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光的色散教學任務分析本節課是光學單元最后內容,是學生學習完光的折射后對該現象的進一步分析,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對彩虹現象已有一定認識,但對其形成的原因缺乏理性思考。二、教學目標1、經歷白光的分解的實驗過程,知道光的色散現象和原因,知道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組成的復色光,知道同一介質對各種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培養學生基于實驗得到的證據,經歷分析與論證的能力,感受科學的奇妙;2、通過實驗探究色光的混合,知道光的三原色;3、經歷“透光物體和不透光物體顏色的成因”分析和實驗過程,知道物體顏色的成因,培養分析現象、總結規律的能力。三、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難點:色散的原因。四、教學資源1、學生實驗器材:光的色散與合成器、三棱鏡、三色陀螺、等。2、自制模擬演示PPT幻燈片。五、教學流程教學流程圖2、教學流程圖說明情景1 視頻引入“2022年6月29日天空出現了雙彩虹”,引出課題。活動1 學生實驗1利用白光的色散與合成演示器,尋找類似彩虹的彩色條紋。活動2 學生活動2畫出光線經過三棱鏡后的光路圖情景2 視頻2將紅光、綠光以相同入射角從空氣斜射入三棱鏡中,觀察兩者的偏折程度 ,知道同種介質對不同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活動3 學生活動3進一步推理出光譜形成的原因。情景1 視頻手機上的小水珠形成的三原色光。活動4 學生活動4通過陀螺上紅綠藍三原色比例變化,感受物體顏色的變化。六、具體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一、彩虹新課引入大家平時生活中看見過彩虹,在今年6.29號上海就出現了雙彩虹的奇觀。今天就來一起學習一下彩虹的形成原因。先來欣賞一下彩虹學生活動大家利用實驗儀器,自己嘗試制作彩虹。 觀察、思考。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動手制作彩虹,引起興趣。 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二、光的色散現象剛才制作的彩虹是由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這樣一種七色光帶被稱為光譜。該現象最早是由牛頓發現的。 給出光的色散定義,并介紹物理學史。三、畫出光路圖利用身邊的學習單,引導學生進行光路圖的繪制。 按要求繪制光路圖 養成良好的作圖習慣,為解釋光的色散的原因打基礎。四、視頻實驗利用紅光和綠光經過三棱鏡后不再發生色散,給出單色光和復色光的定義。引導學生對兩個實驗進行對比。 觀察比較,得出紅光和綠光偏折程度不同的結論。 通過實驗進行合理比較分析。五、推理猜想在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光譜形成的原因。嘗試在原圖中畫出黃光的大致位置 猜想光譜形成的原因畫出黃光的大致位置 合理推理,提升科學素養六、視頻演示利用電視臺標和手機上水珠發生色散的視頻,引出光的三原色。教師利用三原色合成器進一步解釋光的三原色。 利用三色陀螺嘗試合成出白色 寓教于樂,提升興趣七、物體的顏色介紹兩種:不透光物體的顏色、透光物體的顏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 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