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章《亞洲》第二節《自然環境》教學設計課題 亞洲的自然環境 單元 第1單元 學科 地理 年級 七教材分析 教材在前面第一節先介紹了亞洲的面積之大以及6大分區,為后面介紹氣候奠定了基礎。本節主要通過對地形的學習和分析,了解亞洲河流的分布狀況,了解不同區域的地表特征。教材知識點的設置環環相扣,具有較好的邏輯性和延展性。但是教材對地勢變化和河流、湖泊的分布介紹比較少,老師在課堂上要做些補充。本節內容把氣候作為自然環境的一個要素,安排在地形、河流之后開始學習,顯然是因為亞洲氣候的形成與位置、范圍和地形有直接的關系,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亞洲的氣候特點,又能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影響關系。本節教材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系地理學習方法的養成,因此地位非常重要。2022新課標要求 1.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亞洲的地理位置,并根據亞洲地 理位置特點,判斷亞洲所處熱量帶和降水的空間分布概況。2.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亞洲的地形、氣候、人口、 經濟等地理特征。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 知識與能力:掌握亞洲地形、河流及氣候特點,讀圖簡要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一個大洲地形、河流和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特點的認識,培養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學情分析 七年級上冊已經學習過有關世界氣候的類型和分布,本章在第一節也介紹了亞洲的面積之大以及6大分區,這為后面介紹亞洲的氣候奠定了基礎。本節以亞洲為案例認識亞洲的地形、河流和氣候的特點,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方法的遷移與應用,學會分析某一地理區域(如北美洲)自然環境特點的方法。七年級學生對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有生活體驗和感受,但對其他地區沒有直觀感覺,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應多展示一系列景觀圖片,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重點 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某一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難點 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某一大洲地形、河流和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課時安排 2課時材料準備 教師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創設情境:運用多媒體播放亞洲自然風光圖片,并同時播放《亞洲雄風》背景音樂。 通過亞洲自然風光圖片和背景音樂,讓學生感受亞洲山河的壯麗畫卷,激發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為轉入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做好鋪墊。講授新課講授新課講授新課講授新課 地勢起伏大(板書)【教師】同學們,剛才伴隨著雄壯的《亞洲雄風》背景音樂,你們領略了亞洲山河的壯麗畫卷,下面請大家在亞洲地形圖中查找以下地形區(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并說出這些高原的分布特點?!緦W生】…… 這些高原有的分布在亞洲中部,有的分布在南部、西部和北部?!窘處煛空埓蠹依^續在亞洲地形圖中查找以下地形區(平原):印度河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并說出這些平原的分布特點。【學生】…… 這些平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周圍?!窘處煛楷F在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亞洲的地勢有什么特點?【學生】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板書)【教師】下面我們再來一起探討兩個問題:亞洲地形圖中,北回歸線和40°N之間有哪些地形區?仔細觀察80°E和100°E兩條經線,它們經過哪些地形區?【學生】在北回歸線和40°N之間自西向東依次是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和華北平原,在80°E和100°E兩條經線之間自北向南依次經過中西伯利亞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蒙古高原和德干高原?!窘處煛窟@里有兩個地形剖面圖,一個是沿30°N緯線的地形剖面圖(橫向)另一個是沿80°E經線的地形剖面圖(縱向)請同學們結合亞洲地形圖,歸納亞洲的地勢特點?!緦W生】亞洲地勢不論是自西向東,還是從北到南都呈現出“低—高—低”的變化,起伏很大。長河眾多(板書)【教師】亞洲擁有許多大河、長河,如長江、黃河、恒河等。有的注入周邊的海洋,也有的沒有注入海洋,我們一般把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把最終沒有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下面我們分為4個小組合作探究,第1組尋找注入北冰洋的河流,第2組尋找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第3組尋找注入印度洋的河流,第4組尋找沒有注入海洋的河流,流向哪里?時間2分鐘。北冰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內流河水系【學生】討論交流(略)【教師】同學們觀察這些河流發源于哪里?它們的流向有什么特點?思考:河流的流向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學生】河流多發源于亞洲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影響因素是地形地勢?!窘處煛吭趤喼薜母呱酱蟠ㄖg,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找出來并記?。豪锖?、貝加爾源、死海?!菊n堂活動】分組合作探究,完成第8頁的活動題:分析北美洲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學生】……(略)復雜的氣候(板書)【教師】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在七年級上冊學習了世界的氣候類型和分布特點。作為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 用多媒體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教師】請同學們結合以前的氣候知識,想一想,亞洲有幾種氣候類型?(1)熱帶的氣候——(2)亞熱帶的氣候——(3)溫帶的氣候——(4)寒帶的氣候——還缺少哪種氣候?【學生】亞洲主要有9種氣候類型,缺少熱帶草原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教師】由此可以得出亞洲氣候的第一個特點是什么?【教師】(1)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板書)【教師】從地理位置看,亞洲東南西北和中部主要分布哪些氣候類型?【學生】……(略)【教師】從分布范圍上看,哪種氣候分布最廣?【教師】(2)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板書)【教師】這種氣候有什么特征?【學生】……(略)【課堂活動】讓學生以導游身份設計一條旅游線路:9月從雅庫次克——哈爾濱——烏蘭巴托——新德里,沿途看到的景觀,人們的穿著會有什么變化?【教師】亞洲的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哪里?它們有哪些共同特征?展示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柱狀圖,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三種季風氣候的共同特征?!緦W生】分布在東部和南部,雨熱同期?!窘處煛浚?)季風氣候顯著(板書)季風氣候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會有哪些影響?展示“夏季風和冬季風盛行圖”,演示講解。【學生】旱澇災害頻繁。(板書)【教師】小結:為什么亞洲的氣候這么復雜?影響因素有哪些?緯度位置——造成氣溫差異海陸位置——造成降水差異地形地勢——對氣溫和降水都有影響人為因素——【教師】氣候對河流有哪些影響?從水量大小、有無結冰期、含沙量多少、是否注入海洋等方面分析?!菊n堂活動】結合課本第12頁“活動題”認識北美洲氣候的分布特點及規律。 看圖識圖,尋找地理規律看圖識圖,尋找地理規律看圖析圖,尋找地理規律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認真讀圖,提取信息,查找亞洲氣候特點。小組合作探究 培養學生看圖識圖能力,從中找出亞洲的地勢特點——從現象發現本質。舉一反三,加深對亞洲地形地勢的認識從形象直觀的分層設色圖到比較抽象的地形剖面圖,進一步培養學生辨別地理方向的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培養獨立思考、探究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自然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學習方法的遷移與運用通過系列疑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和自主歸納的能力通過系列疑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和自主歸納的能力學習方法的遷移與運用課堂練習 結合課文第8、12頁的“活動”完成練習;完成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隨堂練習。 鞏固知識,提升能力。課堂小結 本節第一部分是在了解亞洲位置的基礎上,深入了解亞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較高,四周海拔較低,這種分布同時也影響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狀分布。本節第二部分講述亞洲的氣候特點及成因,亞洲各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板書 地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長河眾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入海洋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亞洲氣候的主要因素氣候對生產生活、對河流的影響特色資源分析和技術手段說明 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靈活應用課件、地圖、文字資料等教學資源,以生動、活潑的畫面,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的感知入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識圖用圖能力、觀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和諧、氣氛活躍的師生關系。采用同步教學法,邊演示邊講解,適時提示學生各自然因素之間的關系。本節側重于探究或互動學習,通過任務驅動,合作探究,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學反思 本節課緊貼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運用,達到以案促學、逐次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效果。依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難點——認識地形剖面圖時,應引導學生明確經緯線的方向(自東向西或自北向南),并相應安排一些拓展練習,讓學生深入理解地形剖面圖的應用,當學生認知出現偏差時要及時指導和糾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