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老山界 同步學案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詞語,了解文章的體裁、寫作背景。 2.掌握記敘的要素,以及課文按時間變化、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3.體會重點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4.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繼承長征的革命傳統。 學習重點 1.體會文章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賞析精彩的語段。 學習難點 1.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賞析、背誦精彩的片段。 2.體會生動的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主學習 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用自己的話概括老山界地形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前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并準確地熟讀三遍。 欺侮( ) 骨( )碌 嗚咽( ) 點綴( ) 盛( )飯 蜷( )縮 咀嚼( ) 苛( )捐雜稅 酣( )然入夢 落( )得很遠 2.根據下列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形容波濤互相撞擊。( ) (2)陡直的山崖。( ) (3)奇特而罕見的景象。( ) (4)暢快地入睡。( ) 3.寫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1)我們頂著天啦!( ) (2)路上有幾處景致很好,濃密的樹林里,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 (3)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 ) 三、初讀感知 1.放朗讀錄音,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提示:我們概括事件時,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讀完課文,請你先找出本文記敘的六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起因: 經過: 結果: 2.請把這六要素用最簡潔的一句話概括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 1.既然老山界是紅軍長征途中所經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那么紅軍在翻山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困難就是“走路難”。 小組討論:(1)路有怎樣的特點?紅軍又是怎樣克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紅軍在翻越老山界過程中晚上遇到了什么困難?是如何克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寫紅軍遇到了哪些吃飯難問題?紅軍又是如何克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走路、睡覺、吃飯等客觀因素外,是否還有別的因素導致翻山出現困難?文中哪些人也會為紅軍翻越老山界帶來困難? 紅軍又是如何克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敘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同時我們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難翻的山,從紅軍翻山過程中你感受到紅軍戰士身上具有怎樣的精神或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達標檢測 1.下列各組均有一個錯別字,請在錯字下面畫線,并在括號內訂正。 (1)懸涯峭壁 野馬奔馳 酣然入夢 渾身緊張 ( ) (2)不可捉摸 故弄玄虛 刺入饑骨 苛捐雜稅 ( ) (3)殺生成仁 勇敢無畏 大顯身手 歪風邪氣 ( ) (4)美好景致 大義凜然 波濤澎拜 扶危濟困 ( ) 2.借助語境,推斷下面加點詞的意義。 (1)我們決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瑤山。 (2)我們已經超過自己的縱隊,跑到“紅星”縱隊的尾巴上。 3.填寫詞語。 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 。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習題一、二。 附達標檢測答案 1. (1)涯 崖 (2)饑 肌 (3)生 身 (4)湃 拜 2. (1)指上山的路程。 (2)末端。 3. 奇觀 學后反思 學后反思 學后反思老山界 第二課時 一、自主學習 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在文中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 地點 人物 活動 (第一天) 下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 黎明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紅軍戰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第22段,思考: (1)這里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描寫順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寫這些景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這段中除了從視覺方面寫所見到的景物,還從聽覺方面寫了所聽到的各種聲響,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所聽到的聲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些聲響突出了夜的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描寫的各種“聲響”與夜的特點自相矛盾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中心思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樣理解“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觀”在句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課文第12段描寫了紅軍夜晚爬山的“奇觀”,第18段為什么還要繼續描寫紅軍爬山的景象?刪去這段描寫行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半夜露宿”這一部分,作者交代說戰士們是“橫著心躺下去”,但又說“一會兒就酣然入夢了”,這兩者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半夜露宿的情景寫得非常生動感人,作者是怎樣寫半夜凍醒的感受的?找出關鍵詞語來討論體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怎樣理解“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這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一次描寫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見,景物的特點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文中細致地描寫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說“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1.如何把握文章所展示的紅軍這支革命隊伍的崇高品質? 2.如何理解文中“許多人煩得叫起來,罵起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飯就吃”這樣的表述? 四、達標檢測 1.作者說“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半夜里醒來,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除了從視覺方面寫所見到的景物,還從聽覺方面寫了所聽到的各種聲響。用了哪些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加點詞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面不知道為什么走不動,等了好久,才走了幾步又要停下來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習題三。 附達標檢測答案 1. “之”字形火把連到天上。(仰望) 山路難行,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俯視)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 2. 星星、山峰、四圍的山、山谷。比喻。 3.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4.(1)反映了瑤民長期遭受軍閥的欺壓,每有軍閥部隊通過,就擔心人丁被抓,財產被搶,因而不得不“躲起來”的嚴酷現實。 (2)“生怕”,很怕。“顯眼”,明顯而容易被看到,引人注目。起強調作用,表現了紅軍對瑤民利益的關切和保護。 (3)指因山路難走,隊伍被堵住了。 還指因又餓又累,極度疲乏而無力再走。 (4)指紅軍為北上抗日,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而爭取勝利的堅強意志。這是紅軍長征的思想基礎和力量源泉。 (5)這句話帶有輕松、揶揄的口吻。“嘆息”這里是指飛機發出的聲音,是一種擬人化的說法,既表現了敵人飛機對紅軍戰士的無奈,又表現了國民黨士兵對打內戰的極端不滿。 學后反思 學后反思 學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 老山界 第1課時 同步學案(含答案).docx 6 老山界 第2課時 同步學案(含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