我自己”合而為一了。那個“我”是當時美國人的代表,是一位能象征領土迅速擴張、生產蓬勃發展的美國的人物。觀點三:我認為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不完全是他本人。在某些情況下則是宇宙萬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種泛神論生命力的人格化。詩中那個“我”,由內而外、由近而遠、由小而大的發展,逐步與集體、國家、全人類乃至永恒世界相結合,最后形成一支歌唱民主精神和宇宙一統的狂想曲,作為民主的最高榜樣,他身上的“健康、力量、活力、信心——所有這些特質都不屬于個人,而是屬于民主,為每個抱有同一理想的人所共享”。【思考2】賞析詩歌的手法1.從這首詩的第一節來看,作者是如何感知大自然的?明確 作者對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蘊涵著上帝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無論巨大還是纖小,都折射出無限的神性。作者筆觸細膩,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從看似細小的景物里抒發偉大的情感。2.從詩歌的二、三節來看,作者是怎樣來塑造“自我”的?明確 作者將自己賦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裝飾著飛鳥和走獸”,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可以“快速地跟隨著”“升到了絕巖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飛越大地,任意東西,不受時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為一種,表現出一種“惠特曼式”的樂觀精神。3.這首詩的第三節連用九個“徒然的”,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確 這節詩運用意象組合的方式,讓九個“徒然的”一氣呵成,情感熾熱,氣勢恢宏。作者大聲歌唱,盡情狂歡,張揚個性,重塑自我,表達出對自我的肯定和對未來的憧憬。詩歌的節拍來自于生活,充滿活力,富于幻想,表現出生活的情調和生活的真理。4.這首詩是如何表現“自己”形象的?明確 ①詩的第一節運用類比和對比手法突出“自己”的形象。詩人選取了草葉等渺小的事物來類比“自己”,又以“草葉”等小事物與“星星”等大事物進行對比,以突出“自己”雖小卻與大的事物同樣完美。②第二節通過描寫來烘托“自己”的形象。這一節中說“我”與片麻石、煤等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裝飾著飛鳥和走獸”,從而使“自己”的形象更為鮮明。③第三節以“自己”面對的各種逆境反襯“自己”的形象,寫“自己”在各種逆境面前都不會退縮,從而突出“自己”的精神與尊嚴。5.惠特曼的詩歌,往往由一組松散的句子構成,不僅沒有嚴格的韻腳,而且也打破了一般的詩歌形式,開創了一種近乎口語的散文化的自由詩體。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這種“自由”的特征。明確 ①句子的排列長短交替,非常疏散。最長的句子多達近三十個字,如“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蘚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最短的句子才十幾個字,“并且全身裝飾著飛鳥和走獸”。②詩歌形式疏散之中有整齊的詩歌韻律。節選部分第三節列舉了一系列“徒然的”舉動,有傳統詩歌的形式之美。③詩人使用的語言也平白如話,這種“自由”使得詩歌的展開,也順乎自然,保持原始的活力。“雖然有很好的理由遠離了過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時候我又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語言直白率真,張揚著個性。6.這首詩有哪些突出的藝術特色?明確 ①這首詩以第一人稱吟誦,情感奔放自由;②詩中詞匯豐富,詩人在詩中引入大量的意象,以此來烘托“我”的形象;③詩行的節奏和用詞造句與散文十分相近,沒有用規律的韻腳,語言樸實無華;④詩中運用大量排比句安排節奏,筆力縱橫,充滿激情。【思考3】《草葉集》問世后,評論家們議論紛紛,毀譽參半,爭論的焦點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雖然當時美國文壇的領袖愛默生獨具慧眼,讀完詩集以后贊賞有加,并寫信給惠特曼,稱贊“它是美國出版過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詩篇”,但是,它的獨特風格還是受到了絕大多數作家和批評家的猛烈抨擊,請結合課文,談一談為什么。明確 觀點一:《自己之歌》過于強調自我。《自己之歌》體現了詩人強烈的自信,惠特曼一方面決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地對待,惠特曼的自信洋溢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在詩中,歌唱一個人的自我,強調自己的無所不能,包羅萬象,這是一種對于自我的極端表現,注定從一開始就不能被當時的人們接受。觀點二 :《自己之歌》打破了當時的詩歌形式。當時美國的文學主要跟隨歐洲的文學潮流。然而,惠特曼是19世紀美國的激進派民主主義者,在藝術上表現出積極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惠特曼在借鑒歐洲傳統詩史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多的創新,它打破了傳統詩歌的形式,開創了“自由體”的詩歌形式。新事物的出現,必會在開始時遭到一些人的批判,這也屬于正常現象。【思考4】對《自己之歌》這首詩歌的藝術價值,有人認為以思想性見長,全詩充滿了勸導的說教意味;有人認為以抒情性見長,注重以意象和意境的營造感染人。對此,你贊成哪一種觀點?說說理由。明確 觀點一:以思想性見長,勸導說教意味濃厚。①第一節重點寫大自然的神奇,詩人以“我相信”領起各種意象,不僅為了引導人們熱愛大自然,而且意在勸說人們,不要小看這些毫不起眼的“低等”事物的存在,它們在大自然中同樣神奇,應具有平等的地位。②第二節的說教意味更濃。前兩行用平實的語言告訴人們,人類其實和自然萬物沒有多大不同,如果缺乏詩意與激情,何談感染力?后兩行更是以“雖然……但……”的句式向人們揭示一種道理“我”(我們)擁有非凡的力量。這些內容是以說教的方式呈現的,注重的是思想、道理的揭示和勸導。③第三節,詩人展示自然生物的自由狀態的“逃跑或畏怯”形態,意象選擇缺乏美感,句式運用單調而缺少變化,但這不妨礙詩人向讀者揭示一種道理:自由是美好的,萬物是自由的,“我”是自由而又富有力量和激情的。感染力不能說沒有,但其作用和力量是明顯遜于勸導和說教的。④用第一人稱拉近讀者和詩人之間的距離,像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面對面地傾訴和勸導,強化了詩歌的說教意味。觀點二:以抒情性見長,具有強大的感染力。①詩人靈活運用大自然中的生命作為意象,營造了輕松唯美的意境,將深刻的思想寓于其中,用情感的感染力來打動讀者。第一、三節以極為平凡的意象,營造了自然界豐富多彩生機盎然的意境,讓人們通過這些意象和意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自然萬物的平等與自由,含蓄地表達了“我”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思想情感,富有感染力。②運用象征手法,巧妙傳遞情感,表達主旨。詩歌中的意象多種多樣,“海洋”“鷹雕”“麋鹿”“海燕”等意象可視為自由的象征,詩人將現實和自己的思想相結合,將無形的自由形象化,這種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深刻地影響著讀者,喚起讀者心中對自由的渴望。③本詩形式上打破了傳統的詩歌格律,以斷句作為韻律的基礎,節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和無所不包的容量。第三節除尾行外,相同的句式形成一組氣勢磅礴的排比句,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將詩人心中對自由、平等、民主的贊美,將歌頌生機勃勃的祖國的激情宣泄出來,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思考5】郭沫若曾盛贊惠特曼是一位猶如“太平洋一樣”廣闊的詩人。惠特曼的詩歌意境開闊,氣魄宏大,有一種質樸而明朗的力量,本課選的這一節《自己之歌》,就充分展現了這一特點。詩中列舉的許多自然事物,在傳統的詩歌中很少出現,那么,惠特曼是如何賦予這些事物以詩意的?明確 《自己之歌》是惠特曼最有代表性的長詩,歌唱了自我、生命和大自然。這首詩以濃烈的抒情氣氛沖淡哲理的枯燥。節選部分采用詩人典型的“列舉法”,使詩歌隨著恣肆的想象形成詩人自己的旋律。惠特曼對自然萬物情有獨鐘。他認為,自然蘊含了自我追求的人類價值。自然界無所不在的自由、活力和創造力都令他身心振奮。一片草葉,一樣具有那種茂盛、強壯、渴盼擴張、也能夠擴張的生命精神和靈魂升騰。因此,他盡力歌唱大地,歌唱自然,歌唱這源源不斷為人的靈魂輸送生命靈性和活力的精神源泉。【思考6】第一人稱第一人稱,是敘述人稱之一。在語法上是指表達者一方,在文學作品中是指敘事視角之一,在言語(書面或口頭)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自己的為第一人稱。【作用分析】(一)容易拉近與讀者距離,使讀者進入‘我’這個角色。(二)便于抒發情感,進行詳細心理描寫(三)使文章更具真實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動形象,使讀者能更具體地體會作者心情(四)通過對“我”的詳細描寫,來喚醒讀者內心的感受和思考.(五)使故事情節敘述雜而不亂,情感更加動人。【遷移運用】想象自己是冬日原野上的一棵樹,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一段文字,表達對寒冷、干燥的感受。要求:①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方法;②不少于100個字。明確 原野的朔風將我吹得簌簌發抖,毫不留情地帶走了我最后的幾片黃葉。腳下的土地正在緩慢凍結,我的身體慢慢失去水分,皮膚皸裂,皺紋叢生。我知道,考驗再一次降 臨,日子會變得艱難;但我也知道,迎春花很快就會舞動它黃色的絲帶,江河將再次涌起銀色的波浪。【思考6】明晰主旨《自己之歌(節選)》列舉了許多自然事物,賦予其詩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凸顯出宏大的自我,體現出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個體價值的思考。作者向世人宣布了他創作詩歌的主旨——拋卻世俗,自由放歌。題組A 基礎過關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追溯歷史可見,早期新詩的發展離不開國外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的推動,他們 ,接受了大量國外先進教育,學識和見解均得到極大提升。西方詩潮在中國 ,這背后既有被迫推動的命運之歌,更是詩歌發展的必然趨向。( ),以自己的《嘗試集》率先為白話新詩鋪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詩人泰戈爾影響的冰心也 ,推出自己“愛”的代表詩集《繁星》《春水》,為新詩注入新鮮血液。直到今天,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依然和西方詩歌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新詩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在中華文化的依托下迅速地成長和誕生,兩者優勢結合從而指向重生。朱光潛曾指出:“我們的新詩運動正在開始,我們必須 ,不能讓它流產。當前有兩大問題須特別研究,一是固有傳統究竟有幾分可以沿襲,一是外來影響究竟有幾分可以接收。”接受古今中外的詩歌影響是新詩百年來的重要標識,在不同的時期和環境中有著不同的表現,而如何對待這種交融卻仍在摸索中。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風頭正勁 炙手可熱 勞苦功高 謹小慎微B.風華正茂 炙手可熱 功垂竹帛 如履薄冰C.風華正茂 風靡一時 勞苦功高 如履薄冰D.風頭正勁 風靡一時 功垂竹帛 謹小慎微【答案】C【解析】第一處,“風頭正勁”,某件事或影響等正在強盛的時候。“風華正茂”,意思是正是青春煥發、風采動人和才華橫溢的時候。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句中陳述的對象是“知識分子”,應用“風華正茂”。第二處,“炙手可熱”,意思是手一靠近就感覺很燙。比喻權勢很大,氣焰很盛,含貶義。“風靡一時”,形容一個事物在一個時期非常盛行,像風吹倒草木一樣。文段中形容“西方詩潮在中國”的情形,應用“風靡一時”。第三處,“勞苦功高”,形容做事勤苦而功勞很大,多用以慰問和贊頌別人。“功垂竹帛”,建立偉大功勛名載青史。文段中是對冰心新詩貢獻的贊揚,應用“勞苦功高”。第四處,“謹小慎微”,原指說話、做事非常謹慎,現多指對一些事情過于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意思是像走在薄冰上一樣,形容謹慎戒懼。此處寫“我們的新詩運動正在開始”所應持有的態度,應用“如履薄冰”。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胡適留美歸來后在詩歌方面受到了英美意象派的無形影響B.留美歸來的胡適在詩歌方面無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響C.英美意象派無疑在詩歌方面影響了留美歸來的胡適D.英美意象派對胡適的影響無疑體現在詩歌方面【答案】B【解析】此處可以根據后面語境及句式來判斷,后面句子“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詩人泰戈爾影響的冰心也……”,后面語境強調的是受西方詩潮影響的冰心在推動新詩發展中的功勞,主語是“冰心”,那么前一句也應是突出胡適受西方詩潮的影響,并在推動新詩發展中的功勞,且主語應是“胡適”。結合后一句“……的冰心”,語句形式應是“……的胡適”。3.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新詩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在中華文化的依托下,迅速地誕生和成長,兩者優勢結合從而指向重生。B.新詩以中華文化為依托,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迅速地誕生和成長,兩者優勢結合從而指向重生。C.新詩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以中華文化為依托,迅速地誕生和成長,兩者優勢結合從而指向重生。D.新詩在中華文化的依托下,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迅速地成長和誕生,兩者優勢結合從而指向重生。【答案】B【解析】原句:一是搭配不當,“在中華文化的依托下”應為“以中華文化為依托”。二是語序不當,“以中華文化為依托”的內容在前,“在外來詩歌的影響下”在后;應先“誕生”然后“成長”。4.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不正確的一組是( )A.橙子(chéng) 宜人(yí) 凝望(níng) 鷦鷯(liáo)B.嚙草(shì) 藤蔓(wàn) 罅隙(xià) 規律(lǜ)C.渺小(miǎo) 檸檬(níng) 裝飾(shì) 石像(xiàng)D.黑莓(méi) 瞬間(shùn) 書籍(jí) 畏怯(qiè)【答案】 B【解析】 B項,“嚙草”中的“嚙”應讀“niè”。題組B 能力提升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1.這首詩的標題為“自己之歌”,詩人是如何緊緊圍繞“自己”構思和凸顯“自己”的?【答案】①“自己”(詩歌中的“我”,下同)是詩歌抒情的主體,也是貫穿三個詩節的抒情線索。詩歌開篇即以“我相信”領起,統領整節內容,讓所有意象與“自己”緊緊聯系在一起;第二節在首行和尾行分別運用了“我”,圍繞“自己”與自然的聯系完成內容上的過渡;第三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各種意象及其各不相同的“逃跑”或“畏怯”,看似與“自己”脫離了關系,而實際上它們“逃跑”或“畏怯”的目的都是“反對我接近”,因而,詩歌的構思仍然是緊緊圍繞“自己”展開的。“自己”,是作者構思詩歌的核心。②這首詩以大量的意象烘托“自己”,充分顯現出“自己”無比的自信、無拘無束的自由、強大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在首節第五行,詩人以“我手掌上一個極小的關節”與工業時代轟鳴的“機器”對比,以“機器”的“渺小”襯托出“自己”的強大。第二節,詩人再一次以“自己”擁有了“遠離”的自由,同時又具有“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的力量,顯示出“自己”的自信,使“自己”進一步得到凸顯。第三節,詩人更是用了九個“徒然的”,襯托出“自己”的無所不能與無比強大,尾行又以“快速地跟隨著”和“升到了絕巖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使詩歌對“自己”的凸顯和強調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詳解】本題考查賞析詩歌中的意象、表現手法和構思特點的能力。詩中的“我”包括作者自己,但又不僅僅指作者自己。比如詩歌首節中“我相信”中的“我”可以理解為詩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而“相信”的內容可以理解為惠特曼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理解和禮贊。但是詩中的“我”又不僅僅指作者自己。詩歌表面上好像在凸顯詩人自己,實際上詩人在借用自己,表現一個大“我”,即改造大自然、開發新大陸、建設新大陸的美國廣大勞動群眾,歌頌的是19世紀美國的民主代表,張揚的是自由、開放的個性。那么,詩人是如何緊緊圍繞“自己”構思和凸顯“自己”的呢?首先從行文構思的角度分析詩歌是圍繞“自己”來構思。詩人讓“自己”成為抒情的主體,成為詩歌構思的核心。結構上成為抒情線索,讓“自己”貫穿三個詩節。開篇即以“我相信”統領整節內容,讓“自己”聯系所有意象,接著在第二個詩節里圍繞“自己”與自然的聯系過渡,最后寫各種意象及其各不相同的“逃跑”或“畏怯”,“反對我接近”。所以,這首詩僅僅圍繞“自己”來構思。然后從詩中意象是烘托“自己”的角度分析這首詩又是凸顯“自己”的。“我手掌上一個極小的關節可以使所有的機器都顯得描寫可憐”中的“我手掌上一個極小的關節”與工業時代轟鳴的“機器”對比,以“機器”的“渺小”襯托出“自己”的強大;以“自己”擁有了“遠離”的自由,同時又具有“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的力量,顯現出“自己”無比的自信、無拘無束的自由和;“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火成巖噴出了千年的烈火來反對我接近是徒然的,爬蟲退縮到它的灰質的硬殼下面去是徒然的,事物遠離開我并顯出各種不同的形狀是徒然的,海洋停留在巖洞中,大的怪物偃臥在低處是徒然的,鷹雕背負著青天啊翔是徒然的,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間溜過是徒然的,糜鹿居住在樹林的深處是徒然的,尖嘴的海燕向北飄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這九個“徒然的”,襯托出“自己”的無所不能與無比強大;以“快速地跟隨著”和“升到了絕巖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使詩歌對“自己”的凸顯和強調“自己”澎湃的激情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2.《自己之歌》(節選):詩中的“我”究竟怎樣解釋?【答案】這個“我”具有多重的意義。第一重意義是詩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他在詩中有種種自白,談到自己的情況和經歷,這是讀者最先認出的。第二重意義是作為一個一般意義上的人,“我”可以代替各種各樣的人發言、感受、行動,等等。第三重意義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則是宇宙萬物乃至宇宙本身,是一種泛神論生命力的人格化。【詳解】此題考查學生鑒賞人物形象的能力。具體賞析,這首詩內涵深廣,氣象恢宏。詩歌開頭“我贊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表面上好似詩人僅在凸顯自己,實際上詩人在借用“自己”二字,表現一個大“我”,即改造大自然、開放新大陸、建設新大陸的美國廣大勞動群眾,歌頌的是19世紀美國的民主代表,張揚的是自由、開放的個性。因而詩中的“自己”被賦予了兩重性,一是具體的我,二是象征性的群體的“我”,“自己”是一個綜合形象。詩人置身于勞動者之中,詩中的“自己”,也是美國式“新人”的形象。《自己之歌》的內容是一種內在的、捉摸不著的東西,他強調要以含蓄、迂回的暗示手法將讀者帶入主題或思想的氛圍。此詩也正體現了這一特點。3.《草葉集》問世后,評論家們議論紛紛,毀譽參半,爭論的焦點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雖然當時美國文壇的領袖愛默生獨具慧眼,讀完詩集以后贊賞有加,并寫信給惠特曼,稱贊“它是美國出版過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詩篇”,但是,它的獨特風格還是受到了絕大多數作家和批評家的猛烈抨擊,請結合課文,談一談為什么。【答案】觀點一 《自己之歌》過于強調自我。《自己之歌》體現了詩人強烈的自信,惠特曼一方面決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地對待,惠特曼的自信洋溢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在詩中,歌唱一個人的自我,強調自己的無所不能,包羅萬象,這是一種對于自我的極端表現,注定從一開始就不能被當時的人們接受。觀點二 《自己之歌》打破了當時的詩歌形式。當時美國的文學主要跟隨歐洲的文學潮流。然而,惠特曼是19世紀美國的激進派民主主義者,在藝術上表現出積極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惠特曼在借鑒歐洲傳統詩史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多的創新,它打破了傳統詩歌的形式,開創了“自由體”的詩歌形式。新事物的出現,必會在開始時遭到一些人的批判,這也屬于正常現象。【詳解】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本題要求對《自己之歌》的獨特風格進行評價,解答時首先亮明觀點,然后結合作品內容、風格特點以及自己的理解進行分析和評價。結合“毀譽參半”的評價及爭論的焦點問題,我們可以確立兩個角度。從詩歌表現形式上上,可以抓住《自己之歌》寫法上的獨特的藝術魅力,打破了當時的詩歌形式等角度分析,在《自己之歌》里可以看到惠特曼的創新之處與歐洲傳統詩史的融合。《自己之歌》是《草葉集》中最長的一首詩歌,這就無疑繼承了歐洲敘事史詩的傳統,但《自己之歌》是一首抒情詩史,它打破了傳統詩歌的形式,開創了“自由體”的詩歌形式,閱讀這一詩篇,就像在欣賞一部美國式的《命運交響曲》。而新事物的出現,必會在開始時遭到一些人的批判。從詩歌內容上,可以從《自己之歌》過于強調自我的角度分析,與19世紀許多浪漫派詩人一樣,惠特曼也懷著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在詩歌創作中用第一人稱“我”為主人公,抒發詩人個人的情感。《自己之歌》體現了詩人的強烈的自信,恐怕在惠特曼之前也沒有哪個詩人像他那樣感到如此自信,惠特曼一方面決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平等地對待自己,把自己當作一個“曼哈頓的兒子”。惠特曼的自信洋溢在字里行間。在詩中詩人的自畫像體現了他的自信:我,現在37歲,一生下身體就十分健康,我遼闊博大,我包羅萬象。這些都表現了詩人的極度自信,因此注定從一開始就不能被當時的人們接受。題組C 培優拔尖練(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記起家中長案上的水瓶我記起門下車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著原野之歌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滿金黃的穗子在風里搖在雨里生長如今我來日光下收獲我想告訴給妹妹們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風吹過鐮刀下也吹過我的頭巾在麥浪里我看不見自己藍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隊隊飛騰的鳥你聽風與云在我的鐮刀之下奔驟而來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蘇格蘭高原1.下列對本詩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前四行,從“大城”“山”轉向“水瓶”“井”,節奏也變得舒緩,這種變化帶有情感傾向。B.“金黃的穗子在風里搖/在雨里生長”,是靜與動、空間與時間的結合,這是該詩常用的表現手法。C.“我的眼在唱著原野之歌”,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以抒情的筆觸表達了刈禾女愉悅的心情。D.“你聽風與云/在我的鐮刀之下/奔驟而來”,通過使用祈使語氣和加快節奏,增強了抒情效果。2.詩歌從刈禾女的角度抒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答案】1.B2.①文中主人公自述的語氣抒情屬于使用第一人稱抒情,第一人稱方便主觀的心理描寫。代入感強烈,易于抒情。②第一人稱敘述角度,寫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現“我”的內心世界,這就更具真實感。③閱讀時,不僅作者就是“我”,連讀者也變成了詩中的“我”,使詩歌的情境顯得與讀者的距離縮小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現代詩歌的藝術特色的能力。B項,“是靜與動”說法錯誤。“金黃的穗子在風里搖/在雨里生長”一句,“搖”和“生長”都是動詞,這一句是從動的角度來寫的,沒有“靜”。故選B。2.本題考查鑒賞現代詩歌寫作視角的能力。①文中主人公自述的語氣抒情屬于使用第一人稱抒情。眾所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過她的生活經驗,詩歌是借刈禾女之口,抒發自己積蘊已久的對生機勃發的自然宇宙之熱烈渴望,而使用第一人稱,更方便主觀的心理描寫,使代入感強烈,易于抒情。②第一人稱敘述角度,寫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那金黃色的麥穗,勤勞的女伴,朗照的陽光,閃亮的鐮刀,鮮艷的頭巾,蔚藍的天空,飄浮的白云,這一系列明麗清新的意象群,都是我看到的,都能引起“我”內心的喜悅之情,可充分展現“我”的內心世界,這就更具真實感。③閱讀時,不僅作者就是“我”,連讀者也變成了詩中的“我”,讀者會隨著詩人的情感而發自意識深層產生對廣闊清新生活本能的追求,使詩歌的情境顯得與讀者的距離縮小了。(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題。自己之歌(節選)惠特曼[注]我贊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講的一切,將對你們也一樣適合,因為屬于我的每一個原子,也同樣屬于你。我邀了我的靈魂同我一道閑游,我俯首下視,悠閑地觀察一片夏天的草葉。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個原子,都是由這泥土,這空氣構成,我在這里生長,我的父母在這里生長,他們的父母也同樣在這里生長,我現在是三十七歲了,身體完全健康,希望繼續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教條和學派且暫時擱開,退后一步,滿足于現在它們所已給我的一切,但絕不能把它們全遺忘,不論是善是惡,我將隨意之所及,毫無顧忌,以一種原始的活力述說自然。(有刪改)[注] 惠特曼曾在美國各地流浪,與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結交朋友,并開始詩歌創作。1.惠特曼創造了一種空前自由的詩體,借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試分析這首詩的語言特色。2.詩歌以《自己之歌》為名,分析此處“自己”的多重內涵。【答案】1.(1)人稱上,以第一人稱吟誦,情感奔放自由,自我意識強烈。(2)詩歌節奏明快,語言樸實,沒有用規律的重音和韻腳,而是順從講話的語氣和感情的自然起伏向前發展,氣勢磅礴,充滿激情,展現了惠特曼詩歌豪放宏肆的風格和積極浪漫主義的特色。2.詩中的“自己”被賦予了多重內涵,一是具體的“我”,凸顯自己;二是象征性的群體的“我”,是一個綜合形象,即19世紀美國改造大自然、建設新大陸、張揚個性、自由開放的廣大勞動群眾代表;此外,詩人置身于勞動者之中,詩中的“自己”,也是美國式“新人”的形象。【分析】1.本題考查對詩歌藝術特色的鑒賞能力。鑒賞詩歌的語言特色應從用詞、造句以及詩歌整體風格等角度進行分析。且題干已有明確的指向“借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故分析的落腳點應是感情的抒發。(1)由“我贊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講的一切……”可知,以第一人稱吟誦,情感奔放自由,自我意識強烈;(2)本詩長短句結合,并沒有嚴格的平仄韻腳,只是根據情感的起伏來安排語句,這樣更有利于表達激情與氣勢,更好地展現了惠特曼詩歌豪放宏肆的風格和積極浪漫主義的特色。2.本題考查對詩歌中人物形象的解讀能力。《自己之歌》中的“自己”,首先當然是詩人本人,一個具體的個人。再往下讀,會發現“自己”又代表了每一個人,因為“我所講的一切,將對你們也一樣適合,/因為屬于我的每一個原子,也同樣屬于你”。可見,“自己”又代表了一個“大我”,即每一個生命個體。聯系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個“自己”還代表上升時期美國的新生力量。拓展閱讀:常青的草葉(孫震)花兒已經開得相當盡興,相當熱烈的時候,我的夢境里卻常常只是一片純情無涯的綠。我知道,38年前那個盛夏的熱風,掠過惠特曼那些極具個性的葳蕤草葉們,無可阻擋地又追上來了。那個炎熱的暑假,我在圖書館、書店里浸泡得實在愜意。當年的書店,實行開架售書。置身書架前,可以隨意取閱。讀不完的書,第二天可以繼續,只要記住中止過的頁碼。當然,書店說不上歡迎站成一顆樹“揩油”讀書的我,但我確實沒有遭受過拒讀的驅逐。我盡可安心地站讀,一天又一天,而我心里時時涌動著一個念頭:有錢了的時候,一定把自己喜愛的書都抱回家去。有錢的日子總也不來,買書只是隱伏于心底的一個又甜又酸的奢望,那時候,我尤為鐘情于詩,凡是搜撿到的詩集,我幾乎概莫例外地全都生吞活剝了。在吸吮過了為數不算少的詩集之后,隱隱總有點不過癮的缺憾。那時我說不清什么道理,只是感覺詩人本應一瀉千里的激情,是被通用的豆腐塊形式過多地拘禁著了。詩人,難道正被一種什么流行病感染著嗎 然而,這位大洋彼岸的惠特曼與眾不同。他的詩與他的相貌竟是如此的恣肆、率真,如同來來去去無須打招呼的田野上的風。我端詳著扉頁上惠特曼的畫像,他那滿臉滿腮不守秩序的如同野草一樣蕪蔓的胡子,和寬沿帽下那對自信得可以穿透所有霧障的眼睛,就滿有理由地想:只有這樣的漢子,才能寫出這樣的詩。《自己之歌》、《我歌唱帶電的肉體》、《斧頭之歌》等猶如排山倒海的波濤,滾滾而來。我捧著這本題名為《草葉集選》的書,當時是真正體驗到“愛不釋手”這個成語所傳達的滋味了。但是不忍“釋”也得“釋”,當一眼看清此書封底1元1角的定價,就乖乖把它放回書架上了,我身上1分錢也沒有。從沒讀過一天書的母親,倒是很能體諒兒子愛書的癡心。當我委婉地向她訴說了自己的喜愛之后,她沉吟片刻,還是把錢1分不多地給了我。母親沒說一句為難的話,但我知道這1元1角錢,在她并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數。當年,人均月生活費不足8元才能吃救濟啊。我記不清那天是怎么高興地跑過海沿那條路的,反正一進書店就去書架上取《草葉集選》。可是,交書款時卻傻了眼:掏遍了身上的所有口袋,還是少了1角錢。收書款的其實也還是那售書的女子。整個暑期,我幾乎很少聽她說話,總是穿一件綠地白圓點的短衫,靜靜地或站或坐在書架前。看她這件綠地白圓點的短衫,總讓我想起校院里那開滿蓮花的小湖,便覺得她很親切。只是弄不懂,她大大的眼睛里,為什么總是貯滿了厚重的憂郁?她有我應該呼之為大姐姐的年齡,見我渾身上下搜索也找不到那1角錢,便輕輕地說:“書你拿去吧,那1毛錢我墊上。”惠特曼以他那些生機蓬勃的、散發著濃郁的野味兒的草葉,包容了我此后的若干晨昏。當我偶然對母親說及買書少錢,書店那位女子代為墊付的事時,母親便以為我犯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過失。她立即掏出1角錢,要我去書店還帳。“她一天才能掙幾個1毛呀。1毛就是一頓飯錢呢。”母親說。我趕到書店時,卻沒有見到那位女子,再去,還是沒有。那綠地圓白點的短衫不見了,書架前仿佛黯然了好多。那年月風云突變的事,實在太多太多。一個人的命運也常常如一片草葉,飄忽難定的。好長一段時間,我還到書店去尋找,憂郁的眼睛倒是見過不少,但那都不是她的眼睛。我那時懂事不多,卻知道是不可隨便向不相識者打聽人的,何況打聽的又不知姓什名誰。38年過去,人海茫茫,我再也沒見過那位女子。欠她的那1角錢,以及遠遠不是錢所能涵蓋的珍貴東西,看來是永遠難以償還了。惠特曼那些個性獨具的草葉們,常年搖曳在我生命的四季里。白居易的著名的原上草會“一歲一枯榮”,惠特曼的草葉們不會。它們永遠鮮活,蓬勃著不枯的綠意。問題:本文題為“常青的草葉”,結合文本談談其所包含的意蘊。明確 (1)《常青的草葉》包含兩重意思:①指惠特曼的熱情奔放、自然純真、個性獨具;②《草葉詩集》給作者留下深刻的、難以忘懷的印象。(2)母親、售書員盡管平凡的如一片草葉,甚至我連售書員的姓名都不知,然而她們在我的人生旅途上給予我的理解與幫助,讓我終生難忘。素材積累—惠特曼名句1、我的信念是把最好的留著別說。2、人生,始終充滿戰斗激情。3、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念。4、對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5、如果確有神圣的東西存在,那就是人的軀體。6、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7、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象!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8、當失敗不可避免時,失敗也是偉大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3《自己之歌(節選)》 (原卷版).docx 13.3《自己之歌(節選)》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