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學會尊重》第一課時教學反思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知道每個人都擁有生而為人的尊嚴,每個人都應當得到尊重,而國家也尊重和保障人權、人的尊嚴。道德修養:樹立平等、尊重的意識,立志營造人人都能得到尊重的社會。法治觀念:培養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健全人格:學習尊重身邊的普通人。責任意識:懂得每個人都應當得到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話題一“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教學反思:本課有三個話題,分別為“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第一個話題起統領作用,第二、第三個話題為平行關系。第一個話題“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首先從我們尊重的人人手,引發學生思考哪些人值得我們尊重。然后,讓學生從那些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的故事中引出人人都應當得到尊重的主題。最后,教材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如果每個普通人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社會將有哪些變化,促使學生認識到尊重對個人及社會的意義。由于本班學生學習過與“尊重”相關的話題,所以本課從課前的學生問好引入,讓學生自主說出“尊重”這一主題,然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展開教學。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值得我們尊重。然后,教材通過情境對話指出我們尊重的對象大多是社會名人、偉人,或是有突出成就的人,或是與自己關系親近的人。這些是學生易形成的社會認知。在此基礎上,活動園通過呈現雜貨店周阿姨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是否尊重過那些默默無聞的人,他們是否值得大家尊重。1.讓學生愿意敘述自己尊重的人,鼓勵學生說真話,說出自己的真切體會。2.如果學生尊重的對象是社會名人,教師要予以理解,同時進一步說明本課的尊重指一種平等相待的心態及言行,引導學生思考我們還可以尊重哪些人,并說明原因。3.如果學生發言的內容已涉及一些默默無聞的人,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提到的人物進行追問,讓學生思考他們之所以受人尊重的原因。如果學生沒有談到默默無聞的人,教師可以以學生所熟知的普通人為例分析我們為什么會忽略他們,讓學生認識到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尊重。承接上頁活動園內容,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普通人也值得尊重,進而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價值,都值得尊重。在活動基礎上,教材正文指出本話題的主題:每個人都應當得到尊重。提問旨在讓學生思考普通人得到尊重給社會帶來的變化,從而認識到尊重的社會意義,一個人人受尊重的社會,是一個平等、友善、溫暖的文明社會。然后,教材呈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相關條文,讓學生認識到憲法為人人享有平等的人格尊嚴提供了法律保障。1.學生在敘述普通人案例時,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關注:對方即使普普通通,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應該得到尊重。教師要說明,這里的尊重與對方的地位、收入、成就都沒有關系,指的是對一個“人”的最基本的態度。2.在討論尊重人的問題時,讓學生認識到不論對方是怎樣的人,我們都不應做冒犯他人人格尊嚴的人,要平等地尊重每個人的人格。即便對方有錯誤、有缺點,我們也不能侮辱其人格。3.主持人的提問有些抽象,教師列舉一些社會現象, 讓學生具體分析,在不同的場合,如果每個普通人都能得到尊重,大家的觀念、社會的風氣等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通過談話,從學生最熟悉的學校生活中引出尊重的話題。然后,聯系學生對尊重這一概念的認知經驗,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還是普通人,都擁有生而為人的尊嚴。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感知到學會尊重會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和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