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備課課題 8.太陽、地球和月球 授課時間 月 日(星期 )課型 新授課 第 1 課時(共1 課時)教材分析 本課從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日——地——月”系統入手,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認識太陽、地球和月球的相對大小和相對距離,并制作“日——地——月”系統模型。拓展與應用部分介紹了日食、月食的現象和成因,希望學生能夠將這些天文現象與地球、月球和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練習起來,初步了解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學情分析 學生在四年級已經了解了地球、太陽、月球的基本特征。有了識別圖中天體的基礎。并且學習了相關的宇宙知識。四年級下學期學習過關于月相變化的知識,另外,孩子的課外知識也比較豐富,大概知道太陽、地球、月球之間的關系和運動方式,但是可能解釋不清,比較模糊,通過本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梳理清楚這些知識。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學生基于建模,描述太陽、地球和月球的相對大小和相對運動方式。 科學思維:學生在探究“日——地——月”系統過程中,發展類比推理等思維。 探究實踐:學生能基于所學知識,對太陽、地球、月球之間的運動關系提出猜想。能通過實地觀察、模擬實驗等方式獲取關于太陽、地球、月球之間關系的相關信息,并用文字繪圖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 態度責任:表現出對太陽、地球、月球之間運動關系的研究興趣。能接受別人的建議和意見,反思、調整自己的探究,能參與多人合作的探究實驗,愿意溝通交流。教學重點 學生基于建模,描述太陽、地球和月球的相對大小和相對運動方式。教學難點 學生能基于所學知識,對太陽、地球、月球之間的運動關系提出猜想。能通過實地觀察、模擬實驗等方式獲取關于太陽、地球、月球之間關系的相關信息,并用文字繪圖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板書設計 8.太陽、地球和月球教學過程 問題引領下的主要學習任務、師生活動及設計意圖一、提出與聚焦問題(5’) 1.認識單元頁插圖中的天體。 說一說:圖中有哪些天體?你是如何識別出來的? 學生看單元頁中插圖。 2.梳理關于宇宙的已有知識,發現并提出新問題。 提問:關于天體、宇宙,你還知道些什么? 預設:學生談及宇宙空間相關內容。 3.梳理已知的天體和天文現象。 學生回答 預設: 已知的天體:如太陽、地球、月球、火星、北極星、太陽系、銀河等。 已知的天文現象:晝夜交替、四季更替、光影變化、月相變化等。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激發興趣。 4.教師小結:這些天體之間又怎樣的關系呢?這是本單元要學習的問題。 二、科學實踐活動:日地月之間的關系(30’) 1.分組討論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 學生匯報。 預設: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球圍繞地球轉動…… 2.建立模型,進行模擬實驗。 (1)角色扮演 模擬實驗,角色扮演:三人一組,戴著代表三個天體的頭飾,模擬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探究日地月三球運動的關系。 (2)集體討論 集體討論:一個小組到前面演示,其他學生分析,模擬實驗是否產生了晝夜交替、月相變化、四季交替等現象 每個學生獨立畫出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 集體研討。學生代表發言。 (3)使用三球儀進行研究 觀察三球儀的運轉,并分析匯報。 用三球儀模擬晝夜交替、四季更替等現象。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三球之間的運動關系。 繪制三球關系圖,比一比,跟模擬實驗前畫的圖有什么不同。 3.形成解釋:描述太陽、地球、月球之間的運動關系 4.制作日、地、月關系模型。 觀察三球儀的運轉,并分析匯報。 用三球儀模擬晝夜交替、四季更替等現象。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三球之間的運動關系。 繪制三球關系圖,比一比,跟模擬實驗前畫的圖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制作模型是表現學生學習成果的手段。還包含對數據的處理。 5.回顧反思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學生回顧反思。 拓展應用(5’) 討論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 閱讀資料,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作業布置 請你繪制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關系圖。教 學 反 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