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生物的啟示【課標落實】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案例分析,借助閱讀、討論、探究、游戲等多種方式,了解仿生的含義,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科學知識:知道很多發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夠說出工程師利用科學原理發明創造的實例。科學探究: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科學態度:在尊重證據的前提下,堅持正確的觀點,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能大膽質疑,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設計與制作,培養創新精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了解人類的好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2.本課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技術與工程領域”的5~6年段要求。【教材分析】《生物的啟示》是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2單元《仿生》的第一課時。通過蜂巢、魚、鳥等常見案例分析仿生現象,了解仿生的含義,認識常見的仿生制品。借助閱讀、討論、探究、游戲等多種方式,解釋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活動方式的特點。本課教學內容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這是一個導入活動,讓學生通過鐵絲網、吸盤、降落傘、鞋面等常見物品,勾連與自然界生物的聯系,引發仿生概念鏈接。第二部分,通過蜂巢模型的觀察、分析,探究蜂巢六邊形結構的成因,體會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第三部分,通過魚類與船的對比,逐步建構仿生概念。最后通過鳥類動物的范例,激發學生體會仿生學的博大精深,引發對仿生學的學習熱情。【學情分析】《仿生》是全新的一個單元。絕大多數學生并不了解仿生的概念,但對于仿生的應用并不陌生,他們在生活中知道和使用過多種仿生物品,對這一領域充滿學習的興趣。本課的設計就是從實際事例出發,幫助學生了解生物和仿生物品之間的聯系,體會仿生學的思維和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幫助學生理解仿生概念,提升知識應用能力。【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知道物品和動植物形態之間的相似之處。2.比較巢房,知道正六邊形巢房結構的優點。3.比較魚和船,知道兩者之間的關聯。4. 了解鳥與發明創造的關聯。科學探究:1. 多角度地探究蜂巢的結構特點,知道蜂巢結構在生活中的應用。2.對仿生設計產生探究的興趣。科學態度:1.在科學探究中,能意識到要用實驗、計算、推演驗證。2.在科學探究中,樂于嘗試,通過資料查詢、案例分析來得出結論。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認識到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2.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應用仿生的實例進行研究,尋找其中的原理,并思考是否可以進行改進。【教學重點】認識不同的仿生現象。【教學難點】多角度探究蜂巢結構的特點。【教學準備】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學生材料:鐵絲網局部、塑料吸盤、小降落傘、魔術貼、正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卡片、A4紙,記錄卡、筆【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1、漁網是怎么發明的?明確:伏羲每天到河邊,望著水里魚呀,蝦呀,游來游頭,蹦來蹦去。一天,他躺在河岸上大柳樹下, 無意中看見樹枝上一只蜘蛛在織網,捉蚊子、飛蟲吃。伏羲想:如果做—個像蜘蛛網一樣東西來捉魚捉蝦,不就行了嘛?于是,伏羲歡歡喜喜跑回家,帶著妹妹和孩子們上山割來葛藤,編起了像蜘蛛網一樣網。拿著網到河里捕魚蝦下,一網撒下去,捕魚可更多啦!魚網就是這樣發明的。2、生物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人們從中獲得很多啟示。二、新課講授(一)找物品設計與動植物形態結構的相似之處1、下面物品的設計與動植物的形態結構有什么相似之處。(展示四幅圖片)明確:◆鐵絲網和植物莖上的刺的尖銳部分都能起到保護作用。◆塑料吸盤和八爪魚的吸盤都呈碗狀,具有吸附功能。◆尼龍搭扣上的彎鉤和蒼耳果實上的鉤刺都有很強的附著力 。◆降落傘與帶冠毛的蒲公英種子的整體形狀相似。◆鋸子與鋸齒草的細齒相似都非常鋒利。2、你還知道哪些物品的設計是受了動植物的啟示?預測:◆王蓮葉子的背面有粗大葉脈和相互交鍺的小葉脈,支撐力很強。英國著名建筑師約瑟很據王蓮葉的葉脈結構,設計建造了一座頂棚跨度很大的展覽大廳,結構輕巧雄偉,經濟耐用。◆水母的耳朵有塊小小的聽石,能聽到正在來臨的風暴隆隆聲。于是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螢火蟲發出的光不產生熱,稱為“冷光”。根據螢火蟲發光的生理特點,人們研究出人工冷光。◆在迅速飛動的各種形狀的小動物里,青蛙可立即識別出它最喜歡吃的蒼蠅和飛蛾,而對其他飛動著的東西和靜止不動景物都毫無反應。弄清了蛙眼的原理和結構,人們就發明了電子蛙眼。(二)對蜂巢形狀特征研究1.資料閱讀:蜂窩猜想公元 4 世紀,古希臘數學家佩波斯提出猜想:截面呈正六邊形的密鋪(不留空隙,也不相互重疊)的蜂窩巢房,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蠟建成的。這一猜想被稱為“蜂窩猜想”。找一找:蜂巢結構有什么主要特點?明確:正六邊形密鋪。2.研究蜂巢形狀奧秘(1)動動手:在正多邊形中能密鋪的有哪些?明確:在同種正多邊形中,能密鋪的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邊形。(2)假設蜜蜂用正五邊形建蜂巢,結果會怎樣?明確:用正五邊形建蜂巢,不能密鋪,浪費空間和蜂蠟。(3)假設蜜蜂用下面3種面積相等的圖形建蜂巢,計算每種圖形的內切圓直徑,以及蜂巢壁的總長度,并進行排序。(單位:厘米)明確:實驗結論:①在面積相等的條件下,正三角形的內切圓直徑<正方形的內切圓直徑<正六邊形的內切圓直徑。內切圓的直徑越大,蜂巢的容積越大。②在面積相等的條件下,正三角形的蜂巢壁總長度>正方形的蜂巢壁總長度>正六邊形的蜂巢壁總長度。蜂巢壁總長度越小,耗費蜂蠟越少。4、將 3 張A4 紙分別折成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放上同一種重物,比較哪種形狀抗壓能力最強。溫馨提示:◆棱柱需要黏合;◆棱柱高低相同,統一折長邊;◆緩慢放置重物;◆放置的重物要一致,大小適宜;◆將重物置于棱柱上平面的中央。明確:正六棱柱的抗壓能力最強。5、假如你是蜜蜂,你會選擇哪種形狀建蜂巢?為什么?明確:假如我是蜜蜂,我會選擇建造正六邊形的蜂巢。因為正六邊形的蜂巢有三大優點:第一,每個蜂房都是密鋪的,既不留空隙,也不相互重疊;第二,正六邊形的蜂巢用料最少,可以采用最少量的蜂蠟建成最大的蜂巢;第三,正六邊形的蜂巢抗壓能力最強。雖然圓柱體抗壓能力最強,但在平面密鋪的基礎上,圓形最終會被擠壓成六邊形。比較正三棱柱、正四棱柱、正六棱柱,正六棱柱的抗壓能力最強。三、交流有蜂巢結構的物體1、觀察這些物體的結構具有怎樣的共同點?明確:蜂巢結構。2、你還發現哪些物體有蜂巢結構?這種設計有什么好處?明確:蜂窩板材、蜂窩填充料、蜂窩底的鍋、移動通信基站的蜂窩狀排列,等等。設計好處:六邊形排列沒有縫隙,有效空間最大,所用材料少。四、從魚類身上獲得的啟示1、魚的結構是怎樣的,你了解嗎?播放視頻。2、船的設計分別借鑒了魚的哪些特征,找出魚與船各個部位的對應關系。明確:◆魚的鰭對應船的槳和櫓,提供前進和轉彎的動力;◆魚的流線型身體對應潛艇的外形,減少水的阻力,行進更快更省力;◆魚的骨架對應船的龍骨,提供整個身體的支撐;◆魚肚子里的鰾對應潛艇的蓄水艙,通過充氣和注水,調節上浮和下沉。五、拓展:鳥與發明創造查資料,了解人類從鳥的身上獲得了哪些發明創造的啟示。明確:◆鳥類——滑翔機◆蝙蝠——雷達◆蜂鳥——直升機◆鴿子的視覺發達——電子鴿眼◆貓頭鷹眼睛的特殊構造——夜視儀◆鷹的眼睛——電子鷹眼◆啄木鳥覓食——防震頭盔六、解釋仿生學人類模仿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創造出各種人造物。這些做法逐漸發展為一門從自然中學習,進而應用到工程技術中的學科 —— 仿生學。三、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不同的仿生現象,意識到人類的很多發明創造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多角度探究蜂巢結構的特點,知道蜂巢結構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對仿生設計產生探究的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