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屆高考語用題修辭手法專題指導------對偶的用法【學習目標】1.學習并掌握對偶的種類及用法。2.能正確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概念闡釋】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從概念看,分析對偶的構成應該包括三個方向:詞性相同;結構相同;內容相關(相近或相反)。具體來說,就是要分析,哪個詞與哪個詞對(拆分以短詞為主),為什么能對(詞性或短語的結構類型相同)?意義上有何關聯(相反或相同)?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一種特殊的對偶叫“對聯”,若分析對聯的構成,則除了分析對偶的構成外,應該還要加上對聯“仄起平收”的特點。【用法舉隅】(1)對偶的特點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或相反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2)對偶的種類①按內容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襯的對偶形式。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對或相反的對偶形式。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②按形式可分為工對和寬對。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③按結構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成分對偶。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既不因達官顯貴而承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句子對偶。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3)對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齊,結構對稱,可以達到一種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詞句凝練概括,富有表現力,能夠把相關事物間的關系表現得集中鮮明;使對立事物間的對比強烈,褒貶分明。③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便于傳誦記憶。(4)使用時注意事項①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無論組成對偶的兩個句子意義相同還是相反,其傳達出的主題應是集中的,只不過有的從正面談,有的從反面談,有的從正反兩方面談。②上下句之間要有明確的關系。對偶的上下兩句不是孤立的,應有明確的邏輯關系,常用的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③上下句不要出現重字。【注意】1.對偶和對比的區別(1)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稱”,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立”,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例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例2]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例1的結構對稱,字數相等,是對偶;例2的意義相反,結構形式并不對稱,是對比。(2)對偶里的“反對”,就形式說是對偶,就意義說是對比,這是修辭手法的兼格現象。[例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例4]敵人害怕您靜若懸劍,人民信賴您穩如磐石。2.排比和對偶的區別(1)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語言單位,而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而對偶必須對稱。[例1]但見那——滿樹繁花,一街燈火,四海長風……例1中破折號后是排比結構,如果將它改為“滿樹繁花,一街燈火”或“一街燈火,四海長風”,就變成了對偶。(2)排比經常以同一詞語作為彼此的提挈語,使排比互相銜接,給人以緊湊、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對偶句上下兩聯是不重字的。[例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例3]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例2是排比句,“要”是提挈語;例3是對偶句,屬于沒有重字的典型的對偶句。(3)對偶在平仄、對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則無此要求。【考題舉隅】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為上句,下面四個句子中,哪個能作為下句與它組成對偶句?選出最恰當的一項( )A.丁香初綻悠悠云。 B.榆莢臨窗片片雪。C.帶水芙蕖點點雨。 D.柳絮池塘淡淡風。【答案】D【解析】題干要求選擇與上句“梨花院落溶溶月”相對應的下句。“梨花院落”是處所名,意思是盛開著梨花的院落,或有梨花、院落兩個并列的意象,所以待選項前面四個字需要選定中關系的偏正短語或兩個并列性的意象,且要表示處所,從而直接排除了A、B、C三項,故選“柳絮池塘淡淡風”,而且“淡淡”與“溶溶”相對;“風”與“月”相對,意境也非常協調,柳絮、梨花等意象反映了春季勃興曼妙的特點。2、除夕這天,父親讓李明貼對聯,依次貼在廚房、書房、臥室三處,下列對聯對應正確且符合貼對聯要求的一組是( )①廚中妙手調美味,只憑巧手煮清羹②粒米皆從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閑來③江山萬里如畫,神州四時皆春【客廳】④漢石周金鴻文永寶,林風山月雅興長留⑤菱花光映紗窗曉,楊柳春風擁畫圖【上下聯構不成對仗,芙蓉夜月開天鏡,楊柳春風擁畫圖。 菱花光映紗窗曉,竹葉春浮繡戶春。】⑥窗前草色侵吟席,簾外花香入睡軒A.②④⑥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⑥【答案】A【例題解析】例1.(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傳統文化展現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剪紙燈謎,描繪城鄉風物;秧歌花鼓,傳播時代精神。火樹銀花踏歌行,古風新韻頌文明,一席葉醇味的文明盛宴,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和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5分)【思路】對偶+構成(修辭內容,什么和什么對偶)+效果分析(結合文段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5分)①意義緊密相連。“剪紙燈謎”和“秧歌花鼓”都是傳統民間藝術名稱,兩兩相對;“描繪”和“傳播”、“城鄉”和“時代”、“風物”和“精神”也都是兩兩相對。(修辭內容,構成,什么和什么對偶)(2分)②形式整齊,節奏感強,朗朗上口(效果分析1),有助于烘托節日的歡快氣氛(效果分析2)。(3分)評分參考:答出①給2分,答出②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分析】新高考Ⅰ卷考察的修辭手法真是再普通不過了——對偶。題目簡單,但得分未必理想。學生丟分有兩點:一是對“對偶”構成不能上升到“意義緊密相連” 這一高度總結分析,多是回答什么對什么,簡單列舉;二是沒有結合文本整體內容分析出這一句話“有助于烘托節日的歡快氣氛”。【解析】1. 熟悉修辭手法(基礎)對偶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對偶定義: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辭方式。原句:剪紙燈謎,描繪城鄉風物;秧歌花鼓,傳播時代精神。“剪紙燈謎”和“秧歌花鼓”都是傳統民間藝術名稱,兩兩相對;“描繪”和“傳播”、“城鄉”和“時代”、“風物”和“精神”也都是兩兩相對。那么這些內容為什么能放到一起“兩兩相對”?從對偶的定義來看,就是“結構相同、意義對稱”,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對得上,這才是理解對偶的精神實質。2. 結合文本理解修辭手法(能力點,提分關鍵)對偶作用:語言精煉,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韻美,兩部分內容相為補充、照應或者對比、反襯,增加表達的文采與語言的感染力。“語言精煉,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韻美”,這些是專業術語,可以直接照搬;“增加表達的文采與語言的感染力”,也可以照搬,但是結合文本,怎樣具有感染力呢?從全段內容來看:歡快的鑼鼓敲起來,歡騰的雄獅舞起來。“鬧元宵、學‘四史’”文明實踐示范活動昨日在市文化藝術中心隆重舉行,活動分為“四史”猜謎頌紅色文化、非遺展示傳民俗文化、戲曲聯唱揚傳統文化三個篇章。民俗與黨史彼此交融,傳統與現代 交相輝映 。元宵線上活動直播間里 熱鬧非凡 ,一場關于黨史知識和傳統民俗知識的直播宣講“圈粉”無數,轄區黨員、青年志愿者以及現場觀眾絡繹不絕 地進入直播間,感受節日的歡快氣氛。宣講員平易的話語、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講內容十分接地氣,導致收看直播的群眾既聽得進又記得牢。傳統文化展現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剪紙燈謎,描繪城鄉風物;秧歌花鼓,傳播時代精神。火樹銀花踏歌行,古風新韻頌文明。一席 汁醇味正 的文明盛宴,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和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三段文字主要是寫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傳統文化,選句“剪紙燈謎,描繪城鄉風物;秧歌花鼓,傳播時代精神”就是在以對偶的形式具體展現出傳統節日中的多樣傳統文化形式,讓人們有一種很強的現場畫面感,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其實文體結尾句“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和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已經說得很清楚。所以,這一對偶的效果可以表述為“有助于烘托節日的歡快氣氛”。當然,與之意思接近的表達有:“有文采,增強畫面感,具有現場感染力;表現出傳統節日的魅力,渲染傳統濃厚節日氛圍”……不管答案如何組織,得有這樣的意識:一定要結合文本的語境來分析這一修辭在文段中起到的表情達意作用。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關鍵得分點。例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渡水過桐廬,從江邊拾級而上,我們在街上閑閑地溜達了一回。這是個江城,同時是個山城,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歡杭州的龍井一樣,我喜歡這個小城。好在小,比較整潔,有溫暖親切的感覺,令人向往豐樂和平、日長如年的歲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觸到就使人想起災難、貧窮、老死、因厄……桐廬街道雖小,卻并無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種著街樹,這似乎是別的小城市中所不經見的。市街相當繁榮,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猶在,春意年生,可以看出這個小城是相當富庶的。臨江有一家旅館,兩面臨水。一位朋友曾經在那里投宿,據說入夜倚窗,看山間明月,江上漁燈,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們沒有這個運氣。數年來夢想的富春江,總算看過了。雖然連七里瀧和釣臺的面也沒有見,可是到底連了桐廬。這就夠了!單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虛!人們艷說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勝;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廬,我們的想象有了馳騁的依據,從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將此留供低徊,作他日直溯上游時的印證吧。◎對偶具有對稱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對偶進行簡要分析。【答案】①“山間明月,江上漁燈”上下句字數相同,句式相同,都是偏正結構的名詞短詞。②“山間明月,江上漁燈”詞性相同,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詞語都是名詞。③“山間明月,江上漁燈”平仄相對,上下聯尾字符合“仄起平收”規律。【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題干提示“對偶具有對稱性”,要從對稱性的角度對文中句子進行分析,對偶的對稱性體現在上下句字數相等,上下句同一位置上詞性相同、意義相近或相反、平仄相對。“山間明月,江上漁燈”兩句字數相等,上下句“山間”對“江上”,均為名詞,均為地點;“明月”對“漁燈”,均為名詞;在平仄上,遵循了仄起平收,“月”為仄聲,“燈”為平聲。由此可以總結出答案。例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中國古代園林慣以山水為骨干,以池水為中心,亭、臺、軒、榭、樓、閣建在池的周圍,假山、疊石、荷池渾然一體,構成和諧的景觀。亭臺樓榭、曲檻回廊無不巧妙安排,以表現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為旨趣。園林布局自由,以小見大,體現了“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造園理念,營造出典雅精致、曲折含蓄、變化無窮的意境,構成幅幅令人流連忘返的藝術畫境,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文中畫橫線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從內容上看,上下兩句意思相近,互相補充,凝練地概括出私家園林藝術帶給人的感受;從形式上看,上下兩句結構整齊,音節和諧,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富有形式美和音韻美。【解析】對偶修辭,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進行分析。“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與“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形式上,字數相同,結構一致,詞性對應,音韻和諧;內容上,“不出城廓”與“身居鬧市”,“獲山水之怡”與“得林泉之趣”互相補充,概括出私家園林藝術帶給人的感受,語言凝練準確。【鞏固練習】(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戲曲藝術 ① ,被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喜愛且具有強烈的觀賞性和廣泛的傳布性,戲曲藝術已成為我國傳統藝術的典范。研究和發展戲曲藝術,要立足藝術本體,探尋戲曲之所以成為戲曲的內在規定性,進而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戲曲藝術煥發新的魅力和風采。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通過守正創新實現戲曲藝術繁榮振興,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心聲,也是其本身賡續傳承的內在需要。以文化人,戲曲藝術在素質教育中具有 ② 的優勢。戲曲藝術蘊含豐厚的育人資源,其中德在藝先的職業操守、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唱念做打的過硬功夫、真善美的心靈溝通、勤學苦練的執著精神,與我們的育人目標要求高度契合。進入新時代,我們應抓住契機,加強中國戲曲學派建設發展,完善、豐富和拓展戲曲藝術知識體系,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將揭示戲曲所蘊含的中華精神展現出來。強調戲曲藝術的文化根脈和民族特性,不是 ③ 、盲目排外,而是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讓戲曲在世界文學藝術領域更好彰顯中國氣派、中國風范。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① ② ③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還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的這句經典名言,引發網友熱議。①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回應稱,②歷套該出版社的教材中,③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④從未有過“斯人”,⑤“是人”記成“斯人”的原因是因為古文詩詞中“斯人”出現得太多了。比如《岳陽樓記》中的“微斯人,吾誰與歸”,《琵琶行》中的“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等等。而“是人”卻很少見。從字意角度,很多人會覺得“斯人”的感彩更濃烈,有感慨之意。既然“斯”與“是”的意思區別不大,是否還有必要“_________”呢?當然有必要。對“斯”與“是”的較真,木嘗不是出于捍衛經典原貌的本能,是對“是”的探索,是對“真”的重視。有網友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輔,甚至連漢語語料庫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證據,有問題就找答案,這種“較真”的意義,其實已經超越對“斯”“是”二字的區分。歷來詩人學者都注重推敲文字,因為漢語_________,每個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豐富的含義,一字之差常常謬以千里,對“斯”“是”的辨析,是考據傳統的繼承,也是求是精神的傳承。在網絡時代,“求是”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在網絡傳播中,________的情況十分多見,比如最近某影視劇中一句“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大為流行,但原句是“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還有不少網友對多音異形的字望文生義,張口亂讀、隨手亂改、誤用錯用,傷害了字詞原本的意蘊,褻瀆了漢字文化。4.請在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① ② ③5.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語病,請填寫序號并進行修改。序號: 修改:序號: 修改:序號: 修改:6.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留白,是中國美學的精髓。中國畫的留白 ① 地表現了“無生于有,有生于無”的老莊思想,由此亦可窺見中國道家及禪宗哲學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明代畫家董其昌曾以禪言藝,將中國畫分為南北二宗,尤其推崇南宗的頓悟,認為其參悟方式同文人畫的雅逸士氣相契合。其中,從“看山是山”到“山在心中”的透悟過程,也點明了化眼前之有為無,方能達智慧神明之心境。作為中國畫創作重要手段的留白,給予觀者思索、暢想和神游的余地,與禪宗的精髓 ② ,遙相呼應。中國畫的留白還有一個非常優雅的別名“余玉”,以布白凸顯靈動,以虛空詮釋豐盈,類似音樂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無聲”。 ③ 地處理畫面中的留白,不僅可以體現藝術家獨特的審美情懷,還可以打造畫面的審美意境。7.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① ② ③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語病,請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翻開定格在歷史畫卷中的紅色家書,李大釗在獄中向敵人宣布“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江詩詠在留給父母的遺書中告白“為大多數工農無產階級謀利益”,謝士炎就義前揮筆寫就“多少頭顱多少血,續成民主自由詩”,劉紹南犧牲前慷慨壯歌“刀放頭上不膽寒”……革命先烈的話語雖樸實無華卻鏗鏘有力,只言片語卻微言大義,充分體現了戰爭年代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價值立場。品讀紅色家書,仿佛時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紛飛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殺身成仁,恨不飲盡倭奴血;矢志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國共產黨人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國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一封封紅色家書,印記著紅色史跡,植根著紅色基因,雖經歲月流逝,卻歷久彌新,激勵著我們砥礪前行。1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1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汾西縣僧念鎮段村,在村便民服務中心,一張掛在墻上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作戰圖”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作戰圖”上,清晰列明16個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的名單,每一戶的監測識別時間、風險分類、幫扶責任人、幫扶措施、解除風險時間 ① 。這樣一張圖,從一個側面彰顯了黨中央“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標注著中國共產黨人“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的不懈追求。時間是偉大的書寫者,見證不凡的征程。過去面臨吃水難、行路難問題的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現如今村貌 ② ,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曾經交通不便的江西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如今進村的近10公里羊腸小道變成了5米多寬的水泥路,農家樂和民宿遍布村里,游客絡繹不絕……濯濯童山披上了錦裳, ③ 長出了莊稼,一個個山鄉巨變,一幅幅錦繡畫卷,是對“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就是要讓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年比一年過得好”的生動詮釋。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當奮楫。新的一年已拉開序幕,各方仍需抓發展、促振興、守底線,賡續弘揚脫貧攻堅,全面堅固脫貧攻堅成果。只有繼續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激發“過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十足干勁,按照既定的目標踏踏實實走下去,群眾的生活才能夠好上加好。12.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① ② ③1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14.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與解析1.①雅俗共賞 ②得天獨厚 ③故步自封2.加快中國戲曲學派建設發展,拓展、豐富和完善戲曲藝術知識體系,用我們自己的語言揭示出戲曲所蘊含的中華精神。3.上下兩句對仗工整,語言凝練,形式整齊,富有感染力和節奏感,強調了戲曲藝術的發展要守正創新,戲曲藝術的發展要堅守傳統,但不照抄照搬,要有創新和突破,但是又不違背規律,違背初衷。4.錙銖必較(斤斤計較)/博大精深/以訛傳訛5.序號:① 修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回應。序號:② 修改:該出版社的歷套教材;序號:⑤ 修改:“是人”記成“斯人”,是因為古文詩詞中“斯人”出現得太多了。(“是人”記成“斯人”的原因是古文詩詞中“斯人”出現得太多了)6.構成:上下兩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疑惑”和“問題”,“證據”和“答案”兩兩相對。表達效果:兩句話句式整齊,音樂和諧,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感染力強;生動凝練地展現了廣大網友的“較真”狀態。7.①淋漓盡致②不謀而合③恰如其分(恰到好處)【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語境“中國畫的留白……表現了‘無生于有,有生于無’的老莊思想”強調“無生于有,有生于無”的老莊思想在中國畫的留白中得以體現的程度,因此可填寫“淋漓盡致”。淋漓盡致:形容文章或說話表達得非常充分、透徹,或非常痛快。②語境“作為中國畫創作重要手段的留白,給予觀者思索、暢想和神游的余地,與禪宗的精髓……,遙相呼應”強調中國畫的留白和禪宗的精髓在沒有商量的情況下互相呼應,見解相同,因此可填寫“不謀而合”。不謀而合:沒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見解或行動完全一致。③語境“處理畫面中的留白……”強調處理中國畫的留白達到恰當的程度,才會起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可填寫“恰如其分”或“恰到好處”。恰如其分:指辦事或說話十分恰當合適。恰到好處:指說話做事正好到了最合適的地步。8.不僅可以營造畫面的審美意境,還可以體現藝術家獨特的審美情懷。【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語病有:①搭配不當,“打造畫面的審美意境”中“打造”和“審美意境”搭配不當,把“改造”改為“營造”或“創設”;②語序不當,“不僅……還……”是遞進關系,因此應將關聯詞后面的兩個分句語序調換。9.①兩兩相對:“布白”和“虛空”都是留白的手法,“凸顯”和“詮釋”都是動詞,“靈動”和“豐盈”都是達到的效果;②形式整齊,節奏感強,朗朗上口,意義緊密相連,有助于突出中國畫留白的藝術效果。【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①兩兩相對:“布白”和“虛空”都是留白的手法,“凸顯”和“詮釋”都是動詞,“靈動”和“豐盈”都是達到的效果,一一對應,同時這些詞語高度概括了中國畫留白的特點。②語言整齊、語句勻稱,結構工整嚴謹,給人以結構美,且能夠增強節奏感,朗朗上口,且意義緊密相連,有助于突出中國畫留白的藝術效果。10.中國共產黨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國革命之磅礴力量,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語病有:一是搭配不當,“凝聚起……精神”要改為“凝聚起……力量”;二是語序不當,“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國革命之磅礴力量”要放到“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之前。11.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生動地寫出中國共產黨永葆初心,為國殺敵,殺身成仁的精神。【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殺身成仁”對“矢志為民”,“恨不飲盡”對“何能老去”,“倭奴血”對“革命心”,句式整齊,具有節奏感和音樂美。“殺身成仁”“飲盡倭奴血”寫出革命者為國殺敵,奮戰犧牲的精神;“矢志為民”“革命心”寫出革命者永遠保持一顆為民之心,革命精神永不消逝的品格。12.①一目了然 ②煥然一新 ③不毛之地【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①空,語境指“作戰圖”能讓人一眼看清楚該村的扶貧成績,可用“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第②空,語境指該村的面貌與過去相比有很大的變化,呈現出新的氣象,可用“煥然一新”。煥然一新:一改舊貌,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和氣象。第③空,語境指原來土地貧瘠,可用“不毛之地”。不毛之地:原意是貧脊荒涼不長莊稼的地方。廢棄的土地。13.新的一年已拉開序幕,各方仍需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賡續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橫線的部分語病有:一是語序不當,“抓發展、促振興、守底線”語序不當,應改為“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二是搭配不當,“堅固……成果”搭配不當,應改為“鞏固……成果”。三是成分殘缺,“弘揚”缺少賓語,應在“脫貧攻堅”后加上“精神”。14.①上下兩句“人”對“船”,“半山”對“中流”,“不停步”對“當奮楫”,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音節整齊勻稱),具有節奏感(或頓挫感強)的語言極富感染力;②鼓勵人們繼續攻堅克難,走好脫貧攻堅路,不能半途而廢。【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修辭手法以及表達效果的能力。“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當奮楫”,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人”對“船”,均是名詞;“半山”對“中流”,均是偏正結構;“不停步”對“當奮楫”,均是動賓結構;兩句字數相同,結構相對,內容聯系緊密。讀來節奏和諧,富有音韻美,感染力強。對偶句形式工整、勻稱并節奏鮮明,音調和諧,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本句“不停步”“當奮楫”,鼓勵人們繼續攻堅克難,走好脫貧攻堅路,不能半途而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