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6哈姆雷特(節選) 學案【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通過問題探究梳理情節,使學生對“悲劇”這一戲劇的主要體裁有一定的認識。2、過程與方法:問題反推法把握情節與矛盾沖突:討論、總結品讀人物與鑒賞語言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哈姆萊特復仇的意義。【寫作背景】莎士比亞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進入了“人”的覺醒的時代。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為所欲為”,這是當時的一種時代風尚。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推動了社會文明的大發展,歐洲的封建社會正往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藝復興的晚期,隨之產生的是私欲的泛濫和社會的混亂。這時,宮廷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面對這樣一個熱情面又混亂的時代,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醉于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后的隱患的深入思考。他通過這樣一個古老的宮廷仇殺的故事,對以克勞狄斯為首的專制王朝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王子哈姆萊特這個人文主義者所進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爭,給予了熱情的贊賞和深深的同情。這部杰出的悲劇直到今天仍然感動著、鼓舞著世人。《哈姆菜特》的故事情節取材于12世紀的丹麥史,16世紀80年代,倫敦的舞臺上曾多次上演莎士比亞同時代劇作家據此改編的戲。1601年,莎士比亞又把它重新改編,把段中世紀的封建復仇故事改寫成一部深刻的反映時代面、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悲劇,哈姆菜特的形象也因此成為世界文學中著名的藝術典型之一。【作者介紹】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無聞。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舉世聞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馬克思贊譽他是“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歷史劇:《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約翰王》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白》《麥克白》傳奇劇:《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莎翁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層次結構】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霍拉旭 不要作聲!誰來了?”) 回述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的經過。(逃回)第二部分(從“奧斯里克上”到“他們的水泡就破滅了”) 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嘲諷。(嘲諷)第三部分(從“一貴族上”到結束) 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決斗,中了克勞狄斯的圈套。(決斗)【學習課文】一、主要人物簡介國王——克勞狄斯,哈姆萊特的叔父。他殺死自己的哥哥(即哈姆萊特的父親),登上王位,并娶了自己的嫂子(即哈姆萊特的母親)。哈姆萊特——丹麥王子,丹麥前任國王之子,現任國王的侄子。波洛涅斯——大臣,哈姆萊特的戀人奧菲利婭的父親,后被哈姆萊特誤殺。奧菲利婭——哈姆菜特的戀人。羅森格蘭茲及吉爾登斯吞——哈姆菜特的兒時好友,后投靠新國王克勞狄斯。克勞狄斯派遣兩人送哈姆萊特去英國,在文書中叫英王處死哈姆萊特,結果被哈姆菜特識破,將自己的名字改換為他們兩人的名字,使他們兩人被英王處死。二、閱讀賞析任務探究一 品讀劇本語言莎士比亞是英語語言的大師,他運用語言是如此的輕松自如。劉炳善先生認為“莎士比亞和欽定圣經是英語語言的兩大淵源”。可以說這樣的評價毫不夸張,這種觀點也為廣大的文學批評家所接受。學習時要注意結合文本賞析劇本的語言之美。1.請結合文本賞析本文臺詞的語言特點。明確:①語言豐富而富于形象性。如哈姆萊特清醒時是典雅的語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裝瘋時用的是邏輯混亂、晦澀難解的語言,符合瘋子的特點。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他的心理活動和他復雜深沉的個性特征。②善于運用人物之間富有強烈的對比性的語言來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間的對比,也有正面同類人物之間的對比。如哈姆萊特的激情和深沉與克勞狄斯的陰沉和邪氣、哈姆萊特的矛盾與優柔寡斷和奧菲利婭的單純與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語言都適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個性特點,真可謂各如其人,各有個性。③擅長運用長篇內心獨白來揭示人物復雜而隱秘的內心世界。如哈姆萊特那段著名的獨白,就展示了他復仇過程中痛苦的心靈沖撞。語言深沉含蓄,極富于哲理性,對刻畫人物獨特的個性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④善于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如奧菲利婭在談到哈姆萊特的變化時,就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句,她說:“我是一切婦女中間最傷心而不幸的,我曾經從他音樂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現在卻眼看著他的高貴無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失去了諧和的音調,無比的青春美貌,在瘋狂中凋謝!”這段語言就極富抒情性和形象性。2.哈姆萊特反復對他的心上人奧菲莉婭說了五遍“出家去吧”這樣的話,請分析原因。明確:一方面是在裝瘋的表現,另一方面是在用這樣的方式告誡她,在這樣污濁的社會上很難保全自我。3.哈姆萊特發出感嘆:“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是劇中最經典的一段獨白,請分析獨白的內涵和作用。明確:這段獨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個問題不僅是哈姆萊特所面對的,也是每個人在面臨重大抉擇時都會產生的困惑與思索:“生存”象征著茍且偷生、安于現狀;“毀滅”象征著奮力拼搏,犧牲眼前的利益,為未來而努力。這段獨白反映出人類在面臨困境時堅持正確方向、不斷消除內心困惑的過程,充滿哲理。莎士比亞巧妙地運用獨白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讓讀者隨著人物內心的變化體會作品的深層思想,并且運用內心獨白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充分表現了作品的主題。任務探究二 賞析文本人物形象《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的經典形象,無疑是世人所關注的焦點。或許正如別林斯基所驚嘆的那樣,說不盡的哈姆萊特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哈姆萊特一生的經歷折射出他內心的凄厲和壯烈,同時也體現了哈姆萊特的矛盾性——乾坤巨人與凡夫俗子的雙重結合。1.哈姆萊特具有哪些個性?請根據背景和情節的介紹試做分析。明確:一方面,哈姆萊特出生高貴,舉止優雅,博學多才,有人文精神,敬父愛母,勇敢;另一方面,哈姆萊特又在故事的發展中表現得猶豫不定,當重擔壓下來時扛不起、放不下,憂郁感傷,耽于幻想,幾乎失去目標。為了能報仇,他故意裝瘋,也顯示了他的機智和謹慎。總之,他的性格是多側面的,是在變化著的。2.“已經結過婚的,除了一個人以外,都可以讓他們活下去”中,“一個人”指誰?這句話表現了哈姆菜特怎樣的特點 明確:指克勞狄斯。這句話顯示出哈姆菜特的不夠老練、不善計謀和容易激動。也為后文的克勞狄斯馬上做出送他到英國去的決定埋下了伏筆。3.哈姆萊特獨白的那段文字揭示了哈姆萊特憂郁厭世、軟弱遲疑、優柔寡斷的性格,造成這種性格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造成這種性格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客觀上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整個封建統治集團及社會邪惡勢力過于強大。在當時新舊交替的時代,以哈姆萊特為代表的先進人物還處在弱勢地位,新興的資產階級還處于萌芽狀態,推翻封建大廈的時機還沒有成熟,萌芽時期的先進力量與強大的惡勢力之間的矛盾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在實際中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二是以哈姆萊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本身的局限性。這導致了哈姆菜特性格上的憂郁,行動上的延宕。哈姆萊特在探索社會出路時往往轉為尋找擺脫個人精神痛苦的途徑,重重的顧慮使他變得猶豫不定。4.哈姆萊特的人性為什么這么復雜?明確:因為他身遭變故,理想破滅,他奉命復仇,然而任務是如此艱巨,對手是如此強大,他主觀上反對暴力卻又脫離群眾,造成他在積極行動之中常常產生力不從心和難免失敗的感覺,因而他的內心充滿矛盾。通過課文中以“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為開頭的這段獨白,我們看到了他對人生的思索,他的煩惱和失望、苦悶和彷徨以及他對周圍現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這里,哈姆萊特不是一個理想的說教者,不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傳聲筒,他是反映時代共性的典型的“這一個”,他有著豐富復雜、矛盾統一的性格內涵。5.(拓展延伸)假設你是一位導演或造型師,你覺得應該怎樣給哈姆萊特定型?換句話說,在你的心目中,出現在舞臺上的哈姆萊特應該是怎樣的一個形象?明確:英俊、彬彬有禮,身著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憂郁等。(自由發揮,言之成理即可)6.波洛涅斯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點 明確:圓滑狡詐、愚蠢卻又自作聰明。7.奧菲利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①奧菲利婭堅守歐洲封建道德,保守而軟弱。她以家庭、父兄為中心,不會主動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奧菲利婭雖然愛慕哈姆萊特,但是在父親波洛涅斯和兄長雷歐提斯的懷疑和誹謗下,她遵從他們的意愿,不與哈姆菜特接近。②奧菲利婭所受到的宗法家庭的教育和管束決定了她的絕對馴服和無知。所以她對父親的安排是絕對服從的,不自覺地成為刺探哈姆菜特的工具。③莎士比亞寫奧菲利婭并不知道內情,還誤以為自己了解了哈姆菜特的病狀,為他悲嘆“天哪!救救他”,為他祈禱“天上的神明啊,讓他清醒過來吧”。這些不僅體現出奧菲利婭的痛惜,還讓人感受到她的無知與善良。任務探究三 分析文本的戲劇沖突莎士比亞在世界戲劇史上是空前絕后的存在,他作品中的戲劇沖突尤其能體現時代或者說社會環境與人物自身性格之間碰撞出的激烈火花。《哈姆萊特》更是其眾多劇作中最為人稱道的一部劇作,莎士比亞悲劇中的戲劇沖突可以成為一個時代的典范。1.戲中國王和奧菲利婭的父親設下圈套,讓奧菲利婭探問哈姆萊特內心的秘密,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哈姆萊特也只得裝瘋賣傻。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明確:一方面,作者通過不知內情的奧菲利婭的傷心扼腕,表達了對哈姆萊特的贊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矚目的中心”。作者刻畫的是一個劃時代的人文主義的代表。另一方面,作者又通過寫哈姆萊特內心的獨白,揭示了哈姆萊特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的獨特個性。2.分析整個劇本,全劇展示的沖突主要是圍繞什么沖突進行的?這些沖突的作用是什么?明確:全劇展示的沖突主要是圍繞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之間的沖突進行的。課文節選的這場戲,也將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沖突放在主要沖突的位置上。戲中奧菲利婭與哈姆萊特之間因無法溝通產生誤解后的沖突,及哈姆萊特內心“生存還是毀滅”的矛盾,都是圍繞這一主要沖突展開的。這些沖突實際上都是當時現實矛盾的真實反映。在當時來講,這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是社會過渡時期新、舊兩種社會力量的較量。從表面看來,沖突是在一對戀人之間展開的,但表現的卻是對人生的思索。通過沖突塑造了一個內向深沉、有著痛苦與彷徨等復雜情感的人文主義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過人物,展示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圖畫,深刻地反映了先進的人文主義理想與英國黑暗現實之間的尖銳復雜的矛盾。2、“剛巧有一班戲子也要到這兒來”在情節的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技巧?有什么作用 此時,哈姆萊特正為父親的鬼魂所述的事情是否真實而疑惑,所以佯作瘋狂,意欲弄清真相。而這時進宮獻藝的戲班子突然到來,使他有機會安排“戲中戲”來弄清真相。這是巧合法。其作用有:①推動情節不斷發展。②加速矛盾的激化和解決。③使情節搖曳多姿、富于變化。【當堂檢測】1.下列各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盡管你像冰一樣堅貞,像雪一樣純潔,你還是逃不過讒人的誹謗。(排比)B.難道美麗除了貞潔以外,還有什么更好的伴侶嗎?(反問)C.誰料過去的繁華,變作今朝的泥土!(對比)D.現在卻眼看著他的高貴無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失去了諧和的音調。(比喻)2.請在橫線上填寫《哈姆萊特》中相應的人名。①第三幕中,哈姆雷特走到王后的起居室,_________躲在室內的帷幕后偷聽,被哈姆雷特發現,誤以為是國王,一劍刺死。而后哈姆雷特慷慨陳詞,揭露國王罪行,痛斥母親的不忠。②第五幕中,哈姆萊特最終和_________比劍進行決斗,最后被毒劍刺中,在刺殺了國王克勞狄斯之后,中毒而死。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中國古典美學強調“中和之美”,在悲劇創作中表現為“哀而不傷”。中國古典悲劇中的許多作品都具有“悲歡離合”的情節特征,有的作品①_____________的結局,被稱為“歡樂的尾巴”。如《竇娥冤》《趙氏孤兒》等,都不同程度地滲透著喜劇的因素。②_____________,特別是古希臘悲劇,則強調“莊嚴的風格”在悲劇作品中的統一性,傾向于情節的發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毀滅而告終,從而在死亡中給悲劇蓋上真實性的最后印記。哈姆萊特“生存還是死亡”這一著名的內心獨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劇沖突的嚴峻、殘酷和不可調和的特征。與西方以帝王貴族為主人公來揭開悲劇的歷史不同,中國古典悲劇在早期就③_____________。《竇娥冤》《琵琶記》《桃花扇》等優秀的戲劇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卑微的老百姓。“偏于瑣屑中傳出苦情”構成中國早期悲劇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古希臘悲劇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角色,也都出于名門望族。3.請在文中的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4.請用簡練的文字概括中國古典悲劇與西方悲劇的不同點。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莎士比亞的劇作經幾百年時光的磨洗,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躍在各國的舞臺上,它們歷久彌新,印證了莎翁作品的現實意義和不朽生命力。莎翁寫戲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因此,他的歷史劇主人公會時而現身宮廷,時而出沒沙場,情節起伏跌宕;他的悲劇和喜劇都不是單純的,而是錯綜的混合體。( )他常布置幾條線索平行而后交織,于錯綜復雜中展現廣闊多彩的畫面,總是逐步增加懸念,使讀者、觀眾的緊張感不斷增強。莎會的戲劇語言,俏皮、華麗、精粹而豐富,從典雅的書面語言到粗俗的市井俚語,從民謠體到古詩體,無所不有。劇本中不少臺詞,成了成語典故或人們經常引用的格言。5.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莎翁寫戲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B.莎翁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寫戲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C.莎翁寫戲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D.莎翁關注當時有關民族和個人的重大問題,較多地考慮觀眾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類的劃分,寫戲講求反映“自然”或真實。6.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恩格斯稱贊莎士比亞戲劇是情節生動性、豐富性與思想深度、歷史內容完美的融合。B.恩格斯稱贊莎士比亞戲劇是情節生動性、思想深度與豐富性、歷史內容完美的融合。C.恩格斯稱贊莎士比亞戲劇是思想深度、豐富性與情節生動性、歷史內容完美的融合。D.恩格斯稱贊莎士比亞戲劇是思想深度、豐富性與歷史內容、情節生動性完美的融合。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項不是排比,是比喻,將“你”比喻為“冰、雪”。故選A。2.答案:波洛涅斯;雷歐提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相關情節的了解識記能力。①出自《哈姆萊特》第三幕:國王和波洛涅斯決定利用奧菲利亞試探哈姆雷特,并躲在門后偷聽,豈料被哈姆雷特發現,得知奧菲利亞騙他,大為震怒,狠狠的罵了她一頓……哈姆雷特受母親召喚,在去見王后時看到毫無防備的國王,覺得這是個刺殺國王的好時機,但他以為國王在懺悔,此時殺他就會把他送到天堂,因此放棄了這次機會。他走到王后的起居室,而波洛涅斯又躲在室內的帷幕后偷聽,被哈姆雷特誤以為是國王,一劍刺死。而后哈姆雷特慷慨陳詞,揭露國王罪行,痛斥母親的不忠和亂倫。②出自《哈姆萊特》第五幕:哈姆雷特讓霍拉旭陪他去王宮,途經墓地時,就趕上奧菲利亞的葬禮。看見情人的尸體,內心的悲憤一下子暴發出來,他失去了控制,沖過去跳進墓穴,與雷歐提斯在墓穴里打了起來。克勞狄斯唆使雷歐提斯用毒劍與哈姆雷特決斗……雷歐提斯深知他手中毒劍的厲害,一直不肯輕易往王子身上刺。他在克勞狄斯的煽動下,一劍刺中哈姆雷特。。同時哈姆雷特手中的也刺傷了雷歐提斯。就在這時,王后大叫著倒在地上,中毒身亡。奄奄一息的雷歐提斯在最后一刻良心發現,當眾揭發克勞狄斯的陰謀。王子舉起手中毒劍刺向克勞狄斯,殺死了仇人,自己也毒性發作倒下去了。3.答案:①還有一個“大團圓”;②而西方悲劇;③表現出平民化的傾向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簡明、連貫、準確的能力。①處,根據第1段可知,本段文字的主旨是講中國悲劇和西方悲劇的區別,西方悲劇一悲到底,而中國悲劇則是“哀而不傷”。根據后文“被稱為‘歡樂的尾巴’”可知,語境強調中國悲劇往往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故可填入“還有一個‘大團圓’”之類的語句。②處,根據文本內容可知,橫線前的內容是說中國悲劇的情節特點,再根據橫線后“特別是古希臘悲劇”可知,此處是說西方悲劇的特點,并且與中國悲劇不同,前后構成的是轉折關系,故可填入“而西方悲劇”之類的語句。③處,根據前文“與西方……不同”、后文“《竇娥冤》《琵琶記》《桃花扇》等優秀的戲劇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卑微的老百姓”可知,語境強調中國古典悲劇的平民化傾向非常突出,故可填入“表現出平民化的傾向”之類的語句。4.答案:①情節特征不同;②主人公身份不同。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簡明、準確的能力。根據文本內容可知,文本第1段強調了中國古典悲劇和西方悲劇在情節特征上的不同點,中國古典悲劇是“哀而不傷”,而西方悲劇是“一悲到底”。文本第2段強調了中國古典悲劇和西方悲劇主人公的身份不同,中國古典悲劇的主人公以卑微的小人物為主,而西方悲劇中的主人公則是神化的英雄或名門望族。5.答案:A解析:劃線句子,先否定再肯定,從語意表達上不順暢,容易讓讀者對文意產生曲解。應把肯定放前面說,否定放后面說,排除B項。從句子內部邏輯上來看,前面是“莎翁寫戲講求”,先“反映……”,再“關注……”,再“考慮……”,最后“不太介意……”。排除CD兩項。故選A。6.答案:A解析:本題,恩格斯評價莎士比亞戲劇,應先從戲劇“情節”開始,再到“思想性”,排除CD兩項。“豐富性”應指的是“情節”,排除B項。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