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普 通 高 中 教 科 書《通用技術》選擇性必修5服裝及其設計第四章 感知服裝設計第 二 節 服裝設計的常用方法教學設計教學背景服裝設計屬于工藝美術范疇,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設計意指計劃、構思、設立方案,也含有意象、作圖、造型之意,而服裝設計主要是解決人們穿著體系中諸問題的、富有創造性的計劃及創作行為。服裝設計是一門涉及領域極廣的邊緣學科,與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宗教、美學、心理學、生理學及人體工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密切相關。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服裝設計具有一般實用藝術的共性,但在內容與形式以及表達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了解服裝設計的形式美法則以及法則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2.學會處理好服裝基本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掌握服裝設計的一般方法。教學內容分析:把簡單的一匹布變成時尚美麗的服裝,這是件多么奇妙的事!但在開始服裝設計前,想必同學們對這個繽紛多彩的世界還很陌生吧?不要緊,本章將會一步步揭開服裝設計的面紗,逐步解說與服裝設計有關的基本知識。領略服裝文化內涵、感知服裝材料,使我們對服裝有了一定的了解。服裝作為穿在人們身上的技術產品,是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產物。技術的發展拓寬了服裝藝術與生活的領域,特別是服裝的設計構思與思維過程,更能體現我們對服裝設計的整體把握。學情分析:學生對服裝設計的感知不是很全面,服裝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涵蓋了藝術、技術和商業等多個領域。它既需要滿足人們的美感和實用需求,也要考慮市場和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因素。通過對服裝設計的理解及認識,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發展趨勢和方向,推動其不斷發展和創新。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技術過程的有序展開,重視每一局部制作的有機聯系,重視一針一線的質量要求,以樹立質量意識和認真負責的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難點:了解服裝設計的形式美法則以及法則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學會處理好服裝基本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掌握服裝設計的一般方法。教學策略:通過較多的設計實踐項目和思考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開拓創新的思維。在內容形式上做到圖文并茂,使學習者能夠對照圖文,反復實踐,在實踐中提升對技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創作出更多、更時尚的服裝作品。教學準備:展示用的圖片、其他技術產品、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情景導入:老師:本節課我們學習《通用技術》選擇性必修5服裝及其設計第四章 感知服裝設計第 二 節 服裝設計的常用方法。服裝是人類主要的審美對象之一,人們在長期鑒賞和創作服裝的外觀形態中逐漸發現一些與其他藝術門類相通的形式美法則。這些法則對提高我們的藝術修養和創作能力有著良好的指導意義,也成為服裝設計的主要設計方法。形式美法則貫穿于整個服裝設計的過程,主要體現在服裝款式、色彩、圖案設計以及材料的合理配置上,要處理好服裝基本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須合理運用多種形式美法則。1.反復與交替。同一個要素出現兩次以上就成為一種強調的手段,稱“反復”。反復既要使要素保持一定的變化和聯系,又要注意使要素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交替是反復的變相,兩種以上的元素輪流反復時稱為“交替”。反復與交替是服裝設計中常用的手段。在服裝的不同部位經常出現造型、顏色、圖案的反復,使服裝產生節奏感。(圖4-17)。2.漸變。漸變是指設計元素按照一定順序逐漸地、階段性地遞增或遞減的變化,當這種變化按照一定的秩序,形成協調性和統一性時,就會產生出美感。漸變運用在服裝設計中,使服裝具有優美而平穩的效果(圖4-18)。3.旋律。原本是音樂術語。在造型設計中,指造型要素有規則地排列,視線隨造型要素移動的過程中所感覺到的動感和變化(圖4-19)。4.比例。服裝是由多個部分組成的整體,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都存在著長度與寬度的數量關系,這種數量關系叫作比例。在服裝設計中,比例美是一個很重要的形式美原則。主要包括服裝造型與人體的比例,服裝的各種圍度與人體胖瘦的比例,服裝色彩配置中各色彩塊的面積、位置、排列、組合的比例等。5.平衡。在服裝設計中,平衡是指構成服裝的元素之間形成的既對立又統一的空間關系,是一種視覺和心理上的平穩感。平衡是色彩搭配、造型面積及體積分配等的重要原則。服裝設計上的平衡包括對稱與均衡(圖4-20)。6.對比。質和量相反或極不相同的元素排列在一起就會形成對比,如直線和曲線、凹和凸、粗和細、大和小、不同的色彩等相互形成對比的元素組合。在服裝上采用對比的方式,通過相互間的對立和差別,增加自己的特性,在視覺上形成強烈刺激,給人以明朗、清晰、活潑、輕快的感覺。7.強調。強調可以使人的視線從一開始就落在被強調的部分,因此能夠突出重點,使設計更具吸引力和藝術感染力。被強調的部分經常是設計的視覺中心,服裝的設計特色往往就體現在此。強調還經常用在服裝的某些部位,用來補正人體的缺陷或者強調人體的優點(圖4-21)。8.協調與統一。協調是指使設計在保持其變化的基礎上具有和諧的美感,通常指兩種或多種特點不同、具有變化的元素相互協調、相互配合,避免因元素間相互矛盾造成視覺上的混亂。統一是指在個體與整體的關系中通過對個體的調整使整體產生有序感。統一也有協調之意,是元素有秩序的表現。由于服裝是由多種元素共同組合而成的,服裝設計絕不是單純考慮采用哪種款式造型、哪種色彩或者哪種面料這么簡單,而需通過對多種元素的調配來使服裝具有協調美,即服裝的形狀色彩、材質之間都要相互協調。協調是服裝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形式美法則之一。知識鏈接形式美法則形式美法則,是人類在創造美的形式、美的過程中對美的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對稱均衡、單純齊一、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和變化統一。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則,能夠培養人們對形式美的敏感,指導人們更好地去創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則,能夠使人們更自覺地運用形式美的法則表現美的內容,達到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高度統一。探討形式美法則,是所有設計學科共通的課題。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精神享受。當接觸任何一件有存在價值的事物時,這種共識是從人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的,它的依據就是客觀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則,稱之為形式美法則。在人們的視覺經驗中,高大的杉樹、聳立的高樓大廈、巍峨的山巒尖峰等,它們的結構輪廓都是高聳的垂直線,因而垂直線在視覺形式上給人以上升、高大、威嚴等感受;而水平線則使人聯系到地平線、建筑遵照的形式美法則一望無際的平原、風平浪靜的大海等,因而產生開闊、徐緩、平靜等感受…… 這些源于生活積累的共識,使人們逐漸發現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則。時至今日,形式美法則主要有以下幾條:對比對比又稱對照,把反差很大的兩個視覺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雖然使人感受到鮮明強烈的感觸而仍具有統一感的現象稱為對比,它能使主題更加鮮明,視覺效果更加活躍。對比關系主要通過視覺形象色調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飽和與不飽和,色相的迥異,形狀的大小、粗細、長短、曲直、高矮、凹凸、寬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傾斜,數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遠近,形態的虛實、黑白、輕重、動靜、隱現、軟硬、干濕等多方面的對立因素來達到的。它體現了哲學上矛盾統一的世界觀。對比法則廣泛應用在現代設計當中,具有很大的實用效果。對稱自然界中到處可見對稱的形式,如鳥類的羽翼、花木的葉子等。所以,對稱的形態在視覺上有自然、安定、均勻、協調、整齊、典雅、莊重、完美的樸素美感,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平面構圖中的對稱可分為點對稱和軸對稱。假定在某一圖形的中央設一條直線,將圖形劃分為相等的兩部分,如果兩部分的形狀完全相等,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的圖形,這條直線稱為對稱軸。假定針對某一圖形,存在一個中心點,以此點為中心通過旋轉得到相同的圖形,即稱為點對稱。點對稱又有向心的“求心對稱”,離心的“發射對稱”,旋轉式的“旋轉對稱”,逆向組合的“逆對稱”,以及自圓心逐層擴大的“同心圓對稱”等等。在平面構圖中運用對稱法則要避免由于過分的絕對對稱而產生單調、呆板的感覺,有的時候,在整體對稱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對稱的因素,反而能增加構圖版面的生動性和美感,避免了單調和呆板。衡器在衡器上兩端承受的重量由一個支點支持,當雙方獲得力學上的平衡狀態時,稱為平衡。在平面構成設計上的平衡并非實際重量×力矩的均等關系,而是根據形象的大小、輕重、色彩及其他視覺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視覺判斷的平衡。平面構圖上通常以視覺中心(視覺沖擊最強的地方的中點)為支點,各構成要素以此支點保持視覺意義上的力度平衡。在實際生活中,平衡是動態的特征,如人體運動、鳥的飛翔、野獸的奔馳、風吹草動、流水激浪等都是平衡的形式,因而平衡的構成具有動態。比例比例是部分與部分或部分與全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它是精確詳密的比率概念。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活動中一直運用著比例關系,并以人體自身的尺度為中心,根據自身活動的方便總結出各種尺度標準,體現于衣食住行的器用和工具的制造中。比如早在古希臘就已被發現的全世界公認的黃金分割比1:1.618正是人眼的高寬視域之比。恰當的比例則有一種諧調的美感,成為形式美法則的重要內容。美的比例是平面構圖中一切視覺單位的大小,以及各單位間編排組合的重要因素。重心任何形體的重心位置都和視覺的安定有緊密的關系。色彩或明暗的分布等都可對視覺重心產生影響。節奏節奏本是指音樂中音響節拍輕重緩急的變化和重復。節奏這個具有時間感的用語在構成設計上是指以同一視覺要素連續重復時所產生的運動感。韻律韻律原指音樂(詩歌)的聲韻和節奏。詩歌中音的高低、輕重、長短的組合,勻稱的間歇或停頓,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復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韻同調的音相加以加強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就是韻律的運用。平面構成中單純的單元組合重復易于單調,由有規則變化的形象或色群間以數比、等比處理排列,使之產生音樂、詩歌的旋律感,稱為韻律。有韻律的構成具有積極的生氣,有加強魅力的能量穿針引線。聯想平面構圖的畫面通過視覺傳達而產生聯想,達到某種意境。聯想是思維的延伸,它由一種事物延伸到另外一種事物上。例如圖形的色彩:紅色使人感到溫暖、熱情、喜慶等;綠色則使人聯想到大自然、生命、春天,從而使人產生平靜感、生機感、春意等等。各種視覺形象及其要素都會產生不同的聯想與意境,由此而產生的圖形的象征意義作為一種視覺語義的表達方法被廣泛地運用在平面設計構圖中。隨著科技文化的發展,對美的形式法則的認識將不斷深化。形式美法則不是僵死的教條,要靈活體會,靈活運用。注意事項運用形式美的法則進行創造時,首先要透徹領會不同形式美的法則的特定表現功能和審美意義,明確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據需要正確選擇適用的形式法則,從而構成適合需要的形式美。形式美的法則不是凝固不變的,隨著美的事物的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發展,因此,在美的創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則,又不能犯教條主義的錯誤,生搬硬套某一種形式美法則,而要根據內容的不同,靈活運用形式美法則,在形式美中體現創造性特點。探討形式美的法則,是所有設計學科共通的課題,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精神享受。當你接觸任何一件有存在價值的事物時。在西方自古希臘時代就有一些學者與藝術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則的理論,形式美法則已經成為現代設計的理論基礎知識。在設計構圖的實踐上,更具有它的重要性。實際應用建筑表現應用形式美法則是藝術形式的一般法則,它是形式構成的規律。建筑表現與其他藝術設計一樣,同樣是依賴視覺感受的藝術形式。視覺語言在建筑表現中無處不見,從配景選擇、色彩搭配、技術運用等給視覺帶來的沖擊力,到創意的切入等等都遵循著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建筑表現的形式美法則主要包括: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空白與虛實。變化與統一:變化體現了各種事物的千差萬別,統一則體現了各種事物的共性和整體聯系。變化統一反映了客觀事物本身的特點,即對立統一規律。在建筑表現的作品中,豐富的素材和色彩、表現手法的多樣化可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這些變化必須達到高度統一,使其統一于一個中心的視覺形象(一般是主題建筑),這樣才能構成一種有機整體的形式。對比與和諧:對比就是使一些可比成分的對立特征更加明顯,更加強烈,和諧就是使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在建筑表現的作品中,對比與和諧,通常是某一方面居于主導地位。對比與和諧反映了矛盾的兩種狀態,對比是在差異中趨于對立,和諧是在差異中趨于一致。在建筑表現中常用一些表現手法來突出主題建筑、豐富整體畫面,常用的如明暗的對比,虛實的對比,冷暖的對比等。但過于生硬的對比可能會使畫面有些松散,所以我們有會用一些方法讓對比中略有調和,使畫面更加完整。比例與尺寸:比例是平面構圖中一切視覺單位的大小,以及各單位間編排組合的重要因素。建筑表現是把不同的素材和建筑編排組合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效果圖,各種素材的面積與體積大小的比例、數量多少的比例,一定要符合尺度,給人以美的感受,如果比例失調,就破壞了美的秩序和規律,造成作品的失敗。對稱與均衡:對稱是同形同量的形態,如果用直線把畫面空間分為相等的兩部分,它們之間不僅質量相同,而且距離相等.中外很多古代建筑、教堂、廟宇、宮殿等都以"對稱"為美的基本要求.對稱的構成能表達秩序、安靜和穩定、莊重與威嚴等心理感覺,并能給人以美感。均衡是同量不同形的形態,是指在特定空間范圍內,形式諸要素之間保持視覺上力的平衡關系。均衡是根據形象的大小、輕重、色彩及其他視覺要素的分布作用于視覺判斷的平衡。平面構圖上通常以視覺中心(視覺沖擊最強的地方的中點)為支點,各構成要素以此支點保持視覺意義上的力度平衡對稱的事物基本上是均衡的.也有些畫面并不一定對稱,但它仍然很美,那就是因為它還符合"均衡"的法則.節奏與韻律:節奏與韻律是音樂中的詞匯。節奏是指音樂中音響節拍輕重緩急有規律的變化和重復,韻律 是在節奏的基礎上賦予一定的情感色彩。前者著重運動過程中的形態變化,后者是神韻變化 給人以情趣和精神上的滿足。在建筑表現中,節奏指一些元素的有條理的反復、交替或排列,使人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態的連續性,就會產生節奏感。節奏是韻律形式的純化,韻律是節奏形式的深化,節奏富于理性,而韻律則富于感性。韻律不是簡單的重復,它是有一定變化的互相交替,是情調在節奏中的融合,能在整體中產生不尋常的美感。空白與虛實:空白的處理也就是畫面的空間設計。有的朋友剛開始做建筑表現時總想把版面"充分利用",總想把素材安排得滿滿的,認為畫面留有空間是一種浪費。其實這種龐雜堵塞的構圖往往使人望而生畏,留不下一點印象。空間在構圖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種構圖上的"少",卻是效果上的"多"。空間也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產生興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最大限度地達到傳播目的。虛實作為一種表現形式是為深化主題服務的。畫面構成中必須有虛有實,虛實呼應。畫面的主體建筑要"實",陪體建筑和背景要"虛","虛"是為了突出"實",應該藏虛露實,賓虛主實,不能平均處理。標志設計標志設計是一種視覺藝術,人們在觀看一個標志圖形的同時、也是一種審美的過程。在審美過程中,人們把視覺所感受的圖形,用社會所公認的相對客觀的標準進行評價、分析和比較,引起美感沖動。平面構圖任何形體的重心位置都和視覺的安定有緊密的關系。人的視覺安定與造形的形式美的關系比較復雜,人的視線接觸畫面,視線常常迅速由左上角到左下角,再通過中心部分至右上角經右下角,然后回到以畫面最吸引視線的中心視圈停留下來,這個中心點就是視覺的重心。但畫面輪廓的變化,圖形的聚散,色彩或明暗的分布等都可對視覺重心產生影響。因此,畫面重心的處理是平面構圖探討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在平面廣告設計中,一幅廣告所要表達的主題或重要的內容信息往往不應偏離視覺重心太遠。室內設計室內設計是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滿足其功能實用,運用形式語言來表現題材、主題、情感和意境,形式語言與形式美則可通過以下方式表現出來。一、對比。對比是藝術設計的基本定型技巧,把兩種不同的事物、形體、色彩等作對照就稱為對比。如方圓、新舊、大小、黑白、深淺、粗細等等。把兩個明顯對立的元素放在同一空間中,經過設計,使其既對立又諧調,既矛盾又統一,在強烈反差中獲得鮮明對比,求得互補和滿足的效果。二、和諧。和諧包含諧調之意。它是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使各種室內物體的形、色、光、質等組合得到諧調,成為一個非常和諧統一的整體。和諧還可分為環境及造型的和諧、材料質感的和諧、色調的和諧、風格樣式的和諧等等。和諧能使人們在視覺上、心理上獲得寧靜、平和的滿足。三、對稱。對稱是形式美的傳統技法,是人類最早掌握的形式美法則。對稱又分為絕對對稱和相對對稱。上下、左右對稱,同形、同色、同質對稱為絕對對稱。而在室內設計中采用的是相對對稱。對稱給人感受秩序、莊重、整齊即和諧之美。四、均衡。生活中金雞獨立,演員走鋼絲,從力的均衡上給人穩定的視覺藝術享受,使人獲得視覺均衡心理,均衡是依中軸線、中心點不等形而等量的形體、構件、色彩相配置。均衡和對稱形式相比較,有活潑、生動、和諧、優美之韻味。五、層次。一幅裝飾構圖,要分清層次,使畫面具有深度、廣度而更加豐富。缺少層次,則感到平庸,室內設計同樣要追求空間層次感。如色彩從冷到暖,明度從亮到暗,紋理從復雜到簡單,造型從大到小、從方到圓,構圖從聚到散,質地的單一到多樣等,都可以看成富有層次的變化。層次變化可以取得極其豐富的視角效果。六、呼應。呼應如同形影相伴,在室內設計中,頂棚與地面桌面與其他部位,采用呼應的手法,形體的處理,會起到對應的作用。呼應屬于均衡的形式美,是各種藝術常用的手法,呼應也有“相應對稱”、“相對對稱”之說,一般運用形象對應、虛實氣勢等手法求得呼應的藝術效果。七、延續。延續是指連續伸延。人們常用“形象”一詞指一切物體的外表形狀。如果將一個形象有規律地向上或向下,向左向右連續下去就是延續。這種延續手法運用在空間之中,使空間獲得擴張感或導向作用,甚至可以加深人們對環境中重點景物的印象。八、簡潔。簡潔或稱簡練。指室內環境中沒有華麗的修飾和多余的附加物。以少而精的原則,把室內裝飾減少到最小程度。以為“少就是多,簡潔就是豐富”。簡潔是室內設計中特別值得提倡的手法之一,也十分流行的趨勢。九、獨特。獨特也稱特異。獨特是突破原有規律,標新立異引人注目。在大自然中,“萬綠叢中一點紅,荒漠中的綠地”,都是獨特的體現。獨特是在陪襯中產生出來的,是相互比較而存在的。在室內設計中特別推崇有突破的想象力,以創造個性和特色。十、色調。色彩是構成造型藝術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顏色能引起人視覺上不同的色彩感覺。如紅、橙、黃溫暖感很熱烈,被稱作暖色系,青藍綠具有寒冷、沉靜的感覺,稱作冷色系。在室內設計中,可選用各類色調構成,色調有很多種,一般可歸納為“同一色調,同類色調、鄰近色調,對比色調”等,在使用時可根據環境不同靈活運用。建筑設計一個建筑給人們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們心理上、情緒上產生某種反應,存在著某種規律。建筑形式美法則就表述了這種規律。建筑物是由各種構成要素如墻、門、窗、臺基、屋頂等組成的。這些構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狀、大小、色彩和質感,而形狀(及其大小)又可抽象為點、線、面、體(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則就表述了這些點、線、面、體以及色彩和質感的普遍組合規律。課后作業習 題通過實地攝影、寫生或網絡等方式,收集自然界中有關反復與交替、漸變、旋律、比例、平衡、對比、強調、協調與統一的形式美法則圖片各3張,并加以分析說明。板書設計第四章 感知服裝設計第 二 節 服裝設計的常用方法形式美法則1.反復與交替2.漸變3.旋律4.比例5.平衡6.對比7.強調8.協調與統一教學反思通用技術選擇性必修5服裝及其設計普 通 高 中 教 科 書主 編 劉瓊發副 主 編:李 榕 周衛星 朱美健 席春玲本 冊 主 編:張少斌本冊副主編:范福軍編 寫 人 員:張少斌 范福軍 陶文娟 鄧婉球 王霄凌廣東教育出版社廣東科技出版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