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設計章節名稱 1.2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時 1學時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物質科學領域”的小學中段要求: (6.1)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6.1.2)觀察物體發出聲音時伴隨著物體的振動,了解聲音產生的原因。并能舉例說明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 1.科學知識目標:物質科學,描述物體的運動。 2.科學探究目標: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3.科學態度目標: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初步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內容與學情分析 內容 分析 聲音是小學生非常熟悉的日常現象,上一節課我們聽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激發了學生學習聲音的興趣。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有: 聚焦:根據上節課內容聚焦本節課新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探索: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發現發出聲音時伴隨物體的振動。 研討: 根據探索現象得出結論。 拓展:吹豎笛和人發出聲音的原因是什么。 本節課也為后續內容聲音的高低、強弱做鋪墊,聲音高低、強弱與物體的振動有關。更為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二章聲現象打下基礎。 根據內容分析,制定本節課學習重點:通過模擬實驗學生看到聲音產生時伴隨振動現象,知道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學情 分析 上一節課聽聽聲音激發了學生學習聲音的興趣,本節課要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在上課之前對學生做了前測分析,2.6%的學生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是振動;26%的學生猜測聲音的產生是由于力;47%的學生猜測聲音的產生原因是由于行為動作;13%的學生猜測其他原因。15%的學生說出了笛子內部有空氣;21%的孩子說出風(風的產生原因就是空氣的流動)。 通過學情分析制定本節課的學習難點:通過模擬實驗學生看到聲音產生時伴隨振動現象,知道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學習目標 1.通過模擬實驗學生看到聲音產生時伴隨振動現象,知道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能說出幾個生活中因物體振動產生聲音的例子。 3.通過小組合作分工明確,感受到合作的快樂,獲得實驗成功的成就感。學習準備 皮筋、鋼尺、小鼓、音叉、綠豆、木屑、曲別針、裝有水的水槽,系有細線的乒乓球、導學工具單。教學重難點 模擬實驗學生看到聲音產生時伴隨振動現象,知道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學習活動 評價設計 教的活動活動要求 行為表現 行為分析探究一:如何讓橡皮筋和鋼尺發出聲音。 活動內容: 1.想辦法讓橡皮筋鋼尺發出聲音。 2.小組探究發出聲音后橡皮筋和鋼尺的狀態變化。 自己找到方法后與小組同學探究交流; 2.實驗物品歸位,填寫實驗單。 預設1.學生的方法:彈動皮筋,撥動皮筋;用鋼尺敲擊桌面、摩擦桌面,在桌面摔打。 學生觀察的現象:來回彈動、擺動。 生成:1.學生用皮筋在桌面來回摩擦也會有聲音; 2.學生觀察到皮筋和鋼尺發聲來回抖動后很快恢復原樣并說出有晃的影子。 1.使皮筋和鋼尺發出聲音的方法學生可以想到很多。 2.無法用科學用語表達往復運動是“振動”。 生成:1.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學生能找到很多老師想不到的方法; 2.學生看到的抖動就是振動現象,無法用準確的科學語言描述;晃的影子是因為“視覺暫留”現象,以后學習。 1.導入:聽《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全班同學共同演唱表演。提出問題這些美妙的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呢?你能“制造”聲音嗎?全班一起“制造”聲音; 2.師問,關于聲音你最想學習什么?學生提出想學習的問題; 3.大膽的猜測,究竟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4.規范“振動”科學用語,解釋振動現象。 5.關于眼睛看到的晃影是以后要學習的內容。探究二:探究小鼓、音叉發聲的原因。 活動內容: 小組合作,設計實驗探究小鼓,音叉是如何產生聲音的。 小組選擇一種音叉或小鼓進行探究,可選擇的材料有(木屑、綠豆、曲別針、水、帶繩子的乒乓球)。 想辦法讓它發出聲音。 記錄你所看到的現象。 不要損壞實驗器材。 預設:1.學生能想到敲擊鼓面,用手拍鼓面的方法使小鼓發出聲音; 2.學生能利用綠豆、木屑、曲別針放到鼓面觀察振動現象; 3.音叉發出聲音需要教師指導; 4.學生能想到用手直接摸發出聲音的音叉,將發出聲音的音叉放入水中放在水里觀察。 生成:1.學生能說出直接敲擊鼓面看到鼓面凹陷,看到振動; 2.有小組將橡皮筋放到正在發出聲音的音叉上感受振動的時間更長,說出阻止音叉振動的力小阻止的慢。 小鼓學生常見,可以很快想到發聲方法; 桌面上提供多種材料幫助學生看到振動現象,學生可以想到將較輕的物品放到鼓面上借助物品觀察振動現象; 音叉是第一次接觸的科學實驗用品,需要介紹并規范使用方法; 音叉的振動學生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用手摸,感受振動,其他方法老師可以小組點播。 生成:1.用眼鏡觀察鼓面是最直觀具象的表現形式; 2.學生通過小組自主設計實驗,可以發現多種方法證明音叉發出聲音是因為振動,并發現音叉停止振動聲音停止。 教師引導各小組,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是由于振動產生的呢? 認識一位新朋友,介紹音叉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交流;賞識評價; 規范學生科學用語。 教師引導學各小組都嘗試一下用手感受音叉振動效果,提醒學生發現音叉停止振動后聲音變化情況; 賞析評價想出與其它小組不同方法的小組。拓展實踐:想想我們說話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笛子是怎樣發出聲音的?看的見的聲音教具展示。 用手輕輕放到嗓子上,發出“啊”的聲音,感受聲帶振動。 聽老師吹笛子的聲音思考笛子發出聲音。 3.體驗看得見的聲音,自己制作一個。 預設:1.學生能說出人說話是由于聲帶振動。 2.學生會說笛子產生聲音的原因是吹,但大部分學生知道笛子內部有空氣。 3.學生對于老師帶來的教具很感興趣,積極提出教具制作方法的問題。 生成:1.學生說出人說話是喉嚨振動; 2.學生說出氣流振動、風振動是笛子產生聲音的原因。 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人體知識的知識儲備,了解人說話是因為有聲帶。 學生能分析出笛子內部有空氣這是三年級學習的固體、氣體、液體章節的鋪墊,但無法想象空氣振動的抽象現象。 看的見的聲音教具 更具象的對本節課進行了總結,也激發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 生成:1.氣流和風其實都是空氣的一種表現形式。 賞析評價 觀看笛子內部結構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笛子的聲音由空氣的振動產生。 借助自制教具(看得見的聲音) 4.引導學生回憶三年級學習內容,將笛子打開讓學生觀察笛子內部是空的,有空氣,強調聲音是由于笛子內部空氣振動產生。達標檢測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亮點: 探究式實驗,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給出學生多種適合本節課實驗的實驗器材,但沒有指定實驗器材,開放式實驗探究。學生小組設計實驗驗證小鼓,音叉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說出了很多教師沒有預設到的實驗方法。例如:用皮筋感受音叉的振動可以感受時間長一些,還有在小鼓上放幾滴水可以看到飛起來的水花,更加直觀的看到了聲音產生伴隨振動的現象。 2.根據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自制了看的見的聲音教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以致用,學生在教師準備的教具基礎上有創新,此教具在聲音的強弱一課也可以繼續使用。學生課下利用廢舊物品做出了看的見的聲音還在教師制作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創新。 本節課的不足: 在小組上臺匯報小鼓的聲音產生原因時,有一小組利用木屑放到鼓面上的方法,教師應使用實物投影幫助其演示,使全班同學都能看到實驗現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