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7.1走進分子世界 課時 授課日期教 學 目 標 1、通過活動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內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對分子的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2、了解顯微鏡在拓展人們視眼,探測微觀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顯微鏡的觀測技術有很大的進步 3、通過實驗初步探究分子動理論的主要內容,體會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質并能定性解釋一些物理現象教學重點 重點:分子動理論的主要內容教學難點 難點:分子模型的認識以及運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解釋相關現象教、學具 紙、素描碳筆、高錳酸鉀顆粒、紅墨水滴、表面磨得很光滑的鉛塊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備注一、引入新課 以學生對導圖的發言引入新課(要求一位學生事前準備,將導圖內容擴展為一篇小短文進行發言。題目可以為《人類對宇宙的探索》) 二、學習新課 活動7.1 選擇一種模型: ①用炭素筆在白紙上畫一筆,再用放大鏡或低倍的顯微鏡對筆跡進行仔細觀察,會看到些什么?(雖然實驗沒有做,但你可以憑你的經驗和想象進行一次合理的推測。) ②將高錳酸鉀的顆粒放入水中,讓學生注意觀察并回答看到的現象。 ③向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處做一記號。然后封閉管口,并將玻璃管反復翻轉,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觀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與酒精總體積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體積之和相等。如不相等,發生了什么變化?請大家推測可能出現的結果。(簡單板畫活動3) 用兩個量筒中分別注入50cm3 水和50cm3酒精。然后將50cm3酒精倒入50cm3 水的量筒中,用棒進行攪拌使其充分混合。再觀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是否還是100 cm3(也可以用黃豆和大米相混合進行實驗,操作的效果更加明顯。) 科學家們根據上述的現象,設想了三種物理模型。 模型1 物質是由微小的顆粒組成的,各個顆粒緊靠在一起,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連續體。 模型2 物質是由微小的顆粒組成的,顆粒之間有空隙。 模型3 固體是由微小的顆粒組成的,液體是連成一片的,固體微粒可以擠進液體中去。 請同學們選擇一種最合理的模型,對上述和現象2和3進行解釋。 科學家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研究發現,物質的確可以分成十分細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質就會失去它原有的性質。(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質了,也就是說水已經不是水了)于是科學家們就把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介紹分子的大小和分子直徑數量級 物質由分子所組成,分子的體積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間有空隙。 活動7.2:收集分子運動的實驗證據: 如果將紅墨水滴在水中,會有怎樣的現象?要求學生注意觀察。 這樣的現象說明了什么科學道理呢? 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討論,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事實可以做為分子是運動的證據? 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做著無規則的運動。 要求學生閱讀28頁的對話框。提問小男孩提出了什么問題,小女孩又是怎樣回答的?學生:小男孩說既然分子間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運動的,那么為什么我們看到的許多物體卻不是一盤散沙? 你是怎么想這個問題的呢? 活動7. 3 支持分子間存在吸引力的證據: 要求學生猜測將兩個表面光滑的鉛塊相互緊壓后,它們會粘在一起嗎?再將下面掛上個砝碼也不會掉下來。 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道理?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說明分子間存在著吸引力? 分子和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四、作業《同步導學》 可能會看到十分細小的炭的顆粒。 看到高錳酸鉀的顆粒放入水中馬上開始溶化,不一會兒,整杯水都變成了紅色。 可能在混合后,水和酒精的總體積會變小。 上講臺進行觀察后說出課本上填充結論,并進行填寫。 討論2分鐘后回答 閱讀第26頁相關的最后一段。 發 現紅墨水在水中擴散開來,不一會兒,整個杯中的水都變紅了。 說明分子并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停的運動著。 看書半分鐘,回答時不能看書。 很可能是因為分子之間有吸引力的作用。 看到兩個鉛塊粘到了一起。 分子間的確存在著相互的吸引力。 討論后回答教 后 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