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人口容量【學習目標】1.運用資料,了解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特點。(綜合思維)2.結合實例,分析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影響因素。(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分析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對我國人口政策調整的影響。(人地協調觀)【自主預習】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1.概念在保證資源① 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 2.影響因素(1)自然資源狀況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資源狀況,資源② 的區域能承載較多的人口。 (2)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A.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③ ,還可能發現新的資源,從而擴大資源環境承載力。 B.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④ 快速發展,從而促進區域間的貿易往來,獲取其他地方的資源,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 (3)人均消費水平相同的資源環境條件,相對于不同消費水平所供養的人口數量,顯然是不同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會隨消費水平的提高而⑤ 。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所謂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⑥ 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時又在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⑦ 的人口數量。 2.人口合理容量與環境資源承載力的區別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其數值要⑧ 資源環境承載力。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就整個世界來說:A.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⑨ 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B.還要建立⑩ 的國際秩序,保證人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2)就各國、各地區來說:A.尊重 發展的客觀規律。 B.因地制宜制定本區域 戰略。 【答案】 ①合理 ②豐富 ③效率 ④交通運輸 ⑤降低⑥合理 ⑦最適宜 ⑧小于 ⑨發展中 ⑩公平 人地協調 可持續發展【合作探究】情境導入 以色列以沙漠和山地為主,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水資源匱乏。然而,以色列人正是在這塊貧瘠缺水的土地上建成了現代農業,用電腦控制的水、肥、農藥滴灌和噴灌系統遍布全國;農產品和農業技術產品大量出口創匯。近幾十年來,以色列每立方米灌溉用水對應的農業產量翻了一番。以色列擴大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提示:提高科技水平。主題1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情境 材料一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木桶的容水量,不取決于桶壁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對地球上的人口發展而言,這一理論有很大的啟迪意義。材料二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島國,國土總面積378 000 km2,地形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積狹小,且多火山、地震,可居住面積110 000 km2,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7.5倍。日本資源極其匱乏。日本人口約1.26 億(2019年),其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于美國和中國),人均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任務1 根據材料一,假設各桶板代表不同的資源,木桶裝的水代表資源環境承載力,那么該圖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案】 揭示了資源是影響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而資源的“最短板”直接決定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大小。任務2 在我國西北地區,短桶板代表什么資源 為什么 【答案】 水資源。因為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任務3 日本的資源嚴重匱乏,但日本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較高,為什么 【答案】 影響環境人口承載力的主要因素不僅包括資源,還有其他因素,如科技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地區開放程度等。日本雖然資源短缺,但是其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水平、對外開放程度較高。我國地理環境人口容量——培育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情境 下圖為我國地理環境人口容量示意圖。任務1 簡述圖中我國地理環境人口容量大體呈現出的空間分布規律。【答案】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由沿海向內陸(由東向西)逐漸下降的趨勢。任務2 試分析東、西部地理環境人口容量差異的主要原因。【答案】 耕地資源和水資源的差異;人口素質的差異;科技發展水平的差異;人們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的差異。任務3 能否向西藏地區大規模移民 為什么 【答案】 不能。因為西藏地區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環境承載力小,難以承受過多人口帶來的環境壓力,并且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將難以恢復。影響環境資源承載力的因素因素 與人口合理容量的關系自然資源狀況 是決定一個地區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礎。如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要比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人口合理容量大;資源越豐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 科學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發現新資源,擴大資源環境承載力科技水平提高,促使交通運輸快速發展,促進區域間貿易,通過貿易獲取其他地方資源,提升環境承載力人均消費水平 消費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消費水平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我國某區域擬進行重點開發建設,為實現該區域經濟發展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最優化,對影響該區域人口容量的四種重要資源數量進行比較(如下圖),箭頭方向為該要素數量增大方向。讀圖,回答1~2題。1.該區域人口容量取決于( )。 A.耕地資源 B.礦產資源C.交通條件 D.水資源2.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該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是( )。A.發展耗水型產業 B.毀林開發礦山C.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D.發揮交通優勢【答案】 1.D 2.D【解析】 第1題,根據短板效應可知,木桶的容量由短板決定。讀圖可知,該區域四種重要資源中水資源數量最少,相當于木桶短板,因此環境人口容量取決于水資源,其他資源相對較多,不是最主要的因素。第2題,發展耗水型產業,會加劇水資源短缺;毀林開發礦山,容易導致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導致資源環境承載力下降;居民消費水平越高,資源消耗越大,資源環境承載力越小;發揮交通優勢,可以從其他區域引進更多的資源,提升該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主題2 人口合理容量情境 材料一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2022年中國自然資源統計公報》顯示,全國有耕地面積1.276×108 hm2,播種面積1.183×108 hm2,糧食年總產量6.866×108 t。若按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得出的我國確保全部人口合理膳食的年人均糧食消耗量430 kg來測算,我國現有耕地面積可承載的人口約16億。材料二 一些專家根據我國的資源、人體營養和文化教育等條件進行分析,認為我國的人口合理容量為8億~9億。如果按照美國的消費水平,我國人口大致應控制在7億之內。任務1 如何理解兩則材料中“16億”與“7億”的區別 【答案】 材料一中的“16億”指我國的環境承載力,是我國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材料二中的“7億”指我國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國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任務2 根據材料二分析,為滿足人類更高級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變化的。因此,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類應如何做 【答案】 人口合理容量減小。應提倡適度消費。水利工程建設對區域人口容量影響——培育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情境 三峽工程是一項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由于工程建設,庫區的大量城鎮、村莊將被淹沒,移民成為工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據統計,按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175 m計算,水庫淹沒區將涉及湖北省、重慶市的20多個縣(市、區)。至2009年工程全部建成時,移民總數超過100萬人。三峽庫區地處亞熱帶丘陵山區,長期以來土地過度開墾,人地矛盾尖銳,庫區人均耕地僅0.08 hm2,而周邊又多為貧瘠的坡耕地。圍繞謀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妥善安置好庫區百萬移民問題,形成了三種移民方案。第一種方案:原庫區居民全部就地后靠,大力發展山區農業生產。第二種方案:原庫區居民全部外遷。第三種方案:原庫區居民就地后靠與外遷相結合。任務1 你認為哪一種方案比較科學合理 請說明理由。【答案】 三峽移民方案的選擇涉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問題。第一種方案,將導致當地人口壓力增大,勢必造成庫區生態環境惡化。第二種方案,移民工程量大、投資大、工作難度大,而且會給遷入地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第三種方案,既避免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又減少了移民工程量,緩解了移民遷入地的經濟負擔。所以第三種方案是比較科學合理的方案。1.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資源環境承載力 人口合理容量概念人口數量 強調的是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極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養活多少人 強調在保證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條件下和能促進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適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適合養活多少人大小關系 某一地區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2.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聯系制約環境人口容量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同,且二者都與資源狀況、科技發展水平、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區開放程度等因素呈正相關,與人口的生活消費水平呈負相關,如下圖所示: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根據某地的耕地資源、水資源、地區生產總值、礦產資源測得的各自所能供養的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分別為16萬人、12萬人、20萬人、25萬人。該地目前的總人口為15萬人。據此回答1~2題。1.該地區的人口合理容量為( )。 A.16萬人 B.12萬人C.20萬人 D.25萬人【答案】 B【解析】 根據“短板效應”可知,該地區的人口合理容量為12萬人。2.該人口總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資源環境承載力用c表示,三者的關系是( )。A.aC.b【答案】 C【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大,該地人口數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因此三者的關系是b【隨堂檢測】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地區,地廣人稀,人口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讀短板效應圖,回答1~2題。1.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礦產測得的各自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分別為8 000、6 000、4 500、10 000,則該地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取決于( )。 A.耕地 B.森林 C.淡水 D.礦產2.為提高新疆資源環境承載力,目前下列措施較合理的是( )。①降低區內人們生活與文化消費水平 ②發展科技,提高資源的利用率③加強交通建設,加強與外界的聯系 ④出臺優惠政策,促進外地人口遷入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1.C 2.C【解析】 第1題,根據木桶的短板效應判斷,一地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取決于當地某種供養人口數量最少的資源,對比四種資源可知,該地的環境人口容量主要取決于淡水資源。第2題,降低區內人們生活與文化消費水平和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悖,與人們改善生活水平的需求不一致,因此這一措施不現實,①錯誤;發展科技,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有助于提高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②正確;加強交通建設,加強與外界的聯系,提高當地對外開放程度,從區外獲得更多資源,有助于提高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③正確;出臺優惠政策,促進外地人口遷入,只是增加了地區的人口壓力,并不能增加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反而會加劇資源消耗,甚至降低環境承載力,④錯誤。 讀圖,回答3~4題。3.下列與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關的有( )。①環境質量 ②資源數量 ③科技發展水平 ④文化消費水平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 D【解析】 讀圖可知,資源數量和科技發展水平與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關,環境質量和文化消費水平與人口合理容量呈負相關,所以②③符合題意。4.制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發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C.資源狀況 D.人口的生活消費水平【答案】 C【解析】 讀圖可知,制約環境承載力的因素有很多,如科技發展水平、資源、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環境質量等,其中資源狀況是首要因素,一個地區的資源總量越豐富,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就越多。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