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古代非洲與美洲學習目標了解瑪雅文化的文明內容認識阿茲特克文明的經濟基礎基礎鞏固知識點一、古代非洲文明1.西非地區(1)西非居民班圖人培育出了甜高梁、西瓜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馴養了牛,引進 了綿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鐵技術。(2)8-15世紀,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國家先后興起。桑海在16世紀達于極盛。2.今埃塞俄比亞地區: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亞地區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4世紀,阿克蘇姆王國進入鼎盛時期。3.東非沿海地區: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產生了一系列國家。這些國家廣泛 使用奴隸,經濟上以種植瓜果蔬策的園藝業為主,對外貿易發達,城市繁榮4、南部非洲地區:今津巴布韋境內的大津巴布韋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14-15世紀,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時期。知識點二、古代美洲文明1.燦爛的文明: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獨立培育出馬鈴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作物,先后在中南美洲創造了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2.瑪雅文明(1)建立國家;瑪雅人發展了以種植玉來為主的農業,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2)社會狀況:氏族首領、貴族和祭司構成了統治階級;一般氏族成員成為平民,從事農業和手工業。(3)文化:城市建筑精美;制造精美陶器,發明了獨特的文字,用復雜的歷法紀年并采用20進制,知道“零"的概念。3.阿茲特克文明:(1)興起及鼎盛:14世紀,阿茲特克人興起于今墨西哥地區。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2)社會狀況: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的部落首領管理,但需向阿茲特克人繳納貢賦。(3)經濟基礎: 阿茲特克人的經濟基礎是農業,他們發明了“浮動園地”。4.印加文明(1)興起及鼎盛:12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15 世紀末16世紀初,印加國家發展到鼎盛時期。(2)統治狀況: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土地、礦藏和牲畜歸國家所有。印加帝國將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習題鞏固1.對尤卡坦半島一個湖泊內沉積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該地區最為干旱的時期,而這恰好對應于瑪雅文明的衰落。另在2003年對委內瑞拉北部的Cariaco盆地沉積物中鈦元素含量變化的分析,發現公元8世紀中葉開始的一場持續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個加勒比海地區,其發生時間與考古學家發現的瑪雅人主要城市被廢棄的時間相一致。據此可知( )A.地理環境變化是文明興衰的根本原因 B.非洲文明衰落是因為氣候發生了變化C.氣候環境因素可以解釋古代文明衰落 D.科技輔助歷史學研究一定會直抵真相2.據史料記載,印加人在美洲地區實行土地、礦藏和牲群的國家所有制,強制信奉官方的太陽教,仔細編制供征稅和征兵用的人口調查表,廢黜地方世襲酋長,強迫居民到新地方定居以同化被征服民族。這些記載說明印加帝國( )A.邁入高度成熟的封建社會 B.維系了國家的長治久安C.具有國家集權主義的色彩 D.文明程度超越其他地區3.12世紀,在美洲安第斯山脈出現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它將全國劃分為四大行政區,每個行政區長官由貴族充任。同時該國還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情報和調動軍隊。該國家是( )A.阿克蘇姆王國 B.桑海帝國 C.印加帝國 D.加納王國4.古代某文明區域的農業以玉米為主食,所以又稱為“玉米文明”。然而一千多年之后,這個由僧侶、星相家、工匠和農夫所組成的先進文明社會卻忽然神秘地消失了。材料中描述的文明在如圖中的地理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5.學者指出:瑪雅人的城市,如果它們可以這樣稱呼的話,是舉行儀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這主要是因為( )A.生產類型較為原始 B.國家組織尚未成熟C.宗教信仰地位崇高 D.軍事技術比較落后6.古代某一地區文明中沒有統一的帝國,全盛期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所建造的宗教性建筑,最早由一些簡單的土墳組成,后來演化為金字塔;農業以玉米為主,沒有牛馬豬羊,也沒有出現畜牧業的痕跡。以下文明成果與該文明相符的是( )A.知道“零”的概念并創造出20進制B.王宮大門的標志性雕刻是人首飛牛C.通過結繩進行重要信息的交流與計數D.當地特產植物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紙7.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社會分工與社會結構日趨復雜,人類逐漸邁向文明時代。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創造了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獨立培育出其他大陸沒有的農作物。下列農作物原產地在美洲的是( )A.小麥 B.玉米 C.大麥 D.水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