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3課 聽覺 教學設計課題 第3課 聽覺 課時安排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耳朵的結構;知道聽覺是怎樣產生的;了解耳朵的常見疾病和預防方法。過程與方法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耳朵結構模型,認識聽覺產生的過程;通過查閱調查等方式獲取耳朵常見的疾病及預防方法的信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耳朵的結構、功能,常見耳病及預防方法表現出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能用所學的聽覺知識指導生活,保護耳朵教材分析 教學重難點 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聽覺的形成。教學具準備 耳朵模型,課件。教法 探究觀察 學法 合作討論教學過程 評價課前引入 一、導入新課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音,有的悅耳,有的嘈雜...我們是怎樣聽到這些聲音的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聽覺。(板書課題:3.聽覺)新課講解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認識耳朵的結構。 1.課件出示耳朵的結構。 2.耳朵是人體的聽覺器官。 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組成;中耳由鼓膜、聽小骨等組成,鼓膜是半透明的薄膜;內耳由耳蝸等組成。 3.觀看視頻,進一步認識耳朵的結構。 4.填寫《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二:聽覺是怎樣產生的 1.進行鼓膜振動的模擬實驗。 (1)將橡皮膜用橡皮筋固定在紙筒一端; (2)細線的一端拴住棉球,將另一端固定在紙筒上,棉球正好靠在橡皮膜的中心點; (3)將紙筒固定在鐵架臺上; (4)一名學生對著紙筒空的一端說話,另一名學生手拿鏡子照棉球一端,觀察棉球的運動情況。 2.總結聽覺產生的過程。 外界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外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動,鼓膜的振動又通過聽小骨傳給耳蝸,連接耳蝸的聽神經把信號傳給腦,我們就聽到聲音了。 3.觀看視頻,進一步了解聽覺是如何產生的。 4.填寫《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三:了解常見的耳病和預防方法。 1.討論交流耳朵常見的疾病。 (1)臟東西入耳容易引發中耳炎。 (2)平日要保持外耳道清潔干燥。 2.思考:耳不掏不聾”,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3.查閱資料,了解掏耳和挖耳的危害。 4.小結:有些人在耳朵瘙癢難忍的時候,習慣用發夾、手指等來掏。其實頻繁掏耳朵是不良的習慣。耳道內有皮脂腺、盯時腺等,常附有病菌。頻繁掏耳朵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膚損傷和鼓膜破裂,病菌就會感染耳道,引發膿腫、軟骨膜炎或中耳炎等,嚴重時會影響聽力。 5.填寫《學生活動手冊》。課程小結 1.耳朵是人體的聽覺器官。 2.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組成;中耳由鼓膜、聽小骨等組成,鼓膜是半透明的薄膜:內耳由耳蝸等組成, 3.外界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通過外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動,鼓膜的振動又通過聽小骨等傳給耳蝸,連接耳蝸的聽神經把信號傳給腦,我們就聽到聲音了。 4.有些人在耳朵瘙癢難忍的時候,習慣用發夾、手指等來掏。其實頻繁掏耳朵是不良的習慣。耳道內有皮脂腺、耵聹腺等,常附有病菌。頻繁掏耳朵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膚損傷和鼓膜破裂,病菌就會感染耳道,引發膿腫、軟骨膜炎或中耳炎等,嚴重時會影響聽力。拓展活動 搜集資料,了解耳朵的其他功能。板書設計 第3課 聽覺 耳朵是人體的聽覺器官。 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 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等組成;中耳由鼓膜、砧骨等組成,鼓膜是半透明的薄膜;內耳由耳蝸等組成。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