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力第2節 彈力設計說明“彈力”這一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彈力是怎樣產生的,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比如多數同學都玩過橡皮泥和彈簧或橡皮筋),多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喚起學生的相關體驗,使學生了解物體的彈性與塑性的性質,同時也體驗感受手的受力情況,進行感知彈力的存在,初步形成彈力的概念。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不必對彈力的由來、彈力的三要素等過多分析,但可在今后的教學中針對具體的力具體分析,如壓力作用在被壓物體表面,方向垂直接觸面指向被壓物體。壓力實質也是彈力。對于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教學可通過學生體驗,觀察理解為什么可用彈簧長度的變化量度力的大小。實際上利用了“轉換方法”,以后會經常遇到。而對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可通過分組實驗加強練習,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教學目標1.通過生活經驗和實驗,知道物體有彈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質。說明彈性和塑性的不同。2.通過實驗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彈力。3.通過生活經驗和實驗知道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越大。4.通過實驗經歷使用彈簧測力計的過程,學會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和讀數。2.難點:彈力的概念及其產生條件。教具學生用:彈簧測力計、彈簧直尺、銅絲、橡皮泥、紙、拉力器、木塊、拉力器、橡皮筋。教師用:彈簧測力計、彈弓。教學過程回顧思考1.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體發生________,二是可以改變物體的________。2.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響力的作用效果。3.使用任何一種測量工具時,都要首先了解它的________和________。導入新課1.小實驗導入:教師:我這里給同學們準備了一個彈簧、一根橡皮筋、一塊橡皮泥和一段銅絲。請四名同學上來用力拉彈簧、橡皮筋,擠壓橡皮泥和彎折銅絲。松手后,觀察它們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彈簧和橡皮筋松手后又恢復了原狀;橡皮泥和銅絲松手后不能恢復原狀。教師:請同學們再列舉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類似現象。學生舉例后,教師:那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造成這些不同現象的原因呢?學了這節課之后大家就能夠明白了。2.多媒體導入:播放視頻片段或一組圖片:跳板跳水、撐竿跳高、蹦極、射箭等。教師:這些比賽項目中的運動員借助什么力來完成并取得好成績呢?學了這節課大家就明白了。3.游戲導入拉力比賽:讓兩個學生上臺,在規定的時間內拉動拉力器,看誰拉開的次數多,誰就是勝利者。游戲結束,教師問學生在拉動拉力器的過程中有什么感覺?教師提示:像彈簧這樣,手拉彈簧,反過來彈簧也會把手拉回去的力,就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彈力。進行新課探究點一 彈力1.彈性和塑性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1)用力拉彈簧,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外力,彈簧恢復原狀。(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松手后,橡皮筋會恢復到原來的長度。(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后的形狀。(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的形狀。引導歸納: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并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么分類,并要求對各類現象再列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后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彈簧、橡皮筋等受力時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后不能自動地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做塑性。問題拓展:用手擠壓玻璃瓶會發生形變嗎?視頻演示:用力擠壓、放松厚壁玻璃瓶,觀察瓶子上方玻璃管內液柱高度是否會發生變化。結論:平常我們認為很硬的物體(如桌子等)受擠壓也會發生微小形變。(這樣的形變很微小,只有借助“放大法”或“轉換法”才能觀察到)歸納:形變的普遍性。任何物體受力都會形變,不過有的物體形變明顯,可以直接觀察,有的物體形變極其微小,要借助儀器或實驗才能顯示出來。例題講解:(學生先練習,若有問題,教師補充講解)例1?。?020·湖南邵陽中考)下列現象中,發生了彈性形變的是( ?。?br/>A.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B.跳水跳板被運動員壓彎C.粉筆掉到地上斷成兩截D.餅干一捏變成碎片解析:橡皮泥形變后不能恢復原狀,不是彈性形變,A錯誤;被壓彎的跳板,在運動員離開后能夠恢復原狀,是彈性形變,B正確;粉筆掉到地上斷成兩截,餅干一捏變成碎片,粉筆和餅干形變后不能恢復原狀,不是彈性形變,C、D錯誤。答案:B2.彈力學生活動:(1)出示小時候同學們都玩的彈弓,誰愿意上來表演一下呢?當彈弓被拉開時,你的手有何感覺?彈弓為什么能將粉筆頭彈出去呢?(2)請學生上講臺拉拉力器,并談一談自己的感受。(3)請同學們用手壓彎你的直尺,使直尺發生形變,你的手有什么感覺?思考:當使橡皮筋、直尺發生形變時,你的手有何感覺?這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引導歸納:用手將彈弓拉開時,感覺到彈弓也在拉手。彈弓將粉筆頭彈出去,是因為彈弓在形變時產生了力。用手壓彎直尺時,感覺到直尺給手施加了一個作用力。橡皮筋和直尺在發生形變時,可以感覺到它們對手有力的作用,以上實例說明物體在發生彈性形變時,由于要恢復原狀,會產生力的作用,我們把這種力叫做彈力。(4)將一重物放在塑料板上,塑料板對重物產生一個向上的支持力,支持力是如何產生的?(5)將一重物掛在彈簧上,彈簧對重物產生一個向上的拉力,拉力是如何產生的?引導歸納:學生觀察現象后思考討論,重物放在塑料板上,被壓彎的塑料板要恢復原狀,產生向上的彈力,這就是它對重物的支持力;重物掛在彈簧上,被拉長的彈簧要恢復原狀,產生向上的彈力,這就是它對重物的拉力。物體的形變有多種多樣,所以產生的彈力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教師總結: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在日常生活中,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物體受到的支持力和繩的拉力等,其實質都是彈力。(6)學生討論: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作為彈力,你能說出彈力的三要素嗎?教師總結:彈力的大小與使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外力大小相等;其方向與使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且總是與接觸面垂直;其作用點作用在施加外力的物體上。例題講解:(學生先練習,若有問題,教師補充講解)例2 下列各力中,不屬于彈力的是( )A.繩子對物體的拉力 B.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C.兩塊磁體之間的排斥力 D.書對桌面的壓力解析:由彈力的定義可判斷,繩子的拉力是由于繩子發生彈性形變,繩子想要恢復原狀而對拉它的物體產生的力,屬于彈力;桌面由于被壓后產生了彈性形變,桌面想要恢復原狀對茶杯產生的支持力,屬于彈力;兩塊相互排斥的磁體,并沒有相互接觸,故排斥力不屬于彈力;書發生彈性形變后想要恢復原狀而對桌面產生的向下的壓力,屬于彈力?! ?br/>答案:C點撥:彈力產生的條件:一是兩物體直接接觸,二是物體發生了彈性形變,二者缺一不可。探究點二 彈簧測力計1.測力計粗略認識力的大小,如手托兩個雞蛋的力大約為1 N。要具體知道某個力的大小要用專門的儀器對它進行測量。測量力的儀器叫測力計。常用的有彈簧測力計。2.教師展示彈簧測力計學生觀察桌面上的彈簧測力計,說出它的主要構造有哪些?彈簧測力計的構造:主要由外殼、彈簧、指針、掛鉤、刻度板和提環組成。(學生回答)3.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比一比:誰的力氣大?讓學生上來拉拉力器(男女生)男生用的力較大,拉力器彈簧伸得較長;女生用的力較小,拉力器彈簧伸得較短。教師:在物理學上就是根據力產生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問:拉力器彈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無限度地增大?若受到的拉力無限度地增大,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不能。拉力器彈簧受到的拉力如果無限度地增大,它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教師引導歸納: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量就越長。4.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閱讀教材第7頁,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1)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并認清它的每個小格表示多少牛。(2)檢查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上,如果不在,應把指針調節到零刻度線上。(3)用手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分別使指針指到1 N、3 N、5 N的位置,感受1 N、3 N、5 N的力。(4)測量身邊小物體對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教師巡回課堂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5)將兩個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互拉,誰對誰的拉力大些?哪個讀數大?為什么?(讀數一樣,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師引導歸納使用前:①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并認清它的每個小格表示多少牛。所測的力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②輕輕來回拉動掛鉤幾次,放手后觀察指針是否能回到原來指示的位置,以檢查指針、彈簧和外殼之間是否有過大的摩擦。③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的位置,若不是,則需調節。使用時:①測力時,拉力的方向應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以免彈簧卡殼。②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板的表面垂直。③記錄數字、單位。可簡記為:看量程、看分度、要校零;一順拉、不摩擦、不猛拉。例題講解:(學生先練習,若有問題,教師補充講解)例3 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此時被測拉力的大小是________。解析:彈簧測力計的量程應是一個范圍,即刻度板上所標的最小數值到最大數值之間的范圍,即0~10 N;分度值則是每個小格代表的數值,從刻度板上可以看出,0~2 N之間分成了5個小格,則每個小格代表0.4 N;此時指針正指在6 N的位置,所以被測拉力的大小為6 N。答案:0~10 N 0.4 N 6 N點撥:本題考查對彈簧測力計的觀察,讀數時明確分度值,從大刻度讀起,再加上小格的示數,便是測量的值了。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兩種形變(彈性形變和塑性形變);什么是彈力;彈簧測力計的構造、測力原理、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項。本節課的重點是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為了檢驗一下學習效果,請完成“當堂達標”測試題。當堂達標1.關于彈力,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br/>A.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產生彈力B.彈力僅僅是指彈簧形變時對其他物體的作用C.彈力是指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接觸它的物體產生的力D.壓力、支持力、拉力都屬于彈力2.在使用彈簧測力計之前,把它的掛鉤輕輕來回拉動幾次,這樣做的好處是( ?。?br/>A.試試彈簧的彈性B.可避免彈簧卡殼C.是無意識地隨便拉拉D.看看能測多大的拉力,以便確定量程3.下列關于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br/>A.彈簧測力計的量程不允許超過被測力的大小B.彈簧測力計不僅能測豎直方向上的力,也能測其他方向上的力C.被測力應作用在掛鉤上D.測量時指針不要與外殼接觸4.如圖所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是________N,圖中的示數為________N。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就越________,彈簧測力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5.小明和小亮同學利用橡皮筋、硬紙板、帶指針的掛鉤、彈簧測力計等器材,制作一個簡易測力計。標注刻度方案一:讓橡皮筋在豎直方向自由下垂,當指針穩定時,在指針所指位置標注“0”刻度。再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掛鉤,拉力分別顯示為1 N、2 N、3 N、4 N時,在指針所指位置分別標注對應的刻度。實驗相關數據記錄如下表。拉力F/ N 0 1 2 3 4橡皮筋伸長ΔL/cm 0 1.2 3.4 6.1 9.9(1)請你根據表中的數據,在圖中繪制出L-F圖像。(2)完成上述實驗后,小亮提出了標注刻度的方案二:標注“0”刻度的方法與方案一相同,然后再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掛鉤,使拉力示數為4 N,在指針所指位置標注4 N的刻度,在0刻度線與4 N刻度線之間分成4等份,標出各刻度線和對應的刻度。如果讓你利用橡皮筋制作簡易測力計,標注刻度時,你會選擇方案一還是方案二,并說明理由。布置作業教材第8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至5題。板書設計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常見的彈力:壓力、拉力、支持力等。 二、彈簧測力計 1.構造 2.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就越長。 3.使用方法:三清一查要垂直。參考答案1.B 解析:彈力產生的條件:一是兩物體直接接觸,二是物體發生了彈性形變,兩者缺一不可,因而A選項正確;彈力是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不僅僅只是彈簧,B選項錯誤,C選項正確;壓力、支持力、拉力都是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因而都屬于彈力,D選項正確。2.B3.A 解析:被測力的大小不允許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A選項說法錯誤;在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中,B、C、D選項說法都是正確的。4.0~5 2 長 解析:由題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量程是0~5 N,分度值是0.2 N,所以題圖中彈簧測力計示數為2 N;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伸長就越長,彈簧測力計就是根據該原理制成的。5.(1)如圖所示 (2)方案一 理由見解析解析:(1)根據表中的數據,先描點,然后用光滑的曲線連接起來。(2)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原理是: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就越長,由題(1)繪制的圖像可知,橡皮筋的伸長量與所受的拉力不成正比,因此方案二中的等分不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選擇方案一。教學反思__ __ 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