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屆高考語用題修辭手法專題指導------比擬的用法【學習目標】1.學習并掌握比擬的種類及用法。2.能正確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概念闡釋】概念:把物當作人寫或把人當作物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這種修辭手法叫比擬。通俗地講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用法舉隅】分類(1)擬人。即把人以外的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人的動作或思想情感。把事物“人化”(擬人)。①把動物擬人。如:一只探險的蜜蜂正繞著布滿的柳樹枝頭的金色的花朵嗡嗡著。②把植物擬人。如:向日葵搖著頭微笑著,望不盡太陽起處的紅色天涯。③把無生物擬人。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雷聲。④以事理擬人:。如:這里叫教條主義休息,有些同志卻叫它起床。擬人一定要有人的動作、語言、情態或心理。但不是人出現了就是擬人句。“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是比喻。“紅蘋果像孩子的紅臉蛋。”當然也是比喻。(2)擬物。把人擬作物或把甲物擬作乙物。把人“物化”(擬物)或“把甲物乙物化”(擬物)。①把人比作物。就是把人當作動物、植物或無生物來描寫,賦予人以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的某些特征。//人擬為動物。如:維吾爾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里飛翔。//人擬為植物。如: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就是將物擬為物。包括以生物擬為無生物,以無生物擬為生物,以物擬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擬為物。//擬無生物為動物。如:火山發出一聲咆哮。//擬抽象事理為物。如:羅馬經歷過戰爭,流血,唯物主義者--戰士布魯諾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當中翱翔。作用①描繪形象,增強生動性和形象性②表意豐富,引起情感共鳴。比擬的表達效果:一是啟發想像,更生動、更活潑;二是便于寫出對象的某特征;三是易于抒情。當然,這些效果的套話肯定不能直接形成答案,而應該放在具體的文本中,就事論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又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這首詩一反前人寫法,不以楊柳的細柔形象來形容美人身材苗條,而是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再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詩歌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春夜雨景,并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悅之情躍然紙上。注意問題①必須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繪的環境氛圍。如“秋雨跳著歡樂的舞,一下就是幾天,真悶死人”。秋雨連綿,使人煩悶,這里卻給“秋雨”以歡快的動作和感情,與人物的心情相悖。②用以比擬的本體與擬體(人和物)應有相似點或相近點,使比擬生動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著眼,發出私私的低語,相互打著招呼‘再見’!”說它們互相說“再見”,顯然與星星的特征不符。③比擬不當常常表現為用以比擬的人和物之間沒有相似點,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環境氛圍。提醒:比喻與擬物的區別:①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個最明顯的標志,喻體必須出現。擬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現。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來”“咆哮”“長在水里”。②比擬使本體具有了人或物的某種特征或情態:從形式上來看是--本體N(名詞)+V(動詞)或adj(形容詞) 。而比喻的形式一定是--本體N(名詞)+比喻詞+喻體N(名詞)。注:借喻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實際上是可以還原成明喻的,實質相同。③比喻強調的是甲乙兩物的相似性,而比擬卻是利用它們之間的不同特性,使兩體融為一體,這是區別比喻和比擬最重要的標志。比擬與比喻的區別①比擬,是把一個事物賦予了人的屬性(形為、動作、表情、思想與思維等),讓事物更加的形象生動。是仿照“擬體”(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征摹寫本體,重點在“擬”;比喻,事物相似,借一事物說明另一事物。是用喻體比方本體,重點在“喻”。②比擬中,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一般不出現;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出現或不出現,喻詞(不出現,但要有),而喻體必須出現。勇敢的海燕(擬人);海燕像勇士一樣(比喻)。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擬人);花如深夜熟睡的美人(比喻)。岸邊的垂柳醉漢似的搖晃著。(比喻)岸邊的垂柳醉了似的搖晃著。(比擬)【考題舉隅】1.下列詩句中,沒有使用比擬手法的一項是( )A.東風便試新刀尺,萬葉千花一手裁。B.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棹聲。C.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D.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答案】B【解析】A項,采用擬人修辭,將“東風”人格化,說它“試新刀尺”“裁”萬葉千花。C項,采用擬人修辭,將“芍藥”“薔薇”人格化,說“芍藥”“有情”“含春淚”,說“薔薇”“無力”“臥曉枝”。D項,采用擬人修辭,將“南風”人格化,說“南風”是自己的“舊相識”,說它“偷開門戶”“翻書”。B項,是對仗工整的詩句,不含比擬修辭。2.下列詩句中,沒有使用擬人手法的一項是( )A.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B.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C.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棉。D.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答案】選C。【解析】A項,“嫩蕊商量”中的“商量”運用擬人的手法;B項,“帶得鐘聲到海幢”中的“帶得”運用擬人的手法;C項,運用的是比喻的手法;D項,“草樹知春”中的“知春”運用擬人的手法。3.【高考真題·2021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新疆屬于綠洲農業區,干旱少雨,為了讓棉花吃好喝好長得好,就要進行科學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灌溉等栽培技術的應用,為新疆棉生產的提質增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問:文中畫波浪線處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參考答案】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長得好,比擬成人吃好飯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長,投射了作者對棉花的感情;②將棉花人格化,使語言表達比較活潑。4.比擬能準確再現情態,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比擬進行簡要賞析。黨河水安靜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著水花,自顧自地燦爛、搖曳、生長。我沿著河岸前行,蕩蕩的河水仿佛東漢“草圣”張芝、張昶兄弟的墨池。每天清晨,他們在墨池里蘸一蘸筆尖,就把水染黑了。【答案】①本句把黨河岸邊的草木當作動物來寫,表現水邊植物的情態,神形畢現,十分生動。②“舔”字用詞生動,準確形象地寫出流動的河水輕拍河岸邊草木、草木在水邊搖曳的動態情景。【解析】首先要回顧比擬的特點,比擬是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作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然后分析畫橫線的句子,“黨河水安靜地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著水花,自顧自地燦爛、搖曳、生長”,這句話描寫的對象是黨河岸邊的草木,這是植物,“舔著”是動物的動作,這里是把草木當作動物來寫,“自顧自”意思是自己只管自己的事,這是賦予草木以人的情態,“舔著”“自顧自”形象地寫出流動的河水輕拍河岸邊草木、草木在水邊搖曳的動態情景。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春天叩響了園子的竹門,將去年熄滅的火把,一束一束點燃。孤獨的冬天像一匹凄厲的狼,火焰使它無所適從,大地的花裙子讓它迷路。它夾著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縮,終于,在驟然而來的火焰里棄陣而逃。問:比擬富于情味,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比擬進行簡要分析。【參考答案】①把冬天當作孤獨的狼來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冬天慢慢離開而后突然不見的特點;②“夾著枯槁的尾巴”寫出作者對冬天的嫌惡,③說它“退縮”“棄陣而逃”又表達了對它突然離開的高興情緒。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覺醒年代》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偉人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愛。“情與愛”的注入,讓偉人們不再是百年間千里獨行的“苦行僧”,而是真的在中國的土壤里落了地,生了根,開出了感人肺腑、明艷活潑的花朵。三是劇組堅持“以史為據、以人為本”“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盡可能呈現歷史真實、傳遞愛國情懷,無論劇本、表演,還是服裝、化妝、道具,各環節都力求精益求精。問: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5分)①構成:把注入“情與愛”的“偉人”比擬成“落地、生根、開花”的植物。②效果:表現了作者對《覺醒年代》人物形象塑造的肯定。表達活潑,生動形象。7.【江蘇蘇州八校聯盟】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春天叩響了園子的竹門,將去年熄滅的火把,一束一束點燃。孤獨的冬天像一匹凄厲的狼,火焰使它無所適從,大地的花裙子讓它迷路。它夾著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縮,終于,在驟然而來的火焰里棄陣而逃。春風猛烈地漫涌進來,園子猶如藏著紅熱的火塘,星子四濺。桃紅柳綠,蔬菜拱土,以前的諾言,再一次發芽;滿園的春訊,喜上眉梢。一顆發白的草籽,它怎樣落在土里,又以怎樣的勇氣挽住了季節的臂膀 ……………比擬富于情味,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比擬進行簡要分析。(4分)【答案】把冬天當作孤獨的狼來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冬天慢慢離開而后突然不見的特點;“夾著枯槁的尾巴”寫出作者對冬天的嫌惡,說它“退縮”“棄陣而逃”又表達了對它突然離開的高興情緒。(每條2分,意思對即可)【思路】擬物+擬物解讀(把甲物擬成乙物的情態)+表達效果(藝術+情感)【文本理解重點】①“孤獨的冬天”擬成“孤獨的狼”,其離去如同狼“夾著枯槁的尾巴棄陣而逃”;②情感表達效果(厭惡和喜悅)+藝術表達效果(生動形象)。【例題解析】例1.(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改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題。新疆是我國較早大量種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區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空氣干燥,晝夜溫差大,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宜棉花的種植和生長,新疆棉尤其是長絨棉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喜愛。除了上述自然條件,現代科技的應用也是新疆棉品質優良的原因 。近年來,新疆棉品質不斷提升,同時③產量也不斷增加 ,但仍然供不應求。新疆屬于綠洲農業區,干旱少雨,為了讓棉花吃好喝好長得好,就要進行科學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灌溉等栽培技術的應用,為新疆棉生產的提質增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中畫波浪線處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5 分)【答案】 (5分)示例: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長得好,比擬成人吃好飯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長。(修辭內容具體解讀,把什么物來擬成人)②這一修辭使語言表達形象可感,內容生動活潑,(效果分析1;藝術效果)③且投射了作者對棉花的喜愛之情。(效果分析2:情感表達)【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1)畫線句中“吃好喝好長得好”本來是用于形容人吃健康的食物喝健康的水才能茁壯成長,此處擬作“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長得好”,把棉花進行人物化處理,賦予棉花人類的行為狀態和心理感知,讓原本無情感的自然之棉花顯得親切可感,從而能更好地表達作者對棉花細心呵護的情感。(2)在句式表達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長得好”原本是自然學科的術語,表達缺乏生動活潑。擬人手法的運用,把原本無性格的棉花擬作有性格的人類,作者讓棉花“吃好喝好長得好”,讀者眼前就會出現棉花茁壯成長的栩栩如生的畫面,從而使句式表達活潑,更加生動和形象。【思路】擬人+擬人解讀(把什么物擬成人的什么情態)+表達效果。例2.(模擬考試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古鎮這棵名叫“龍爪”的大榕樹,已有八百多年的壽數,其高、其寬、其粗、其壯、其繁茂、其綿綿瓜瓞之狀……簡直不再是一棵樹,而已經是一座城堡。此時此刻,大群大群的鎮民被摟抱在它的濃蔭里,婦女、老人、孩子,閑坐著聊天、打牌、擇菜、嬉戲……龍爪榕對他們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樹,而是鄉村,是家園,是父母雙親,是丈夫妻子,是兒子閨女,是廚房的灶火,是鍋里的食物,是陽光雨露,是水和空氣,還是遠祖的氣息……◎擬人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的修辭格。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擬人進行簡要分析。【答案】①樹和人本來不會摟抱,使用擬人既賦予樹以動感,又使人感到親切;②“鎮民被摟抱在它的濃蔭里”形象寫出了樹蔭范圍之大、濃密和人們對樹與樹蔭的喜愛。【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的鑒賞能力。“此時此刻,大群大群的鎮民被摟抱在它的濃蔭里,婦女、老人、孩子,閑坐著聊天、打牌、擇菜、嬉戲……”中賦予大榕樹以人的姿態,樹是不會“摟抱”的,用“摟抱”來形容樹的“濃蔭”遮蓋著人,賦予靜態事物以動感,生動形象的表達了人們對樹與樹蔭的喜愛,以及樹蔭范圍之大、濃密。例3.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秋天來臨之際,許多樹木的葉子在掉落前紛紛變成紅色、黃色或者橙色,樹木葉子在謝幕前唱起了歡歌。原本接收光照的的葉子,會讓樹木變得不耐寒;同時,葉子上密布的氣孔會隨著樹木的呼吸而損耗大量的水分。樹木在氣候條件不利的時候會全面舍棄葉子。◎比擬富于情味,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比擬進行簡要分析。【答案】(1)將秋葉的凋落比擬成“謝幕”,二者在走完一生,即將告別這一點上有可擬性;將秋葉的顏色變得絢麗擬寫成“唱起了歡歌”,二者在讓人感覺愉悅這一點上有可擬性。畫線句運用這兩個比擬,生動地寫出秋葉凋落前最后的絢麗。【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本題考查的是比擬的手法,考生先找出運用了比擬的句子,“樹木葉子在謝幕前唱起了歡歌”;然后根據題干提示的“本體和擬體的某些特征存在可擬性”,來具體分析畫線句中“比擬”的運用,并分析其效果。“樹木葉子在謝幕前唱起了歡歌”,句中有兩個比擬,一是將葉子的凋落寫成“落幕”,二是將樹葉掉落前紛紛變成紅色、黃色或者橙色,寫成“歡歌”。秋天的葉子走完了它的一生,就像演員演完了劇本,即將告別舞臺,二者的這一點有可擬性;葉子在凋落前顏色變得很絢麗,給人歡心愉悅之感,就像人在高興時唱起歡歌,二者在讓人感覺愉悅這一點上有可擬性。畫線句運用這兩個比擬,生動地寫出秋葉凋落前最后的絢麗。【鞏固練習】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2023年伊始,社會上出現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很多人廢寢忘食地追電視劇《狂飆》。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這部劇的收視率和口碑一路狂飆。該劇采用正敘與倒敘交叉的手法,表現時代發展變遷下的社會圖景。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與政法系統進步,黑惡勢力在人情社會中崛起,在法治社會中覆滅,最終被一網打盡。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經歷著社會的摔打,經歷了良心的拷問。創作者運用大量的細節描寫,抽絲剝繭地講述黑惡勢力不斷攀附權貴,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以及一代代警察前仆后繼,與黑惡勢力搏擊到底的經歷,彰顯出國家清除黑惡勢力的決心,更昭示著弊絕風清的治國盛景已然到來,彰顯了極強的現實意義。眾多實力派演員的演繹,賦予了角色鮮活的生命力。他們身上都帶著各自的社會身份特點與個人生活痕跡,無論是發型著裝還是行為動作,都極其自然、貼合,同時又具有代表性,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劇作營造了豐厚的、多層次的戲劇場景,提高了觀眾的代入感。請指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中國國家版本館,開館了!國家版本館以“一總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現了大國形象和新時代的風采,俯瞰京華的中央總館,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館,放懷江南的杭州分館,臂挽流溪的廣州分館,向普羅大眾講述文明的故事。中央總館“斯文在茲——中華古代文明版本展”,一件件彌足珍貴的展品,讓人嘆為觀止。有記載“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銘刻著“中國”的何尊,有蘇軾行草楷書法的宋拓本《西樓蘇帖》,還有刻著《長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歷朝歷代的瑰寶薈萃一堂,彰顯了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除了展示外,版本館還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區里收藏了數千年間各種類型的版本,如陶石、碧骨、金屬、竹木、紙張、數字媒體等。版本上所承載的信息反映出了豐富多元的社會風貌。可見,建立專門的國家版本館,征集、收藏各類圖書典籍和具有文化與時代印記的資料、器物等,必能進一步彰顯國家形象、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結合原文分析其表達效果。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怒江生活工作多年,我常常被怒江的山水之美感動(吸引),其中,最令我心動的景致是彩虹橋。在雨季,有太陽雨時,彩虹會不時橫掛怒江上空,有時長,有時短。到了這個季節,平常不太喜歡拍攝的我也會情不自禁地挎上相機驅車穿梭在小鎮的江東江西、舊城新城,以捕捉彩虹瞬間的美麗,因此也就擁有了別樣的驚喜和收獲。一天早晨,我驅車在路上,不經意地望去,只見云團攜著怒江水的氣流緩緩上升,但升得不快,也不高,在離我們頭頂五六米處停止了。不一會兒,云團漸漸淡去,天色由漆黑和濃稠漸漸變為湛藍和透明。漸漸地,從云團下面下起小雨,在初升的朝陽的輝映下,一輪彩虹從六庫向陽橋橫跨在老窩河口,仿佛一匹七彩駿馬,頭在老窩河口飲水,尾部在向陽橋下舞動。我連忙按動快門將這一倩影永恒地定格。之后,我一連拍到了十幾張怒江上空彩虹飛架的照片,它們令我欣喜如狂。但這些彩虹時間短暫,最長的也不過十幾分鐘,你還沒欣賞夠或完整地拍下,它的倩影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讓人難免也有失落,總覺得它如海市蜃樓般轉瞬即逝。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和比擬的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這小城并不怎樣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華。十字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藥店,也有拔牙的洋醫生。這小城里面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八十,祖父就死了。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的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照著那大向日葵,那黃昏時候的紅霞是不是還會一會兒工夫變出來一匹馬來,一會兒工夫變出來一匹狗來,那么變著。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除了比擬以外還使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結合原文分析其表達效果。(5分)答案與解析1.①比擬,把劇作的收視率和口碑都擬作猛烈刮著的暴風。②表達效果:化抽象為形象,生動寫出了劇作收視率迅速提升,也迅速得到人們贊美的特點,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2.擬人。“俯瞰”“北望”“放懷”“臂挽”把國家版本館人格化,形象生動地表現國家版本館的地理位置和格局。排比。①描述版本館所處的位置,突出版本館分布之廣、底蘊之深;②句式整齊劃一,增強語勢,用語富于變化,節奏鮮明,渲染對中華文明的自豪之情。3.畫橫線句子將彩虹比作七彩駿馬,并用“飲水”“舞動”等駿馬的動作來描繪彩虹,既寫出彩虹的色彩之美,又賦予彩虹以動感之美。4.【答案】修辭手法:排比。表達效果:①按順序寫了從早到晚三個時間的三種景色,在鋪敘堆疊中突出作者對小城滿滿的回憶;②通過細數露珠、向日葵、紅霞等記憶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懷念之情。(評分參考:共5分;“排比”1分;表達效果答出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判斷修辭手法并賞析其表達效果,分析句子的思想情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在花盆架上,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照著那大向日葵,那黃昏的紅霞是不是還會一會兒功夫變出一匹馬來……”三個結構為“那……是不是還……”的句子,整齊對稱,可據此判斷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三個結構相似的句子排列連用,以時間為序,從早晨到午間,最后到黃昏時候,分別對應三個意象,抓住了景物特點,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特寫鏡頭有力地抒發了“我”對曾經的樂園的無限懷念,“變著”寄寓了一切美好終將逝去的惆悵。三個句子抑揚頓挫,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強語勢,極富感染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