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第四章 保障國家安全的資源、環境戰略與行動目錄:1.思維導圖2.知識梳理3.達標自測卷4.能力自測卷5.參考答案及解析知識點01:走向生態文明一、 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1.采集漁獵時代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微弱,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與環境保持著一種原始的平衡關系,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依賴。2.農業社會人口開始迅速增長,人類開始大規模地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與環境的對抗性明顯增強、環境遭到破壞;人類對人地關系開始有了樸素的科學認識。3.工業社會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強,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資源、環境問題對國家安全及至人類生存與發展已構成現實威脅。4.生態文明需要改變不可持續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二、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1)資源、環境安全的本質就是尋求自然環境服務的可持續利用和服務效益最大化的平衡。(2)應在地球資源、環境所允許的邊界內,避免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3)應避免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區域穩定和國際安全構成威脅。2.保障措施(1)根本措施: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變革發展模式。(2)具體措施:①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化;②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化。3.人類社會發展史社會階段(1)①原始社會;②主導產業以采集、狩獵為主;③資源基礎:自然植物、動物;④環境問題:對自然的破壞較小且發生在局地;⑤人與自然的關系:依附自然。(2)①農業社會;②主導產業以種植、養殖為主;③資源基礎:作物、馴化動物、土壤、氣候;④環境問題:對自然的破壞有限,出現區域性生態危機;⑤人與自然的關系:半依附自然。(3)①工業社會;②主導產業以工業、現代農業、服務業為主;③資源基礎:礦產資源;④環境問題:對自然資源掠奪式開發,在全球尺度上改變自然環境;⑤人與自然的關系:征服自然。(4)①生態文明;②主導產業以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為主;③資源基礎:各種自然資源;④環境問題: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避免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的威脅;⑤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知識點02:國家戰略與政策一、保障資源領域國家安全1.國家資源環境戰略、政策和措施的意義(1)體現了一個國家在處理資源、環境與發展關系方面的基本態度和行動方向。(2)對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活動產生直接作用。(3)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技術等產生全面的影響。2.措施(以戰略資源的開發、儲備和運輸為例)(1)有效管控戰略資源的開發。(2)加強戰略資源儲備。(3)完善資源運輸戰略通道建設和安全保護措施。二、保障環境領域國家安全1.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強化環境風險的預警和防控。3.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三、推動公眾參與1.推動公眾履行相關法律義務。2.培養公眾的環境意識。3.推動公眾參與資源、環境事務的社會監督。四、保障資源、環境領域國家安全的戰略與政策1.國家戰略與政策;(1)資源領域;具體體現①A.有效管控戰略資源的開發;B.根據本國的資源儲量和消費需求,結合國際市場,國家制定戰略資源開發的戰略,并通過具體的規劃進一步細化該戰略。如我國的能源戰略和規劃體系。②A.加強戰略資源儲備;B.制定戰略資源儲備政策,需要根據本國戰略資源的特點,綜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明確儲備資源的種類及其儲備規模。如資源勘探開發能力、海外儲量、進口依存度、國際政治環境等。③A.完善資源運輸戰略通道建設和安全保護措施;B.資源運輸戰略通道建設和安全保護措施對資源安全影響巨大。在資源進口運輸通道單一且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一旦遭遇封鎖、禁運,國家資源安全將會受到嚴重沖擊。世界主要能源進口國為保障石油運輸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運輸通道多元化、緊急狀態下的軍事保障等。(2)環境領域;具體體現①A.劃定生態保護紅線;B.生態保護紅線所圈定的空間范圍是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保護的區域(如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區域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在生態紅線內的區域,不能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工程建設。②A.強化環境風險的預警和防控;B.根據風險預警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提升應急響應水平和風險規避水平。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環境風險預警和防控體系。如我國已建立大氣、水等環境污染監測網絡,對常規污染指標進行監測預警。③A.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B.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機制,建立系統、嚴格和規范的環境應急管理制度,是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基礎。應急管理制度一般規定了規范的流程和相應的責任主體,以實現科學、有序、高效地應對突發環境事件。五、我國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措施支持1.從政策層面上看,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現已形成相對完整的體系,主體是三大政策和八項制度。三大政策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八項制度包括: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集中制、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申報登記與排污許可證制度。我國出臺的環境保護政策在法治軌道上規范公民、企業的行為,為實現環境安全,乃至國家安全保駕護航。2.從措施層面上看,國家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并舉,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開始從點源管理向面源和流域、區域治理發展,治理模式也從末端治理開始向全過程控制轉變。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污染治理工作的力度不斷加強,提高了一批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條件,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并開始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步得到控制,重點流域污染防治扎實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知識點03:國際合作一、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徑1.必要性(1)有些資源、環境問題具有全球性,單靠一個國家無法解決,需要全球共同行動。(2)有些資源、環境問題具有跨國、跨地區的影響,需要開展雙邊或多邊的區域合作。(3)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在保障本國資源、環境領域國家安全時,都不能以鄰為壑,不能以犧牲他國的安全為代價。2.途徑(1)簽署公約及履約。(2)簽署多邊、雙邊合作協議。(3)資金援助。(4)技術援助和科技合作。(5)人員交流和能力建設。二、中國在行動1.我國批準了一系列環境公約和議定書,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成效顯著。2.我國與世界許多國家開展了資源、環境領域的國際合作,已經形成高層次、多渠道、寬領域的合作局面。3.我國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等一系列新發展理念,不僅有利于解決自身資源環境問題,還將為其他國家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對建立新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產生了積極影響。三、國際合作原則1.(1)必要性;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等原則:①資源、環境問題的全球性;②資源、環境問題的跨國、跨地區影響;③保障本國安全不以犧牲他國安全為代價。2.途徑(1)簽署公約及履約;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等原則:公約對于維護國際社會秩序、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方面安定團結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2)簽署多邊、雙邊合作協議;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等原則:主權國家就彼此間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關系,確定各方應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3)人員交流和能力建設、技術援助和科技合作、資金援助;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等原則:①發展中國家缺乏應對的能力,不利于國際談判協議的順利達成,更將延緩人類采取有效行動的步伐。②通過人員交流、技術援助、資金援助等,發展中國家可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理念和經驗,促進技術水平提升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共同促進可持續發展。3.影響因素;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等原則:國際社會的關注度、問題復雜程度、解決問題的成本和收益比、項目效果的時間跨度和成效顯著程度。四、中國參與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的主要方式五、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大的責任由于發達國家工業化起步早,人均消耗的資源遠比發展中國家多,人均排放的污染物也比發展中國家高很多,而且發達國家還擁有治理環境的經驗、雄厚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學技術。根據公平原則,發達國家有義務率先采取環境保護,承擔治污費用,并將環保技術無償或以優惠條件轉讓給發展中國家,這是發達國家應負的責任。一、選擇題(2021·高二課時練習)下圖為華北地區某村農副產品綜合循環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下列關于圖中序號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表示秸稈、沼液和沼渣供給養殖業B.②表示糧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給農戶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給食品加工D.①表示飼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給市場2.生態農業建設使該村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具體體現在( )①充分利用生物能 ②規模化經營③清潔化生產 ④增加化肥的使用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1·高二課時練習)黃梅戲《天仙配》中唱到“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材料中描述的現象主要發生在( )A.采集漁獵時代 B.農業社會 C.工業社會 D.現代社會4.下列關于該社會發展階段人地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類依賴環境,主要從事采集和漁獵活動 B.人類試圖征服自然C.局部地區環境遭到破壞 D.人類已經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2024上·河北保定·高二統考期末)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是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之一。結合京津冀各自特點進行主體功能劃分并開展產業合作是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圖示意京津冀地形劃分。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按主體功能區劃分,圖中禁止大規模開發的區域最可能是( )A.河北平原區B.北京、天津核心區域C.冀西北山間盆地區D.冀北壩上高原區6.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產業轉移方向合理的是( )A.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向周邊地區轉移B.河北省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承接地C.天津市是鋼鐵制造業的主要承接地D.河北、天津接受北京轉移產業應趨同(2024上·天津南開·高二統考期末)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內河經濟帶,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如圖為長江經濟帶及部分主體功能區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7.關于如圖中各區域功能定位合理的是( )A.甲—農產品的主產區,限制開發區域 B.乙—優化開發區域,開發基礎弱C.丙—重點生態功能區,限制開發區域 D.丁—重點開發區域,開發潛力大8.下列措施符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的是( )①扎實推進水生態修復與保護 ②大力發展長江水產捕撈業③上中下游協作堅持綠色發展 ④多在長江干流上建水電站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23上·廣東佛山·高三統考階段練習)家庭碳排放對中國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家庭能源消費結構存在顯著空間差異,家庭收入、消費觀念、自然環境和建筑特征等是其主要影響因素。表示意廣州與西寧家庭能源消費結構。完成下面小題。能耗類型 廣州 西寧比例(%) 能耗均值(千克標準煤/天) 比例(%) 能耗均值(千克標準煤/天)熱水器 37.79 0.7493 2.08 0.6116廚房設備 36.1 0.7157 2.59 0.7593制冷設備 20.51 0.4067 0 0大型家電 4.26 0.0844 0.98 0.0960取暖 0 0 93.99 31.3697照明 1.34 0.0265 0.36 0.1069總計 100.00 1.9826 100.00 32.94359.導致廣州與西寧家庭能源消費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氣候條件 B.經濟收入 C.能源稟賦 D.建筑特征10.實現西寧家庭碳減排的合理措施包括( )①推動建筑綠色節能改造②減少廚房等大型家電使用③提高居民家庭消費水平④保障居民清潔能源的供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1下·高二校考課前預習)下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局部圖”。完成下面小題。11.我國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其決定性因素是( )A.政治 B.文化 C.經濟 D.資源12.圖示海上絲綢之路( )A.沿線地區以溫帶氣候為主 B.沿線地區常年深受熱帶氣旋影響C.沿線國家主要為發達國家 D.是世界重要的能源運輸線路(2023·全國·高二專題練習)自然環境具有整體性,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一個地方的環境變化會影響另一個地方的環境變化,污染物跨境轉移是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等過程實現的。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日本派專家幫助中國防治酸雨,韓國公民自發組織到北京西郊植樹,說明了( )①環境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②污染物質具有殘留性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④解決環境問題需要國際合作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4.有關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的正確說法是( )A.現在發達國家是環境污染的受害國,在國際合作中應負次要責任B.國際環保合作必須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C.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被認為是世界環保行動的第二個里程碑D.當代環境問題是地方性問題,各個國家應各負其責(2021·高二課時練習)《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于當地時間2011年12月11日上午在南非德班閉幕。大會通過決議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等。據此回答下列各題。15.《京都議定書》要解決的問題是( )A.酸雨問題 B.臭氧層破壞問題 C.核擴散問題 D.氣候變化問題16.下列哪個國家最急切盼望《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能早日執行( )A.俄羅斯 B.馬爾代夫 C.中國 D.美國17.發達國家必須率先承擔“減排”的義務,說明( )A.地球上溫室氣體的增多都是由已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造成的B.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不用承擔“減排”的義務C.國際環保中,無論國家大小,承擔的責任是相同的D.國際環保中,應遵循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二、綜合題18.(2021下·河南·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在我國北方旱作農業區,秋收季節曾盛行秸稈露天焚燒,產生的大量濃煙不僅造成大氣污染,還給過往車輛帶來交通隱患。對此,農業專家提出秸稈粉碎還田、制作牲畜飼料、回收制作木糖醇(一種從白樺樹、橡樹、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原料中提取出來的天然甜味劑)和生物用能等多項舉措,既提高了農民的環保意識,還帶來較大的生態、經濟效益。簡述專家提出的多種秸稈處理方式對農業生態、經濟的積極意義。19.(2023上·安徽·高三校聯考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工業母機是“制造機器的機器”,工業母機制造業處于產業鏈的核心環節,體現了一個國家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母機生產基地,近年來,江蘇省工業母機產業快速發展,產業整體處于國內第一梯隊。2022年,江蘇省930家規模以上工業母機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24億元。近3年全行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達到12.3%。(1)指出江蘇工業母機產業較發達的有利條件。(2)為江蘇省工業母機產業更好的發展提出建議。(3)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分析江蘇工業母機產業發展的意義。一、選擇題(2023下·湖北·高二統考期末)當前甲烷、一氧化二氮兩類氣體占我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例超過70%,其中牧場反芻類動物(以牛、羊為主,需將已吞食的草料經逆嘔回口腔再咀嚼后以便消化)腸道發酵及化肥施用是甲烷、一氧化二氮的前兩大排放源,共占比40%。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關于甲烷、一氧化二氮成為我國主要農業溫室氣體的原因,敘述正確的是( )A.牧場集約化程度高 B.飼料品質好C.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占比高 D.農業生產中化肥施用量大2.關于全球變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大氣中的甲烷、一氧化二氮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最大B.全球變暖改善了高緯度地區熱量條件,全球氣候更加穩定C.溫室氣體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形成溫室效應D.氣候變化通過環境難民、國際資源市場價格波動等途徑直接威脅各國國家安全3.為減少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實現農業碳中和,下列舉措可行的是( )①牲畜糞便回收處理后循環利用②壓縮牧場規模③培育良種④采用沼氣等清潔能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22·云南曲靖·校考二模)在我國西北地區“沙漠+種植+光伏發電"(下圖)可實現完美結合,光伏發電效率與氣溫呈負相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制約我國西北地區光伏產業進--步推廣的因素有( )A.技術難度大 B.投資成本高 C.碳排放量大 D.勞動力不足5.有關西北地區“沙漠+種植+光伏發電”模式,敘述合理的是( )A.增加了發電成本 B.不利于作物生長 C.降低了發電效率 D.高效利用水資源6.在確保有陽光直射的情況下,太陽能面板的發電效率最高的時段是( )A.夏天清晨 B.冬天清晨 C.夏天正午 D.冬天正午(2024下·高二單元測試)江蘇省海岸線較長,海洋資源豐富,但海港數量較少。圖為“江蘇省簡圖”。完成下面小題。7.江蘇東部沿海地區的地形特征是( )A.地形崎嶇 B.地勢低平 C.崖壁陡峭 D.沙丘連綿8.江蘇沿海灘涂開發的主要方向是旅游和( )A.水產養殖 B.港口運輸 C.海洋化工 D.煤炭開采(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俄羅斯北極地區(包括其陸地領土和海洋部分)能源礦產資源富集,是我國戰略資源保障重要潛力區。近年來,我國與俄羅斯大力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下圖為北極航線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俄羅斯北極地區資源開發難度大、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 )①資源分布較分散②開發技術較落后③惡劣的氣候環境④薄弱的基礎設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冰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對我國最重要的影響是( )A.保障我國能源的安全 B.縮短資源運輸的時間C.增加資源的進出口量 D.提高貨物市場競爭力11.與②段相比,①段通航時間更長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相對較低 B.受陸地影響小 C.受暖流影響大 D.冷高壓影響小(2023上·河北邢臺·高二校聯考階段練習)“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作為世界范圍內跨度最長、潛力最大的貿易區域,不僅提供了重要的出口市場,還為未來出口發展指明了方向。澳大利亞作為農產品重要出口國,是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主要競爭對象。下圖為2018年中國和澳大利亞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出口技術附加值結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2.中國和澳大利亞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技術附加值的出口變化主要取決于( )①出口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距離③貿易伙伴國進口需求的擴大④出口國農業政策的扶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中國和澳大利亞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技術附加值的出口結構反映出( )A.中國出口農產品以高等級技術附加值為主B.中國出口農產品與進口國市場需求更匹配C.澳大利亞出口農產品與進口國市場需求更匹配D.澳大利亞出口農產品以低等級技術附加值為主(2023上·遼寧鐵嶺·高二昌圖縣第一高級中學校考階段練習)2018年1月1日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八周年紀念日,八年來,貿易區發展非常迅速。下圖為東南亞河流分布圖。讀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14.M湖與東南亞最大河流——湄公河相通,M湖水面面積處于增加的時期一般出現在( )A.全年 B.1~6月 C.5~10月 D.10月~次年5月15.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合作的有利條件是( )①東南亞各國華人華僑眾多 ②中國與東盟各國自然地理環境相同③中國與東盟各國在資源和經濟上具有互補性 ④基于“反恐”的需要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二、綜合題16.(2024上·山東德州·高三統考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越南位于中南半島東部(如圖),國土狹長,氣象水文災害多發,2023年人口超過1億。近年來,在我國大力推動下,海外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般扎根“一帶一路”沿線,成為中國優勢產能輸出和中企抱團出海的重要抓手。龍江工業園是中國在越南前江省建立的第一個獨資工業園,2023年其工業產值占前江省年工業產值的比重超過35%,在前江省進出口額中的占比超過45%,是中國與越南共建“一帶一路”的突出成果。(1)分析越南狹長的國土分布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2)說出龍江工業園的優勢區位條件。(3)說明龍江工業園等海外產業園建設的意義。17.(2023上·江蘇徐州·高二統考學業考試)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是中國的“首都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滄州、秦皇島、石家莊、張家口、承德、邯鄲、邢臺、衡水等11個地級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為中部核心功能區,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材料二:京津冀協同發展空間布局: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材料三:如圖為“京津冀可持續發展示意圖”。(1)簡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地理條件。(2)“三軸”指的是三個產業發展帶和城鎮聚集軸,這是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體框架。三軸分別是: 、 、 。(3)生態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說出西北部生態涵養區生態環境修復可采取的措施。達標自測卷 參考答案:1.B 2.A【分析】1.①由飼料加工指向養殖業,表示飼料供給養殖業,A錯誤。②由種植業指向農戶,表示糧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給農戶,B正確。③由種植業指向食品加工,種植業不會產出肉和蛋,C錯誤。④由養殖業指出,表示養殖業的產品供給市場,養殖業生產不出飼料、花卉和油料,D錯誤。故選B。2.結合上題分析可知,該村通過充分利用生物能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實現了規模化經營和清潔化生產,①②③正確,A正確。由圖可知,該村的種植業利用了沼渣、糞便等,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④錯誤,BCD錯誤。故選A。【點睛】循環型農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程學的方法,在保護農業生 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 使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 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3.B 4.C【分析】3.由材料信息“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現象,屬于農業社會,B正確,ACD錯誤。故選B。4.進入農業社會后,人類開始大規模地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與環境的對抗性明顯增強,局部地區環境遭到破壞,C正確。人類依賴環境,主要從事采集和漁獵活動是在早期的采集漁獵時代;人類試圖征服自然是在工業社會;工業社會人類試圖征服自然,后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可持續發展思想并不是在農業社會提出的;ABD錯誤。故選C。【點睛】早期的采集漁獵時代主要從事采集和漁獵活動;進入農業社會后,人類開始大規模地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與環境的對抗性明顯增強,局部地區環境遭到破壞;工業社會人類試圖征服自然;后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思想。5.D 6.A【解析】5.圖中禁止大規模開發的區域應該是人口稀少、生態脆弱的冀北壩上高原山區,這里不宜也沒有條件大規模開發,D正確。河北平原區、北京、天津核心區域、冀西北山間盆地區,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較優越,人口較多,完全禁止大規模開發明顯不符合實際,ABC錯誤。故選D。6.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向周邊地區轉移。有利于改善環境質量,減輕各種城市化帶來的突出問題,A正確。河北省科技教育實力一般,不宜過多的承接高新技術產業,B錯誤。大量承接鋼鐵制造業會導致天津污染嚴重,且天津離北京太近,C錯誤。河北和天津綜合條件不同,承接的重點產業應該不同,D錯誤。故選D。【點睛】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類: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批發市場、部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7.D 8.B【解析】7.由圖示信息可知,甲位于長江上游,是長江上游生態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禁止開發區域,A錯誤;乙位于江漢平原,是我國重要的糧棉基地,為限制開發區域,B錯誤;丙位于長三角地區,區位條件優勢明顯,為優化開發區域,C錯誤;丁位于長沙及附近地區,為重點開發區域,開發潛力巨大,D正確。故選D。8.扎實推進水生態修復與保護和上中下游協作堅持綠色發展,體現生態環境保護,符合共抓大保護理念,①③正確;大力發展長江水產捕撈業和多在長江干流上建水電站屬于大規模開發,不符合不搞大開發的理念,②④錯誤。故選B。【點睛】長江上游禁止開發區域,江漢平原為限制開發區域,長沙及附近地區,為重點開發區域,長三角地區,區位條件優勢明顯,為優化開發區域。9.A 10.D【解析】9.由圖可知,西寧家庭能耗均值遠遠大于廣州主要受取暖影響,西寧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高寒,取暖能耗大,A正確;西寧地處青藏高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廣州,家庭收入少于廣州,B錯誤;能源消費量與能源消費需求有關,與能源稟賦關系不大,C錯誤;西寧氣候高寒,為保溫御寒,建筑物普遍具有墻厚、窗小等特點,但取暖能耗仍較大,說明建筑特征不是廣州與西寧家庭能源消費差異的主要因素,D錯誤。故選A。10.由上題分析可知,西寧家庭能耗大的主要原因是取暖。推動建筑綠色節能改造,可以更好實現保溫效果,減少取暖能耗,①正確;西寧家庭廚房等大型家電能耗與廣州差異很小,且減少廚房等大型家電使用不符合實際,②錯誤;西寧家庭能耗大,不應繼續提高居民家庭消費水平,但可保障居民清潔能源的供應(當地太陽能資源、風能資源豐富),減少因消耗傳統能源導致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③錯誤,④正確。綜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④正確,②③錯誤,ABC錯誤,D正確,故選D。【點睛】新能源的開發可以減少傳統能源的開發,減少對地表的破壞,從而減少對生態的破壞,有利于保障生態安全。可以緩解能源資源短缺的狀況,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可以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減輕大氣污染狀況,有利于保障環境安全。11.C 12.D【解析】11.世界各國之間需要通過加強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國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是通過國際合作來促進經濟的發展,C正確,ABD錯誤,故選C。12.根據圖示可知,沿線經過地區主要位于低緯度,以熱帶氣候為主,A錯誤;圖示太平洋、印度洋低緯度地區和馬六甲海峽位于赤道附近,地轉偏向力小,不會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B錯誤;沿線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區,主要是發展中國家,C錯誤;圖示西亞地區石油資源豐富,因而該線是重要的能源運輸線路,D正確。故選D。【點睛】國際合作有利于促進不同國家間經濟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區域合作,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國際合作可加強國家間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聯系,為國家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力地推動相關國家的發展。13.C 14.B【解析】13.由材料可知,日本派專家幫助中國防治酸雨和韓國公民到北京來植樹,說明有些環境問題不只是影響到某一個國家和地區,而且可能影響到其他國家甚至全球,同時也說明了解決環境問題需要國際合作,因此①④正確;根據所學知識,有毒物質或放射性物質可停留在污染區域很長時間,但這不是日本和韓國幫助中國的原因,因此②錯誤;日本派專家幫助中國防治酸雨和韓國公民到北京來植樹,說明解決環境問題需要國際合作,而非在解釋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③描述正確,但與題干不符,排除③。綜上所述,C項正確,ABD錯誤。故選C。14.根據所學知識,發達國家經濟發達,污染物排放量大,按照國際環保合作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應負主要責任,因此A項錯誤,B項正確。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被認為是世界環保行動的第一個里程碑,因此C項錯誤。當代環境問題,很多已演化為全球環境問題,各個國家應共同負責,因此D項錯誤。故選B。【點睛】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則,貫穿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附屬法律文件制定與實施。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發達國家應承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化任務,發展中國家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15.D 16.B 17.D【分析】15.《京都議定書》是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所以其要解決的問題是氣候變化問題,D項正確。根據題意,該會議主要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與酸雨問題、臭氧層破壞問題以及核擴散問題關系較小,ABC項錯誤。故選D。16.馬爾代夫屬于地勢低平的島國,全球氣候變化對其國家安全影響很大,B項正確。俄羅斯、中國以及美國國土面積較大,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危害要比馬爾代夫小,ACD項錯誤。故選B。17.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排放的溫室氣體多于發展中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應承擔更大的責任,但不能說地球上溫室氣體的增多都是由已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造成的,A項錯誤。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但也應積極承擔“減排”的義務,B項錯誤。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需要本著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等原則通力合作,共同應對挑戰,C項錯誤,D項正確。故選D。【點睛】國際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自然資源的永久性主權原則,預防環境損害原則,共有資源共享共管原則,合作保護人類環境原則,不損害域外環境原則,共同但有差別的保護全球環境責任原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等。18.秸稈粉碎還田:減少來年農耕活動處理秸稈的強度,還田后可增加土壤肥力,減少化肥施用量,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秸稈粉碎后用作飼料:減少草料種植面積,利于農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回收制造木糖醇,可減少森林的破壞,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秸稈發酵產生沼氣提供生物能,沼渣、沼液還田,既節省了化石燃料、薪炭林的使用,又提高了土壤肥效。【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詳解】秸稈粉碎還田,可以減少來年農耕活動處理秸稈的強度,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減輕,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秸稈粉碎后用作飼料,通過特定的無毒微生物對秸稈進行發酵和酶解,使秸稈部分轉化為動物可以利用的糖類,脂類,蛋白質等物質,同時增加了一些原本秸稈沒有的營養因子,提高營養價值和消化率,有效減少草料種植面積。將秸稈回收制造木糖醇,可以有效減少森林的破壞,保護森林資源。秸稈發酵產生沼氣提供生物能,減少一定的煤炭的使用,減少環境的污染。沼渣、沼液還田,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資源,減少浪費。【點睛】秸稈的回收利用充分體現了可循環發展的理念,秸稈粉碎還田、秸稈用作飼料、秸稈回收制作木糖醇、秸稈發酵產生沼氣等,充分利用廢棄秸稈,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能提供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19.(1)江蘇地處長三角,工業基礎雄厚;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研發能力強,科技發達;作為工業母機生產基地,產業鏈完整,生產協作條件好;政府的大力支持。(2)梳理產業短板,加大技術研發,加快推進光鍵核心技術裝備攻關;整合金融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圍繞智能轉型,加強產業鏈跨鏈融合協同;開發應用場景,促進高端工業母機推廣應用。(3)工業母機作為制器之器,是工業化的根本,處于工業生產的核心地位,其技術發展水利直接關系一個國家制造業的發展和綜含競爭力;發展工業母機產業可以成就工業強國、制造強國,助力實規智能制造,降低對國外工業母機的依賴程度;工業母機是工業現代化的基石和工業水平的重要標志,直接決定了制造的性能、精度、效率和質量,對于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分析】本題以江蘇省工業母機產業發展為材料,涉及工業區位因素、工業發展方向、產業與國家安全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詳解】(1)江蘇地處長三角,工業發展歷史悠久,經濟發達,基礎雄厚;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研發能力強,科技發達,具有發展工業母機行業的技術積淀;作為工業母機生產基地,產業鏈完整,生產協作條件好,有利于產業的集中發展和技術攻關;政府的大力支持,營造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2)梳理產業短板,加大技術研發,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攻關,以技術力量促進產業的發展;整合金融資源,加大資金投入為相關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圍繞智能轉型,加強產業鏈跨鏈融合協同,形成產業發展集群,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形成;開發應用場景,促進高端工業母機推廣應用,獲得更大的市場認同,促進產品銷售。(3)工業母機作為制器之器,是工業化的根本,處于工業生產的核心地位,其技術發展水平直接關系一個國家制造業的發展和綜合競爭力,我國是工業化大國,對自主研發的工業母機需求巨大,且具有極強的必要性;發展工業母機產業可以成就工業強國、制造強國,助力實規智能制造,降低對國外工業母機的依賴程度節約國家外匯,防止某些領域受到國外行業的制約;工業母機是工業現代化的基石和工業水平的重要標志,直接決定了制造的性能、精度、效率和質量,影響我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對于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是我國工業立國的重要體現。能力提升卷 參考答案:1.D 2.C 3.B【解析】1.材料提及甲烷、一氧化二氮的前兩大排放源分別是反芻類動物腸道發酵及化肥施用,與飼料品質及畜牧業占比關聯較小,排除BC;所謂“集約化經營”,就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經營方式,與反芻類動物腸道發酵影響較小,排除A;農業生產中化肥施用量大可導致甲烷、一氧化二氮排放增加,D正確。故選D。2.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能造成溫度升高,引起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最大,A錯誤;全球變暖引發全球氣候異常,致使全球氣候更加不穩定,B錯誤;溫室氣體可以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形成溫室效應,C正確;氣候變化通過環境難民、國際資源市場價格波動等途徑間接威脅各國國家安全,并非直接,D錯誤。故選C。3.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反芻類動物腸道發酵及化肥施用有關,牲畜糞便回收處理后循環利用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培育良種減少化肥使用,①③正確;壓縮牧場規模不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排除②;采用沼氣等清潔能源與農業碳中和關系不大,④錯誤。①③正確,故選B。【點睛】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4.B 5.D 6.B【解析】4.我國西北地區是溫帶大陸氣候,氣候干旱,晴天多,太陽輻射較強,太陽能資源豐富,而光伏發電是一項投資巨大的項目,西北地區由于資金力量較弱,因此會制約光伏電站進一步擴大規模,B正確;我國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技術成熟,西北地區發展光伏產業的技術難度并不大,A錯誤;光伏發電是清潔能源,碳排放量大是火力發電的特點,與光伏電站擴大規模并無關系,C錯誤;光伏電站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并不高,D錯誤。故選B。5.西北地區氣候干旱,光伏電板可以遮擋太陽光照,減少水分蒸發,有利于干旱地區土地保濕,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從而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B錯誤,D正確;發電效率受自然條件影響,與該模式無關,C錯誤;“沙漠+種植+光伏發電”模式并沒有增加發電成本,A錯誤。故選D。6.我國西北地區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其氣候特征是冬冷夏熱,年溫差大,降水集中,年降雨量較少,大陸性氣候較強。從材料可知氣溫越高,光伏面板發電效率降得越多。理論上,溫度每升高1℃,發電效率就會下降約0.4%到0.5%,因此在確保有陽光直射的情況下,夏季比冬季的效率低,清晨和正午相比,正午的效率更低,綜合分析可得冬季清晨的發電效率最高,B正確,A、C、D錯誤。故選B。【點睛】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產生的光生伏特效應,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過程。發電機產生的直流電能通過逆變器轉化為交流電能,通過升壓變壓站升壓后輸送至電網, 通過電網輸電線路將電能傳輸到用電端。在發電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污染,而且太陽能是可持續能源,所以太陽能發電是清潔能源。7.B 8.A【解析】7.根據所學知識,江蘇東部沿海地區地勢較為平坦,多為淤泥質海灘,B正確,排除ACD。故選B。8. 結合所學知識,江蘇沿海灘涂地區可以發展旅游業和水產養殖業,A正確;由于大面積灘涂,海水較淺,不適合發展港口運輸,排除B;海洋化工會帶來環境污染,該地區煤炭資源并不豐富,不適合煤炭開采,排除CD。故選A。【點睛】領海是屬于沿海國家或島嶼國家行使主權范圍內的海域。領海范圍還包括海域的上空、海島、海底的海床及底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領海寬度不超過12海里;毗連區是指沿海國領海以外毗鄰領海,毗連區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起不得超過24海里;專屬經濟區是指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一個區域,專屬經濟區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200海里。9.D 10.A 11.C【解析】9.材料中提到俄羅斯北極地區能源礦產資源富集,①錯誤;俄羅斯作為資源大國,資源開采歷史悠久,開發技術先進,②錯誤;北極地區緯度高,氣候寒冷,多暴雪、大風等惡劣天氣,施工難度大,③正確;北極地區人煙稀少,經濟落后,基礎設施落后,導致開發成本增加,④正確。故選D。10.現在國際局勢緊張,走原來的傳統航道風險增大,東北航線所經地區與我國經濟往來頻繁,國際關系相對較好,利于保障能源資源的運輸安全,A正確;縮短資源運輸的時間、增加資源的進出口量、提高貨物市場競爭力都是打造“冰上絲綢之路”的影響,但不是當前最重要的影響。BCD錯誤。故選A。11.①段和②段均位于70°N附近,緯度位置差別不大,對通航時間的影響較小,A錯誤;①段和②段均處于沿海,離陸地距離差別不大,B錯誤;①段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水溫較高,無結冰期,通航時間較長,C正確;①段和②段均位于70°N附近,處于極地東風帶,受冷高壓影響均較小,D錯誤。故選C。【點睛】俄羅斯遠東地區蘊藏極為豐富的油氣、礦產資源,堪稱資源寶庫,深入北極圈的亞馬爾半島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天然氣儲備,但是因地理和氣候原因,加上資金、人力和基礎設施匱乏,使它們成為最難開采的氣田之一。目前,“冰上絲綢之路”中通航環境最好、運輸價值最高的東北航線所在的海域,夏秋兩季冰雪消融趨勢已達到每10年10%—15%,東北航線將會越來越適合航行,適航時間也會逐漸延長,未來甚至有可能實現全面通航。對于我國來說,共建“冰上絲綢之路”能保障我國能源的安全,更是有助于港口發展并緩解我國能源緊張局面。12.B 13.C【解析】12.讀圖可知中國和澳大利亞農產品出口累加份額曲線與沿線國家進口曲線的走勢趨同,在18000附近及30000附近曲線迅速增大,說明出口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貿易伙伴國進口需求的擴大,①③對,B符合題意;圖文信息中沒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距離及出口國農業政策的扶持等相關信息,②④錯,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13.讀圖可知澳大利亞農產品出口曲線與沿線國家進口曲線穩合度更高,說明澳大利亞出口農產品與進口國市場需求更匹配,C正確,B錯誤;中國農產品出口累加份額曲線在17000—21000間迅速上升,而在高附加值區間變化平穩,說明中國出口農產品以高等級技術附加值比重小,A錯誤;澳大利亞農產品出口累加份額曲線在低附加值區間變化平穩,說明澳大利亞出口農產品以低等級技術附加值比重小,D錯誤。故選C。【點睛】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農業生產高度依賴于國際市場。它的羊毛和肉類的出口分別占世界的第一、二位,是世界第三大小麥出口國,羊毛出口量可占其產量的98%以上,小麥占70%左右, 大麥占50%,牛肉占65%,糖占75%。14.C 15.C【解析】14.M湖位于中南半島,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5~10月受來自印度洋西南季風影響,降水多,是雨季,M湖水面面積處于增加的時期,C正確,排除ABD,故選C。15.東南亞華僑眾多,①正確;東盟主要位于低緯度,我國主要位于中緯度,自然地理環境相差很大,②錯誤;中國與東盟各國在資源和經濟上具有互補性,③正確;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合作并沒有基于“反恐”的需要,④錯誤。綜上所述,①③組合正確,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睛】熱帶季風氣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以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等地受西南季風影響地區為典型。16.(1)南北距離遠,運輸成本高,不利于南北方加強經濟聯系;中部地區狹窄,經濟腹地小,城市規模小,輻射帶動作用弱;S形長海岸線使其受臺風和洪水等自然災害影響大,經濟損失大。(2)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勞動力豐富廉價;優惠的政策。(3)形成共建國家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格局;促進各國產業結構升級,推動我國企業全球產業布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分析】本大題以龍江工業園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工業區位和“一帶一路”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探討地理知識的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詳解】(1)據圖可知,越南國土狹長,使其南北距離較遠,交通運輸成本較高,不利于加強該國南北方之間的經濟聯系;由于該國中部地區國土較為狹窄,其經濟腹地較小,使得城市的發展受到限制,使其中部城市的規模普遍較小,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較弱;該國國土整體上呈“S”形,其海岸線較為漫長,緯度較低,為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臺風災害,使其容易受到臺風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并且容易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2)據圖可知,龍江工業園有公路和高速公路經過,且距離該國最大城市胡志明市較近,附近有機場及港口分布,交通較為便利,機場設施相對完善;該國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其勞動力較為豐富且廉價;龍江工業園是該國和我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成果,具有優惠的政策支持。(3)龍江工業園等海外產業園的建設,有利于帶動促進雙方的經貿發展,形成了我國和共建產業園的國家之間協同發展和互利共贏的合作新格局;龍江工業園等海外產業園的建設,使我國企業實現了“走出去”,將部分產業轉移到共建國家,促進共建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也有利于推動我國企業進行全球產業布局;這些海外產業園的建設,是我國構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突出成果,是推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的有力體現。17.(1)資源(人才、技術、資金)等優勢互補;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地理位置臨近;區域文化一脈相承;受北京大都市輻射帶動作用強等。(2) 京津 京保石 京唐秦(3)恢復植被(或植樹種草/植樹造林)、退耕還林(草);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分析】本題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區域發展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的學科素養。【詳解】(1)由材料“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為中部核心功能區,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可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地理條件有受北京大都市輻射帶動作用強,以及資源(人才、技術、資金)等優勢互補;京津冀地區海、陸、空交通便利,為協調發展提供了前提;由材料“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可知有政策支持;京津冀地理位置臨近,便于協調發展;京津冀同為北方文化區,區域文化一脈相承等。(2)讀圖結合所學可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空間布局是“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其中,“三軸”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個產業發展帶和城鎮聚集軸,這是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體框架。(3)讀圖,結合所學可知西北部生態涵養區的主要問題是植被破壞引起的荒漠化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因此可以通過恢復植被(或植樹種草/植樹造林)、退耕還林(草)來改善荒漠化;通過建立保護區和生態恢復來保持生物多樣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