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題目 東方文明古國 --- 印度一、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課上的呈現的資料了解印度的人口數量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并且也了解印度主要的語言;了解印度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主要農、經濟作物和印度糧食生產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印度的工業和科學技術;了解印度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2.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冊,圖例和注記鍛煉讀圖能力,并且鍛煉學生分析地理現象的能力3.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習慣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量&人口增長趨勢);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的自然條件、主要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及印度的地形和氣候與農業的關系);印度和工業和科技發展的概況;印度的宗教、民族服飾、主要建筑和主要城市。教學難點:印度的地形和氣候和農業的關系(印度耕地多與其地形的關系)。三、教學過程教學主題與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印度概況 首先,給出印度國家的基本信息例如國家名字、面積大小和首都。然后通過一段多媒體視頻的播放,展示印度這個國家一個具象的面貌。 觀看視頻 通過展示具體的印度旅游宣傳視頻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并且,也是幫助學生大致了解印度這個國家。2.印度的基本地理位置 通過多媒體展示印度的地圖,讓學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比如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學生跟隨教師引導讀圖尋找相關知識點 從印度的地理位置的基礎開始認識印度3.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這一環節,主要講授的是印度的人口,然后展示2022年的世界人口排名資料來顯示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然后再展示出印度和中國的人口數量變化趨勢預測圖,用這張圖來讓學生討論今后印度是否會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學生通過教師的引領,來思考印度人口的問題。 通過人口數據和折線圖來讓學生分析和思考印度的人口的問題。4.印度語言 然后,再衍生到印度的民族眾多,語言復雜。帶領學生來了解印度的官方語言。 學生隨著教師引導來學習印度的主導語言。 知曉印度當地主要的語言。5.農業生產大國 在這一部分,教師將要引導學生來學習印度農業有關的知識點。例如印度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主要農作物及經濟作物,印度糧食生產在世界上的地位和經濟作物的一個地位。在開始,地圖冊的截圖來引導學生發現印度的農作物的種類是多樣化的,接著會使用許多的圖片例子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農作物的多樣化。由農作物的多樣化轉向印度的地形的模塊。接下來,引導學生閱讀地理圖冊,先是尋找一些主要的地點地形,再進階聯系到書本上的第二個問題“印地耕地多,與其地形有什么關系?”,這一部分也是學生自主讀圖,教師引導的一個過程(在學生讀地圖尋找不到方向時,教師可以一步一步做出一定的引導)。讓學生讀印度的分層設色地形圖來總結印度地形的特征。接著,還可以對印度的季風氣候稍加簡介,這個階段不對此知識點深究,在此簡單的讓學生了解一下即可。然后,還是之前的截圖,引導學生發現印度農業的分布廣。隨后,連接到印度工業的部分,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其農作物的產地和其工業區分布的關聯。 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讀圖回答,思考和問題,來學習印度農業和工業有關知識。 了解印度農業和經濟作物的有關知識,并且聯系地形分析其農業分布廣的原因和印度工業基本信息。6.印度發展中的科學技術 這個部分關聯到印度工業和科學技術的概況。引導學生了解印度工業有關的信息。印度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已經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發展水平也比較高。然后,介紹印度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這一部分不作為重點,大致了解) 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了解印度的工業和科技發展。 了解印度工業和科學技術的概況。7.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最后一部分,關于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首先,帶領學生了解印度的宗教。然后,之前課本中的提及的印度的牛,在印度的文化這一部分中,讓學生來學習和了解。然后,介紹印度的傳統服飾-紗麗。之后,轉換到印度著名的建筑—泰姬陵,帶領學生了解泰姬陵(配合播放一段視頻)。而后,從建筑轉向對印度主要城市的了解,主要這里介紹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和班加羅爾。 學生跟隨教師引領學習相關知識。 最后的一部分,主要轉向了對印度當地人文要素,介紹了印度宗教和他們文化對牛的一種敬仰。然后,還展示了當地的傳統民族服飾。最后,轉向泰姬陵這個世界著名的建筑來感受印度的人文特征。再轉向幾個主要的城市,更多面的了解印度這個國家。四、板書設計東方文明古國---印度地理位置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農業生產大國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