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 鄧稼先導(dǎo)學(xué)案(教師版)學(xué)習(xí)目標文化自信:學(xué)習(xí)鄧稼先把一切獻給科學(xué)、獻給祖國、不計個人名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爭做一個大寫的人?!?br/>語言運用:了解本文語言句式多變,情感真摯的特點,體會課文恰當?shù)倪\用語言技巧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思維能力:掌握本文以小標題連綴,自成一體、相對獨立而又彼此關(guān)聯(lián)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寫作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了解楊振寧、鄧稼先兩位科學(xué)家的有關(guān)情況及一些相關(guān)的背景材料,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第一課時一、自主學(xué)習(xí)1.背景資料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wù)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wù)隆?。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wù)隆!皟蓮椧恍恰弊畛跏侵冈訌?、?dǎo)彈和人造衛(wèi)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變?yōu)樵訌椇蜌鋸椀暮戏Q;另一彈是指導(dǎo)彈?!耙恍恰眲t是人造地球衛(wèi)星。關(guān)于鄧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xué)研究生院。由于他學(xué)習(xí)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xué)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xué)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xué)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關(guān)于楊振寧,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華裔物理學(xué)家,因與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xué)獎。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涌現(xiàn)出來的一代杰出物理學(xué)家中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都有影響的物理學(xué)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人物傳記是記錄人物生平事跡的一種實用文。一般有兩類,一類是記述自己的生平,一類是記述他人的生平。傳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實錄”。傳記可繁可簡,一般按時間順序來記敘。長篇傳記要寫出當時的時代背景、周圍環(huán)境等。當然,重點是寫人物的思想、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狀況。短小的傳記(小傳),只需寫人物的主要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狀況,甚至可以選寫人物生平的幾件典型事情。2.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宰割( ) 署名( ) 奠基( ) 開拓( ) 元勛( )仰慕( ) 孕育( ) 選聘( ) 大廈( ) 無垠( )夐( ) 黯( ) 曛( ) 鋌( ) 籌劃( )簽字( ) 顫抖( ) 燕然( ) 嫣紅( ) 摯友( )彷徨( ) 羅布泊( ) 可歌可泣( ) 鮮為人知( )至死不懈( ) 鞠躬盡瘁( ) 婦孺皆知( ) 馬革裹尸( )3.理解下面的詞語,注意加點字的含義。宰割: 署名:奠基: 開拓:元勛: 仰慕:孕育: 無垠:籌劃: 嫣紅:摯友: 彷徨:可歌可泣:鮮為人知:至死不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當之無愧:家喻戶曉:截然不同:鋒芒畢露:婦孺皆知:引人注目:忠厚平實:知人之明:馬革裹尸:層出不窮:燕然勒功:4.初步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5.記下你初讀的體會、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師同學(xué)交流。言之有理即可。二、合作學(xué)習(xí)和探究學(xué)習(xí)1.課文由小標題分為六個部分。請你簡要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2.下面是對這篇課文結(jié)構(gòu)的圖示,其中正確的一項是:( B )。② ③③ ④④ ⑤⑤ ⑥3.作者在第三部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中說,“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shè)計的領(lǐng)導(dǎo)人,各是兩國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為人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他們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極端。”下面是對這段話的分析,其中錯誤的一項是:( D )。A.這段話的一二句指出了奧本海默和鄧稼先的共同之處。B.作者用“可是”一轉(zhuǎn),概括地指出了他們二人在性格和為人上的截然不同。C.這段話先說二人相同的地方,接著用對比的手法揭示他們的不同。D.這段話表明了作者對鄧稼先的贊揚和對奧本海默的貶斥。4.作者在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中寫了他看鄧稼先的信后感情有極大的震蕩,接著作者說:“事后我追想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弊髡呤钦娴摹跋氩磺宄眴幔克麨槭裁催@樣寫?不是。作者這樣寫,是為了含蓄地告訴讀者,他既為中華民族感到自豪,也為鄧稼先領(lǐng)導(dǎo)國內(nèi)學(xué)者和技術(shù)人員獨立地設(shè)計出中國的原子彈而感到驕傲。這樣寫,語言簡練,蘊含豐富,更能給讀者回味的余地。第二課時一、本文探究1.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zhuǎn)變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xué)家,是對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2.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課文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zhì)和奉獻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結(jié)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想黨員。3.“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想黨員?!痹囮U釋這兩句話。“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指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個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國農(nóng)民的樸實氣質(zhì)”。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這些優(yōu)秀的部分,并變成了自己的氣質(zhì)品格。'鄧稼先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想黨員',是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文革'中能說服兩派群眾組織,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就是領(lǐng)導(dǎo)、團結(jié)廣大人民一起前進,鄧稼先就是把這些奉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因此他是理想黨員。4.“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zhì)?!痹囌f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人生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zhì)決定的。所以作者說,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人生,還會這么走。這兩句話總寫出了鄧稼先的偉大之處。5.全文六個部分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第一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個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總結(jié)。第二部分簡單介紹了鄧稼先的生平經(jīng)歷和貢獻。第三部分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延伸和擴展,它是以同奧本海默對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現(xiàn)了鄧稼先的旗幟、品格和奉獻精神。第四部分從另一角度,寫出了鄧稼先貢獻之大。這一部分也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擴展第五部分則是重點寫出了鄧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chuàng)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國男兒歌》中的‘男兒'一類的人物。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6.為什么作者對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沒有作詳細介紹?按理說,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文章應(yīng)百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對研制'兩彈'的巨大貢獻上?,F(xiàn)在這樣寫,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學(xué)家,科學(xué)家寫科學(xué)家,著眼于科學(xué)精神、科學(xué)態(tài)度以及氣質(zhì)、品格、價值觀、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具體細節(jié)的描寫上,第二,作者與鄧稼先有著50年的友誼,寫這篇介紹鄧稼先的文章,包含著作者對老朋友的不盡的思念;同時,寫鄧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滲透著自己人生中某些與鄧稼先相同的東西。因此,這篇文章常常從作者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這個角度寫,這樣勢必就不會著力介紹事件的具體細節(jié)。第三,作者與鄧稼先雖然有50年的友誼,但分隔大洋兩岸二十余年,對鄧稼先工作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會很多。加上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鋪開來寫。因此,像現(xiàn)在這樣寫,揚長避短,是很高明的。二、類文拓展帶套袖的孫犁先生(2011·山東聊城)①我產(chǎn)生要當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階段。為了驗證我成為作家的可能性,父親還領(lǐng)我拜會了《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師。記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師對我說:“在中國作家里你應(yīng)該讀一讀孫犁?!蔽伊⒓创笱圆粦M地答曰:“孫犁的書我都讀過。”他又問:“你讀過《鐵木前傳》嗎?”我說:“我差不多可以背誦?!?br/>②一九七九年,我從插隊的鄉(xiāng)村回到城市,在一家雜志社作小說編輯,業(yè)余也寫小說。秋天,百花文藝出版社準備為我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我被李克明、顧傳箐二位編輯熱情請去天津面談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韓映山囑我?guī)Х庑沤o孫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個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終于走進了孫犁先生的“高墻大院”。這是一座早已失卻規(guī)矩和章法的大院,孫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詳細描述過它的衰敗經(jīng)過。如今各種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著,稍顯平整的一塊地,一戶人家還種了一小片黃豆。那天黃豆剛剛收過,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會神地撿豆子。我看到他的側(cè)面,已猜出那是誰。看見來人,他站起來,把手里的黃豆亮給我們,微笑著說:“別人收了豆子,剩下幾粒不要了。我撿起來,可以給花施肥。丟了怪可惜的。”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溫厚,語調(diào)洪亮,夾雜著淡淡的鄉(xiāng)音。說話時眼睛很少朝你直視,你卻時時能感覺到他的關(guān)注或說觀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褲,當他騰出手來和我握手時,我發(fā)現(xiàn)他戴著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著他引我們進屋,高聲詢問我的寫作、工作情況。我很快就如釋重負。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會不茍言笑的,戴著套袖的作家給了我一種親近感。⑤其后不久,我寫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說,篇幅卻不短,大約一萬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給省內(nèi)幾位老師看,不料有看過的長者好心勸我不要這樣寫了,說“路子”有問題。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膽將它寄給孫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報》的《文藝》增刊上發(fā)了出來,《小說月報》也很快作了轉(zhuǎn)載。⑥我再次見到孫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著大風(fēng)。他剛裁出一沓沓粉連紙,和保姆準備糊窗縫。見我進屋,孫犁先生迎過來第一句話就說:“鐵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見老?我這兩年老得特別快?!碑敃r我說:“您是見老。”也許是門外的風(fēng)、房間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縫用的粉連紙加強了我這種印象,但我說完很后悔,我不該迎合老人去證實他的衰老感。接著我便發(fā)現(xiàn),孫犁先生兩只襖袖上,仍舊套著一副干凈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著一種干練的活力,一種不愿停下手、時刻準備工作的情緒。這樣的狀態(tài),是不能被稱作衰老的。⑦我第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是和幾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沒撿豆粒,也沒糊窗縫,他坐在寫字臺前,桌面攤開著紙和筆,大約是在寫作。看見我們,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別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見了那副套袖。記得那天他很高興,隨便地和大家聊著天,并沒有摘去套袖的意思。這時我才意識到,戴套袖并不是孫犁先生的臨時“武裝”。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贈我的幾函宣紙精印的華箋寄給孫犁先生時,收到他這樣的回信,他說:“同時收到你的來信和惠贈的華箋,我十分喜歡?!钡终f:“我一向珍惜紙張,平日寫稿寫信,用紙亦極不講究。每遇好紙,筆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紙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見過習(xí)慣戴套袖的孫犁先生,或許我會猜測這是一個名作家的“矯情”,但是我見過的戴著套袖的孫犁,見過了他寫給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紙不是《天津日報》那種微黃且脆硬的稿紙就是郵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則永遠是印有紅色“天津日報”字樣的那種。⑨我相信他對紙張有著和對棉布、對衣服同樣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勞動的尊嚴與德行、人生的質(zhì)樸和美麗。(摘自《從夢想出發(fā)》,原文略有改動)1.“我”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時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見,他分別給了“我”什么印象?第一次見孫犁,他正在撿豆粒,他給了“我”一種親切感。第二次見孫犁,他正和保姆準備糊窗縫?!拔摇笨吹搅怂臉銓?,雖年老仍洋溢著活力與激情。第三次見孫犁他大約是在寫作?!拔摇笨吹搅怂钠揭捉?、質(zhì)樸熱情。2.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達什么?借助“套袖”,表現(xiàn)了孫犁先生親切熱情、質(zhì)樸勤儉、激情活力、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等人格魅力。3.第①段作者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慚”這兩個詞?少時,“我”自視才高,便敢有當做家的夢想。現(xiàn)在看來,自覺有些狂妄,故稱“妄想”;那時,“我”自以為讀了幾篇文章,就懂了孫犁?,F(xiàn)在憶起,真是少年輕狂,故稱“大言不慚”。4.第③段畫線句優(yōu)美的原因是什么?“看見”“站起”“亮”“微笑”等動詞的運用,生動逼真地讓孫犁的質(zhì)樸熱情躍然紙上;人物的語言描寫體現(xiàn)了口語化的風(fēng)格,自然真切地讓孫犁的親切樸實呼之欲出。5.第⑨段畫線句的含義是什么?勞動是讓人尊重的行為,一個人對待勞動的態(tài)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孫犁,撿豆粒、糊窗縫、珍惜衣服和紙張,都是他尊重勞動的體現(xiàn),也是他質(zhì)樸美麗人生的寫照。6.徐光耀老師為什么先讓“我”讀孫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談?wù)勀愕母形颉?br/>徐光耀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從孫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諳熟“為文先為人”之大道。其實,不僅“為文”,為任何事,亦應(yīng)如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