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學會尊重》第三課時教學反思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認識尊重的力量,知道如何做到尊重他人。道德修養: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真正做到尊重他人,維護他人的尊嚴。法治觀念:認識到尊重他人是-個人文明素養的體現,學會從語言和行動等方面尊重他人。健全人格:體會尊重他人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美好感受。責任意識:樹立平等、尊重的意識,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話題三“尊重他人”教學反思:第三個話題“尊重他人”,讓學生分享被尊重的感受,通過親身體會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從而推己及人學會尊重他人。由此,教材進一步通過小故事,讓學生談談自己是怎樣尊重他人的。“‘不尊重他人’快照”的活動,旨在讓學生觀察、發現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具體表現,為下面如何尊重他人做鋪墊。最后,教材通過情境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可以用語言和行動等表達尊重,懂得尊重他人還要維護他人的自尊心,讓他人感覺舒服。課上用到了以下這些教學方法分享給大家:一、1.引導學生先閱讀小故事,然后說一說在生活中被人尊重的經歷。引導學生回憶當時的細節,對方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有怎樣的神態,自己的感受如何。2.對于尊重帶來的影響,從情緒、想法和行動等層面來引導。例如,當時你有什么感受 他這樣做讓你對自己有什么樣的想法 你覺得在對方眼里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如果處在那種情境下,你的做法會有什么不同 二、1.在學生敘述尊重他人的行為的過程中,進行一些具體的引導,提升他們主動尊重他人的意識。例如,當時你是怎樣想的 你怎樣讓別人覺得這是一種尊重 如果次遇到類似情況,你會怎樣做 2.交流“‘不尊重他人’快照”時,重點引導學生討論不尊重他人有哪些表現,避免變成對個別學生的批評大會。在討論中要著重引導學生思考:這一行為什么是不尊重他人的行為 這種行為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哪些影響 三、1.學生課前收集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語言,可以是自己的、家人的、同學的、老師....在課堂上集中展示。2.在分析尊重的語言時,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內容,比如,含有禮貌用語,包含理解、信任、鼓勵或感謝的語言,也可以關注語言背后的非語言內容,如這些語言出現的時機,對方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等。四、1.尊重他人的行動可以和前面尊重的語言合在一起講,這二者通常是融為一體的。2.尊重他人的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收集相關行為并進行歸類,如謙虛有禮類、善于聆聽類、鼓勵肯定類等。3.根據閱讀角中的故事,讓學生思考:如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有哪些幫助男青年的方法 哪些方法會讓對方感到舒服 理由是什么 引導學生反思生活,反思自己。但這種反思不是抽象的,而是建立在個人體驗基礎上的。學生回憶自己被尊重的美好感受,理解為什么他人需要得到尊重;學生回憶他人的溫暖話語,明白尊重的語言有哪些特點;學生把自己置于被尊重者的位置,認識到維護尊嚴的方式非常重要。教師調動學生的個人體驗,推己及人,讓學生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如何尊重他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