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本信息姓名 學校學科 地理 聯系電話及郵箱年級 七年級 教科書版本及章節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章 第三節 印度學習領域/模塊 世界區域地理(我們鄰近的區域和國家)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印度(第一課時 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和人口)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 修訂批注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為《印度》第一課時,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及人口概況等3個部分內容。以三部分內容為主線,主要實施印度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鄰近的國家、氣候、地形、地勢、河流、人口眾多的利與弊等內容的教與學活動。主要教學內容均屬常規,希冀于以學習和了解印度為載體,進一步培育學生認識國家和區域的能力和方法,完善學生的地理思維。2.學習者分析 基于學習經歷和知識積累,學生對探究區域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內容的關鍵要素方面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數,對主要地形類型、氣候類型已有一定的了解,對人口問題有了一定認知,這為開展本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需要明確的是:學生在認識和探究國家和地區的方法、策略方面尚處于起步、鞏固階段,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予以引導和鼓勵。3.學習目標確定 ①通過學習,認識和了解印度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鄰近的國家等內容。(區域認知) ②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讀地理地圖認識和分析印度的氣候、地形、地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歸納印度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③在教師啟發和引導下,學生能自主分析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和不足,更加理解和認同印度實施的人口控制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4.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概況;印度龐大人口體量的優勢和不足。 難點:印度的自然環境特征;印度解決人口問題的對策。5.學習評價設計 ①基于學生上課表現,包括但不僅限于師生課堂交流,以此反思評估是否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和目的。 ②設計必要合理的課堂當堂檢測,精準評價學生對重難點的掌握情況。 ③通過課后分層作業檢測,全面系統掌握各個層次學生課堂學習情況。6.教學方法與教學準備 教法:講授法、講解法、問題啟發法 學法:自主學習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準備: PPT課件、課本7.學習活動設計環節一 課程導入教師活動1 學生活動1以印度計劃改國名“巴拉特”為話題,引導學生思考:印度為何想改名巴拉特?印度改國名為巴拉特有無歷史依據? 在教師引導和啟發下,學生與老師共同列舉印度悠久的歷史,明確現國名印度與計劃更改國名“巴拉特”的關系。活動意圖說明:以關于印度的熱點新聞為突破口,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環節二 陸上相鄰和隔海相望的國家教師活動2 學生活動2向學生講述中國與印度悠久的交往歷史(玄奘西行、唐太宗派人前往天竺學習熬糖法等),向學生明確印度為中國的天然鄰居,引導學生據圖查找其他與印度相鄰的國家。 據圖7.34,自巴基斯坦起,沿著順時針方向查找與印度陸上相鄰或隔海相望的國家。 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緬甸、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活動意圖說明:了解與印度陸上相鄰或隔海相望的國家。環節三 地理位置教師活動3 學生活動3據圖7.34,教師為學生明確印度的范圍。引導學生據圖描述印度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地理位置信息。 明確印度的大致范圍,以自主探究為主,據圖描述印度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經緯度位置:大部分在10°N至30°N,70°E至90°E之間。 海陸位置:地處亞洲南部,位于南亞次大陸正中央、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南瀕印度洋。活動意圖說明:能夠運用地圖歸納印度的地理位置環節四 自然環境教師活動4 學生活動41.教師帶領學生重新審視印度的地理位置信息:據緯度位置,主要位于熱帶和亞熱帶,據海陸位置,北依亞洲(亞歐大陸),東西南三面面向廣闊海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激發學生思考印度主體氣候為“熱帶季風氣候”的可能性。 2.引導學生讀圖7.38、7.39,啟發學生精準識別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征和規律,并啟發學生思考形成該氣候特征的主要原因。 3.引導學生讀圖7.34,啟發學生按照地理方位,精準查找印度的主要地形類型。 4.引導學生根據印度的地形類型,歸納該國的地勢特征。 5.引導學生讀圖7.34,查找印度的主要河流。 6.引導學生對照印度氣候、地形、地勢等特征,推斷印度主要河流流向、流量、汛期、枯水期等基本情況。 1.根據教師啟示并依據課本內容及前期知識儲備,學生從大致猜測到完全明確印度的主要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 2.學生以自主探究加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讀圖7.38,歸納出熱帶季風氣候的基本特征:全年高溫,分為明顯的旱雨兩季。 3.學生以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讀圖7.39并閱讀課本文字內容,理解形成“旱雨兩季”的主要原因(季風因素)。 4.學生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形式,讀圖7.34,按照地理方位,精準識別和歸納印度的主要地形類型:北部: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東部、西部沿海有狹窄的平原或低地) 5.學生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形式,讀圖7.34,并對照印度主要地形類型分布,歸納出該國主要地勢特征:南北高、中部低。 6.學生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形式,讀圖7.34,找出印度的主要河流:恒河、訥爾默達河、戈達瓦里河等。 7.在教師啟發和幫助下,學生綜合審視地形、地勢、氣候對印度河流產生的影響,嘗試歸納印度河流主要特征:如①大多從喜馬拉雅山地或德干高原中部發源,流向周邊的海洋。②河流水量較大。③有明顯的汛期和枯水期等。活動意圖說明:據地理地圖和原有知識積累,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和分析印度的自然環境概況和自然特征,進一步啟發學生的綜合思維。環節五 人口教師活動5 學生活動51.教師再為學生介紹一則關于印度的熱點事件:印度即將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讓印度孕育了燦爛的文明,養活了大量的人口)啟發學生了解印度的人口總量及人口政策,引導學生通過教材中的素材思考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和不足。 2.組織活動:為印度解決人口問題建言獻策。 1.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明確印度的人口總量為13.8億,目前增長速度仍然較快。印度實施了控制生育計劃。 2.學生通過參與課本32頁活動,以小組合作為依托,嘗試歸納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和不足: 優勢:勞動力廉價且充足;消費市場廣闊、 不足: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糧食供應、住房保障、就業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包括但不僅限于) 3.為印度解決人口問題建言獻策:如堅定推進控制生育計劃、配套實施少生家庭獎勵計劃、大力提高人口素質等。活動意圖說明:通過了解和探究印度的人口現狀和人口問題等,為印度解決人口問題提供對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樹立人地協調觀。環節六 課堂總結及課堂檢測教師活動6 學生活動61.教師以框架式(思維導圖形式)引領學生全面回顧本節所學內容。 2.根據需要和學生情況,開展針對性課堂檢測(紙筆測試、口頭提問交流等)。 1.在教師引導下,全面回顧本節所學,努力形成清晰的知識框架。 2.參與教師實施的課堂檢測,進行課堂學習情況自評。活動意圖說明:回顧、鞏固課堂所學,評估學生學習情況。8.板書設計9.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必做: 1.讀孟買各月的氣溫、降水量分配圖,完成下列問題。 (1)讀孟買各月的氣溫、降水量分配圖,從月平均氣溫看,孟買的氣溫特點是 。 (2)孟買的降水量集中在 ~ 月,屬于 氣候。 (3)圖中1月盛行 季風,7月盛行 季風。 (4)能給印度帶來大量降水的是________季風,因為 。 2.人多力量大嗎?人多固然力量大,但消費也大,環境壓力也大。人口問題給印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讀“印度人口增長圖”,完成下列問題。 (1)讀圖分析印度建國后的人口增長特點: 。 (2)說一說人口增長會給印度帶來什么不利影響。 (3)據估計,若干年后印度人口將會超過 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請你為印度解決人口問題出謀劃策: 。 3.南亞是世界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區之一。讀“南亞地形圖”,完成下列問題。 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A 平原,B 山脈,C 高原,D (河流),E (國家)。 選做: 繪制印度簡圖,在圖中恰當位置標注經緯度、鄰國、瀕臨的海、洋,填出地形、氣候、河流等關鍵地理要素。10.教學反思與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