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單元 奇妙的生命現象 復習學案(基礎知識部分含答案)2023-2024學年濟南版生物七年級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單元 奇妙的生命現象 復習學案(基礎知識部分含答案)2023-2024學年濟南版生物七年級上冊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奇妙的生命現象
第一章認識生命現象
第一節 生物的基本特征
1、現已經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200多萬種,可分為:植物、動物、微生物。
2、生物的基本特征有:①新陳代謝②生長發育③繁殖后代④遺傳變異⑤應激性⑥適應并影響環境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命現象(舉例)
生物具有新陳代謝現象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 松鼠攝取食物
生物能進行呼吸 鯨浮出水面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代謝廢物 人體內的部分廢物隨尿液、汗液排出;植物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
生物能生長發育 豌豆幼苗不斷長大
生物能繁殖后代 貓養育后代
生物具有遺傳現象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生物具有變異現象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
生物具有應激性,能對各種刺激做出反應 含羞草受到刺激合攏葉片
生物能夠對所生活的環境表現出一定的適應性并影響環境 仙人掌適于生活在干旱的環境;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3、除病毒外,其余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4、生物與非生物的根本區別是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判斷某一物體是否屬于生物,應看其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5、新陳代謝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其他生命現象都是建立在新陳代謝基礎上的。
6、所有生物共有的最根本的特征是遺傳變異和繁殖。
鞏固訓練:
1、下列現象中,不能體現生物特征的是( )
A、鐘乳石能逐年長長 B、葵花朵朵向太陽 C、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D、代謝廢物隨汗液排出
2、生物能夠表現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現象。下列古詩描述的現象中,不包含生命現象的是( )
A、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C、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下列哪一項俗語描述了生物具有應激性( )
A、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B、大樹底下好乘涼
C、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 D、葵花朵朵向太陽
4、“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該詩句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征( )
A.呼吸 B.生長和繁殖 C.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D.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
5、“芳林新葉催陳葉”。說明植物( )
A.能進行呼吸 B.需要營養 C.能排出體內廢物 D.能生殖
6、盆栽的綠蘿,窗臺外側比窗臺內側的長勢茂盛,這一現象說明( )
A.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B.能進行呼吸 C.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D.生活需要營養
7、絕大多數生物都由細胞組成,下列生物中沒有細胞結構的是( )
A.艾滋病病毒 B.細菌 C.柳樹 D.草履蟲
8、關于生物特征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蜻蜓點水”體現的是生物能排出廢物 B.“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體現的是生物能生長
C.“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體現的是生物有變異的特性
D.“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體現的是生物能進行呼吸
第二節 生物的生活環境
1、生物圈
(1)概念: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層,由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環境組成。
(2)范圍:海平面以下約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約10千米之間。包括大氣圈的下層、整個水圈和巖石圈的上層。
(3)適于生物生存的原因: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如陽光、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和穩定的營養供給。
2、棲息地
(1)概念:生物圈內生物生存、居住的場所稱為棲息地。
(2)威脅生物生存的關鍵因素是棲息地的破壞或喪失,破壞各種生物棲息地的重要因素是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及不合理利用)。
(3)決定棲息地特征的因素:不同的土壤類型,溫度、濕度等。
鞏固訓練:
1、家中飼養小鳥時,小鳥生活需要下列哪些條件( )
A、食物與水 B、食物、空間與空氣
C、食物、空間與陽光 D、陽光、空氣、水分、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空間和充足的食物
2、下列關于生物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生物圈包括整個地球 B、生物圈是指生物能夠到達的地方
C、生物圈的厚度約20千米,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層
D、生物圈有很強的自動調節能力,人類的活動不會對它有太大的影響
3、收看新聞聯播時,首先看到轉動的地球呈現綠、白、藍三種色彩,它們分別是生物圈的( )
A、巖石圈 大氣圈 水 圈 B、大氣圈 巖石圈 水 圈
C、巖石圈 水 圈 大氣圈 D、水 圈 大氣圈 巖石圈
4、各種棲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
A、土壤類型 B、溫度 C、濕度 D、以上三項均是
5.下列動物中以沼澤為棲息地的一組是( )
A、鯨、鯊魚 B、丹頂鶴、揚子鱷 C、駱駝、蜥蜴 D、蚯蚓、老鼠
6、俗話說“魚兒離不開水”,一旦離開了水,就缺少了維持魚生存的哪一條件( )
A.空氣、陽光 B.營養物質、氧氣
C.營養物質、一定的生存空間 D.適宜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三節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1、巴斯德實驗
(1)實驗過程:甲圖→將煮沸的A、B兩個瓶內的肉湯放涼(如圖甲),3天后,A燒瓶里的肉湯中出現了微生物,肉湯渾濁變質;B曲頸瓶里沒有變化。
乙圖→把B曲頸瓶的瓶頸打斷,使瓶口豎直接觸空氣(如圖乙)。不久,肉湯也渾濁變質。
(2)實驗結論:使肉湯變質的微生物來自于空氣。
(3)反思:在此實驗中,設置A瓶的作用是對照。
(4)提示:在實驗中A瓶為對照組,B瓶為實驗組。
在對照實驗中,除了已經選擇的變量外,其他條件應完全相同。
(5)補充: ①設置AB兩瓶的目的是什么?設置對照實驗
②曲頸瓶的巧妙之處:空氣能進入,微生物不能進入
③實驗原則:控制單一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2、探究的基本過程
(1)科學探究的六大環節: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探究成功的前提: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探究成功的關鍵:制定出恰當的科學探究計劃。
(2)在科學實驗中,往往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并控制變量,使變量唯一。
3、探究的常用方法: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調查法等。
4、巴斯德實驗中只選擇一個變量即實驗變量,用以設計對照實驗,成功之處在于設計了曲頸瓶
鞏固訓練:
1、有些中學生沉迷網絡,不但影響了學業,而且更容易患上近視。要了解棗莊中學生的近視情況,我們應選用( ) A、觀察法 B、測量法 C、實驗法 D、調查法
2、設計對照實驗時,應遵循的原則是( )
A、所有變量都不同 B、所有變量都相同
C、除實驗變量外,其他變量都相同 D、除實驗變量外,其他變量都不同
3、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下列不屬于科學探究方法的是( )
A、實驗法 B、觀察法 C、經驗總結法 D、調查法
4、2016年1月1日我國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實施,為了解各年齡段市民對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調查法 B、實驗法 C、資料分析法 D、觀察法
5、在“調查公園的生物”活動中,你認為哪位同學的做法是正確的?(  )
A、甲發現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覺得很惡心,就沒有記錄
B、乙發現幾株從未見過的小花,將它們拔起,準備帶回學校去問老師
C、丙的調查記錄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學的記錄中都沒有,于是將它刪掉了
D、丁撥開草叢,一只蝗蟲跳出來蹦到了公園柵欄外,于是將它也記錄下來
6、“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這是對下面哪種科學方法的描述?(  )
A、觀察法 B、調查法 C、抽樣檢測 D、對照實驗
7、為了解“霧霾”對濰坊市民健康造成的影響,某研究小組先后到市區、市郊、鄉鎮、農村等地的多家醫院進行詢問,收集相關數據。這種科學研究方法是( )
A、實驗法 B、推測法 C、調查法 D、測量法
第四節 生物學的研究工具
1、識別顯微鏡結構
①目鏡 ③轉換器 ④物鏡 ⑦遮光器 ⑨反光鏡
粗準焦螺旋  細準焦螺旋
(1)放大物像的是:物鏡、目鏡
(2)調換物鏡的是:轉換器
(3)調節光線強弱的是:遮光器和反光鏡。外界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和平面鏡,外界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和凹面鏡。觀察材料(標本)顏色淺時用小光圈和平面鏡。
(4)升降鏡筒的是: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升降的范圍大,細準焦螺旋使鏡筒升降的范圍小,能調出清晰的物像。
(5)高倍鏡下:細胞數目少,體積大,視野暗;低倍鏡下:多,小,亮
(6)光線經過的路徑:
光源→反光鏡→遮光器→通光孔→物鏡→鏡筒→目鏡→眼睛。
2、顯微鏡的使用
(1)取拿與安放:
①將顯微鏡從鏡箱中取出,一手握鏡臂,一手托鏡座。
②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距邊緣大約7厘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對光:(“四轉一看”)
①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
②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③轉動遮光器,使遮光器上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
④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轉動反光鏡,直到出現一個明亮的視野。
(3)安放裝片:將裝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使標本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4)觀察:(鏡筒先下降后上升)
①從側面注視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鏡頭降至接近裝片的2毫米處停止,防止壓碎裝片和損傷鏡頭。
②左眼注視目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直到發現物像為止。
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④由低倍物鏡換用高倍物鏡的步驟:移片(物像偏哪往哪移)→轉動轉換器換高倍物鏡→調節視野亮度→調節物像清晰度。
(5)整理和存放:
①整理時,需調節的結構依次是:粗準焦螺旋、轉換器、粗準焦螺旋、反光鏡。
②用紗布擦拭顯微鏡外表,用擦鏡紙擦拭目鏡和物鏡。
3、考點整合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x目鏡放大倍數。
(2)顯微鏡中看到的像是實物的倒像,因此物像移動的方向與玻片標本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
(3)目鏡與物鏡的區別:目鏡無螺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有螺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4)觀察的實驗材料要求薄而透明。
(5)不可將直射的陽光作為光源。
(6)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所看到的污點有可能存在于三個位置:目鏡、物鏡和玻片。(判斷方法:分別旋轉目鏡或移動玻片,若污點移動,則污點在目鏡或玻片上;若污點都不動,則污點在物鏡上。)
(7)低倍物鏡和高倍物鏡下觀察到的物像的特點
比較項目 物鏡長短 鏡頭與標本的距離 視野明暗 細胞體積 細胞數目
低倍物鏡 短 遠 亮 小 多
高倍物鏡 長 近 暗 大 少
鞏固訓練:
1、在顯微鏡使用過程中遇到下列現象,相關解釋不合理的是( )
A.幾位同學圍著使用一臺顯微鏡,視野時亮時暗 有同學遮擋光線
B.觀察時正確使用粗準焦螺旋,找不到物像 沒有使用細準焦螺旋
C.物像位于視野右上方時,向左下方移動裝片,觀察不到物像 物像已不在視野范圍內
D.對光時,低倍物鏡已對準通光孔和大光圈,看不到明亮視野 反光鏡沒有對準光源
2、下列有關顯微鏡使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對光時,轉動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并選用較大光圈
B.放裝片時,將字符裝片用壓片夾壓住,字符正對通光孔中心
C.用低倍鏡觀察時,先調節粗準焦螺旋,再調節細準焦螺旋
D.用高倍鏡觀察時,先在低倍鏡下找到目標,再轉至高倍鏡
3、用顯微鏡觀察口腔上皮細胞時,要使視野內的細胞數目最多,應選擇的鏡頭組合為(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④和⑤ D.③和⑥
4、下表是顯微鏡使用中的目的及對應操作,其中錯誤的是( )
選項 目的 操作
A 調換不同倍數的物鏡 轉動轉換器
B 使物像更清晰 轉動細準焦螺旋
C 調節物像大小 轉動遮光器
D 將視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 將裝片向左上方移動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顯微鏡就是生物實驗中常用的觀察儀器,顯微鏡在對光時應先轉動( )
A、粗準焦螺旋 B、轉換器 C、遮光器 D、反光鏡
6、在顯微鏡使用中,下列操作不正確的是( )
A.在觀察時,先用低倍鏡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后,然后改用高倍鏡
B.當發現目鏡上有雜質時,用潔凈的紗布擦拭干凈
C.當低倍鏡換成高倍鏡后,發現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數目變少了
D.視野變暗可能的原因:換用了小光圈或平面鏡或高倍物鏡
7、曉英同學用顯微鏡觀察番茄果肉細胞時,發現視野偏暗。她調節顯微鏡的下列哪些結構能起到增加視野亮度的作用( ) ①增大光圈②減小光圈③換用倍數大的目鏡④用平面鏡⑤用凹面鏡
A.①③ B.①⑤ C.④⑤ D.③⑤
8、顯微鏡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觀察工具。下列操作流程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9、如圖是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看到的幾個視野,要使圖象從視野①變為視野④,應怎樣操作(   )
A.向右下方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換成高倍物鏡→轉動細準焦螺旋
B.向左上方移動裝片→轉動遮光器換成大光圈→轉動細準焦螺旋
C.向左上方移動裝片→轉動轉換器換成高倍物鏡→轉動細準焦螺旋
D.向右下方移動裝片→換成凹面反光鏡→轉動細準焦螺旋
10、下列有關顯微鏡使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在顯微鏡視野內觀察到的物像是“b p d q”,則載玻片上的實物為“b p d q”
B.下降顯微鏡鏡筒時,眼睛應從側面注視物鏡
C.在安放顯微鏡時,應把顯微鏡放在離實驗桌左邊緣7厘米左右的地方
D.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對被觀察物體長或寬的放大倍數
11、當你用顯微鏡觀察花粉時,看見花粉在視野的右上方,若要想移至視野的中央,則玻片標本應向哪個方向移動。(  ) A. 左上方 B. 左下方 C. 右上方 D. 右下方
12、用下列四臺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視野中細胞數目最少的顯微鏡是哪一臺(  )
A. 10×和4× B. 10×和40× C. 5×和40× D. 12.5×和10×
13、當顯微鏡的目鏡為5、物鏡為10時,在視野范圍內看到一行相連的8個細胞。若目鏡不變,物鏡換成40時,則在視野中可看到這行細胞中的幾個?( )
A.2個 B.8個 C.16個 D.32個
14、右面①-⑤是利用顯微鏡觀察時的幾個操作步驟,在顯微鏡下要把視野里的圖象從左圖轉為右圖,正確的操作步驟是(  )
①轉動粗準焦螺旋 ②調節光圈 ③轉動細準焦螺旋
④轉動轉換器 ⑤移動玻片標本.
A. ①→②→③→④ B. ④→⑤→③→②
C. ②→①→⑤→④ D. ⑤→④→②→③
15、用顯微鏡的一個目鏡分別與4個不同倍數的物鏡組合來觀察血細胞涂片。當成像清晰時,每一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如下圖所示。如果載玻片位置不變,在視野中看到的細胞最多的是( )
16、根據你學習的顯微鏡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顯微鏡結構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結構是[ ] 和[ ] 。
在觀察時如果物鏡是10×,目鏡是40×。 那么視野中的物象是原物的 倍。
(2)觀察時發現了一個理想的物像,位于視野的右下方,要使物像移至視野中央應向
方向移動裝片。要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此時需要調節 。
(3)視野中若有一個污點,旋轉目鏡和移動裝片污點都不動,說明污點在 上。
(4)如果物鏡由“10×”換為“40×”時視野的亮度變化是 。此時他應該轉動遮光器選擇 光圈,同時轉動反光鏡選擇 面鏡。
(5) 如果把無色透明直尺上的數字“6”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視野中的物像是 。用顯微鏡觀察的材料必須是 。
第二章觀察生物結構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臨時裝片的制作:
名稱 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 口腔上皮細胞
擦 用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干凈 擦 用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干凈
滴 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滴 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
撕 用鑷子撕取內表皮薄膜 刮 涼開水漱口后用消毒牙簽從口腔側壁刮幾下
展 把內表皮在水滴中展平 涂 把刮取的材料在生理鹽水滴中均勻涂抹幾下
蓋 使蓋玻片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 蓋 使蓋玻片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
染 在蓋玻片一側滴加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 染 在蓋玻片一側滴加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
總結:(1)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擦、滴、撕、展、蓋、染,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擦、滴、刮、涂、蓋、染。
(2)植物細胞載玻片中央滴清水;動物細胞滴生理鹽水,目的是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利于觀察。
(3)撕取的薄膜展平和刮取的材料涂抹均勻的目的:防止細胞重疊,便于觀察。
(4)蓋蓋玻片的方法:使蓋玻片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
目的:以免產生氣泡。氣泡的特點:四周黑中間亮,會變形或移動。
(5)實驗用的四種液體:清水、生理鹽水、涼開水(漱口)、碘液(染色)
2、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除病毒外):既有單細胞生物又有多細胞生物
(2)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探究草履蟲對刺激的反應實驗能證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名稱 功能
①細胞壁 保護和支持
②細胞膜 保護并控制物質的進出,顯微鏡下不易觀察到
③葉綠體 光合作用的場所,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④細胞核 內含遺傳物質,傳遞遺傳信息;被染成深色
⑤液 泡 內含細胞液,溶解著多種物質
⑥細胞質 細胞質的流動能加速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
⑦線粒體 呼吸作用的場所,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注:①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植物細胞比動物細胞多了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②植物綠色部分細胞內的兩種能量轉換器是葉綠體和線粒體,植物非綠色部分細胞內只有線粒體一種能量轉換器,動物細胞內只有線粒體一種能量轉換器。
③不是所有的植物細胞都含有葉綠體:如葉片表皮細胞、根細胞、洋蔥內表皮細胞無葉綠體。
④判斷動植物細胞的依據是:有無細胞壁
⑤液泡內含細胞液,溶解有酸甜苦辣味的物質,切西瓜流出來的汁液是細胞液,甜菜中的蔗糖,呈現花、果實等顏色的物質就存在于細胞液中。
⑥植物細胞一定有細胞壁,但有細胞壁的細胞不一定是植物細胞,如:細菌細胞、酵母菌細胞。
⑦植物細胞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易看到細胞膜。(細胞膜與細胞壁貼的比較緊)
⑧真核細胞:細胞核的外面有核膜包被,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有明顯的界限。(如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真菌細胞)
原核細胞:細胞核的外面沒有核膜包被,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如細菌細胞)
第二節 細胞的分裂和分化
1、細胞分裂: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細胞的過程。(在核分裂前,核內遺傳物質(染色體)先復制,然后平均分配到兩個細胞中。)
2、植物細胞分裂過程:
①細胞核先一分為二 ②細胞質平均分成兩份。③在兩個新細胞核之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分裂過程:
①細胞核先一分為二 ②細胞質平均分成兩份。③細胞膜從中央向內凹陷形成。
3、細胞分裂的結果:數目增多 (細胞分裂過程中變化最明顯的是細胞核)
4、細胞生長的結果:體積增大
5、細胞分化:
(1)概念:分裂產生的新細胞,在遺傳物質的作用下,其形態、結構、功能 隨著細胞的生長出現了差異。(注:遺傳物質不發生變化)
(2)結果: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
(3)主要的組織類型 植物組織: 分生組織、保護組織(保護作用)、輸導組織、營養組織
動物組織: 上皮組織(保護作用)、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6、生物體由小長大的原因:①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 ②細胞生長使細胞體積增大
7、生物體變得復雜的原因: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
8、癌細胞是一種只分裂而不分化的細胞。
9、細胞分裂、細胞生長、細胞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不發生變化。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是細胞的分裂與分化。
第三節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1)植物的主要組織包括:①分生組織,如根尖分生區、枝芽生長點;②保護組織,如葉的表皮;
③輸導組織,如導管、篩管;④營養組織,如葉肉;⑤機械組織,如葉脈。
(2)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可分為兩類:營養器官包括根、莖、葉;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實、種子。
2、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1)動物的基本組織包括:①上皮組織,如皮膚表層;②結締組織,如血液;③肌肉組織,如心肌;④神經組織。
(2)動物的系統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運動系統和生殖系統這8個系統。
(3)動物體的結構層次與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相比多了系統。
3、器官:由不同的組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叫做器官。
4、系統:由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起來,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構成系統。
5、我們常吃:黃花菜--花、甘蔗--莖、菠菜--葉、蘿卜--根、西瓜--果實、綠豆--種子、土豆--莖、
地瓜--根、蓮藕--莖、葵花籽--果實。
鞏固訓練:
1.把菠菜放在冷水中浸泡10分鐘,水沒有變色;而把菠菜放入水中煮沸10分鐘,水則變成了淡綠色。其原因是沸水破壞了菠菜葉肉細胞中的(  )
A.細胞壁 B.細胞膜 C.細胞質 D.細胞核
2.與人的肌肉細胞相比,菠菜葉肉細胞中特有的能量轉換器是(  )
A.液泡 B.細胞核 C.線粒體 D.葉綠體
3.綠色開花植物體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是(  )
A.分子 B.細胞 C.組織 D.器官
4.我們攝入的食物經消化吸收后,為生命活動提供所需要的能量。這一能量轉換過程發生在人體細胞中的(  )
A.細胞核 B.葉綠體 C.線粒體 D.染色體
5.下面關于細胞有關知識敘述錯誤的是: ( )
A.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B.只有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
C.煙草中的尼古丁存在于細胞液中 D.遺傳信息的載體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
6.洋蔥根尖的成熟區細胞和人的小腸上皮細胞都有的結構是( )
①細胞壁 ②細胞膜 ③葉綠體 ④線粒體 ⑤細胞核 ⑥中央大液泡 ⑦細胞質
A.①②④⑤⑦ B.②③⑤⑦ C.②④⑤⑦ D.②④⑥⑦
7.人體內造血干細胞通過細胞分化(  )
A.形成不同種類的血細胞 B.產生數量更多的血細胞
C.產生體積更大的血細胞 D.產生分裂更快的血細胞
8.下列屬于動物基本組織的是(  )
A.保護組織 B.營養組織 C.結締組織 D.機械組織
9.下列關于細胞分裂、分化和生物體生長發育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細胞分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組織 B.細胞的分化過程導致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C.細胞分裂時先進行核分裂,再進行質分裂 D.細胞的分裂和分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的基礎
10.一粒玉米種子長成一株玉米植株,主要是由于(  )
A.細胞生長、分裂和分化 B.細胞分化 C.細胞生長 D.細胞分裂
11.圖中,A~E表示人體的不同結構層次,請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整個人體都是由A細胞發育而成的,A細胞是 。
(2)A細胞通過 形成B,在此過程中, 復制后形成形態、數量完全相同的兩等份,分別進入兩個新細胞。
(3)B通過   形成C,在此過程中,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產生了差異。
(4)人體的基本組織共有   種。人的大腦皮層主要由上圖中的   組織構成,人體內的血液屬于圖中的   組織,肌肉組織具有   和   的功能。
(5)不論是A形成B過程、B形成C過程,還是細胞生長的過程中 不發生變化。
(6)與玉米植株的結構層次相比,人體的結構層次中多了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遂宁市| 泰来县| 宜川县| 克什克腾旗| 德保县| 西充县| 民县| 嘉荫县| 封开县| 夏津县| 崇州市| 康乐县| 鸡东县| 阿荣旗| 五莲县| 平度市| 通河县| 金华市| 深州市| 桃园县| 陆丰市| 调兵山市| 滕州市| 彰化市| 太康县| 唐山市| 茂名市| 通榆县| 济南市| 子洲县| 穆棱市| 颍上县| 竹山县| 大渡口区| 永登县| 什邡市| 固镇县| 平安县| 新津县| 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