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無言之美》導學案【學習目標】1.理解文章核心概念,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2.梳理文章論述思路,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3.細心體味“言”,與“意”的關系,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重難點】1.理解核心概念,把握行文思路,學習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2.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課前預習】1.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排除字詞障礙。(1)給加橫線的字注音。瞬息萬變( ) 縹緲( ) 信手拈來( ) 銖兩悉稱( )( )閑情逸致( ) 心曠神怡( ) 惟妙惟肖( ) 栩栩如生( )宏壯( ) 慘戚( ) 寂寥( ) 諺語( )(2)解釋下列詞語。意蘊:。美術:。瞬息萬變:。附麗:。銖兩悉稱:。姑且:。盡致:。玩味:。閑情逸致:。愴然:。心曠神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聲有色:。淵穆:。目不忍睹:。信手拈來:。輕描淡寫:。2.作者名片。朱光潛(1897—1986),代家、翻譯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朱光潛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大師。3.熟讀課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請你針對本文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疑難,用紅筆標注在課本上。【課中思考】1.聽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2.跳讀課文,思考作者舉了哪些方面的實例歸納出自己的觀點呢?3.按照作者“話題導入”“問題提出”“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順序劃分文章大致結構層次。【課中探究】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2.文章中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3.文章中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你們找出來了嗎?4.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補充一個例子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5.仔細閱讀論證文學“無言之美”的段落,思考以下問題:(1)第4自然段文字論述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2)作者對文學的是怎樣定義的?(3)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還能達到美嗎?(4)請結合全文,闡釋“無言之美”的內涵。【課堂總結】學習這篇文章,我的收獲:【課后鞏固】課外閱讀余秋雨的《夜雨詩意》,進一步感受文學的無言之美。 點撥要點【課前預習】1.(1)給加橫線的字注音。瞬息萬變(shùn) 縹緲(piāo miǎo) 信手拈來(niān) 銖兩悉稱(zhū)(chèn)閑情逸致(yì) 心曠神怡(yí) 惟妙惟肖(xiào) 栩栩如生(xǔ)宏壯(hóng) 慘戚(qī) 寂寥(liáo) 諺語(yàn)(2)詞語釋義意蘊:內在的意義;含義。美術:文中的美術是指具有美學意義的活動及其產物,如繪畫、雕塑、建筑、文學、音樂、舞蹈等。瞬息萬變: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附麗:附著,依附。銖兩悉稱:一絲一毫都相吻合。銖兩:比喻微小之處;悉:都;稱:相當。姑且:暫且、先。盡致:詳盡細致,達到極點。玩味:細心體會其中意味。閑情逸致:指悠閑的心情和安逸的興致。逸,安閑;致,情趣。愴然:悲傷的樣子。心曠神怡:心境開闊,精神愉快。曠,開闊;怡,愉快。惟妙惟肖:描寫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有聲有色:形容說話或表演精彩生動。淵穆: 極其美好。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慘。信手拈來:隨手拿來。多形容寫文章時詞匯或材料豐富,不費思索,就能寫出來。信手,隨手;拈, 用手指捏取東西。輕描淡寫:原指描繪時用淺淡的顏色輕輕地著筆。現多指說話寫文章把重要問題輕輕帶過。2.現代第一個美學大師。【課中思考】1.文章末尾“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這一觀點也啟示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還要關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無言之美”。2.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之美。3.話題導入(1-2段)問題提出(3-6段)分析問題(7-12段)得出結論(13段)【課中探究】1.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2.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1)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2)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3)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4)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3.①道理論證。文章開篇就引述孔子與子貢的對話,目的是引出對“無言”的論述。第9自然段在列舉不同文學作品的例子時,分別引述了《論語》《時運》《讀〈山海經〉》等文學作品中的語句加以論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舉了《琵琶行》和《希臘花瓶歌》的詩句和原文,進行有力證明。②對比論證。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進行比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圖畫進行比較,第10自然段將流露和含蓄進行比較,這些都是為證明“無言之美”服務的。 4.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一切寬闊宏偉之景,一切悲涼之意,給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5.(1)這段文字論述了文學作品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只有“以言達意”才會引起美感。這一段作者列出一般的觀點文學應該盡善盡美的為條件,引出下文作者的觀點。(2)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3)“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全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于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盡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語不能表現所有意旨也能達到美。(4)“無言”中包含著無限深遠的情緒意旨。“無言”是種含蓄藝術,簡單的表述常比冗長的演繹更值得玩味。“無言”留下了廣闊的藝術空間,讓欣賞者獲得美的體驗。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