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8張PPT)《經(jīng)典常談》作者簡介作品目錄作品簡介內(nèi)容概括分析探究主題思想藝術特色2024年語文中考復習名著閱讀:真題演練【作者簡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實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1922年發(fā)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早期代表作。【作品簡介】《經(jīng)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著作。全書共13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史記》等經(jīng)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作品目錄】《說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jīng)》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四書第七《戰(zhàn)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說文解字》東漢和帝時期許慎作者①從經(jīng)典和別的字書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③書中每字都有說解,來源于晚周人作的《爾雅》,揚雄的《方言》,以及經(jīng)典的注文。一部劃時代的字書,文字學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特點價值《<說文解字>第一》【內(nèi)容概括】章節(jié)內(nèi)容秦以前特點:文字發(fā)生與演化的時代,字體因世、因國而異,官書雖是系統(tǒng)相承,民間書卻極為龐雜。演變:到了戰(zhàn)國末期,有了“倉頡造字”的傳說。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象形字本于圖畫,假借字以聲為主,形聲字以偏旁分別,象形字、假借字、形聲字是文字發(fā)展的邏輯的程序。《<說文解字>第一》章節(jié)內(nèi)容特點: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方向是簡易。演變:①秦始皇用小篆統(tǒng)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隸書”。②漢末時,隸書由橢圓變?yōu)楸夥剑Q作漢隸,是隸書的標準。魏晉之際,變?yōu)椤罢龝薄x唐之間,稱為“隸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③漢初已有草書,稱為“章草”。魏晉稱為“今草”。④“正書”本是扁方的,從晉代開始,正書簡化形成“行書”。秦以后《<說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起源商民用甲骨卜吉兇,然后便將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問句等用刀筆刻在甲骨上,這便是卜辭。周代用筮法輔助卜法,筮法里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畫,每畫叫作一爻。斷定吉兇的辭,原叫作繇辭,“繇”是抽出來的意思。繇辭有屬于卦的總體的,有屬于各爻的;所以后來分稱為卦辭和爻辭。這種卦爻辭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紀錄,卜筮官將卦爻辭按著卦爻的順序編輯起來,便成了《周易》這部書。地位漢代,《易》上升為儒家《六經(jīng)》之首。演變①戰(zhàn)國末期,道家、陰陽家學說盛行,儒家受兩派影響,對《周易》的卦爻辭作了種種新解釋,借著卦爻辭發(fā)揚儒家哲學。這種新解釋的內(nèi)容,便是所謂《易傳》。③到了漢代,新發(fā)現(xiàn)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來稱為《逸易》。《說卦》推演卦象,說明某卦的觀念象征著自然界和人世間的某些事物。《序卦》說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雜卦》比較各卦意義的同異之處。②《易傳》中間較有系統(tǒng)的是彖辭和象辭。彖辭斷定一卦的涵義——“彖”就是“斷”的意思。象辭推演卦和爻的象,這個“象”字相當于現(xiàn)在所謂“觀念”。此外還有《文言》《系辭》兩種傳。《文言》解釋乾坤兩卦;《系辭》發(fā)揮宇宙觀人生觀,偶然也有分別解釋卦爻的話。《系辭》是最重要的一部《易傳》。《<尚書>第三》地位《尚書》是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其次發(fā)展記事文。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zhàn)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內(nèi)容《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大都是戰(zhàn)國末年人的制作。《<尚書>第三》秦始皇焚書,伏生私藏《尚書》,僅存二十九篇。漢哀帝時,劉歆想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文尚書》立博士,引起今古文之爭。發(fā)展歷程漢文帝時,《尚書》得以流傳開來,這就是東漢以來的《今尚書》或《今文尚書》。漢景帝時,從孔子舊居中發(fā)掘出一些古文經(jīng)傳,孔子后人孔安國整理后,便是《古文尚書》。后來張霸、王肅偽作《古文尚書》,直到清朝才被證偽。《<詩經(jīng)>第四》由來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樂工收集天下歌謠以供貴族祭祖、宴飲等,戰(zhàn)國時,貴族沒落,樂工流離,樂譜也漸漸亡失,流傳下來的便是《詩經(jīng)》。發(fā)展歷程①春秋時宴飲通行賦詩,都從詩篇里斷章取義,表示這國對那國或這人對那人的愿望、感謝、責難等等。②孔子時代,詩篇的本義漸漸模糊,于是孔子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的“六經(jīng)”之一,《莊子》和《荀子》都說到“詩言志”,“志”便指教化而言。③解釋《詩經(jīng)》最有權威的是毛氏《詩傳》和鄭玄《詩箋》,差不多全是斷章取義,甚至斷句取義。《<詩經(jīng)>第四》詩序《詩序》有“大序”和“小序”。“大序”說明詩的教化作用,這種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謂“六義”上。“大序”只解釋了風雅頌。賦是“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興是“主文而譎諫”,不直陳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諷刺叫“譎諫”。“小序”是毛氏兩人所作。及至鄭玄,按著《詩經(jīng)》中的國別和篇次,系統(tǒng)的附合史料,編成了《詩譜》,差不多給每篇詩確定了時代。《<詩經(jīng)>第四》“天地君親師”,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親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師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著這些。荀子稱這些為禮的“三本”。三本政治制度:貴賤有別,長幼有序,各司其職。宗教儀式:天子諸侯祭社稷、山川,子孫祭祀祖先。風俗習慣:居喪、婚姻、宴會等,人際關系。禮樂并稱,樂是禮的一部分。樂包括歌和舞,樂聲的綿延和融和也象征著天地萬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這便是樂本。禮治禮樂三《禮》第五三《禮》第五發(fā)展歷程關于禮,漢代學者所傳習的有三種經(jīng)和無數(shù)的“記”。那三種經(jīng)是《儀禮》《禮古經(jīng)》《周禮》。《禮古經(jīng)》已亡佚,《儀禮》大約是當時實施的禮制,《周禮》則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記”是儒家雜述禮制、禮制變遷的歷史,或禮論之作。《禮記》是一個廣泛的名稱,這些“記”里包含著《禮古經(jīng)》的一部分。漢代流傳到現(xiàn)在的只有《大戴記》和《小戴記》。后世所稱《禮記》,多半專指《小戴記》。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春秋>三傳第六》《春秋》“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傳說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編。《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第一部編年史。①三傳為《左傳》《公羊傳》《榖梁傳》,按三傳的看法,《春秋》大義可以從兩方面說:明辨是非,分別善惡,提倡德義,從成敗里見教訓,這是一;夸揚霸業(yè),推尊周室,親愛中國,排斥夷狄,實現(xiàn)民族大一統(tǒng)的理想,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鑒,后者是撥亂反正的程序。②三傳之中,《公羊傳》《榖梁傳》兩家全以解經(jīng)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公羊傳》《榖梁傳》以解經(jīng)為主,所以咬文嚼字得更利害些。③《左傳》傳為魯國左丘明依《春秋》而作。參考群籍,詳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別的“君子”解經(jīng)評史的言論,吟味書法,自成一家言。《<春秋>三傳第六》三傳《四書第七》①《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東西,朱子給分成經(jīng)一章,傳十章。四書②《中庸》是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長。③《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述的。這部書不但顯示了一個偉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④《孟子》據(jù)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書中說“仁”兼說“義”,分辨“義”“利”甚嚴;而辯“性善”,影響更大。《大學》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論語》《孟子》不如這部書分明易曉。朱子將《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后來朝廷規(guī)定“四書”為科舉用書。不過朱子教人讀“四書”,為的成人,后來人讀“四書”,卻重在獵取功名;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因為《大學》《中庸》篇頁不多,合為一本;而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順序約定俗成了。《四書第七》由來四書順序《<戰(zhàn)國策>第八》發(fā)展由來戰(zhàn)國時期諸國關系緊張,戰(zhàn)爭隨時可起,擔負外交的策士開始受到重用。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原不外戰(zhàn)爭和詐謀;但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識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zhàn)國策》。文辭妙絕。把策士鋪陳的偉麗,叱咤的雄豪,都傳達了出來,那些曲折微妙的聲口,也絲絲入扣,千載如生。讀來如聞其語,如見其人。所記上接春秋時代,下至楚漢興起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謂戰(zhàn)國時代,便指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戰(zhàn)國的名稱也是劉向在這部書的序里定出的。《<戰(zhàn)國策>第八》藝術特色司馬遷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三十八歲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后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調(diào)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漢人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太史公記》《太史記》。魏晉間才簡稱為《史記》。《<史記><漢書>第九》《史記》《<史記><漢書>第九》《史記》雖然竊比《春秋》,卻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書法,只據(jù)事實錄,使善惡自見。書里時有著者牢騷之辭,卻增加了書的情韻。后世論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記》。《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史記》《史記》以后,續(xù)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補充,著了六十五篇《后傳》。他詳論《史記》的得失,大體確當不移。這部書沒有流傳下來,但他的兒子班固的《漢書》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著《漢書》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漢和帝命與馬續(xù)參考皇家藏書,續(xù)寫班固遺作。《<史記><漢書>第九》《漢書》《<史記><漢書>第九》漢代是個辭賦的時代,所謂“華”,便是辭賦化。《史記》當時還用散行文字;到了《漢書》,便弘麗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長了。這正是辭賦的影響。班固首創(chuàng)斷代史,刪潤舊文,“述而不作”。他刪潤的地方,頗有別裁,決非率爾下筆。有闕略的,有隱晦的,經(jīng)他潤色,便變得詳明。《漢書》《<史記><漢書>第九》《史記》“文直而事核”,《漢書》“文贍而事詳”。司馬遷感慨多,微情妙旨,時在文字蹊徑之外;《漢書》卻一覽之余,情詞俱盡。但是就史論史,班固也許比較客觀些,比較合體些。《史記》《漢書》二書,文質(zhì)和繁省雖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擇者精,卻是一樣;組織的弘大,描寫的曲達,也同工異曲。二書并稱良史,決不是偶然的。異同《史記》創(chuàng)了“紀傳體”,敘事自黃帝以來到著者當世,就是漢武帝的時候,首尾三千多年。《漢書》采用了《史記》的體制,卻以漢事為斷,從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來的史書全用《漢書》的體制,斷代成書;二十四史里,《史記》、《漢書》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這些也都被稱為“正史”。《史記》、《漢書》,可以說都是“正史”的源頭。《<史記><漢書>第九》地位《諸子第十》社會背景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崩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對于當前的情勢,有種種的看法,有種種的主張;他們都想收拾那動亂的局面,讓它穩(wěn)定下來。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見解各說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第一個開門授徒的是孔子。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第一個將學術民眾化的人。孔子之后有孟子、荀子。儒士多半是上層社會的失業(yè)流民,儒家所擁護的制度,所講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層社會所講所行的。下層失業(yè)流民,多半成為武士。墨家的創(chuàng)始者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原是做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墨家本是賤者,也就不辭用這個諢名自稱他們的學派。墨家是有團體組織的,他們的首領叫作“巨子”,他們不但是打仗的專家,并且是制造戰(zhàn)爭器械的專家。但墨家和別的武士不同,他們反對侵略,提倡“非攻”“兼愛’,主張“節(jié)葬”“短喪”“節(jié)用”“非樂”。學派《諸子第十》道家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隱士,他們看見時世太亂,難以挽救,便消極起來,對于世事,取一種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后來楊朱將這種態(tài)度理論化了,建立“為我”的學說。他主張“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莊子的學說似乎便是從此出發(fā)。老子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為,不治而治;莊子更進一步,主張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平等,老莊兩派漢代總稱為道家。法家出于“法術之士”。貴族政治崩壞,法術之士便創(chuàng)一種新的政治方法幫助當時的君主整理國政,這就是法治。法術之士有重勢、重術、重法三派,而韓非子集其大成。學派《諸子第十》《諸子第十》學派古代貴族養(yǎng)著禮、樂專家,也養(yǎng)著巫祝術數(shù)專家。禮、樂專家后來淪為儒士;巫祝術數(shù)專家便淪為方士。漢代所稱的陰陽家便出自方士,古代術數(shù)注意于所謂“天人之際”,以為天道人事互相影響。戰(zhàn)國末年有些人更將這種思想推行起來,并加以理論化,使它成為一貫的學說,這就是陰陽家。《諸子第十》思想統(tǒng)一秦相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想化零為整,集合眾長,統(tǒng)一思想,他的基調(diào)卻是道家。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效仿呂不韋編撰《淮南子》,也以道家為思想基調(diào),想要統(tǒng)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卻是董仲舒,他向漢武帝諫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帝王用功名利祿提倡儒學,儒學統(tǒng)于一尊。屈原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時候所作。《離騷》尤其是千古流傳的杰構。《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有些是初次被放時所作,有些是二次被放時所作,大約漢時才合在一起,給了“九章”的名字。從《詩經(jīng)》二南到《離騷》,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長、由齊而畸的一個趨勢,屈原諸作奠定了這種體制,模擬的日漸變多。弟子宋玉創(chuàng)作《九辯》,到了漢代,模擬《離騷》的更多,東方朔、王褒、劉向、王逸都走著宋玉的路,漢武帝時最盛。漢時稱這種體制為“辭”,又稱為“楚辭”。劉向?qū)⑦@些東西編輯起來,成為《楚辭》一書。辭《辭賦第十一》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后來賦家的風氣。荀賦和屈辭合一,也許是在賈誼手里。賈誼是荀卿的再傳弟子,他的境遇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鄉(xiāng),他模擬屈原的體制,卻襲用了荀卿的“賦”的名字。這種賦日漸發(fā)展,屈原諸作也便被稱為“賦”。《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雜賦”十二家是總集;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陸賈以下二十一家,近于縱橫家言;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敘物明理之作。賦《辭賦第十一》賦東漢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作《三都賦》。這種賦,是陸賈、荀卿的混合,是散文的更進一步。此后賦體漸漸縮短,字句整煉起來,務求精巧,不再用來諷諫。《辭賦第十一》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以備傳習唱奏。這種樂歌,后來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漢樂府以下歷代合樂的和不合樂的歌謠,以及模擬之作,成為《樂府詩集》;漢樂府以敘事為主。所敘的社會故事和風俗最多。直到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試驗這五言體的便多起來;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選》所錄的《古詩十九首》。漢獻帝建安年間,曹氏父子三人用樂府舊題,改作新詞,尤其在五言詩上下功夫。真正奠定五言詩的基礎的則是魏代的阮籍,他擴大了詩的范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詩。發(fā)展歷程《詩第十二》晉代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詩興盛,陶淵明、謝靈運應時而出。齊武帝永明年間,“聲律說”大盛。到了梁簡文帝,又加新變,專詠艷情,稱為“宮體”,詩的境界更狹窄了。這種形式與題材的新變,一直影響到唐初的詩。這時候七言的樂歌漸漸發(fā)展。唐代諧調(diào)發(fā)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diào)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diào)。這些都是劃時代的。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諧調(diào)最多,影響了唐人。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給詩開辟了新世界。發(fā)展歷程《詩第十二》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隱,王禹偁獨學杜甫,開了新風氣。歐陽修,梅堯臣接著發(fā)現(xiàn)了韓愈,起始了宋詩的散文化。散文化到蘇軾便發(fā)展到了極致,南宋的三大詩家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都是從蘇軾的江西詩派變化出來的。向來論詩推尊唐以前的五言古詩是詩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詩,雖有變化可還是詩。七言歌行及近體成立于唐代,只以唐代為正宗。宋詩議論多,又一味刻畫,多用俗語,拗折聲調(diào)。他們說這只是押韻的文,不是詩。但推尊宋詩的卻以為天下事物窮則變,變則通,詩也是如此。詩歌發(fā)展各朝各代均有優(yōu)點和缺點,只要求新、求變,便都是進步。《詩第十二》發(fā)展歷程論詩現(xiàn)存的中國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后來除了記言記事之外,還有訟辭。《文第十三》起源發(fā)展歷程①春秋時期列國外交的言語稱為“辭”或“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②戰(zhàn)國時代,游說之風大盛。所以最重說辭。他們的說辭鋪張局勢,最重辯。③孔子開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從此也便有了第一種私家的著作《論語》。諸子書大概多是弟子們及后學者所記,著作越來越多,流傳也越來越廣。“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體了。后世大體采用,言文漸漸分離。《文第十三》發(fā)展歷程④伴隨著議論文的發(fā)展,記事文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左傳》只是記事,《史記》進一步描寫人。⑤漢武帝時候,盛行辭賦。“駢文”或“駢體”出于辭賦,句讀整齊,對偶工麗。⑥梁昭明太子在《文選》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用典故、有對偶、諧聲調(diào)的抒情作品叫作“文”。《文第十三》發(fā)展歷程⑦后來出現(xiàn)兩種新文體,佛典的翻譯與群經(jīng)的義疏。不過沒有人將這些當作“文”的。“文”只用來稱“沉思翰藻”的作品。北周的蘇綽是首先提倡復古,李諤等紛紛響應,唐初陳子昂提倡改革文體,韓愈繼往開來倡導“古文運動”,宋代稱為“散文”。⑧到了宋代,又有“話本”。這是白話小說的老祖宗。后來能將許多關聯(lián)的故事組織起來,分為“章回”了。這是體制上一個大進步。《文第十三》發(fā)展歷程⑨明代八股文盛行,清代中葉,桐城派聲名大振。清末,梁啟超先生的“新文體”可算登峰造極。胡適之先生提倡白話文,經(jīng)過五四運動,白話文暢行。【分析探究】探究閱讀經(jīng)典的現(xiàn)實意義。了解古代社會狀況:古代典籍中記載著我國文明的發(fā)展軌跡,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現(xiàn)實。充實精神內(nèi)涵: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學習語文相關知識: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數(shù)千年的知識匯總,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體現(xiàn)了語言藝術之美,例如通過《說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經(jīng)過,通過《詩經(jīng)》可知詩歌藝術之美。提升個人修養(yǎng):古代典籍中記載了許多先賢的言論,從學習、交往、心志等多方面進行了闡述,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導自身之修養(yǎng)。【主題思想】為了給希望讀些經(jīng)典的中學生做個向?qū)В更c閱讀門徑,讓他們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無措。【藝術特色】3、不“板著臉說話”,也不平鋪直敘,而是以流利暢達的語言娓娓道來,常有引人入勝之處。1、以現(xiàn)代的、科學的學術觀念研究傳統(tǒng)典籍。2、不只注意到學術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眾所能接受的廣度。時時留意這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強。全書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讀起來明快利落,不蔓不枝。1.名著閱讀,任選一題作答。(2分)(1)選擇性閱讀是一種理性的、目的性很強的閱讀方法,它往往與閱讀者的興趣、目的密不可分。請根據(jù)你的閱讀經(jīng)驗,以《經(jīng)典常談》為例談談怎樣進行選擇性閱讀。試題演練示例:①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作為切入點。例如,讀《經(jīng)典常談》,如果對古代文學感興趣,可以先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兩篇;如果對歷史感興趣,則可以從《<戰(zhàn)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讀起;如果對4123戰(zhàn)國時期的說客產(chǎn)生了興趣,那就不妨認真去讀對這個群體有著更詳細介紹的《<戰(zhàn)國策>第八》。②帶著某個具體目的去閱讀,直接根據(jù)目的去選擇書中你最需要的內(nèi)容來閱讀。比如,學過《<詩經(jīng)>二首》之后,希望拓展了解關于《詩經(jīng)》的更多知識,就可以去讀《經(jīng)典常談》中的《<詩經(jīng)>第四》;又如正在與同學開展以漢字文化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就可以去讀《經(jīng)典常談》中的《<說文解字>第一》。4123答案提示:①了解古代社會狀況。古代典籍中記載著我國文明的發(fā)展軌跡,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國古代社會現(xiàn)實。②充實精神內(nèi)涵。通過閱讀古代典籍,我們可以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③學習語文的相關知識。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數(shù)千年的知識匯總,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體現(xiàn)了語言藝術之美,如通過《說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經(jīng)過,通過《詩經(jīng)》可知詩歌藝術之美。④提升個人修養(yǎng)。古代典籍中記載了許多先賢的言論,從學習、交往、心志等多方面進行了闡述,閱讀古代典籍,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導自身之修養(yǎng)。(2)有人說讀經(jīng)典已經(jīng)過時。請你根據(jù)當代中學生閱讀《經(jīng)典常談》的意義談談你的看法。(至少從兩個方面談)41232.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7分)【語段一】秦以后只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主因是應用,演變的方向是簡易。始皇用小篆統(tǒng)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隸書”。當時公事忙,文書多,書記雖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書,卻不免寫得草率些。日子長了,這樣寫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體,稱為“隸書”;因為是給徒隸等下級辦公人看的。這種字體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漢末,才漸漸變了,橢圓的變?yōu)楸夥降?“斂筆”變?yōu)椤疤艄P”。這是所謂漢隸,是隸書的標準。(節(jié)選自《經(jīng)典常談》之《<說文解字>第一》)4123【語段二】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的叫別人回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便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jié)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傳說葛天氏的樂八章,三個人唱,拿著牛尾,踏著腳,似乎就是描寫這種光景的。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有了現(xiàn)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適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若沒有完全合適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4123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可也有經(jīng)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了。(節(jié)選自《經(jīng)典常談》之《<詩經(jīng)>第四》)(1)下面是“集”的幾種字體,根據(jù)語段一指出字體為隸書的一個,并推知其本義。(3分)①②③④隸書是 (填序號),“集”本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群鳥停息在樹上(或鳥停在樹上)4123(2)根據(jù)語段二回答:為什么說歌謠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 (2分) ①歌謠最初是一個人高興或悲哀時的心情的訴說;②碰到節(jié)日,眾人聚唱,一唱眾和,歌謠越唱越多;③也有的經(jīng)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3)將文中畫線的句子和下面的語句進行比較閱讀,請結合《經(jīng)典常談》的寫作意圖,談談原文語言的特點。(2分)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節(jié)選自《毛詩序》)4123因為《經(jīng)典常談》是朱自清在20世紀30年代為那時的中學生寫的一本關于“經(jīng)典”的讀物,因此寫作中在涉及經(jīng)典原文的地方,他常常用白話加以翻譯和改寫,因此語言讀來通俗易懂。3.學校的讀書節(jié)開始了,為了響應號召,班級開展了《經(jīng)典常談》閱讀活動。這本書是朱自清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著作,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學術散文集。請你用選擇性閱讀的方式,向同學們推薦你最喜歡的一個章節(jié)。(4分)示例:我推薦《說文解字》這一章。《說文解字》是一部劃時代的字4123書,收錄了九千字,并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對每個字都有說解。這一章還介紹了漢字的演變和造字、用字的六個條例。讀這一章,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漢字的意義和發(fā)展史。示例:我推薦《詩經(jīng)》這一章。《詩經(jīng)》里面的詩歌內(nèi)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等古時的社會風貌。讀這一章,我了解到了古代人們的生活,也更激發(fā)了我學習詩歌的興趣。41234.如果朱自清先生穿越時空來到你的身邊,你想針對《經(jīng)典常談》對他進行采訪,請將下面的采訪提綱填寫完整。(4分)采訪時間 2023年12月5日 上午10:00 采訪地點 學校多功能會客廳采訪對象 朱自清 采訪對象身份 中國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學者采訪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訪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貼士:所提問題要具體,要有針對性 了解朱自清先生寫作《經(jīng)典常談》的目的朱自清先生,您好!您是出于怎樣的考慮為中學生寫《經(jīng)典常談》這本書的 4123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經(jīng)典常談》【教材出處】八年級下冊P71“名著導讀”(《經(jīng)典常談》 選擇性閱讀)【導圖簡介】【內(nèi)容介紹】章節(jié) 內(nèi)容概括《說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是文字發(fā)生與演化的時代,字體因世、因國而不同,戰(zhàn)國末期,由于文字統(tǒng)一的需要,出現(xiàn)了“倉頡造字”的傳說。秦統(tǒng)一后,小篆成了國書,別體逐漸被淘汰,識字也變得簡易。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文字,令人作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三部字書,到漢代有《倉頡篇》和《急就篇》兩部通俗的字書流傳。東漢時期,許慎作了一部劃時代的字書《說文解字》,將經(jīng)典字書和別的字書里的字都搜羅在內(nèi),既是中國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即“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周易》第二 《周易》是卜筮官將卦、爻辭按照卦、爻的順序編輯而成。戰(zhàn)國末期,道家、陰陽家的學說盛行,儒家受其影響,給《周易》的卦、爻辭作了新解釋,借卦、爻辭發(fā)揚儒家哲學,這種新解釋留存下來的便是《易傳》,此外還有《文言》《系辭》兩傳。到了漢代,又新發(fā)現(xiàn)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稱這三種傳為《逸易》。漢代《周易》上升為儒家“六經(jīng)”之首。《尚書》第三 《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記事文的發(fā)展在其之后。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zhàn)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即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大都是戰(zhàn)國末年人的制作。《詩經(jīng)》第四 詩的源頭是歌謠。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樂歌是隨著樂器唱。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這便是最初的詩了。“詩言志”是一句古話,“詩”由“言”與“志”兩字合成,“志”總是關聯(lián)著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時期,孔子采取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詩三百》成為儒家“六經(jīng)”之一,《莊子》和《荀子》里都說到“詩言志”,這里的“志”便指教化。三《禮》第五 儒家所稱道的“禮”,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儀式、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由于社會情形和人的生活發(fā)生改變,未隨之變化的禮,就留下了許許多多遺形物;不近人情的偽禮,只會束縛人。《老子》里所攻擊的禮便是偽禮。一直以來,禮樂并稱,但樂實際上是禮的一部分,樂聲的綿延和融和也象征著天地萬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這便是樂本。《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 “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三傳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后世稱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的二百四十二年為春秋時代。《春秋》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編年史,也是第一部通史。《左傳》成書的時代大概在戰(zhàn)國,比《公羊傳》《穀梁傳》早些。三傳之中,《公羊傳》《穀梁傳》以解經(jīng)為主,不免空談。《左傳》以敘事為主,實際用處比較大,其文學性極強,主要表現(xiàn)在記述辭令和描寫戰(zhàn)爭上。四書第七 “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是《易》《書》《詩》《禮》《春秋》。《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被朱子分成經(jīng)一章,傳十章。《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論語》是孔子弟子們所記。《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人共同編定的。《戰(zhàn)國策》第八 戰(zhàn)國時期諸國關系緊張,戰(zhàn)爭隨時可起,擔負外交的策士和游說之士開始受到重用。 當時各國所重的是威勢,策士所說的戰(zhàn)爭和詐謀要因人、因地進言,廣博的知識和微妙的機智都是不可少的。 漢代劉向在漢初著名說客蒯通整理和潤飾的基礎上,把這些策士的說辭編成了《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第九 司馬遷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 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體例有五:十二本紀,記帝王政跡,是編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記世代為主;八書,記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記侯國世代存亡;七十列傳,類記各方面人物。《漢書》為漢班固著,其妹班昭奉漢和帝命令與馬續(xù)參考皇家藏書,續(xù)寫班固遺作。諸子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崩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觀點不同,但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包括儒、道、墨、法、陰陽等學派。 諸子都出于職業(yè)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貴族的末一級,但到了春秋戰(zhàn)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之人的通稱。辭賦第十一 《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被放逐時所作。后人常模仿《離騷》寫作,并稱這種體制為“辭”,又稱“楚辭”。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總題分詠,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后來賦家的風氣。《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東漢以來,班固作《兩都賦》,后張衡仿其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仿作《三都賦》。詩第十二 漢武帝立樂府,采集代、趙、秦、楚的歌謠和樂譜,內(nèi)容以敘事為主。漢末,一般文體都走向整煉一路,五言體便多起來;晉代詩逐漸排偶化、典故化;唐初諧調(diào)發(fā)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diào)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了古、近體的七言詩;宋初的詩專學李商隱,末流只知道典故對偶;南宋的三大詩家都是從江西派變化出來的。文第十三 春秋時期列國交際頻繁,外交的言語關系國體和國家的利害更大,也稱為“辭”,又稱為“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戰(zhàn)國時代,游說之風大盛;孔子開了私人講學之風,從此便有了私家著作,第一部私家之作是《論語》;記事文伴隨著議論文的發(fā)展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春秋左氏傳》是一座里程碑。梁昭明在《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歐陽修和蘇軾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現(xiàn)了“話本”;明代“八股文”盛行。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2024年語文中考復習名著閱讀:《經(jīng)典常談》.pptx 2《經(jīng)典常談》.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