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基本信息學段 初中 學科 物理使用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題 聲音的特性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1.單元學習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認識聲音,了解聲音的豐富多彩,是聲現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從生活中找出各種各樣的聲現象,雖然我們就來學習看起來簡單,但是又藏有許多奧秘的聲現象。2.本課時學習內容分析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應用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本節材料中涉及了音調,響度,音色,知道決定聲音的音調,響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這對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有重要的意義。其中頻率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應在學習之后及時鞏固:音調和響度這兩個概念很容易混淆,應引導學生加以區別。 此外,本節內容又都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在教學中要多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3.學習者分析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求知欲強,但動手能力較弱,加上剛接觸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缺少認識,也是缺乏必要的邏輯知識。因此,以學生常見的現象進行引入,以便使學生能逐步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4.學習目標確定通過觀看大屏幕,知道聲音的三個特性 通過探究實驗,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5.學習重點難點重點內容:聲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強化重點的策略是:1,板書-突出顯示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認真選擇突出重點的板書內容,精心設計板書,并力求做到板書的形式新穎,布局合理,有層次,別具一格,突出重點。2.巧設計多探索: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積極探索,共同體驗,親自的動手,親自嘗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重點和難點在活動或項目完成的過程中逐步化解,逐步掌握,進而提高學生的認知和動手能力。6.教學準備PPT,尺子,音叉,乒乓球,黑板,粉筆7.學習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復習提問 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學生回答創設情境引入包新課 為什么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 學生思考進行新課 第一:音調 音調的定義?那么音調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師生總結;聲音的高低 頻率:(1)物理意義:表示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2)定義: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3)單位:赫茲 符號(Hz) 第二:響度 響度的定義?那么響度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教師總結;聲音的強弱(大小),響度的影響因素是;振幅,距離發聲體的遠近。 第三:音色 音色的定義?那么音色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師生總結:音色是聲音的品質。 音色的影響因素是: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 學生討論并回答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聲音的三個特性,如何區分這三個特性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其中音調與響度比較難于區分,因此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回顧這節課的內容作業 課后練習 學生練習8.板書設計音調:聲音的高低。音調的影響因素:頻率 頻率的單位:赫茲 赫茲的符號(Hz) 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大約從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聲叫做超聲波。 低于20Hz的聲叫做次聲波。 響度:聲音的強弱。響度的影響因素:振幅,距離發聲體的遠近。物體的振幅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音色:聲音的品質。音色決定因素: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等。9.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鞏固: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并作出課后習題。 預設學生完成情況:50%的學生完成了了前三道題,其他的學生沒有完成。10.教學反思與改進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我更新了教育理念,明確了教育目標, 改進策略:要教會學生學習。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