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屆高考語用題修辭手法專題指導------設問反問的用法【學習目標】1.學習并掌握設問反問的種類及用法。2.能正確運用設問反問的修辭手法。【概念闡釋】01設問1.概念為了引人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再作回答。無疑而問,自問自答,以引導讀者注意和思考問題。2.類別(1)自問自答。例如: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2)只問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須回答)。例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3.作用①突出文章的重點,增強語言的氣勢,引起讀者的注意,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論理。②可使行文有波瀾,收到生動、不呆板的效果。4.【注意】①開頭設問:點明寫作對象(內容),吸引讀者注意,帶動全篇,引出下文。②中間設問:承上啟下,引發讀者的注意和思考。③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答題思路①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②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啟發讀者對……的注意和思考;③表現了作者對……的思考,也很自然的引出下文。02反問1.概念反問也叫激問、反詰、詰問,是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2.類別1)肯定式反問,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說蔣筑英吧,他入黨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認來滿足嗎 (2)否定式反問,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難不是一種享受 3.作用①加強語氣,增強句子的氣勢和說服力。②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情感,加深讀者印象。【用法舉隅】設問與反問的區別相同點:都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不同點:(1)設問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問明確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如:“池水漣漪,鶯花亂飛,誰能說它不美呢?”是反問,表示肯定,讀者能得出誰都認為它美的正面意思來。又如“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原來,來自……”,這種先問后答的方式叫設問。(2)設問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反問主要是加強語氣,用確定的語氣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如:“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作者用設問句引起讀者注意和思索,隨后自作答案,使讀者統一作者正確的結論。如:“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是反問,強調自己也有過失,有應該責備的地方。(3)設問是自問自答,有問有答,答在問外;反問寓答于問,有問無答。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這七個。”這是設問。又如:“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嗎?”這是反問,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考題舉隅】1.對下列詩句運用的修辭手法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擬人)B.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設問)C.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比喻)D.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借代)【解析】選DA項,“諳”,明白,曉得,這本是形容人的,此處形容“明月”,是擬人。B項,“問人間誰是英雄”是問題,“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是回答,自問自答,是設問。C項,以“花”“瓊”喻“雪”,是比喻。D項,“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百丈”“萬里”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沒有借代。2.簡要解說下列語句在設問方面的特點。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愛這土地》)【答案】詩人首先提出一個“為什么”的問題,然后接著自己給出答案,“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的提問并非針對他人提出并希望得到答案的疑問,而僅僅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從而引起讀者的思考,讓讀者自己去體會。3.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外來音樂需要民族化才能得到國人的青睞。盡管音樂不像文字那樣具體,但每個民族的音樂語言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為什么有的外來音樂和老百姓格格不入?因為沒有和自己民族的音樂語言相結合。正如外來樂器本身是工具,與某一民族地區的音樂語言結合后,久而久之,就會成為這一民族熱愛的樂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什么能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因為它雖然是外來的形式,卻是民族的內容。設問具有自問自答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設問進行簡要分析。【參考答案】畫橫線的句子先設置疑問,讓讀者思考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原因,繼而揭示答案——它雖然是外來的形式,卻是民族的內容。在自問自答中,讓讀者對其原因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4.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書院何以取名“逸邇”?創辦人高金平先生說,逸邇閣書院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為“一二”的諧音。意思是希望有更多圖書館能如雨后春筍般地在祖國大地上涌現,實現全民閱讀的好景象。請簡要分析上文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及其效果。(5分)①使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書院何以取名‘逸邇’”為問,高金平先生的話是答,這可以引發讀者對書院起名原因的思考。②使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引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介紹書院名稱的由來,使其更具文化意蘊。③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在祖國大地上涌現的圖書館比作雨后春筍,生動表達了創辦者的希望。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我喜歡去小館子。小館子里通常比較喧鬧,但喧鬧才是中國式餐飲的標配。我既可以在小館子里和同伴擼起袖子放肆漫談,不必衣冠楚楚,仿佛戴著面具,吃頓飯都要隔幾米遠,生怕沾染別人身上的味道;我也可以在小館子里安靜地獨酌,看霧氣騰騰,耳聞飄過的各種世相故事,聽到各種商業傳奇。這種煙火氣,在高堂大屋里是不可能存在的。但這種生活,有煙火氣的生活,不就是我們普通人所能擁有的嗎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請簡要分析這種手法的構成和表達效果。答案 ①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②構成:“不就是我們普通人所能擁有的嗎 ” “不就是……”一層否定, “……嗎 ”反問本身又表示一層否定,雙層否定等于肯定,答案自然包含在問句中。③表達效果:加強了語氣,表達作者對“家常菜”的肯定以及對平民生活的熱愛與贊美。【例題解析】例1.(模擬試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書院何以取名“逸邇”?創辦人高金平先生說,逸邇閣書院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為“一二”的諧音。意思是希望有更多圖書館能如雨后春筍般地在祖國大地上涌現,實現全民閱讀的好景象。◎請簡要分析第三自然段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及其效果。(5分)【答案】①使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書院何以取名‘逸邇’”為問,高金平先生的話是答,這可以引發讀者對書院起名原因的思考。②使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引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介紹書院名稱的由來,使其更具文化意蘊。③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在祖國大地上涌現的圖書館比作雨后春筍,生動表達了創辦者的希望。(答出一點給2分,兩點給3分,三點給5分。意思對即可。)【思路】修辭手法1+效果;修辭手法2+效果;修辭手法3+效果;【文本理解重點】 這一題型有變化,由一句話分析拓展到一段話分析。比喻是常見的,這里的設問、引用很容易被考生忽視。每一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要結合文段內容簡述。設問就是自問自答案,“書院何以取名‘逸邇’”為問,高金平先生的話是答”,其效果是什么呢?設問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啟發思考,可以從這一點答上專業術語即可。從中可以看出了解專業術語多么重要。例2.(2022年新高考1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失敗在航天領域的研發過程中是屢見不鮮的。奕恩杰從導彈研究的技術員到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失敗,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裝置出現問題,小到一個插頭插錯了,這些失敗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多少個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著接下來的工作更加艱苦卓絕,意味著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間換了賽道,奕恩杰認為:失敗也是在給我們上課,當問題一一解決的時候,成功就在我們前面。◎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設問和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答案】這幾句話重在闡發“失敗”對航天研發的影響和意義。首先運用設問句,引發人們對失敗內涵的提示與追問,產生一種閱讀期待,強化了表達意味,并使前后銜接緊密自然。后面的三句話構成的排比句,依次從付出辛勞,工作更艱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變化,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論述了“失敗”的內涵。內容豐富,情感加濃,富有氣勢,程度加深,強調各種失敗雖然給航天領域的研發帶來的危害損失巨大,但是都無法摧毀奕恩杰百折不撓的科研決心,反而使他更充滿了斗志,反襯出奕恩杰科研決心之堅定。【解析】此題考查修辭手法運用及其表達效果的分析,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了解修辭手法具有的特點及其表達的效果。然后根據語言環境體會這種這種修辭手法在此處表達所起的作用,比如內容情感方面,結構上下文方面,語氣語調轉換方面,最后一一整理出來。例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這是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最難走的是上坡路,最關鍵的是最后一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沖刺關頭,為什么執著地向貧困堡壘一次又一次沖鋒?為什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反而任務更重、要求更高?就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使命擔當。廣袤的神州大地上,村子里有了第一座廁所,窮鄉僻壤建起了產業園,閉塞的山區駛來了高鐵……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奮斗故事,一次次翻天覆地的生活蝶變——成為“人類歷史最偉大事件之一”的生動注腳。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①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提醒讀者注意,引起讀者思考。②突出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使命擔當,使句子更有說服力。【解析】本段話使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設問就是先提出問題然后緊接著把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本段話先集中提出“為什么執著地向貧困堡壘一次又一次沖鋒?”“為什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反而任務更重、要求更高?”兩個問句,引發讀者的思考,然后再加以回答。前邊的兩個連續問句能增強論辯力量,引人深思。而答句“就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使命擔當”鏗鏘有力,突出強調了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和使命擔當,強烈的表達了句子的主要內容,使句子更有說服力。例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大漢與盛唐,都是中原帝國國力最強盛的朝代,后人每念及此,沒有人不會心向往之。哪怕是文弱書生,想到大漢帝國征戰四方,開疆擴土勒石西域的歷史,小心臟就會激動得撲通撲通跳。在唐朝的邊塞詩里,漢代英雄和邊關的名字頻頻出現,構成了唐朝邊塞詩濃濃的漢家滋味。唐朝詩人以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影射當今唐朝帝王的兵火無休。漢朝在漢武帝時期達到了國家強大的巔峰,同時也在漢武帝時期用光了西漢積攢半個多世紀的元氣。戰爭就意味著骨肉分離,家破人亡,生離死別。他們用漢朝的戰爭悲劇,控訴唐朝皇帝因沒有能力平息邊疆的戰火而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唐朝詩人還直接拿漢朝皇帝類比唐朝的帝王。“漢皇重色思傾國”(白居易《長恨歌》),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反問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1)引用白居易《長恨歌》中“漢皇重色思傾國”影射寵愛楊貴妃的唐明皇,用作例證闡述“唐朝詩人還直接拿漢朝皇帝類比唐朝的帝王”的觀點,增強了語言的文化韻味;(2)“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這一反問,承接前一句的引用,構成類比,揭露了唐朝皇帝和漢朝皇帝“一樣的荒唐”的事實,語勢強勁,言簡意明。【解析】(1)白居易《長恨歌》中“漢皇重色思傾國”,意為:唐玄宗愛好女色一直在尋找絕色美女。作者引用該句詩是影射寵愛楊貴妃的唐明皇。結合“唐朝詩人還直接拿漢朝皇帝類比唐朝的帝王。“漢皇重色思傾國”(白居易《長恨歌》),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分析,引用的詩句“漢皇重色思傾國”,是作為例證闡述“唐朝詩人還直接拿漢朝皇帝類比唐朝的帝王”的觀點,增強了語言的文化韻味;(2)“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運用反問修辭手法,實際意思是唐朝皇帝好不到哪里去。該反問句承接前一句的引用,與漢朝皇帝構成類比,言簡意明地揭露了唐朝皇帝和漢朝皇帝“一樣的荒唐”的事實,語勢強勁。【鞏固練習】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幕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樹”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節選自郁達夫《江南的冬景》)1.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暮雨瀟瀟江上樹”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鳳嬌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給那個“北京話”的,每次都是她提著籃子去找他。(鐵凝《哦,香雪》)B.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魯迅《拿來主義》)C.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郁達夫《故都的秋》)D.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朱自清《荷塘月色》)2.文中第二行“你試想想”四字,刪去似乎并不影響讀者對原文意思的理解,為什么說保留下來的表達效果更好3.反問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有加強語氣、發人深思的作用,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反問進行簡要分析。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千年古剎隆興寺天王殿前,古樸典雅的寧榮街和榮國府門前,鏗鏘雄渾的常山戰鼓擂起,讓人們瞬間穿越歷史。正定廣袤的大地上散布著一百七十多個村莊,幾乎村村都有常山戰鼓隊伍,人人都會打一通戰鼓。常山戰鼓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逢節慶,誰的鼓聲更響,誰的鼓點更密,誰的花式更多,都是要拉開場子比試一番的。已經記不清誕生過幾屆“鼓王”了,只記得那彩旗獵獵、鐵甲閃閃的場面越來越盛大。七十歲的老藝人張書社帶著東楊莊村的常山戰鼓隊 ① ,從村鎮里的田埂街頭、廟會慶典走上了各地甚至國際的大舞臺。張書社他們相信:這聲響還會傳得更遠、響得更亮哩!常山戰鼓響起來了,哪能沒有“高照”的身影呢?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定高照,那在風中搖曳的雉雞翎, ② ;一面面龍鳳小旗纏在高高的中幡竹竿上,獵獵生風。幾十公斤的中幡在藝人們的身上上下翻飛。“托塔”“二踢腳”“孫猴背劍”“二郎擔山”……代表著吉星高照的中幡,似乎有著不倒的魔力。高照,高照,高高地照耀著正定古城的人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而在每一次成功飛躍、每一次向上托舉的背后都要付出無數的汗水和勇氣,這些古老技藝的傳承者們不知付出了多少,那是無數次的練習和 ③ ,歷經了一次又一次無畏無懼地奮起……4.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或短語。① ② ③5.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成一個較長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6.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站在海邊眺望遠處駛來的船只時,我們總是 ① ,再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體。桅桿意味著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風向標。真正富有預見和遠見的人, ② , 從“桅桿”中分析研究出事物發展的動態、趨勢和規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預”從哪里來?就從懂得看“桅桿”中來。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有跡象的。如果“桅桿”是意味著一種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就得提前動手解決它,防患于未然;如果是預示著某種動態和動向,就得提前跟蹤、密切注視、及時跟進;如果是昭示著一種大的趨勢和大的方向,就得提前布局,盡早盡快地順應這種潮流。無視、忽視或不善、不懂看“桅桿”,或將導致機遇的錯失,讓機遇擦肩而過;或老虎來了還以為是貓,以致“灰犀牛”都臨近甚至闖入了,還渾然不知,結果猝不及防。從現實來看, ③ 。有的人只知道一味低頭在“海岸”邊上走,眼里壓根就不去看“桅桿”。有的人或許看了一眼“桅桿”,但對“桅桿”效應不去分析,不去研判。新時代需要更多懂得看和看得懂“桅桿”的人,在看“桅桿”中認清前行方向,把握內在規律,更好地贏得主動、搶得先機,始終站在時代發展的潮頭。7.下列句子中引號作用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句是( )A.“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B.就從懂得看“桅桿”中來。C.以致“灰犀牛”都臨近甚至闖入了,結果猝不及防,還渾然不知。D.有的人只知道一味低頭在“海岸”邊上走。8.第二段使用了設問和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拜喬惟良先生為師時,我十六歲。先生當年六十一。我一十六時,他六十一。那么,先生七十二時,我二十七。先生八十三時,我三十八。可是,他沒有活到八十三。我二十七時,他老人家去世了,那年,先生七十二。我請教了數學老師,他X、Y地寫出一串公式。公式我沒弄明白,結果知道了:只要公差是11,數字顛倒一下都是成立的。比如26和62,11年之后,小的37,大的73。不過,道理是一回事,情感是另外一回事。我寧可相信這是緣分。先生把事情分成兩種。一種是在別人的意志下不得不做的事,比如在小工廠修蓄電池;一種是在自由的狀態下做自己想做的事。先生認為,前一種事是為了謀生,不能不去做。但是,人之為人,不在這件事上。要成為自己,先生形象地說就是要會“玩”。玩什么?怎么玩?先生在《筆生花賦》的結尾說:“身閑置酒,調箏弄賦,讀畫恒文,再寫名芳。”白話一點說,就是玩音樂,玩文學,玩繪畫。10.文中劃橫線處反復使用數字,有何作用?11.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使用了設問修辭,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及表達效果。答案與解析1.D2.①能引起讀者注意(或“引發讀者思考”),使讀者帶著思考融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②與后面的“你說還夠不夠悠閑?”照應,仿佛與讀者面對面交談,更覺親切自然。3.①反問句的語氣更為強烈,更能突出作者對江南迷人冬景的喜愛;②以問句表達,能引發讀者思考江南冬景的迷人之處,引起情感的共鳴。4.①走南闖北②嫵媚多姿③揮汗如雨5.每逢節慶都要拉開場子比試一番誰的鼓聲更響,誰的鼓點更密,誰的花式更多。6.畫橫線句子使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意思是常山戰鼓響起來了,不能沒有“高照”的身影。從結構上來看,承上啟下。由上文的常山戰鼓過渡到下文對“高照”的描寫。從表達上來看,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可以起到加強語氣和發人深思的作用,表明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定高照”也極具魅力。7.A8.(1)一問一答,提醒注意,引起讀者思考;強調突出“看桅桿”的重要性,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2) 三個“如果”句式整齊,節奏感強,且有遞進效果,加強語勢,突出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有跡象的,再次強調懂得“看桅桿”的必要性。9.①先看到桅桿;②都懂得并善于看(都懂得并看得懂)“桅桿”;③還有人不懂或不善于看“桅桿”。10.突出師徒二人年齡的奇妙之處,更好的表現師徒二人緣分之深和感情之深,同時表達出“我”對先生去世深深遺憾和懷念之情。11.構成:原句首先提出“玩什么?怎么玩?”的問題,接著自問自答,引用先生《筆生花賦》中的話語表達看法。表達效果:提出問題,引人深思;用先生自己的話回答問題,突出了先生對“玩”的獨特理解,表現先生睿智通達、率性灑脫、富于生活情趣的品性,表達“我”對先生的欽佩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