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七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一單元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一、人體細胞生活的環境1、(1)體液:人體內以水為基礎的 液體 總稱,分為 細胞內液(2/3) 和 細胞外液(1/3)。(2)內環境:指由 細胞外液 構成的液體環境,包括 組織液 、 淋巴液 、血漿 等。2、血細胞的內環境是 血漿;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 淋巴液;組織細胞的內環境是: 組織液。毛細血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 血漿和組織液 ;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內環境是 淋巴液和組織液 。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的關系:4、內環境的組成成分(1)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與血漿相近(蛋白質、無機鹽、水、葡萄糖、激素、代謝廢物),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 蛋白質,而組織液、淋巴液中含量較少。(2)凡細胞內、細胞膜上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相通的管道、腺體(如消化道、呼吸道、尿道、汗腺、淚腺等)內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汗液、淚液等)都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如血紅蛋白 不屬于 內環境成分,血漿蛋白 屬于 內環境成分。(3)單細胞動物、簡單的多細胞動物和植物沒有內環境。5、內環境的理化性質:(1)滲透壓: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 蛋白質和無機鹽 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的滲透壓90%以上來自于 Na+和Cl- ;酸堿度:正常人體血漿中酸堿度范圍:7.35-7.45,其大小與 HCO3—、H2CO3等緩沖物質有關。(3)溫度:正常的溫度維持在 37 ℃左右。6、內環境是組織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示意圖二、內環境的穩態1、定義: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 調節 作用,使 各器官、系統 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 相對穩定 狀態。2、調節機制:目前認為 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是機維持穩態的主要機制,但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是 有一定限度 的。3、意義:內環境穩態是 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條件 。若內環境遭到破壞, 細胞代謝 將會紊亂。4.內環境穩態遭到破壞的原因(1)外界環境的變化過于劇烈(2)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第二單元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一、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反射 ;反射的結構基礎: 反射弧 ;反射弧由 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五部分組成。2、反射的類型: 非條件反射:先天的低級的大腦皮層以下中樞控制(膝跳反射,眨眼反射)條件反射:后天訓練的,高級的,大腦皮層中樞控制的。(望梅止渴)神經系統:(1)神經系統的組成(2)神經細胞4、興奮:是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細胞或組織(如神經組織)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轉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5、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1)形式: 興奮以 電信號 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信號也叫 神經沖動 ;(2)過程:①未受刺激時:細胞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細胞膜兩側電位表現為 外正內負,形成原因: K+外流 ---靜息電位②受刺激時:細胞膜對Na+通透性增加,細胞膜兩側電位表現為 內正外負,形成原因: Na+內流 ---動作電位③興奮傳導的方向與 膜內局部電流方向一致。(3)傳導特點:在離體神經纖維上 雙向 傳導。6、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1)神經元之間通過 突觸 相連。(2)突觸:包括突觸前膜、 突觸間隙、突觸后膜三部分,突觸間隙內的液體是 組織液。(3)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 。(4)神經遞質:①種類:可分為 興奮性遞質(如:乙酰膽堿)、抑制性遞質(如:甘氨酸)②釋放的方式: 胞吐 ,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需要 。③特點:a、屬于信號分子 b、與受體特異性結合 c、一經作用后就被降解或回收(5)興奮傳遞的過程:興奮到達突觸前膜所在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引起突觸小泡向突觸前膜移動并釋放 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經通過突觸間隙擴散到突觸后膜受體附近,與 突觸后膜 上的 特異性受體 結合,使突觸后膜上的離子通道發生變化,引發電位變化,最終神經遞質被降解或回收。(6)傳遞的特點:單向傳遞。原因:神經遞質只存在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上。(7)傳遞過程中整個突觸處信號變化:電信號→化學信號→ 電 信號7、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1)神經中樞是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的一部分,(2)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層: 是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下丘腦:分布有水平衡調節中樞、 體溫 調節中樞,還與 生物節律 等的控制有關;腦干:存在許多維持生命活動的必要中樞,如調節呼吸、心臟功能的基本活動中樞;小腦:協調運動,維持 身體平衡 的中樞;脊髓:是調節運動的低級中樞。第一運動區與軀體運動的關系軀體各部分的運動機能在大腦皮層第一運動區都有代表區皮層代表區的位置與軀體各部分的關系是倒置的,但頭面部代表區的位置與頭面部的關系是正立的皮層代表區范圍的大小與軀體的大小無關,與軀體運動的精細程度有關(4)一般來說,位于脊髓的 低級 中樞受腦中相應的 高級 中樞的調控。8、人腦的高級功能(1)大腦皮層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機體反射活動,還具有 語言 、 記憶 、 情緒 和 學習 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語言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短時記憶與大腦皮層下的一個形狀像海馬的腦區有關;長時記憶可能與突觸形態及功能的改變以及新突觸的建立有關。(2)大腦皮層的言語區:W 區,損傷后不能書寫; S 區,損傷后,不能講話,可看懂聽懂;V 區,損傷后不能閱讀; H 區,損傷后不能聽懂別人的講話。二、通過激素的調節1、激素調節:由 內分泌器官或細胞 分泌的化學物質---激素進行調節的方式。2、常見激素化學本質 生理功能下丘腦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多肽類 促進 促甲狀腺激素 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促進 促性腺激素 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 促進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釋放抗利尿激素 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垂體 促甲狀腺激素 多肽或蛋白質 促進 甲狀腺 的生長發育及 甲狀腺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進 性腺 的生長發育及 性激素 的合成與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促進腎上腺皮質的生長發育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生長激素 調節生長發育等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氨基酸的衍生物 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產熱;促進生長發育;促進骨骼成熟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胰島 胰島A細胞:胰高血糖素 多肽類 促進 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質轉化 ,從而使血糖升高胰島B細胞:胰島素 蛋白質 促進細胞 加速攝取、利用、儲存葡萄糖 ,從而降低血糖性腺 雄性激素 類固醇 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形成,激發并維持各自第二性征雌激素腎上腺 (髓質)腎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調節機體應激能力;增加血糖;增加代謝產熱(皮質)醛固酮、皮質醇 類固醇 調節水鹽代謝和有機物代謝激素缺乏癥:生長激素 幼年缺乏: 侏儒癥 幼年過量: 巨人癥 成年過量: 肢端肥大癥甲狀腺激素幼年不足: 呆小癥 飲食缺碘: 大脖子病 過多: 甲亢4、血糖平衡的調節(1)血糖正常范圍 3.9mmol/L--6.1mmol/L(2)血糖平衡調節:①過程:②調節中樞: 下丘腦 調節方式: 神經-體液調節③ 協同 作用:如:腎上腺素 和胰高血糖素 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甲狀腺激素和 生長激素 對生長發育的作用。拮抗作用:如: 胰島素 和 胰高血糖素之間對血糖濃度的調節作用相反。(3)血糖失衡的典例——糖尿病癥狀:高血糖,尿糖,以及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少Ⅰ型糖尿病:由胰島功能衰退、分泌胰島素減少所致。治療方式:注射 胰島素II型糖尿病:與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但確切發病機理目前仍不明確5、激素的分級調節實例----甲狀腺激素的分泌(1)過程: 下丘腦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垂體 促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靶器官、靶細胞(2)內分泌調節的樞紐: 下丘腦 。(3)當甲狀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的時,又反過來抑制 垂體 和 下丘腦 的分泌活動,這種調節屬于 負反饋調節 。6、激素調節的特點:(1)通過體液進行運輸(2)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3)作為信使傳遞信息(4)微量和高效原因:靶器官(細胞)上有激素作用的 特異性受體 。(4)激素種類多,量極微,既不組成 細胞結構 ,又不提供 能量 ,也不起 催化作用 ,只是使靶細胞原有的生理活動發生變化,是一種 信號分子。三、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1、體液調節:激素等化學物質通過 體液傳送 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的調節, 激素 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2、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1)特點比較: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3、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實例(1)體溫平衡的調節體溫恒定的意義:恒定的體溫有利與酶活性的穩定體溫恒定的機制:產熱 等于 散熱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體溫“感覺”中樞:大腦皮層過程水鹽平衡的調節抗利尿激素由 下丘腦 合成, 垂體 釋放,促進 腎小管和集合管 對水的 重吸收, 減少尿量。第三單元 免疫調節免疫系統的組成二、免疫系統的功能: 免疫防御 、 免疫自穩、免疫監視 。三、人體的三道防線:1、第一道防線由 皮膚 、 黏膜(含黏膜上的殺菌物質如胃液、唾液)組成。2、第二道防線由 體液中的殺菌物質(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如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組成;3、第三道防線由 免疫器官 和免疫細胞 借助 血液循環 和 淋巴循環 組成,4、前兩道防線稱為 非特異性 免疫,第三道防線稱為 特異性 免疫。四、特異性免疫(包括 細胞 免疫和 體液 免疫)1、抗原:能引發免疫反應的,病原體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質等物質稱為抗原(大多數蛋白質)。2、抗體:機體產生的專門應對抗原的蛋白質。由漿細胞 產生。3、抗原呈遞細胞(APC):B細胞、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都能攝取和加工處理抗原,并且可以將抗原信息暴露在細胞表面,以便呈遞給其他免疫細胞,這些細胞統稱為抗原呈遞細胞。4、體液免疫過程:(抗原沒有進入細胞)5、細胞免疫過程:二次免疫的特點:比初次免疫反應快速、強烈,產生抗體濃度高,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進入患病階段將他們消滅。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與免疫系統之間相互作用7、免疫系統疾病:(1)免疫過強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應對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傷并出現癥狀。實例:系統性紅斑狼瘡 、風濕性心臟病、類風濕關節炎。過敏反應: 已免疫 的機體 再次 接受 相同 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2)免疫過弱: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①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逆轉錄病毒)引起的,遺傳物質是 RNA ;②主要侵染輔助性T細胞,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幾乎癱瘓;③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傳播是傳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徑。免疫學的應用(1)疫苗的發明和應用:疫苗本質上是減毒或無毒的抗原,多次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用來預防疾病。(2)臨床檢測和科學研究:利用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的特性,用相應的抗體檢驗是否有抗原;(3)器官移植:醫學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換喪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術組織相容性抗原(HLA):每個人細胞表面帶有一組與別人不同的蛋白質,也叫人類白細胞抗原(4)免疫學應用:免疫預防、免疫診斷、免疫治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