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語文下冊《馬說》精講精練一、精講文學常識作者:韓愈,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教育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說:是古代的一種托物寓意的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相當于雜文。“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課文精講馬說世有伯樂1,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2雖有名馬,祗 (zhǐ)3辱于奴隸人4之手,駢 (pián)死5于槽櫪 (lì)6之間,不以千里稱7也。馬之千里者,一食8或9盡粟 (sù)一石10。食 (sì)11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xiàn)12,且13欲與常馬等14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策之17不以其道18,食 (sì)之不能盡其材19,鳴之而不能通其意20,執策21而臨22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23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注釋】1.伯樂:春秋時期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2.故:因此,所以。3.祗:同“祇(只)”,只,僅。4.奴隸人:奴仆,這里指喂馬的人。5.駢死:(和普通馬)一起死。駢,兩馬并駕,這里引申為并列。6.槽櫪:馬槽。7.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而著稱。以,憑借。稱,稱頌,稱道。8.一食:吃一次。9.或:有時。10.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石,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為120斤。11.食:同“飼”,喂養。12.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13.且:猶,尚且。14.等:相當。15.不可得,不可能。16.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17.策:動詞,用馬鞭驅趕,名詞作動詞。18.不以其道: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辦法。19.盡其材:發揮它的全部才能。材,才能,才干。20.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21.執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22.臨:面對。23.其:表示加強詰問語氣,難道。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在馬槽邊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去,不能以千里馬而著稱。一匹日行千里的馬,吃一次食有時能吃光一石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不能表現在外面,尚且想要它和一般的馬等同是辦不到的,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用馬鞭趕它卻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詞類活用1、形容詞用作動詞: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2、名詞用作動詞:策:原意指馬鞭,這里用作動詞,用馬鞭驅趕。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數量詞用作動詞: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詞多義1.能 才能,能力——雖有千里之能能夠——安求其能千里也2.策 名詞活用動詞,用馬鞭驅趕——策之不以其道馬鞭——執策而臨之 記載——策勛十二轉——自《木蘭詩》3.食 吃一次食——一食或盡粟一石同“飼” 喂養,動詞——食之不能盡其材通假字1.才美不外見: “ 見 ” 同“ 現 ”,顯現、表現。2.食之不能盡其材: “ 食”同“飼”飼養;“ 材 ” 同“ 才 ”,才能。特殊句式反問句:其真無馬邪?(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千里馬)介詞結構后置:祇辱于奴隸人之手。(祗于奴隸人之手辱,只是在仆役手中受屈辱。)虛詞的運用1.之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構助詞,定語后置標志,無義。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助詞,不譯。 食之不能盡其才: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2.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折,但是。 執策而臨之:連詞,表修飾。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承接。3.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代“千里馬”。 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千里馬”。4.以不以千里稱也:憑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課文理解1、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什么觀點,寄寓了怎樣的情感?①揭露統治者既不能識別人才、又不重視人才的社會現象;②表達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2、文章結構:第一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第三段: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諷刺。3、“伯樂”“千里馬” “食馬者”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① “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② “伯樂”比喻重視人才,識別人才的人。③ “食馬者”比喻愚妄,淺薄的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二、精練基礎練習一、填空1、《馬說》作者是 , 朝著名 家、 、 家。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譽,與 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稱 ,謚號“文”,又稱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 。二、翻譯句子(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三、理解性默寫。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6.全文的主旨句是:7.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由此我們可想到《馬說》的一句話:8.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9.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四、閱讀【甲】【乙】兩段選文,回答1—4題。【甲】 馬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乙】 千里之馬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選自《戰國策·燕策一》)注釋:①涓人:宮中主管灑掃清潔的人。②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么。③捐:白白費掉。1.給下面句中劃線的字注音。(1)駢死于槽櫪之間 ( )(2)一食或盡粟一石 ( )2.解釋下面句中劃線詞的意思。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 ( ) 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2)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寫法。《馬說》一文,作者以“千里馬”寓 ,以“食馬者”寓 。5.《馬說》與《千里之馬》兩文中“千里馬”的命運截然不同,請簡答它們的不同之處。 提高練習一、閱讀【甲】【乙】兩段選文,回答1—5題。【甲】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乙】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①,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薦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備員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誦,勝未有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③也。……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于趙,曰:“勝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選自《毛遂自薦》注釋:①合從于楚:指擬推楚為盟主,訂合縱盟約以聯兵抗秦。從,同“縱”。② 備員:湊數,充數。③廢:當作“發”,發聲。④九鼎大呂:極貴重的寶物。1、解釋下列劃線字或短語(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 ) (4)使遂蚤得處囊中 ( )(5)勝不敢復相士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3、對甲文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地位低下的“奴隸人”由于忌恨千里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質上虧待它。B、作者在呼喚伯樂的同時,也強調了人才應有不斷進取的精神。C、從千里馬的受辱與“駢死”的不幸遭遇及結局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封建社會對人才的埋沒和扼殺。D、作者認為“名馬”不以千里稱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4、甲文乙文都談到了“人才”的話題,請以我們熟知的文言文為依托,引經據典(要求呈現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談一談“人才應該具有哪些素質”?5、甲文的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薦后,才有后來以三寸之舌庭戰楚王,使趙重于九鼎大呂的歷史佳話。請根據甲乙兩文內容和已有提示,將下列對偶句補充完整。(補充后不少于七言)有 ,方顯 ;無 ,豈有 。二、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1-4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乙】駑驥①雜處,飲水食芻②,嘶鳴啼嚙,求3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④,一頓⑤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并驅,則唯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遼⑥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騏驥騕裊與駑駘⑦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⑧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節選自王安石《材論》)【注釋】①驥:良馬。后文的“騏”與此同義。②芻:喂牡畜的草。3求:尋找,尋求。④煩御:煩勞駕馭。⑤頓:整頓,這里指拉。⑥遼:遠。⑦駘(tái):劣馬。⑧試:試驗。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劃線詞語。(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2)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耳 2.選出下列選項中劃線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A.策之不以其道 不屢策,不煩御B.食之不能盡其材 其所以飲水食芻C.而伯樂不常有 不舍晝夜而追之D.其真不知馬也 在當其所能而已3.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為天下無材。4.比較【甲】【乙】兩文,說說兩文作者主張的對待人才的態度有什么相同之處。三、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1-3題。【甲】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乙】勾踐宴群臣,而言吳王夫差之亡也以殺子胥故。群臣未應,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嘗之東海矣,東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鱗之屬以班見①。見夔②出,鱉延頸而笑,夔曰:‘爾何笑?’鱉曰:‘吾笑爾之蹺躍③,而憂爾之踣也。’夔曰:‘我之蹺躍不猶爾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爾用四,四猶不爾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則傷其足,曳⑤之則毀其腹,終日匍匐,所行幾許。爾胡不自憂而憂我也?’今王殺大夫種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顧,越無人矣。臣恐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劉基《郁離子》)注釋:①以班見:按照等級依次拜見。②夔:傳說中的一種動物,似龍,一足。③蹺躍:用一只腳跳躍。④跂:踮起腳尖。⑤曳:拖,牽引。⑥大夫種:越國大夫文種,功臣,助勾踐滅吳。后勾踐聽信讒言,令其自殺。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國大夫,助勾踐滅吳,后為避禍而隱居江湖。1.解釋劃線字詞。(1)外見:______(2)通其意:_______(3)介鱗之屬:_______(4)所行幾許:_______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顧,越無人矣。3.韓愈諷刺了假伯樂一類的統治者,你覺得勾踐屬于這一類人嗎?請依據選文和補充注釋加以辯證分析。【參考答案】一、填空韓愈 唐 教育家 文學家 思想家。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 韓昌黎 韓文公 韓吏部二、翻譯句子:1.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不能以千里馬著稱。2.喂養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去喂養它. 3.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三、參考答案: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6.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7.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8.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9.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四、參考答案1.(1)pián (2)sù 2.(1)鞭打(用鞭子打,驅使) (2)同“返”(返回) 3.(1)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不認識千里馬吧!(2)死馬尚且花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 3.人才 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4.《馬說》中的“千里馬”因為不能得到統治者的賞識、任用,最終不能“以千里稱”。《千里之馬》中的“千里馬”因為君主渴求并能夠采納正確的建議,而得以脫穎而出。提高練習(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