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2 城鎮化 學案 (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2 城鎮化 學案 (含答案)

資源簡介

2.2城鎮化 (
本節導航
一、學習目標
二、知識網圖
三、課前準備(預習填空)
四、課中學習(案例探究)
1.城鎮化的意義
2.世界城鎮化的進程
3.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五、強化訓練營
六、課堂總結
)
(
01
學習目標
)
【課程標準】運用資料,說明不同地區城鎮化的過程和特點,以及城鎮化的利弊。
通過探究有關人文地理問題,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地理核心素養】
區域認知:結合區域資料,理解城鎮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現,了解城鎮化的過程及階段特征。
綜合思維:指導學生初步體驗區域調查的主要方法,比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地理實踐力:運用有關資料概況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通過調查本地區的情況 ,了解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城鎮管理中的應用。
人地協調觀:通過學習了解本地區城鎮化過程中的問題、解決措施,增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城市化的含義以及重要標志
2.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進程特點
教學難點:運用資料概況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明白城市化各階段的特點
(
02
知識網圖
)
(
03
課前準備
)
溫馨提示:請先預習通讀課本
一、城鎮化的意義
1. 城鎮化含義
一般是指  鄉村人口  向城鎮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的過程。
2. 城鎮化標志
城鎮人口增加、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擴大。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是  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
3. 城鎮化的意義
(1) 促進區域  經濟  增長。
(2) 提高  資源  利用效率。
(3) 改善  城鄉  居住環境。
(4) 增強區域  社會  和諧。
二、 世界城鎮化進程
1. 不同類型國家城鎮化進程
(1) 發達國家:城鎮化起步  早  ,水平  高  ,速度緩慢甚至停滯,出現逆城鎮化現象。
(2) 發展中國家:城鎮化起步  晚  ,水平  低  ,速度快。
2. 城鎮化進程的階段
初期階段 城鎮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中期階段 城鎮化推進  很快  ,城鎮化問題嚴重
后期階段 城鎮化水平較  高  ,速度緩慢
三、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 環境問題:城鎮生產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鎮  環境質量  下降,出現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聲污染等環境問題。
2. 社會問題:城市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規劃和管理,出現  交通擁堵  、住房緊張等現象。
四、 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1. 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2.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依托其強大的  數據管理  、圖層分析、制圖等功能,為政府、企業等提供全方位的應用服務。
(
04
課中學習
)
探究活動01 城鎮化
盡管才經過30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分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新的城市不斷 涌現,城市數量急劇增多,原有的城市規模持續擴大。
城鎮化:城鎮化也稱城市化一般是指鄉村人口向城鎮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的過程
城鎮化的主要標志:
1.城鎮人口增加
2.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擴大
3.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例上升
探究活動02 城鎮化和區域發展的關系
1.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2.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鄉居住環境
4.增強區域社會和諧
探究活動03世界城鎮化進程
綜合世界各國城鎮化進程,各國城鎮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以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 形曲線,這條曲線符合一般般城鎮化發展的實際
發達國家:城鎮化起步早,城鎮化水平高。
例如,英國、美國的城鎮化在19世紀迅速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城鎮化水平已達70%。
發展中國家:城鎮化起步晚,城鎮化水平低。
二戰后,城鎮化發展迅速,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如印度、巴基斯坦、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還不足40%。
探究活動04中國城鎮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城鎮化有什么特點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特點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城鎮化進入持續穩定的快速發展階段。
原因: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促進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
06
課堂總結
)
(
05
強化特訓營
)
鄉村振興是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著眼于我國當下國情與未來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保障鄉村充分發展,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重大戰略。下圖示意廣東省農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其中Ⅰ、Ⅱ是影響農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兩個重要階段。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影響該地區人地關系發生改變的主要因素有( )
①經濟發展②氣候變化③農業技術④基礎設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Ⅰ階段農村地區的特征最有可能表現為( )
A.人口流失比較嚴重 B.經濟發展迅速 C.農民返鄉意愿強烈 D.人地矛盾加劇
3.促使Ⅱ階段農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關鍵原因包括( )
①戶籍制度調整②農民收入提高③生態環境轉好④人口大量遷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B 2.A 3.D
【解析】1.由圖文材料可知,該地區人地關系的改變主要表現在農村人口與農村住宅的關系上。廣東經濟發展快速,吸引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遷入,農村地區出現人口城鎮化和就業非農化特征,①正確;隨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農村宅基地建房熱情提高,但由于人口遷出,房屋利用效率較低,農村住宅出現空置、閑置等特征,④正確;氣候變化對該地區人地關系改變的影響不大,②錯誤;農業技術主要針對農業生產,與該地區人地關系變化基本無關,③錯誤。故選B。
2.I階段人口城鎮化,就業非農化,使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人口流失比重嚴重,A正確;由于城市的經濟發展迅速,吸引農村人口遷入,農村經濟發展并不迅速,C錯誤;此階段,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服務水平要高于農村地區,城市的拉力作用仍然顯著,農民返鄉意愿并不強烈,C錯誤。由于大量農村人口遷出,農村的人地矛盾得到緩和,D錯誤。故選A。
3.讀圖可知,Ⅱ階段農村住宅出現新增、自用、空置、閑置等特點,據此可推測Ⅱ階段農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前提是農民收入增加,對住宅需求改善意愿提高,農村住宅出現新增、自用。但是由于農村人口大量遷出,住宅出現空置、閑置,②④正確。生態環境轉好,戶籍制度調整對形成Ⅱ階段農村宅基地利用特征的影響較小,①③錯誤。故選D。
【點睛】傳統村落是中國寶貴的農耕文化遺產,其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人地關系協調適應、人地關系矛盾沖突、人地關系調整再適應三個階段。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傳統村落人地關系矛盾加劇,呈現出人口流失、生態破壞、產業滯后、文化基因流失、居住環境損毀等問題。要推動傳統村落鄉村振興,需要采取吸引鄉村人口回流、推動傳統村落產業振興、提升環境生態的吸引力、促進傳統文化活化發展、改造傳統村落居住空間五大策略。
如下圖是我國某地城市化過程發展階段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階段Ⅱ所代表的城市化階段是( )
A.城鎮化 B.郊區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5.下列引起階段Ⅰ形成的原因中,不正確的是( )
A.大城市中心區人口過于密集 B.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的發展
C.城市環境狀況的不斷惡化 D.鄉村和小城鎮發展超過城市
【答案】4.C 5.D
【分析】本題考查城市化發展和讀圖綜合分析能力。本題難度較低,只要能抓住圖示兩個階段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征,進而結合城市化的基本過程綜合分析即可。從圖中可知階段Ⅰ該城市是一種郊區城市化,郊區城市化使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也是城市化中期階段的一個特征;階段Ⅱ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由于市區環境惡化,地價上漲,而鄉村、小鎮地區環境優美,地價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鄉交通等原因導致的。
4.由圖可知,階段Ⅱ出現市區人口向鄉村和小城鎮遷移,這是逆城市化。這主要是由于市區環境惡化,地價上漲,而鄉村、小鎮地區環境優美,地價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鄉交通等原因導致出現的。ABD錯誤,C正確,故選:C。
5.由圖可知,階段Ⅰ出現城區人口向郊區遷移的郊區城市化現象。大城市中心區人口過于密集會導致此現象的出現;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的發展導致市區往來向郊區更加便利;由于市中心區地價上漲,環境惡化,也會導致人口主要從市區向環境更好的郊區流動,ABC不符合題意。鄉村和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比城市差,發展不會超過城市,D符合題意。故選:D。
【點睛】只要能抓住圖示兩個階段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征,進而結合城市化的基本過程綜合分析即可。根據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經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過程大致呈一條拉平的“S”形曲線。當人口城市化水平達到30%左右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達到70%左右時,進入相對穩定階段。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過程至今經歷了四個階段:①集中趨向的城市化階段。該階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經濟迅速增長,特別是市中心城區形成高度集聚。②郊區城市化階段。這個時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業繼續向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時,郊區人口增長超過了中心市區。③逆城市化階段。在郊區城市化繼續發展的同進,中心市區顯現衰落景象,出現人口凈減少。④再城市化階段。中心市區經濟復興,人口出現重新回升。
總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國際上通常以2.1作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對夫婦需要生育2.1個孩子才能維持兩代人之間人數相等。下圖示意某國1965~2015年人口數量、總和生育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推測該國1980~1990年期間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態環境惡化 B.戰爭難民外遷 C.自然災害頻發 D.技術人員流失
7.該國( )
A.位于歐洲西部 B.城市化水平較高 C.工業基礎薄弱 D.人口老齡化嚴重
【答案】6.B 7.C
【解析】6.由圖可知,該國在1980-1990年期間,總和生育率保持不變,死亡率下降,人口數量理論上應該增加,但是圖中顯示該國的人口數量卻在減少,說明人口數量的變化不是自然增長導致的,而是由機械增長引起的。戰爭會引起難民大量外遷,導致人口數量減少,B符合題意。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會使死亡率升高,與圖示信息不符合,AC錯誤。根據生育率較高,可推測該國是發展中國家,技術欠發達,技術人員總數少,流失對人口影響較小,D錯誤。故選B。
7.該國是發展中國家,而歐洲西部大多是發達國家,A錯誤。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較低,B錯誤。發展中國家工業基礎比較薄弱,C正確。該國總和生育率較高,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高,人口老齡化不嚴重,D錯誤。故選C。
【點睛】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生態環境因素:氣候、淡水、土壤、礦產、自然災害;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變革等;社會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等。
成都市實施“東進、南拓、西控、中優、北改”的空間發展戰略。引導市域差異化協調發展。下圖為成都市域分區發展規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成都市實施“西控”,即生態控制、產業控制、建設控制,其發展目標包含( )
A.大力引進第二產業 B.優化生態功能區布局
C.新擴建商品住宅區 D.打造國家級產業中心
9.成都市“南拓”的規劃重點是拓展新興功能,適合在該區域布局的是( )
①科技創新中心 ②行政政務服務中心 ③區域性總部基地 ④國際化工生產基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8.B 9.A
【分析】8.生態控制應該優化生態功能區布局,B正確。大力引進第二產業、打造國家級產業中心不符合產業控制的目標,排除A、D。新擴建商品住宅區不符合建設控制的目標,排除C。故選B。
9.拓展新興功能,應著力于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等。科技創新中心 、行政政務服務中心 、區域性總部基地是新興功能,①②③正確。國際化工生產基地屬于傳統工業,污染大、耗能多,不適合布局,排除④。故選A。
【點睛】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措施: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避免浪費;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進行環境治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資源利用率;培育優良品種;完善交通運輸網絡;加強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發展綠色旅游觀光農業,調整農業結構;推動城市化發展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完善加工體系;開發利用新能源(清潔 可再生);提高產品品質競爭力,擴大營銷網絡,提高品牌效應。
地理學家齊林斯基1971年把人口遷移與現代化聯系起來,闡述了人口遷移轉折的理論,即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早期開拓式的人口遷移逐步讓位于城鄉間的人口遷移,最終城市間的人口遷移將取代開拓式的或城鄉間的人口遷移。社會現代化程度越高,區際聯系越緊密,城市經濟越發達,城市之間的人口移動越頻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根據人口遷移轉折的理論,我國目前的國內人口遷移偏重于( )
A.開拓式的人口遷移 B.從鄉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
C.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遷移 D.城市間的人口遷移
11.目前發達國家的國內人口遷移偏重于( )
A.開拓式的人口遷移 B.從鄉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
C.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遷移 D.城市間的人口遷移
【答案】10.B 11.D
【分析】10.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加速階段,國內人口遷移主要是從鄉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B正確,ACD錯誤,故選B。
11.目前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比較高,鄉村人口占比少,城市人口數量占比高,其國內人口遷移主要是城市間的人口遷移。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加速階段,人口遷移的主要表現為由鄉村遷往城市,由欠發達地區遷往發達地區,由內陸遷向沿海;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人口遷移主要發生在城市之間。
半城鎮化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種現象,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過程中的一種不完整狀態,其表現為農民已經離開鄉村到城鎮就業與生活,但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許多方面并不能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鎮社會。如圖表示某年我國半城鎮化率(M)的省際差異(港、澳、臺資料暫缺)。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注:半城鎮化率=(城鎮常住人口-城鎮戶籍人口)/城鄉總人口×100%
12.與半城鎮化率高低關聯度最高的因素是( )
A.第二產業比重 B.人口密度 C.戶籍政策 D.城鄉差異
13.甲地是我國半城鎮化率最高的地區。該地半城鎮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
A.生活成本低 B.基礎設施不完善 C.環境優美 D.收入水平高
14.緩解我國半城鎮化現象的有效措施有( )
A.鼓勵城鎮人口遷入農村 B.限制人口流動規模
C.推進農民工市民化 D.加大戶籍制度管制
【答案】12.D 13.D 14.C
【分析】12.由材料信息”半城鎮化具體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過程中的一種不完整狀態,是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務工形成的“可知,與半城鎮化率高低關聯度最高的因素是城鄉差異,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D正確。人口密度、第二產業比重、戶籍政策有影響,不是主要原因,ABC錯誤。故選D。
13.由所學知識可知,甲地是我國半城鎮化率最高的地區;該地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半城鎮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勞動力收入水平高,大量人口遷入,D正確。經濟水平高,生活成本高,A錯誤;基礎設施完善,B錯誤;環境質量沒有明顯優勢,C錯誤。故選D。
14.由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緩解“半城鎮化”現象,必須改革戶籍制度,打破戶口束縛,推進農民工市民化,C正確,D錯誤;鼓勵城鎮人口遷入農村,限制人口流動規模都不切合實際,AB錯誤。故選C。
【點睛】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有三個,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主要標志)。
"睡城"也叫"臥城",伴隨著大城市的發展而出現,現在主要指的是在大城市邊緣的大規模社區或居民點。"睡城"醫療、教育、商場等城市配套設施較缺乏,但房價或租金較低,交通較便利,便于人們"潮汐式"的與母城之間流動。下圖示意某中心城市周圍不同類型的居民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圖中四地最可能為"睡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睡城"的特點是( )
A.不僅承擔母城過密的人口,還承擔了母城的工業
B.與母城之間車流量最大的時段是中午和子夜
C.距離母城較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線上
D.房價低,基礎設施齊全,經濟活動十分活躍
17.最可能分布在中心城市的產業部門是( )
A.倉儲中心 B.金融服務業 C.食品加工廠 D.批發市場
【答案】15.D 16.C 17.B
【分析】15."睡城"醫療、教育、商場等城市配套設施較缺乏,但房價或租金較低,交通較便利,因此“睡城”居民與母城之間"潮汐式"的流動具體表現為居住在“睡城”但是在母城工作。由此可知,“睡城”的居民應該是晝少夜多,因此圖中四地最可能為“睡城”的是丁地,D正確。故選D。
16."睡城"醫療、教育、商場等基礎設施較缺乏,但房價或租金較低,交通較便利,只承擔母城過密的人口,無法承擔母城的工業,A、D錯誤。“睡城”居民與母城之間"潮汐式"的流動具體表現為居住在“睡城”但是在母城工作,與母城之間車流量最大的時段是早上和傍晚這種上下班高峰期時段,B錯誤。"睡城"指的是在大城市邊緣的大規模社區或居民點,距離母城較近,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線上,交通較便利,C正確,故選C。
17."睡城"是指伴隨著大城市的發展而出現,并且在大城市邊緣的大規模社區或居民點,因此中心城市的產業等級應該比較高,最有可能為金融服務業,B正確。故選B。
【點睛】1.郊區城市化:是指人口、就業崗位和服務業從大城市中心向郊區遷移的分散化過程。所謂的郊區指中心城市行政邊界以外的鄰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區核心以外的城市邊緣。
2.郊區城市化包括三種外遷:一是人口外遷,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壓力,以及這一壓力對生活環境的不利影響而引發的。二是工業外遷,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積的價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與鐵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相互配置。三是零售業外遷,這是由于人口和工業外遷后,市中心商業面對來自郊區商業激烈競爭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3.郊區城市化并不意味著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擴張的轉變,這一轉變中,建成區在擴張,城市人口在增長。
建國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下圖為“我國歷次人口普查城鄉人口統計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8.我國城市人口數量超過鄉村始于( )
A.1982~1990年間 B.1990~2000年間 C.2000~2010年間 D.2010~2020年間
19.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將會( )
A.減少建設用地 B.促進經濟發展 C.減少流動人口 D.延緩人口增長
【答案】18.D 19.B
【解析】18.圖中2010年之前,城鎮人口少于鄉村人口,2010年鄉村人口略大于城鎮人口;2020年鄉村人口少于城鎮人口;因此我國城市人口數量超過鄉村始于2010~2020年間,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9.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將會增加建設用地,促進經濟發展,增加流動人口,促進人口增長,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城鎮化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城鎮人口增長仍將是樓市需求側有力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引發農業勞動人口老齡化。隨著近期戶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進,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隨青壯年勞動力舉家遷入城市定居。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20.應對農業勞動人口老齡化的主要措施是( )
A.擴大糧食的進口規模 B.實施大規模休耕制度
C.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D.鼓勵勞動力大量回流
21.未成年人和老人遷入城市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 ②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升級
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資水平 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務壓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20.C 21.B
【分析】20.擴大糧食進口規模,實施大規模休耕制度,沒有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困境,A、B錯誤;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可減少農村勞動力的數量,緩解農業勞動人口老齡化,C正確;農村勞動力外流是我國現階段區域經濟差異的必然結果,鼓勵勞動力大量回流則會對城市經濟和農民收入產生不利影響,D錯誤。故本題選C。
21.未成年人和老人遷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但也增加了城市公共服務壓力,①④正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主要為非勞動力,這些人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不明顯,②錯誤;平均工資是從業人員工資總額與從業人員平均人數之比,與遷入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關系不大,③錯誤。綜上,正確的是①④,故本題選B。
【點睛】城市化帶來的問題有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環境惡化、社會不安定,基礎設施壓力大等。
下圖為1850~2050年中國、英國和美國三國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含預測)。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2.圖中( )
A.英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始終高于美國 B.美國先于英國達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國城市化進程快于美國 D.各國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標是城市人口數量
23.2030年與2000年相比,三國城市化帶來主要變化有( )
A.英國——第一、二產業比重增加 B.美國——城市環境質量持續惡化
C.中國——城市土地價格普遍上漲 D.中國——第一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答案】22.C 23.C
【解析】22.讀圖,根據圖中曲線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傾斜程度),可以判斷不同年份城市化進程的速度,1890-1950年英國城市化進程斜率明顯低于美國,英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明顯低于美國,所以英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并非始終高于美國,A錯;讀圖,美國晚于英國達到80%的城市化水平,B錯;1970年以后中國城市化進程斜率高于美國,中國城市化進程快于美國,C對;各國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標是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占的比重,D錯。故選C。
23.2030年與2000年相比,英國城市化水平變化很小,均超過80%,處于城市化后期階段,且英國是發達國家,所以第三產業比重增加,A錯;美國城市化水平也均近80%,處于城市化后期階段,且是發達國家,所以城市環境質量不斷提升,B錯;中國2000年城市化水平約30%,2030年城市化水平超過60%,2030年與2000年相比,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市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城市土地價格普遍上漲, C對;中國城市化水平超過60﹪,以二、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不可能成為主導產業,D錯。故選C。
【點睛】城市化的標志包括:①城市用地規模的擴大。②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上升。③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第II卷(非選擇題)
24.圖為城市化進程示意圖,讀圖回答。
(1)目前發達國家處于圖中的 (字母)階段,其特點是 、 。
(2)目前我國處于圖中的 (字母)階段,該階段城市問題較多,如: 、 等。試說兩條應對措施 、 。
【答案】 A 起步早 目前水平高、速度慢 b 交通擁擠 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環境惡化、分散城市職能(任1點) 建新城衛星城 合理規劃 發展交通 改善居住 建生態城市(任1點)
【分析】該題主要考查世界城市化進程。
【詳解】(1)目前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已經進入后期a階段。
(2)目前我國城市化處于快速發展的b階段,該階段可能出現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環境惡化等社會環境問題,應對措施有建衛星城、合理規劃、發展交通、改善居住、建生態城市等。
25.下圖為某城市用地分布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該城市甲、乙、丙三類功能區分別是 、 、 。
(2)在建的四地樓盤中,屬于高級住宅區的是 地,理由是 。
(3)圖示鐵路布局對城市發展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 。
【答案】(1)工業區、住宅區、商業區
(2)① 遠離工業區和鬧市區,位于市區上風地帶,毗鄰綠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靠近文化區和高新技術園,有較多的高素質客源
(3)阻礙城區向北發展
【詳解】本題考查城市功能區。(1)工業區一般位于城市邊緣,緊鄰交通線路;住宅區占據面積最大;商業區位于市中心,占據市場最優位置。據此作答。(2)高級住宅區一般環境優美,位于上風上水地帶,整體素質偏高。(3)圖示鐵路布局橫貫城市北區,阻礙城區向北發展。
(1)甲功能區位于城市邊緣,緊鄰交通線路,為工業區;乙功能區占據面積最大,為住宅區;丙功能區位于市中心,占據最佳市場位置,為商業區。
(2)高級住宅區一般環境優美,整體素質偏高,圖中①遠離工業區和鬧市區,位于市區上風地帶,毗鄰綠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靠近文化區和高新技術園,有較多的高素質客源 ,為高級住宅區。
(3)圖示鐵路布局橫貫城市北區,阻礙城區向北發展。
26.下圖是“某特大城市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例應該表示城市中的 功能區。
(2)M、P、Q中 處是高級住宅區。請說明理由 。
(3)擬在乙處規劃建設石油化工城,請說明理由。
衛星城是位于大城市周圍區域的小城市,通常把中心市區稱作母城,外圍的衛星城稱作子城,具有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納母城的擴散企業,分擔母城的某些功能等作用。
(4)請簡述甲、乙兩衛星城建設對該城市發展的意義。
【答案】(1)商業區(或中心商務區)
(2) Q Q點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潔凈;靠近文化教育區;靠近旅游觀光帶,環境優美;遠離重工業區,污染少;離中心商務區近,方便購物(而M區靠近重工業區,環境污染嚴重,且靠近飛機場,噪聲污染嚴重;P區位于主導風向的下風區,易受污染,且靠近火車站,比較吵雜,不符合形成高級住宅區的選址。)
(3)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垂直的郊外)(水陸)交通便利。
(4)分散城市人口,分擔城市職能;緩解城市土地、交通壓力;有利于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促進城市合理化發展。
【分析】本題以某特大城市示意圖為背景材料,涉及到城市功能去的判讀、功能區的區位選址、衛星城的作用等知識,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詳解】(1)圖例 位于城市中心部位,應該表示城市中的商業區(或中心商務區)功能區。
(2)由圖中圖例可知,Q點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潔凈;靠近圖中文化教育區,環境污染小;靠近旅游觀光帶,環境優美,環境質量好;遠離重工業區,污染少,空氣清新;離中心商務區近,方便購物;而M區靠近重工業區,環境污染嚴重,空氣質量差,且靠近飛機場,噪聲污染嚴重;P區位于主導風向的下風區,易受大氣污染,且靠近火車站,比較吵雜,不符合形成高級住宅區的選址。所以Q處是高級住宅區。
(3)石油化工污染水源,乙處位于河流下游,對水源污染小;石油化工污染大氣,乙處位于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垂直的郊外,對城市的大氣污染比較小;靠近河流、公路、鐵路,水陸交通便利。
(4)甲乙兩城市相當是圖中中心城市的衛星城,分散中心城市人口,分擔中心城市各種職能;緩解中心城市土地、交通壓力;有利于保護和改善中心城市環境;促進中心城市合理化發展。2.2城鎮化 (
本節導航
一、學習目標
二、知識網圖
三、課前準備(預習填空)
四、課中學習(案例探究)
1.城鎮化的意義
2.世界城鎮化的進程
3.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五、強化訓練營
六、課堂總結
)
(
01
學習目標
)
【課程標準】運用資料,說明不同地區城鎮化的過程和特點,以及城鎮化的利弊。
通過探究有關人文地理問題,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地理核心素養】
區域認知:結合區域資料,理解城鎮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現,了解城鎮化的過程及階段特征。
綜合思維:指導學生初步體驗區域調查的主要方法,比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地理實踐力:運用有關資料概況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通過調查本地區的情況 ,了解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城鎮管理中的應用。
人地協調觀:通過學習了解本地區城鎮化過程中的問題、解決措施,增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城市化的含義以及重要標志
2.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進程特點
教學難點:運用資料概況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明白城市化各階段的特點
(
02
知識網圖
)
(
03
課前準備
)
溫馨提示:請先預習通讀課本
一、城鎮化的意義
1. 城鎮化含義
一般是指  鄉村人口  向城鎮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的過程。
2. 城鎮化標志
城鎮人口增加、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擴大。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是  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
3. 城鎮化的意義
(1) 促進區域  經濟  增長。
(2) 提高  資源  利用效率。
(3) 改善  城鄉  居住環境。
(4) 增強區域  社會  和諧。
二、 世界城鎮化進程
1. 不同類型國家城鎮化進程
(1) 發達國家:城鎮化起步  早  ,水平  高  ,速度緩慢甚至停滯,出現逆城鎮化現象。
(2) 發展中國家:城鎮化起步  晚  ,水平  低  ,速度快。
2. 城鎮化進程的階段
初期階段 城鎮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中期階段 城鎮化推進  很快  ,城鎮化問題嚴重
后期階段 城鎮化水平較  高  ,速度緩慢
三、 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 環境問題:城鎮生產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鎮  環境質量  下降,出現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聲污染等環境問題。
2. 社會問題:城市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規劃和管理,出現  交通擁堵  、住房緊張等現象。
四、 地理信息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1. 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2.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依托其強大的  數據管理  、圖層分析、制圖等功能,為政府、企業等提供全方位的應用服務。
(
04
課中學習
)
探究活動01 城鎮化
盡管才經過30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分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新的城市不斷 涌現,城市數量急劇增多,原有的城市規模持續擴大。
城鎮化:城鎮化也稱城市化一般是指鄉村人口向城鎮地區集聚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的過程
城鎮化的主要標志:
1.
2.
3.
探究活動02 城鎮化和區域發展的關系
探究活動03世界城鎮化進程
綜合世界各國城鎮化進程,各國城鎮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可以表示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 形曲線,這條曲線符合一般般城鎮化發展的實際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探究活動04中國城鎮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城鎮化有什么特點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特點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城鎮化進————階段。
原因:
(
06
課堂總結
)
(
05
強化特訓營
)
鄉村振興是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著眼于我國當下國情與未來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保障鄉村充分發展,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重大戰略。下圖示意廣東省農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其中Ⅰ、Ⅱ是影響農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兩個重要階段。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影響該地區人地關系發生改變的主要因素有( )
①經濟發展②氣候變化③農業技術④基礎設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Ⅰ階段農村地區的特征最有可能表現為( )
A.人口流失比較嚴重 B.經濟發展迅速 C.農民返鄉意愿強烈 D.人地矛盾加劇
3.促使Ⅱ階段農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關鍵原因包括( )
①戶籍制度調整②農民收入提高③生態環境轉好④人口大量遷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如下圖是我國某地城市化過程發展階段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4.階段Ⅱ所代表的城市化階段是( )
A.城鎮化 B.郊區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5.下列引起階段Ⅰ形成的原因中,不正確的是( )
A.大城市中心區人口過于密集 B.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的發展
C.城市環境狀況的不斷惡化 D.鄉村和小城鎮發展超過城市
總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國際上通常以2.1作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對夫婦需要生育2.1個孩子才能維持兩代人之間人數相等。下圖示意某國1965~2015年人口數量、總和生育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推測該國1980~1990年期間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態環境惡化 B.戰爭難民外遷 C.自然災害頻發 D.技術人員流失
7.該國( )
A.位于歐洲西部 B.城市化水平較高 C.工業基礎薄弱 D.人口老齡化嚴重
成都市實施“東進、南拓、西控、中優、北改”的空間發展戰略。引導市域差異化協調發展。下圖為成都市域分區發展規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成都市實施“西控”,即生態控制、產業控制、建設控制,其發展目標包含( )
A.大力引進第二產業 B.優化生態功能區布局
C.新擴建商品住宅區 D.打造國家級產業中心
9.成都市“南拓”的規劃重點是拓展新興功能,適合在該區域布局的是( )
①科技創新中心 ②行政政務服務中心 ③區域性總部基地 ④國際化工生產基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地理學家齊林斯基1971年把人口遷移與現代化聯系起來,闡述了人口遷移轉折的理論,即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早期開拓式的人口遷移逐步讓位于城鄉間的人口遷移,最終城市間的人口遷移將取代開拓式的或城鄉間的人口遷移。社會現代化程度越高,區際聯系越緊密,城市經濟越發達,城市之間的人口移動越頻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根據人口遷移轉折的理論,我國目前的國內人口遷移偏重于( )
A.開拓式的人口遷移 B.從鄉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
C.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遷移 D.城市間的人口遷移
11.目前發達國家的國內人口遷移偏重于( )
A.開拓式的人口遷移 B.從鄉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
C.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遷移 D.城市間的人口遷移
半城鎮化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種現象,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過程中的一種不完整狀態,其表現為農民已經離開鄉村到城鎮就業與生活,但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許多方面并不能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鎮社會。如圖表示某年我國半城鎮化率(M)的省際差異(港、澳、臺資料暫缺)。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注:半城鎮化率=(城鎮常住人口-城鎮戶籍人口)/城鄉總人口×100%
12.與半城鎮化率高低關聯度最高的因素是( )
A.第二產業比重 B.人口密度 C.戶籍政策 D.城鄉差異
13.甲地是我國半城鎮化率最高的地區。該地半城鎮化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
A.生活成本低 B.基礎設施不完善 C.環境優美 D.收入水平高
14.緩解我國半城鎮化現象的有效措施有( )
A.鼓勵城鎮人口遷入農村 B.限制人口流動規模
C.推進農民工市民化 D.加大戶籍制度管制
"睡城"也叫"臥城",伴隨著大城市的發展而出現,現在主要指的是在大城市邊緣的大規模社區或居民點。"睡城"醫療、教育、商場等城市配套設施較缺乏,但房價或租金較低,交通較便利,便于人們"潮汐式"的與母城之間流動。下圖示意某中心城市周圍不同類型的居民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圖中四地最可能為"睡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睡城"的特點是( )
A.不僅承擔母城過密的人口,還承擔了母城的工業
B.與母城之間車流量最大的時段是中午和子夜
C.距離母城較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線上
D.房價低,基礎設施齊全,經濟活動十分活躍
17.最可能分布在中心城市的產業部門是( )
A.倉儲中心 B.金融服務業 C.食品加工廠 D.批發市場
建國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下圖為“我國歷次人口普查城鄉人口統計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8.我國城市人口數量超過鄉村始于( )
A.1982~1990年間 B.1990~2000年間 C.2000~2010年間 D.2010~2020年間
19.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將會( )
A.減少建設用地 B.促進經濟發展 C.減少流動人口 D.延緩人口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引發農業勞動人口老齡化。隨著近期戶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進,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隨青壯年勞動力舉家遷入城市定居。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20.應對農業勞動人口老齡化的主要措施是( )
A.擴大糧食的進口規模 B.實施大規模休耕制度
C.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D.鼓勵勞動力大量回流
21.未成年人和老人遷入城市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 ②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升級
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資水平 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務壓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圖為1850~2050年中國、英國和美國三國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含預測)。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22.圖中( )
A.英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始終高于美國 B.美國先于英國達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國城市化進程快于美國 D.各國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標是城市人口數量
23.2030年與2000年相比,三國城市化帶來主要變化有( )
A.英國——第一、二產業比重增加 B.美國——城市環境質量持續惡化
C.中國——城市土地價格普遍上漲 D.中國——第一產業成為主導產業
第II卷(非選擇題)
24.圖為城市化進程示意圖,讀圖回答。
(1)目前發達國家處于圖中的 (字母)階段,其特點是 、 。
(2)目前我國處于圖中的 (字母)階段,該階段城市問題較多,如: 、 等。試說兩條應對措施 、 。
25.下圖為某城市用地分布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該城市甲、乙、丙三類功能區分別是 、 、 。
(2)在建的四地樓盤中,屬于高級住宅區的是 地,理由是 。
(3)圖示鐵路布局對城市發展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為 。
26.下圖是“某特大城市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例應該表示城市中的 功能區。
(2)M、P、Q中 處是高級住宅區。請說明理由 。
(3)擬在乙處規劃建設石油化工城,請說明理由。
衛星城是位于大城市周圍區域的小城市,通常把中心市區稱作母城,外圍的衛星城稱作子城,具有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納母城的擴散企業,分擔母城的某些功能等作用。
(4)請簡述甲、乙兩衛星城建設對該城市發展的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河县| 大渡口区| 股票| 武隆县| 普宁市| 哈尔滨市| 郧西县| 天水市| 尤溪县| 民权县| 铁力市| 威宁| 华宁县| 江陵县| 手机| 阳西县| 凤台县| 都兰县| 固镇县| 那曲县| 朔州市| 安福县| 陆川县| 繁昌县| 扶余县| 耒阳市| 五常市| 兰溪市| 夏河县| 阿克苏市| 嘉义市| 宝兴县| 延津县| 通化市| 扎兰屯市| 五指山市| 铁力市| 漯河市| 灵川县| 济源市|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